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还没称帝时,李世民就注重网罗人才,当房玄龄投奔李世民时,李世民得意之余,常对左右说:“本公身边之有玄龄,犹光武帝殿前之有邓禹也!”也就是说,李世民从那时候起,就自命皇帝了。当剿灭窦建德和王世充,进入东都洛阳后,李世民竟生出无限眷恋之情,后来在封德彝等人力劝下,才不得不下令班师。李世民当时为什么舍不得离开东都呢?
其实,当年李世民逗留洛阳,是想以洛阳作为争夺天下的根基。所以,李世民后来派温大雅坐镇洛阳,并让张亮押送大量金银到洛阳,同时还广结人心,以便万一在京师无法立足时,有一个坚固的后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从洛阳回到长安后,李世民打着“为国广纳人才”的幌子,招揽天下英才,各地贤士争相来投,天策府俨然成了长安城中的小朝廷。
可见,李世民心中早就有一个长远的夺嫡规划,而玄武门之变不过是对建成和元吉的致命一击。
至于悲剧太子李建成,旧史中称其不仅阴险狡诈,而且好色贪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然而,事实的李建成又是怎样的呢?大量的史料证明,李建成绝非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
与李世民一样,李建成不仅是其父李渊的左膀右臂,而且是反隋兴唐的功臣。
从太原起兵到唐朝建立,李建成作为左军统帅,始终是领兵的主将。在西河之战中,李建成周密部署,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使军心大振,仅用九天便攻克了西河。自义旗初举,至攻克京师,李建成与李世民功绩大体相当。如西河之克,即是二人之力。攻破长安,李建成所部更有先登之功。
在刘黑闼叛乱之初,李世民与李元吉率兵征讨,虽平定叛乱,但其高压政策,留弊甚多,以致后来刘黑闼再次起兵。李建成请命征讨,对百姓安抚,很快便瓦解敌军。
客观上讲,建成功不及李世民,但他身为储君,助父处理政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则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李建成不仅“生性仁厚”,而且礼贤下士,魏征、王珪都甘心为其效力。至于史书中说李建成“淫乱后宫”,其可信度不禁让人怀疑,宋代学者司马光对此就持有异议,认为“宫禁深地,莫能明也”。而李世民生前还做过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那就是“不守古训,欲查国史”,也就是说李世民登基后很可能令史官对公元626年那年发生的“大事”动了手脚。
3.黄金时代
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三天,唐高祖顺势应变,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他又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去了。第二年,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其功过是非暂且不论,但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相比的。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听从尉迟敬德的建议,宽待太子建成旧臣,对有才干之人,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例。唐太宗还以隋亡为鉴,关注民心、民情和民意,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严惩贪官污吏;重视科举取士,选拔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治。
唐太宗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物阜民丰,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不断取得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纳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
贞观一朝,文治武功,对内文昌武兴,对外打败突厥,使得四方朝拜,“贞观之治”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武周代唐——一个女人的奋斗
1.这个女人不简单
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才貌俱佳,便将其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这个女人就是武则天,但是则天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由后来唐中宗赐给的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演化而来。
武则天进宫后,宫中生涯就此开始,在才人位置上一坐就是十二年,并未深得太宗的宠爱。后来,太宗病重,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同在太宗身边侍疾,两人慢慢擦出了火花。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病逝,按皇家常规,武则天于感业寺出家为尼。
即位的唐高宗虽然对武则天念念不忘,欲将其接回宫中,但有违祖制,恐遭非议,也只能望“媚”兴叹。本来武则天应该在青灯古佛前了此一生的,然而后来一个人的介入改变了她的命运。这个人不但成全了唐高宗,也成全了武则天,这个人就是王皇后,李治的正妻。
高宗即位后,萧淑妃专宠,王皇后因不育遭到冷落。失意的王皇后见高宗迷恋武则天,便心生离间之计,想借武则天排挤萧淑妃。
永徽二年,王皇后召武则天进宫,但只是宫女身份。在王皇后身边时,她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武则天不仅“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而且“城宇深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这样的女人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而她也绝不会甘于做一个小宫女。
2.终于登上皇后的宝座
武则天进宫后,很快就得到了高宗的宠爱,王皇后“以间淑妃”的初步目的达成。接着,王皇后抢立庶子李忠为太子,进一步压倒萧淑妃,占据上风。王皇后把武则天当成一枚棋子,却没想到武则天把她当作自己上位的梯子。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两年后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和淑妃,武则天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与李治感情日深,朝中大事武则天都参与过问。王皇后不免心生忧虑,她没想到打压了淑妃这头“狼”,却引来了武则天这头“虎”。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武则天)。事发,唐高宗大怒,下令将王皇后废为庶人。
同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废王立武”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从表面上看是武则天与王皇后之间的矛盾,但归根结底是新君与旧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废立皇后的大权操纵在高宗之手,而高宗做出“废王立武”的决定虽然有武则天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还是为了排挤支持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以实现君主集权。
但是,不管怎么说,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是其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3.顶起一片天
武则天当上皇后后,便残忍地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不仅绝除了后患,还震慑了后宫,其心计城府由此可见一斑。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初患风疾,开始让武则天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则天参与朝政,处事均合高宗旨意。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时人把她与唐高宗并称“二圣”。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则天改高宗称号改为“天皇”,自称“天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此后,她开始扶植外戚,积极为改朝换代做准备。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时机成熟,便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随后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呼声中,君临天下,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
4.无字碑上任评说
武则天称帝后,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首创殿试和武举,广揽人才,在她执政时,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政权。
武则天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因此,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统计,永徽时全国有380万户,到武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猛增至615万户,几乎翻了一番。
在军事上,武则天时期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了坚决的抵御和反击,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丝绸之路”。
当然,武则天在掌权的近半个世纪内,也有许多过失,如重用酷吏,杀人过多,晚年时好大喜功,生活奢靡等。但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可谓大功。
然而,若想对历史上这位争议颇多的女性作盖棺定论,是不可能的。立于乾陵的无字碑,作为武则天风云一生的归纳,或许远胜万语千言。
李隆基的“拨乱反正”
1.李武之争——中宗的复辟
武则天做了皇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武承嗣、武三思深得武则天的宠信,都想继承大位,便使人游说。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王庆之等人请立武承嗣为太子,遭群臣反对。后来王氏屡次求见武则天,劝说她立武氏子孙为皇嗣,武则天大怒,令凤阁侍郎李昭德杖击王氏。李昭德趁势劝谏武则天:“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武则天亦以为然。
七年后,立嗣风波又起,武承嗣、武三思多次遣人劝说武则天立武氏子弟为太子。武氏对此踌躇不决,狄仁杰因谏曰:“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纎姑于庙者也。”狄仁杰又为武则天解梦婉言相劝,吉顼也说:“子继母是正途,侄继姑世间无。”对武则天晓以利害。至此,武则天才决意立子为嗣。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终于将李哲(显)迎还,立为太子,确立了儿子的继承权。但有趣的是,武则天赐李显武姓,看来,武则天仍试图把传子与传同姓统一起来。
李唐复兴在望,但是极端拥唐的大臣张柬之等不及了。公元705年正月,他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带兵逼宫,武则天被迫退位。就这样,李显复位,复国号为唐,武周政权宣告结束,武则天不久病亡。
2.韦后之乱——“后武则天时期”
中宗复位,按说国家神器应该复归李唐了,但是中宗昏庸无能,竟无视前车之鉴,让皇后韦氏参与朝政,任用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还任用武三思为相。同时,中宗之女安乐公主也恃宠而骄,权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