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东台鱼汤面是江苏省东台县的名点,是用鲫鱼熬汤制成,又名白汤面,历史悠久。据传,此面是在清乾隆年间一个流落在东台做摊贩的御膳房厨师首创,后来他被一个小面店主请到店中掌厨,该店果然生意兴隆。于是此面便传遍全国,1942年曾参加过巴拿马博览会展出,受到赞赏。
特点:汤白质浓,鱼酥不腻,汤清可口,面白滑顺。
4.宁波猪油汤团
宁波猪油汤团因色、香、味、形俱美,名扬中外,成为有名的小吃,在除夕的年夜饭或团聚饭宴席上,都以“汤圆”作为席上点心,以示喜庆欢愉之情。宁波猪油汤团是用糯米水磨后磨细,与猪板油(绝不可用其他油代替)揉透,再加白糖制成。宁波猪油汤团特点是皮薄馅多,加上桂花的香气,咬开皮子,芝麻、猪油的香气扑鼻,烫口而爽滑,真是香、甜、糯、滑、嫩一应俱全。
(五)少数民族点心
1.回族名点
(1)奶油回饼
用酵面团再次发酵,加花椒水、奶粉、盐、糖,经烤制而成。
据传,五十多年前,昆明“合香楼”一位面包师把面团搓好后让其发酵,时至下午方才想起忘了放鸡蛋,经李清祥师傅指点,将酵面团加小苏打揉匀,再入烤炉烤。终于使原来变酸发黑的面团,变成了洁白的烤饼,视之如雪,尝之味美。师傅们商议后说,“这饼既是发面返回而成的,就叫它‘回饼’吧。”从此,奶油回饼正式问世。
奶油回饼是将奶油化开与花椒油、糖粉、奶粉、盐、发酵剂与第一次发酵的面团合拌均匀后,再同酵面搓揉均匀,揪剂制成生坯。将生坯入炉烘烤至熟即成。成品光泽亮丽,泡松柔软,甜中回咸,清香可口。
(2)干巴月饼
用油酥面团擀皮包牛干巴馅,经烘烤而成。
干巴月饼的出现,是云南汉族和回族饮食文化交流的结果。云南回民过中秋节,就用腌制的上好牛肉为馅,制成月饼。因他们称腌制的牛肉为牛干巴,故名。
云南回族有饲养黄牛、腌制牛干巴的专长。每年寒露前后,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牛肉腌制成牛干巴。回民糕点师就将它引入点心作馅,制成月饼。干巴月饼风味浓郁,皮酥松,馅咸香。
2.朝鲜族名点
(1)朝鲜打糕
用传统打糕工具,将糯米饭打制成糕,裹豆面蘸糖或盐而成。
打糕是将净糯米用清水浸泡10小时以上,捞出沥干,上笼用大火蒸至软硬合适,取出,放在砧板上,用木槌边打边翻,越匀越好,以看不见饭粒为宜。然后把扣成的糕切成适当的小块,外面裹上一层豆沙或熟豆面即成。喜甜食者,可蘸白糖,喜咸食者可佐精盐食用。
打糕较一般年糕更加粘润可口,味道清香凉爽,是朝鲜族民间膳食中的佳品。
(2)冷面
冷面是将荞面、淀粉按一定比例混合,用沸水烫成稍硬的面团,加碱后揉匀,放入压面条机内,快压制成面条,放入沸水锅内煮,煮熟后用过100摄氏度的开水拌制。将已过凉的面条加辣白菜等及四五片熟肉,浇上蒜辣酱(用蒜泥、干辣椒面和水搅成糊状酱),放水果片、鸡蛋丝,最后浇上凉牛肉汤,撒熟芝麻、味精,淋上麻油即成。冷面冷辣爽口,清香醇厚。
3.维吾尔族点心
(1)馕
用玉米或面粉加淡盐水、酵面,制成面团,擀制坯,经烤制而成。
馕字源于波斯语。这种食品最早流行于阿拉伯半岛、土耳其和中亚、西亚各国,随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维族先称其为“艾买克”,后才称为馕。据《唐书》记载,居住在新疆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人,早在唐朝以前就食用一种面食饼饵。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娜唐墓出土的物品中就有馕,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
