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述
25741300000012

第12章 大唐王朝的盛世风云(1)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于晋阳起兵,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灵活的外交手腕,从一方割据势力一跃而出,成为问鼎天下的李唐政权。李渊起兵是被迫无奈?还是蓄谋已久?唐朝是如何在夹缝中艰难崛起而成为一个强大帝国的呢?李世民的谋略武功真的超过他的长兄李建成很多吗?

错爱唐朝

唐朝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朝代之一,一提及唐朝,当今国人就会感到无比自豪,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唐朝是中国最辉煌的年代,是中国最强盛的王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声名远播、万邦来朝。但是,在光鲜的背后唐朝还有鲜为人知的阴暗面。

1.唐朝的“五宗罪”

一宗罪:唐朝被异族凌辱,丧权辱国。唐朝皇帝屡次弃百姓而逃亡,以至国都沦陷,而且引外祸而平内乱,放任异族欺辱自己的百姓。唐朝还是第一个签定条约割地的朝代。

二宗罪:藩镇割据导致唐朝北部四分五裂,百姓流离,遗害百年。

三宗罪:横征暴敛,人民苦不堪言。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将九百多万户的赋税负担,强加在一百多万户的百姓身上,人民不堪重负,饿殍遍野,起义不断。

四宗罪: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专权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严重,太监甚至有废立皇帝之权。

五宗罪:朋党之争。官员们拉帮结党,相互倾轧,祸国殃民。

因此,有人说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丑陋的百科全书,唐朝具有所有王朝后期的腐败和混乱,是一个狼藉不堪的乱世王朝。但是,历史上的唐朝真的有如此不堪吗?大唐的盛世景象难道只是后人臆想的空中楼阁吗?

2.盛唐的误读

的确,唐朝在开国之初曾向突厥称臣,与吐蕃、回纥、南诏的作战中屡败屡败,也曾败于阿拉伯帝国,致使中国失去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多年唐朝更是纷乱四起,致生五代之乱,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是不是因为唐朝有着不光彩的历史就因此断定唐朝不是一个强盛王朝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唐朝虽曾向突厥进贡称臣,但是唐朝后来分别于公元640年和公元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与异族作战中虽曾多次失利,但在安史之乱前唐朝还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在北方,正是唐朝第一次征服东北、蒙古高原,第一次在高昌故地设置直属州县,使之正式成为中国领土。即使回纥,其历代可汗也把唐朝追认为母国,称唐皇为舅,而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更是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中国“天朝上国”的思想也正是在唐朝得以确立的。

任何一个王朝有兴也有衰,终唐一朝,我们不能说其三百年都是盛世,但是在安史之乱前的一百多年,唐朝是不负“盛唐”之名的。

3.光辉岁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实属罕见。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抵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大唐帝国的前一百年“文可比肩宋,武可及汉”,中华文明在此时大放异彩,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着实是一个大写的时代。

晋阳起兵

1.谁是主谋

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它就像一道划过天空的闪电,一举刺破大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道穿透浓云的曙光,瞬间照出大唐王朝的轮廓。

晋阳起兵的主角,当然是李渊父子,但是,谁又是举兵的“首谋之人”呢?谁才是大唐三百年基业当之无愧的奠基者呢?

对此,历代官修正史异口同声地给出这样一个答案——李世民。

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李世民真的是晋阳起兵的首倡者吗?

其实,早在公元613年征高丽之役时,李渊就看出隋祚将亡,已经有了起兵反隋夺取天下之志,当时他督运于怀远镇,路过涿郡,与杨广近臣宇文士及“尝夜中密论时事”。当时,杨玄感(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的儿子)起兵,许多人蠢蠢欲动,但是李渊觉得时机未到,便行韬晦之计,“纵酒纳贿以自晦”,暗中养精蓄锐。

公元616年,李渊为右骁卫大将军,奉诏为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兵源充足,粮饷丰沛,可以“食支十年”。李渊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便将长子建成留在河东,命其“潜结英俊”,携次子世民至太原,命其“密招豪友”,积极准备起兵。

2.与隋炀帝的决裂

不久,为了逃避进攻高丽征役的长孙胜德、刘弘基以及窦炽等人逃亡到了太原归附李渊,后来的礼部尚书温大雅、民部尚书唐俭以及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镬也都先后投靠了李渊,此时的李渊,在这群雄并起的乱世里可谓是众望所归。

此时李渊虽有反隋之心,可还是与隋炀帝站在同一个阵营的。但是,不久之后的一件事情,不仅坚定了李渊反隋的决心,还加快了李渊灭隋的步伐。

在李渊镇压历山飞农民起义的时候,李渊副将高君雅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在与突厥的作战中失利,隋炀帝闻讯后恼怒万分,欲问罪于李渊和王仁恭。虽然隋炀帝后来赦免了李渊,但李渊已经决定起兵。

