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2576000000018

第18章 公治长篇第五(4)

大智若愚是一种处世态度,乱世之中能够保住身家安全,同时又能同政治黑暗·的现实进行无声地抗争。郑板桥说:“由糊涂到聪明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难得糊涂。”可见,能够做到大智若愚并不容易。所以,圣人认为大智若愚是大智慧的表现,像宁武子这样的人,他的聪明他人可及,但是他装糊涂的本领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做人难,做到为人处世事事周全更难。很多人往往认不清身处的环境和形势,盲目表现自己,结果害得自己有口难言。真正聪明的人能够看清现实,该表现的时候勇于表现,不该表现的时候懂得以假装糊涂来远离祸端。职场也好,官场也好,懂得假装糊涂才能处事周全。

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①狂简②,斐然③成章,不知所以裁④之。”

注释

①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为一党。吾党意思是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②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③斐然:有文彩的样子。④裁:

裁制,节制。

译文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鲁国的那些学生都志向远大却行为粗率,写文章文辞华美,却不知道如何自我节制。”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叹也。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

张居正注:“可见圣人为当时计,固欲其道之行,为后世计,又欲其道之传,其心真有视天下为一家,通古今为一息者。此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教万世无穷也欤!”

解读

孔子的一生,为推行仁道而献身。他出则担忧其仁道不能实行,退则忧虑其弟子“业之不修”,是进亦忧,退亦忧。圣人周游列国,一心一意要挽救黎民百姓,可是却屡遭碰壁。后来在陈国甚至绝粮,颠沛流离,困顿不堪,眼见着仁道难行,又担心在鲁国的弟子们无人教诲,于是浩然长呼:“回去吧!回去吧!”一声长叹不难看出圣人进退俱忧,心情复杂而又矛盾。

圣人的仁政理想在当时无法实行,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弟子们身上,以此把理想传承下去。远在故乡的弟子们,大都是年轻人,他们虽然拥有远大的志向但是行为却常常轻率狂放,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却不懂得自我节制。所以,他们急需圣人的教诲指导。面对仁道难行的困境,加上对故乡弟子们的担忧,圣人便归心似箭,急于回到故乡讲学,以培养人才。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旧怨。所以怨恨他们的人也很少。”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张居正注:“若人君以此待下,尤为盛德。盖凡中材之人,孰能无过,惟事出故为,怙终不悛者,虽摈斥之,亦不足惜,然或一事偶失,而大节无亏,初时有过,而终能迁改,以至迹虽可议,而情有可原,皆当舍短取长,优容爱惜,则人人乐于效用,而天下无弃才矣。虞舜宥过无大,成汤与人不求备,皆此道也。此寸以为万世人君之法。”

解读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死后,两人因为互相让位而逃离国家。后来周朝灭了商,他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可耻,就隐居到首阳山上靠采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本章是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念旧恶”的良好德行。所谓“不念旧恶”,讲的就是心胸宽广,能够宽容饶恕别人。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别人冒犯了自己,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谁心里都不会好受,难免有怨气。但是过去的事情毕竟已经过去了,与其斤斤计较让自己不开心,还不如潇洒一点,忘记恩怨。不去怀恨别人,以前的所有仇怨也就渐渐消失了。大人不记小人过,对别人多些宽容和理解,就算对方是再坏的人,也总有一天会被你的博大胸怀感化。不然,怨怨相报何时了?你怨恨别人,别人可能也怨恨你,大家都处处设防,整日伺机“报仇雪恨”,那么大家就永远没有安宁的一天。

不记旧怨,大度一些,洒脱一些,生活就会到处都充满阳光。所以,对他人宽容一点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当时人认为他为人直率。②醯:音为X,即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要一点醋,他却向邻居家要了一点给那人,而不直接告诉那人他没有。”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

张居正注:“夫微生高之直,人皆信其行,而孔子独断其非,所谓众好之必察焉者如此。然当时似是而非,虚名无实者,不止一事,利口之人乱信,乡愿之人乱德,孔子皆深恶而痛绝之。盖欲人致谨于名实之辨也,然则用人者岂可徒采虚名而不考其实行哉!”

解读

有人向微生高讨醋,他家里没有,但是他却不跟人直接说自己也没有,而是从邻居家讨了一点来给那个人。所以,孔子认为这个以正直闻名的微生高并不直率。

生活中这类事情很多,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着充实,穷困却装成富足,打肿脸也要充胖子。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说他是正直之人呢?

正直首先应该实事求是,直话直说。圣人认为微生高向邻居乞醋,再给向他讨醋的人,这有“借花献佛”之嫌,说明他并没有实事求是,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正真应该发自内心,而不是为了博取虚名去伪装。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没有必要以假充真。

中国人要面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说自己没有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往往没有也说成有,就是借也不能承认我没有,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做人做事都应该实事求是,是就是,非就非,只要真诚,别人一定能够理解。打肿脸充胖子,假使别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谁还能认为你是个正直的人呢?所以,生活中,我们务必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赢得好名声去刻意伪饰自己。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

这里采用后说。②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可耻,孔丘也认为可耻。心里藏着怨恨,表面却与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孔丘也认为可耻。”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左丘明,古之闻人也。”

张居正注:“观此二者为圣贤之所共耻,学者可不省察乎此,而立心以直哉!

