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述
25741300000014

第14章 大唐王朝的盛世风云(3)

韦后想效仿武则天,当中宗临朝时,她也在御座左侧隔幔而坐。桓彦范劝谏中宗说:“牝鸡司晨,有害无利,请皇后专居中宫,勿预外事。”但是,中宗却并不理睬。

韦氏由此专权乱政,独断独行,气焰日盛一日。遭受韦氏排挤的太子李重俊不堪忍辱,便于神龙三年(707年)七月率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但由于部下倒戈,政变失败,遂被杀。

李重俊死后,太子之位出现空缺,安乐公主就伺机而动,想像祖母武则天一样君临天下,便在背地里怂恿韦氏,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

公元710年5月,中宗暴亡,韦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唐少帝(又称唐殇帝)。据旧史记载,中宗是安乐公主和韦氏合谋毒害,这种说法虽不一定可信,但韦氏专权,想效仿武则天当皇帝的心里却是昭然若揭。

3.走上历史舞台的李隆基

韦氏临朝摄政后,韦氏集团的成员屡劝韦后效仿武则天登基称帝,韦后也早有此意,只是担心李旦(武则天幼子)和太平公主(武则天之女)反对,未敢妄动。

韦氏为削弱李唐势力,免去了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的职务,仅命其为太子太师,将其架空。李旦秉性旷达、不贪权势,无进取之心,所以对韦氏是“逆来顺受”。不过,其三子李隆基素怀大志,他在姑母太平公主的支持下积极谋划,以伺机“拨乱反正”。

公元710年6月,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父李旦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这时,若说大唐安定了下来,那可就言之过早了。因为一场血雨腥风又刮了起来。

原来,太平公主在协助李隆基发动政变,除掉韦后以后,依仗功大,日益骄奢,不可一世,与李隆基发生权争。她曾经要求睿宗废掉太子李隆基,并积极培植党羽。除了姚崇、宋璟,朝中百官大都依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大有要做“武则天第二”的架势。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次年,李隆基先发制人,亲自率兵除掉了太平公主,将其赐死,并将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员悉数罢黜。是年,唐玄宗改年号为开元,表明自己励精图治,复兴大唐的决心。

4.开元之治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并不乐观:中宗及睿宗时期的兵变使朝廷元气大伤,吏治腐败,边患不绝。

于是,唐玄宗选拔任用贤才,起用姚崇、宋璟为相,还革新吏制,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开元时期,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最多时逾千万),人口有四千五百多万,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了一倍半以上。国力强盛是开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标帜。高宗以后,吐蕃强大,对唐朝构成严重威胁。武后时期,东突厥复兴于漠北,契丹崛起于东北,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许多在贞观、永徽年间(公元627年—公元655年)归属唐朝的地区又脱离了唐朝的统治。唐玄宗于开元五年,收复辽西12州,漠北的同罗、拔野古等也都重新归顺唐朝;西突厥也与唐罢休干戈而言好;唐又在西域设置安西国镇节度经略使,阻止吐蕃势力的北上;在陇右、河西之西设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丝绸之路”的通畅。

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唐朝的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往来不绝。

大唐盛世的丧钟

1.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开创“开元之治”,承平日久,以为天下太平,从此万世无忧,便以“宴安娇侈”代替了“励精图治”。自改元天宝后,他“远正士,昵小人”,把朝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以致小人当国。唐玄宗还宠幸杨贵妃,“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耽于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唐玄宗没有意识到繁华盛世的背后已显乱象: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节度使拥兵自重,内地军备废弛,导致内轻外重。

在这种新形势下,皇帝本该想办法对节度使进行挟制防范,但是极尽谄媚之能事的安禄山深得玄宗的欢心和宠信,竟得以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

安禄山据三镇之地,且三地相连,独掌十五万兵力,而与此相比,中央兵力不足八万。雄心勃勃的安禄山看到大唐繁荣的背后已经是千疮百孔,他觉得自己的机会就要来了。

2.渔阳鼙鼓动地来

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平卢(今辽宁锦州西)、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旨诛杀杨国忠、清君侧为名,于范阳起兵,调集所属部队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少数民族的部队,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引兵南下。

安禄山造反,为何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呢?原来杨国忠发迹要比安禄山晚得多,在他接替李林甫做了宰相后,安禄山根本瞧不起他。杨国忠常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有谋反之心,欲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禄山。玄宗以为是将相不和,并未理睬。

