书城历史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述
25741300000002

第2章 夏朝疑云(2)

他认为,“大禹治水”,“使黄河中下游形成了一个先进的经济共同体雏形”。在“禅让制”的权力交接过程中,禹以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卒后,禹又以伯益为继承人。禹崩,禹子启贤德,而伯益威望不足,于是诸部落酋长拥启为天子。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是私有制的开始,也是夏王朝诞生的标志。

3.公天下与家天下

大禹“涂山会盟”,划“九州”,铸“九鼎”,征讨三苗,杀防风氏,其实仍然处在公有权力和私有权力的交接期。大禹实际上仍然是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但是,启大战有扈氏,战前誓师云:“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祭汝!”后来,有扈氏战败,启将有扈氏族人降为奴隶。而那些随他征战者,本为同盟,此时已降为启的臣仆。

后启又在阳翟之南钧台大享诸侯,史称“钧石之享”,其权力真正私有,这正是私有制成熟的标志。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启又设立了代表国家的暴力工具:监狱、刑法、军队等,于是真正的私有制的国家便产生了。

另外,战国以前的史书中,从不称夏禹,只称禹,大禹,帝禹,而称启为“夏启”、“夏后启”。这种区别不是疏忽,而正是古人对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的认识。

从太康到少康

1.太康失国

夏启继承王位后,贪图享乐,奢侈腐化,只做了9年国王便死去了。他的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登上王位的太康,没经历过大禹创业时期的艰难,看到的只是父亲夏启巡游田猎和随心所欲的挥霍。所以,他和他的父亲一样,只顾吃喝玩乐,不问政事。

这时,夏东边的有穷部落迅速强大起来,部落的首领叫后羿。后羿野心勃勃,他看到太康昏庸无能,民心怨愤,诸侯离心,便下决心要取而代之。

危险就在身边,但太康却丝毫未觉,厄运很快就来了。有一次太康外出打猎,后羿见夏都空虚,派出两路重兵,一路夺取了夏都,另一路则埋伏在洛水北岸阻挡太康返回都城。太康本想杀回都城,无奈势单力薄,诸侯也不听调遣,根本无法和后羿抗衡,只得逃到洛水南岸,过起了流亡的生活。几年之后,太康郁郁而死。

2.后羿不只是一个传说

后羿占领了夏都,却不敢自立为王,便另立太康之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广罗党羽。

仲康死后,后羿又立仲康之子相为帝。两年后,后羿见时机成熟,罢黜了相并将其放逐到斟灌(今山东曹县),夺取了王位,成为夏朝第五位君主。

后羿当了国王后,开始作威作福,渐渐不把百姓和诸侯放在眼里。《左传》说,后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他不关心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的生活,整天沉溺于打猎围畋,把国家大事交给一个叫寒浞的大臣处理。寒浞生性狡诈,对后羿极尽谄媚,从而赢得了后羿的信任。他暗中收罗党羽,并收买了后羿的家奴。有一次,后羿打猎归来,寒浞派人将他灌醉后杀死,并且霸占了他的妻子和全部家产。

3.少康复国

相被后羿放逐后,有一批拥护夏朝的人聚集在他周围,他的势力又逐渐壮大起来,在斟寻和斟灌两个同姓氏族的帮助下,相把都城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南部一带)。

寒浞杀死后羿当上国王后,派他的大儿子寒浇和小儿子寒殪带兵消灭了斟寻氏、斟灌氏,对夏王室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在帝丘,相被杀死,他的妻子缗怀有身孕,在乱军厮杀中从城里逃回娘家仍氏部落,生下少康。

不久,寒浇杀死了父亲寒浞,当上了国王。寒浇得知夏王朝还有后人,便派兵进攻仍氏部落。

少康得到消息,又逃到了有虞氏部落。少康在有虞氏那里招收人马,踏上了复国之路。

后来少康励精图治,凭借祖先大禹的威信,率领斟寻氏和斟灌氏的遗族以及逃亡多年投奔而来的夏人,组成复国大军,前去征讨寒浇和寒殪。此时的寒浇和寒殪只顾享乐,臣民离心离德。两军刚一交战,寒浇、寒殪的部队便溃不成军,少康遂一鼓作气收复了夏的故都。寒浇、寒殪虽拼死抵抗,但终被少康所灭。

各地诸侯看到夏王朝复兴,纷纷前来朝贺。少康祭告天地祖先,宣布恢复夏王朝的统治。

少康从小历尽苦难,因此复国后能勤于政事,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灭了寒浇、寒殪,但夏朝和夷族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夷族人善射,常常袭扰夏境。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即位,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夏因此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及其残余势力,并且征伐东夷,夏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夏王朝的末路

夏朝在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之后,似乎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了,直到中国历史上最声名狼藉、昏庸荒淫的天子之一——夏桀的出现,夏王朝才再次重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1.昏君的鼻祖

夏桀在位时,由于不修内政,外患不断,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阶级矛盾也日趋尖锐。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此时已是危机四伏。