公元617年初,李渊以“伐高丽”为借口,指使刘文静伪造了一份隋炀帝的诏书,扬言征募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地二十岁至五十岁的男子,决定在岁末集于涿郡(今北京西南),再次东征高丽。听到这个消息,百姓人心惶惶。如此一来,李渊趁机广纳贤士,扩充实力。二月,李渊又借口刘武周谋反,以“讨刘”为名,下令李世民与刘文静等四处征兵,并日夜操训,为起事做准备。五月,李渊设计剪除了杨广安插的亲信王威、高君雅二人,扫清了障碍。至此,李渊已公开与隋炀帝决裂,吹响了起兵反隋的号角,拉开了创建大唐的序幕。

3.李渊式的掩耳盗铃

李渊既然决定起兵,就必须要正视与突厥的关系。因为隋朝没落之时,正是突厥兴盛之时,“控弦之士数十万”,突厥的强大是任何政治势力都不能无视的。在突厥强大的压力下,隋末北方的割据势力无不向突厥称臣,受其封号。

李渊欲取天下,自然要稳定后方,于是便向突厥“屈节连和”。在与突厥成功结盟后,李渊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决定由太原起兵,兵发长安。

在发兵的誓师大会上,他历数隋炀帝的残忍暴虐,明确打出了“废昏立明”的旗号。?李渊既有称帝的野心,为何又打出“尊隋”的旗号呢?这不是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吗?李渊此举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尊隋”与“反隋”都只不过是斗争的策略与手段而已。城府极深的李渊自然不甘为他人做嫁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渊打出“尊隋”的旗号无疑是一棋高招。原因有三:

其一,隋炀帝虽然荒淫残暴,但当时“君为臣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弑君犯上会背上不忠之恶名;其二,?李渊打出“尊隋”的大旗,甚得民望,从太原到长安,“义旗所指,莫不响应”,“吏民及群盗归之如流”,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长安;其三,“尊隋”的旗号可以让李渊在情况未明之时静坐观望,相机行事,以免步杨玄感兵败之后尘。

李渊虽然打出“尊隋”的旗号,但他并不是尊身在江都的隋炀帝,而是尊身在长安、年仅十三岁的代王杨侑(杨广之孙,杨昭之子)。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大军攻破长安,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大丞相,封唐王。

就在杨侑即位的第四天,杨侑下诏,表示自己无力处理国家大事,决定“军国机务,事无大小,文武设官,位无贵贱,宪章赏罚,咸归相府”。至此,李渊扛着“尊隋”的大旗,堂而皇之地成了大隋的代言人。

夹缝中崛起的大唐帝国

1.与“西秦霸王”的首战

公元618年五月,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兵变,杀死隋炀帝。隋炀帝一死李渊便甩开了隋恭帝,于同年逼杨侑禅位,五月二十日李渊正式即皇帝位于长安太极殿,改元武德,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祚初立,全国尚处在四分五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当时,各路农民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有三家,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二是窦建德在河北领导的起义军;三是江淮杜伏威领导的义军。相比之下,李渊的实力要弱得多,因此李渊便采取了稳扎稳打、徐图天下的策略。

李渊拥关中富庶之地,又据“天子之都”——长安,自然惹得别人眼红。就在李渊登基后的第二个月,甘肃自称“西秦霸王”的薛举就将兵十三万汹涌而来。李渊派李世民迎击,李世民遂将薛举父子彻底击溃,薛仁杲(薛举之子)投降唐朝,陇西也收归唐朝。

此战,唐军彻底消灭薛举父子割据势力,解除了后顾之忧,巩固了关中势力,为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当唐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薛举父子的势力,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兵发洛阳,进而平定天下之际,却突然挨了当头一棒:马邑的刘武周勾结突厥,兵犯太原。

之前,李渊与突厥交好,刘武周不敢妄动。而突厥眼看着李渊就要一统天下了,便转而支持刘武周,在李渊背后放冷箭。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三月二十二日,刘武周兵发太原。不久,刘武周打败唐朝援军,攻陷了山西的各个要地,太原渐渐陷入被合围的境地。“屋漏偏逢连夜雨”,山西失陷之后,唐朝在河北的军团也被窦建德击灭,而南方的萧铣又将湖北一带的唐军打得抬不起头来。在此危急关头,李渊甚至萌生了放弃河东,死守潼关的想法。这样一来,关中暂时可以保全,但是刘武周势必坐大,唐朝士气必然受挫。此外,刘武周占据河东之后,地盘与王世充和窦建德接壤,三者必然会相互媾和,为唐朝统一天下制造阻碍。

这时李世民主动请缨,要求率军对抗刘武周,称给他三万精兵就能扫平刘武周。李渊经过深思熟虑,听信李世民之言,也认为太原是根基所在,绝不能失,因此将关中大部分的机动兵力都调给了李世民,任命他为统帅再次出征。