馕是用面粉或玉米粉,加淡盐水、酵面,揉成面团,烫过,做成圆形饼坯,一面用木模压上简单的图案。将饼坯底面沾盐水贴入馕坑壁上,烤制而成。馕含水分少,久贮不坏,适宜于沙漠长途旅行时食用。
(2)薄皮包子
用冷水面团擀皮包羊肉馅,蒸制而成。食用时一般与片馕或素抓饭同食,先将片馕上笼蒸软,再把包子放馕上。吃抓饭时,则将包子放抓饭上。
薄皮包子的制法是:用面粉和成面团,下剂,擀成薄皮。将羊肉丁、洋葱末、胡椒粉和适量盐水拌制成馅。面皮包馅心后捏成鸡冠形,上笼用大火蒸20分钟至熟即成。成品皮薄馅香、味浓。
4.藏族点心
(1)糌粑酥油茶
用青稞炒香,磨成面,和以酥油茶汁,用手指捏团而成。
糌粑和酥油茶是云南迪庆藏族的两道名食,因食用配套,故连在一起。
糌粑,是藏语,意为青稞炒面;酥油,是用牦牛乳提炼而成。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每天不可缺少的饮料,《中甸县志稿》载:“藏胞一见酥油茶,其胸中已有悦乐,若一入口,则其辛苦忧郁恐怖疑惑完全冰解,如饮我佛甘露焉。”由此可见,酥油茶与高原藏胞的生活关系是何等密切。
糌粑酥油茶的制法:制糌粑。青稞炒香、磨面与酥油茶汁拌和捏成团。制酥油。用牦牛乳去奶渣,使油脂凝固成饼状。打酥油茶。取特制酥油筒,先放焙香舂成泥的核桃、芝麻、麻籽和酥油、盐、蛋泡,再冲入来自滇西南的沱茶或砖茶冲泡成的热茶水,上下来回提打木塞(酥油筒的主要配件),打至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即成。糌粑奶香味浓郁。以此佐糌粑进食。
(2)巴乍磨古
用面粉与鸡蛋、盐和成面团,搓成扁圆形煮熟,加酥油、奶渣、辣椒油而成。
巴乍磨古是藏语,意即麦面汤圆。是当地藏民“生活美满”的代名词,如熟人相遇,一方问:“今天吃什么?”笑答:“巴乍磨古!”即“吃最好的。”
巴乍磨古的制法:盐、野生香草粉和成团,搓成扁圆形。水煮沸,加液化酥油、奶渣、红糖、五香粉、辣椒油。麦面圆子入沸水锅,煮熟,盛入碗中。加汤即成。
5.白族点心
大面糕是云南洱海地区白族中秋节的特制糕点,以发酵面团蒸制面成,吃了大面糕寓意生活甜蜜、合家团圆。
制作大面糕,一要讲究用当年采伐的新竹劈篾编制蒸屉,用新麦秆编制锅盖。如果家中有新进门的媳妇,进门第一年中秋的大面糕就得由新媳妇操办,所以,姑娘出嫁前就得学好这门手艺。总之,做大面糕的人和炊具必须色色具新、才能象征全家兴旺发达;二要讲究做出的大面糕具备大、香、美的特色。大,就是将糕做得越大越好。一般每只重达5公斤左右,直径为50厘米,中间厚四周薄,最厚处约17厘米,形如反扣的铁锅。香,就是大面糕的原料如芝麻、松子仁、苏子、瓜子仁、核桃仁都应翻炒焙香,再用玫瑰花、猪油、细沙拌匀成焦香、果香、花香交融的馅心。美,就是要将大面糕的表面层装点得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如以青豆、红枣等摆成“合家团圆”、“人寿月圆”等吉语颂词和鱼虫花草的精致图案。
大面糕是将对碱揉匀的发酵面团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大圆饼,待蒸锅蒸汽上窜时放上圆饼,将馅均匀地摊上饼上,再覆盖同样大的一层圆饼,再摊一层馅,覆一层圆饼,共叠三层,盖上盖,用旺火蒸熟,最上一层表面镶嵌彩字和图案即成。
大面糕食用时,糕用线勒分块,不用刀切,以求吉利。如此糕由新媳妇制作,吃时还要由家人评定所做大面糕是否洁白、光亮、平滑无裂口,以衡量新媳妇的手艺。
(第二节)西式面点