相传,夏桀文武双全,不但才智过人,而且力大无穷,能够生擒猛虎,折断钩锁。

按说,像桀这样神武的人在位不应该亡国,特别是在弱肉强食的冷兵器时代,一切皆以武力定胜负。但是,有本领的人往往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桀性情暴虐,为人残忍,好色而淫。

当时地处东方的有施氏部落,在桀继位前反叛不臣。桀继位后,立即调集军队,讨伐有施氏。有施氏国小力薄,眼见夏军大兵压境,灭亡在即,立即派人请罪,表示愿意臣服夏王。一开始,桀并不接受,打算灭掉有施氏。有施氏十分惶恐,听说桀好色,便将一个叫妹喜的美女进献给桀。桀一见妹喜,“乐不思蜀”,把消灭有施氏的事情抛到了脑后。

妹喜随夏桀进夏都后,整天闷闷不乐。为了讨美人欢心,桀就下令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为了修建宫殿,夏桀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征调役使百姓。竣工后,夏桀和妹喜一起搬到了宫殿之中,日夜寻欢,不理朝政。

妹喜喜听丝绸裂开的声音,桀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一百匹丝绸,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妹喜爱听珠玉碰碎的声音,桀又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献一百对美玉,让人轮流摔给妹喜听。其荒淫无聊,闻所未闻。民不堪其扰,诸侯不堪其苦。

2.忠言逆耳

夏桀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却自诩为太阳,希望与日月齐辉。百姓诅咒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他却得意洋洋地说:“天上有太阳,恰如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当然不会,所以我的统治也会千载万世。”

夏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有人将伊尹举荐给夏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疾苦,以仁德治理天下,但桀根本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

太史令终古看到夏桀这样荒淫奢侈,便进宫向夏桀哭泣进谏说:“自古帝王,都是爱民如子,才得到人民的爱戴。你这样奢侈,只怕会亡国。”夏桀听了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道夏桀已无可救药,夏朝必定亡于他手,便投奔了商汤。

后来,大臣关龙逄也多次劝谏夏桀行仁政、挽民心,但对于这样的逆耳忠言,夏桀不仅不听,反而下令将关龙逄处死。

从此,贤臣绝迹,佞臣当道,臣民与夏桀更加离心离德,夏朝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3.扑朔迷离的死亡

就在夏朝渐渐走向没落之时,黄河下游一个叫商的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商在其部落首领商汤的领导下,不断积蓄力量,做灭夏的准备。

后来,商汤在名相伊尹的谋划下,起兵伐桀。双方在鸣条展开会战,但夏军将士不愿为桀当“炮灰”,纷纷逃散。商军攻入夏都,夏亡,商朝随之建立。

夏朝灭亡后,夏桀这位暴君的下场究竟如何呢?对于夏桀的下落,一般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夏桀见大势已去,忙携妹喜和珍宝,登上一艘小船,亡命奔逃,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商军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桀和妹喜养尊处优惯了,在这穷乡僻壤之地,无人服侍,自己又不会劳作,最后活活饿死在卧牛山;另说死于亭山(今安徽省和县西历阳山)。

第二种说法是,桀并没有被商兵俘获,而是逃匿于南巢,最后病死。

第三种说法是,夏桀被流放到南巢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恣意享乐,为所欲为。他自觉无颜再见臣僚和百姓,十分懊丧。他对别人说:“我懊悔没有在夏台(夏桀曾将商汤囚于夏台)杀了汤,才落此下场。”他觉得与其这样窝窝囊囊地活着,还不如一死了之。一天,夏桀和妹喜一同乘船在巢湖里漫游,然后登上湖边的南巢之山。夏桀从高处纵身一跳,摔死在南巢山下,结束了他荒淫无耻的一生。

4.夏朝后记

古籍说夏朝虽亡,但其核心部族并未衰亡。据《括地谱》记载:“夏桀无道,汤放逐之鸣条,一年而死。其子薰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秦时族人渐众,中原谓之匈奴。”也就是说,夏亡后,一部分人跟着夏桀流放到鸣条,另一部分人则跟随王子獯粥北上,其后代就是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即有夏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匈奴是夏朝人的后裔,但并非是商灭夏后,夏人跑到大漠建立的,而是早在“唐虞以上”就“居于北蛮”。据考古发现,夏朝的统治区域只有今河南,以及山东、山西、河北、安徽各一小部分,对远在“北蛮”的匈奴(及其祖先)影响不大。并且,匈奴是“夏后氏苗裔”只是匈奴自己的说法,并不可靠。

匈奴人究竟是否为夏人后裔,以及匈奴先祖“夏后氏”与“夏朝”有何关系,史学界尚存争论,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夏人的后裔有一部分确实在后来建国。周初,周公东征平息三监和殷商遗民的联合叛乱后,主持分封,求历史上有德的先王后裔,加以分封,将舜的后代妫满封在陈国,将汤的后代、纣的叔叔微子启封在宋国,将禹的后代也就是夏朝王室的后裔,封在杞国(即“杞人忧天”中的杞国,在山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