随后,李世民大败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以致刘武周主力丧失殆尽。刘武周见大势已去,只得逃亡突厥,最终因失去利用价值而被突厥所杀。

3.定鼎天下

李世民歼灭刘武周,不仅使唐朝巩固了关中根据地,而且扩大了唐朝地盘,从而便可以集中力量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早在武德二年,江淮地区的起义军首领杜伏威便已降唐。到武德三年,农民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瓦岗军由于内讧也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都降了唐朝,幽州的罗艺也归附了唐朝。此时,占据中原地区的郑帝王世充和割据河北地区的夏王窦建德两大势力,与唐朝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在扫平刘武周后仅仅三个月,李渊便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一日发布了对王世充的讨伐令,命李世民为统帅,率十余万人从潼关东进,杀奔洛阳。

面对李世民的大军,王世充只好玩起了“乌龟”策略龟缩在洛阳城内,死守各个据点。唐郑两军从九月相持到十一月,此时北方突然告急:狼来了!

眼看大唐帝国就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崛起,突厥如芒刺在背,从幕后走到台前,赤膊上阵,公然册立隋齐王遗腹子杨政道为帝,以此为旗号聚集反唐势力,与唐朝正面对决。

武德三年,突厥处罗可汗计划分兵四路大举南侵,意图一举攻占整个山西,然后直扑长安。

突厥态度十分强硬,拒绝和谈。太原危急!山西危急!大唐危急!形势万分紧张,稍有不慎,大唐的基业就会有覆灭之虞。但是恰在此时,处罗可汗去世。颉利可汗登位后为稳固政权,只好搁置对唐用兵的计划,唐朝因此获得了喘息之机。

武德四年,唐军抓住机会迅速扫清洛阳外围据点,包围洛阳。王世充危在旦夕,此时河北夏王窦建德率兵十万来援,李世民率兵三千,抢占虎牢关,趁夏军疲惫之时发起猛攻,大败夏军,俘获窦建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立刻开城投降。

同年,唐军擒获割据江陵、巴蜀的萧铣,武德七年,又大破杜伏威旧将辅公祏,统一了江南。

是年,由于唐高祖杀了窦建德,窦建德部下刘黑闼起兵复仇,自称汉王。李世民、李元吉率兵讨伐,将其击败,刘黑闼逃走。不久,刘黑闼复叛。鲁王徐元朗和燕王高开道起兵响应。李建成率兵将刘黑闼擒杀,高开道和徐元朗相继兵败。至此,除了依附突厥而割据朔方的梁师都(贞观二年,梁师都被柴绍击败)外,唐朝已经基本统一了全国。

帝国的无双盛世

1.儿子打天下,老子坐天下

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李渊坐镇长安不便亲征,太子建成要辅佐父亲处理朝政,李世民便成了统一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因此,后人说起李世民,总称他英明神武,是大唐王朝的实际奠基者和开创者,而一提及李渊,总是说他嗜酒好色、昏庸无能,“儿子打天下,老子坐天下”。

其实,李渊并不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把大唐创业之功尽归于李世民也是有失偏颇的。李渊是晋阳起兵的首谋者,相较于李世民,他更老成持重,谋略深远,所以唐朝才能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逐步壮大。正是由于李渊的精心经营,正是由于他的奠基作用,李世民才得以开创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唐盛世。

李渊知人善用,他知道李世民智勇双全,所以让他去打天下。李世民果然不负父望,十多年便扫平各方割据势力,一统天下。

李世民战功赫赫,在朝野上下威信日增,唐高祖李渊对其更为器重,封他为尚书令,并封其为位在王公之上的“天策上将”,准其“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李渊对李世民如此“荣宠”,殊不知却悄悄埋下了祸根。

2.玄武门兵变的是是非非

由于李世民功勋卓著,李渊又予其重柄,李世民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占了优势,使得精兵猛将、谋臣幕僚聚集在李世民身边,秦王府具备了与东宫分庭抗礼的资本,李建成不禁心生忧虑。

之后,秦王与东宫的明争暗斗越来越公开化,李渊可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李渊一心想着如何一碗水端平,使几个儿子彼此相安无事。但是,李渊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无异于自欺欺人。秦王府和东宫两大集团的争斗,终于酿成了举世震惊的“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高祖下令召见李世民兄弟三人。建成、元吉进宫途经玄武门时遭李世民及秦王府精兵伏击,两人被杀。

关于这场事变,旧时史家记载,众口一词均称李建成、元吉嫉贤妒能,两人狼狈为奸,多次阴谋加害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实在是不得已之举。然而,玄武门之变真的是李世民的“自卫”之举吗?

其实,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绝非无奈,而是蓄谋已久的夺嫡计划。李世民东征西讨,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他素有大志,又手握重权,岂肯甘居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