当然,讨伐杨国忠只是借口,安禄山是要夺天下的。安禄山的军队是边军,常年作战,战斗力很强,而“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戈”,于是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河北、河南的广大地区。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叛军攻占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同年,叛军继续西进,占领长安,玄宗被迫仓皇而逃。

3.宛转娥眉马前死

唐玄宗于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

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此时不除杨国忠更待何时,便由陈玄礼煽动将士,说这场叛乱全由杨国忠一人引起,杀了杨国忠便可止息叛乱。随后,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接着,杨贵妃也被缢死。这就是马嵬之变。

杨国忠专权误国,被乱刀砍死,落得遗臭万年,这是罪有应得。但是,玄宗如不怠政,若能洞察善恶,辨明奸贤,又怎会生此兵乱呢?归根结底,玄宗才是引发叛乱的罪魁祸首。玄宗对自己的过错并非不知,但为抚六军,杨贵妃只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在哀鸿遍野的惨淡之下,在金戈铁马的悲凉之中,远去的又何止是玄宗与杨贵妃的浪漫爱情,一个强盛的帝国也从此走向了末路穷途。

4.李亨的“趁火打劫”

唐玄宗逃离长安,仓皇“幸蜀”,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在灵武即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玄宗奔逃川蜀,但毕竟还是大唐的合法“掌门人”,太子李亨为何“趁火打劫”夺父之位?又为何没跟玄宗一起出逃而是留在了“前线”呢?

原来,玄宗从长安出逃,沿途百姓常遮于路,恳请玄宗不要舍弃社稷。玄宗早已失魂落魄,哪还顾得上社稷,百官吏民便转而求其次,求玄宗留下太子“克复二京”。玄宗便将后军两千人交给李亨。不久玄宗入蜀,又下令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等诸镇节度使,光复长安和洛阳。

等到李亨北上至朔方,以李光弼、郭子仪为首的各镇兵马也陆续赶到,诸臣都要求李亨即位来稳定军心,于是李亨在半推半就之下于灵武城南楼即皇帝位,是为肃宗。

肃宗即位后,任用郭子仪、李光弼为将,又借助回纥兵,乘叛军内讧之机反攻,先后于公元757年六月、十月收复二京。但是,兵戈并未就此而息。

后来,安禄山的部下史思明复叛,直到公元763年,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方告结束。

帝国末路

1.崩溃的边缘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分崩离析,只得采取姑息政策,仍让安史降将做节度使,留驻旧地,同时还大封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各镇节度使将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揽于一身,“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他们都不听朝廷诏命,与唐王朝分庭抗礼“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节度使父子相承,兄终弟及,或由军将自行拥立,事后胁迫中央承认,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就是独立的小王国。

唐朝本想让各节度使相互牵制,并拱卫王室,没想到各镇节度使不听号令,尾大不掉,反为祸患。

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让唐王朝气息奄奄,而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更是把唐王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安史之乱后,李辅国因拥立有功,参与机要,统领禁军,任免宰相,权倾朝野。再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唐后期共有八个皇帝由宦官拥立,两个皇帝(宪宗和敬宗)被宦官害死。宦官专权乱政,朝中士族和庶族便各自依附宦官争权夺利,酿成党争之祸,为害四十年。

2.亡国的催化剂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朝政愈加混乱。唐宣宗(公元810年—公元859年)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却也未能改变这个局面。唐宣宗死后,先后即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荒淫奢靡,昏庸无能。

官员和地主的剥削,加上连年不断的天灾,使得农民纷纷破产,遂揭竿而起。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王仙芝聚集了几千农民,在长垣(在今河南)起义,并发出文告,揭露朝廷的腐败。不久,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起兵响应王仙芝。

公元881年,起义军攻入长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但是,起义军并未乘胜追击,逃到四川的唐僖宗遂发起反攻,起义于884年终告失败。

黄巢起义虽告失败,但是经此打击,唐王朝已是气数已尽,日暮西山。

3.全忠的送终——帝国的休止符

黄巢覆亡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史载“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

在各方节度使中,尤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势力为大。朱全忠这个名字可能并不为人熟知,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路人皆知的名字——朱温。

朱温曾参加黄巢起义,后来叛变降唐朝,唐僖宗人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节度使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史称“白马之祸”。接着朱温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

至此,立国二百九十年、传位20帝的大唐王朝终于寿终正寝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再次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