一、面包
(一)面包概述
人类从什么时候起开始食用面包?这个问题目前很难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据历史学家的推断,面包被人类当做主食是在使用了火之后,有了火才可使生的面糊烤成熟的面饼,这种面饼即是最初的面包。通过取火和烘焙方法的改进,发酵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才做出了今天的各种面包。
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发酵技术做面包的民族。公元6000年前,他们已知将面粉加水,盐和马铃薯拌在一起,放在热的地方利用空气中的野生酵母来发酵,等这种面糊发好后再掺上面粉揉成面团放在泥土做的土窑中去烤。那时人们仅知道发酵的方法,但不知道其原理。直到17世纪后人们才发现酵母菌发酵的原理,此后,古老的发酵法才得以改善。
公元前1300年,埃及将发酵技术传到了地中海地区的巴勒斯坦,公元前1200年传到希腊。希腊人不但改良了烤炉,而且已开始知道把牛奶、奶油、奶酪、蜂蜜加在面包里,以提高面包的品质。后来,这种制作方法又传到罗马。罗马人进一步改良了烤炉的形状和面包的品质,并把它推广到德国、匈牙利、英国和欧洲各地。
18世纪末,面包制作开始采用自动式机器操作。二战后,出现了新的面包制作方法,称为一贯作业法。面包的发酵法改用液体发酵,从材料搅拌开始,一直到分割、整形、装盘,最后发酵全部由机器自动操作。面团进炉后烤焙、出炉、冷却、切片、包装也全部是由机器操作。一贯作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此后,为了使顾客能吃到更新鲜的面包,出现了半成品制销,即将面包的面团发酵后急速冷冻,各零售店可随时化冻、烘焙,随时都有最新鲜的面包。这种制销方法一直持续至今。
(二)面包的特点
世界各国的面包一般均采用小麦为原料,但也有不少国家用燕麦或是小麦加燕麦混合制作。面包的种类繁多,因地区、国家而不同。英国面包大都不添加其他佐料,但英国北部地区则喜欢在面包中加牛奶及油脂等,吐司面包也比较普及。美国面包较甜,且喜欢添加牛奶及油脂。法国面包成分较低。烤出的成品是硬脆的。现在,面包已普及到全世界,各国人民根据自己民族的口味特点在面包中添加各种香料、佐料、馅料等,使面包的口味变得丰富多彩。
(三)面包种类
面包的品种不计其数,但按照面包的配方、口味、制作程序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1.软式面包
凡用土司烤盘做出的面包,不管其配方如何都可称为软式面包。此类面包讲究式样漂亮,组织细腻,而且进炉后需要良好的烘焙弹性,故其配方中所吸收的水分要比其他的面包多一些。在搅拌时也必须使面筋充分地扩展,基本发酵必须适当,否则无法得到良好的软性组织和形状。
2.软式餐包
软式餐包与一般吐司面包和其他硬式面包不同的是,其配方中有较多的糖和油的成分,甚至有些配方中还有蛋的成分。软式餐包的品质较吐司面包更为柔软,且有甜的味道,因为其配方中的糖和油较多,而且面粉中的蛋白质较一般土司面包低,软式餐包十分柔和可口。
3.硬式面包
硬式面包具有吐司面包所不及的浓馥麦香味道,而且质感稍硬,表皮松脆芳香,而内部组织柔软并具有韧性,故越嚼越香。经常吃硬式面包的人会觉得吐司面包绵软无力、平淡无味。
硬式面包虽被命名为硬式,实际上它的表皮并不是真正的硬,而是脆,内部柔软而带有韧劲。
4.甜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