然此等人不止可耻,尤有害于国家。盖谄媚之人,阿谀逢迎,非道取既,人情易为其所惑。奸险之人,内怀狡诈,外示恭谨,人情易为其所欺。若不识而误用之。则其流祸有不可胜言者,所以古之圣王,远佞防奸,如畏鸩毒而避蛇虺。盖为此也。”

解读

在《学而》篇里,孔子已经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善于花言巧语,总是一副讨好人的面孔,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本章里,又加上了“足恭”,进一步刻画了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过度恭敬,一定是暗藏杀机,口蜜腹剑。对于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圣人也以之为羞耻。还有一种人,将怨恨埋藏在心底,而表面却又和你十分友好,这是典型的伪君子。对于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很可耻,圣人也认为可耻。

“巧言,令色,足恭”讲的是人的外表,“匿怨”讲的是人的内心,像这样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我们不得不小心提防。当面奉承,背后插刀的人是可耻的,也是可怕的。很多人喜欢别人赞美自己,爱听动听的话,看好看的脸色,所以经常会吃亏上当。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善于观察懂得分析,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就我们个人而言,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不要阳奉阴违,而要做一个诚恳正直,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

5.26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敞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③善,无施劳④。”子路曰:“愿问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⑤”

注释

①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②盍:音he,意思是何不,为什么不。③伐:夸耀的意思。④施劳:施,表白。劳,功劳。表白自己的功劳。⑤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谈一谈自己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把我的车马,好的衣服,都拿出来和朋友一起使用。即使坏了也没什么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饰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说:“我们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意使老人生活得安逸,让朋友之间相互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又曰:“子路、颜渊、孔子之志,皆与物共者也,但有小大之差尔。”又曰:“子路勇于义者,观其志,岂可以势利拘之哉?亚于浴沂者也。颜子不自私己,故无伐善;知同于人,故无施劳。其志可谓大矣,然未免出于有意也。至于夫子,则如天地之化工,付与万物而己不劳焉,此圣人之所为也。今夫羁鞫以御马而不以制牛,人皆知羁鞫之作在乎人,而不知羁靮之生由于马。圣人之化,亦犹是也。先观二子之言,后观圣人之言,分明天地气象。凡看《论语》,非但欲理会文字,须要识得圣贤气象。”

张居正注:“合而观之,子路公其物于人,而有难于兼济。颜子忘其善于己,而犹出于有心。惟夫子之志兼利万物而不知其功,仁覆天下而不见其迹,真与天地之量一般,又岂二子之所能及哉!使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则时雍风动之化,当与尧舜比隆,惜乎不得其位,徒有志而未遂也。”

解读

仁德是有境界的,树立志向是修养仁德的第一步。孔子将立志分为树立个人理想和树立社会理想两个方面,其个人理想是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社会理想则是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并且他对弟子们关于志向的培养问题也非常重视。

子路的志向很豪迈,十分讲义气。颜渊的志向很有仁者风范,非常谦逊,不愿意夸耀自己,四处宣扬自己的功劳。圣人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希望老年人无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安顿,能够颐养天年;希望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再没有欺诈,没有仇怨;希望社会能够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永远爱护下一代。显然,圣人的志向是实现一个充满仁德,十分和谐的社会。

树立远大的理想的人生成功的起点,然而理想的实现离不开我们的艰辛付出。

面对现实生活,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实现理想的必备条件。只有一步一步去打拼,才能一点一点向理想靠近。志向越高远就意味着我们要走的路越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耕耘,总有一天会创造出不平凡的功绩。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①而内自讼②者也。”

注释

①过:过失,错误。②讼:批评,责备。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并且在心里自我批评的人啊!”

名家注释

朱熹注:“人有过而能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内自讼者为尤鲜。能内自讼,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夫子自恐终不得见而叹之,其警学者深矣!”

张居正注:“太甲悔过,自怨自艾,故终为有商之令主。然能居敬穷理以预养此心,则自然邪念不萌,动无过举。圣人所以能立无过之地者,其要在此。若待有过而后悔之,不亦晚乎?孔子之言,盖为中人以下者发也。”

解读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总是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明知道自己犯了过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反省自己、责备自己了。更有甚者,自己犯了错误,不但不认真反思自己,反而把责任全都推到别人身上。所以,圣人说他没有见过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做自我批评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即使偶尔有能看到自己错误的人,也很少有愿意正视错误,能够做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的。

这实际上牵涉到了感情与理智两方面的问题,就理智方面而言,人们一般认为应该做自我批评,有了错误应该及时改正才好;但就感情倾向而言,人们又总是习惯于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理由宽容自己。结果往往是感性战胜理性。所以,总有很多人安于自己的错误以及各种坏习惯而不加改正。

勤于自我反省,是完善自己、修身养性的好方法。我们的双眼不要只盯着别人,而要多观察自己,及时发现自己身上的错误与不足。犯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有了错误就要好好检讨自己,不能编造理由原谅自己,更不应该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就应该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

5.28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②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解释

①邑:小城。②丘:孔子自称。

译文

孔子说:“就是在有十户人家的小城中,也一定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会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忠信如圣人,生质之美者也。夫子生知而未尝不好学,故言此以勉人。美质易得,至道难闻,学之至则可以为圣人,不学则不免为乡人而已。可不勉哉!”

张居正注:“夫人乃不咎其学之不至,而徒佞于资之不美,岂不过哉!

易得,至道难闻,故君如尧舜,必孳孳于精一,圣如孔子,犹汲汲于敏求,乎。欲法尧舜孔子者当知所以自勉也。”

解读

孔子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品质,因为哪怕是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城里,也会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他认为自己跟别人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自己非常好学。这就说明圣人的美好德行和渊博学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都是后天勤学取得的。圣人强调“好学”,是在勉励我们不要太看重先天的资质,而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勤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人。

“好学”是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很多人求学之初往往计划做得很好,但多数半途而废,不能持久。由此可见,“好学”说起来平平常常,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然而,我们却不能因为难以坚持就不去学习放弃求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无论多么博学多识的人,一旦停止学习也将失去活力。尤其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想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落于人后,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理解新道理。正所谓“学无止境,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