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豆腐原是泰安农家的四季菜,随着历代帝王到泰安祭泰山,先后建起了不少寺庙、庵堂,吃素吃斋者增多,豆腐便成为这里的重要菜肴。在元朝以前,豆腐就已成为泰山和泰安地区的一流名菜。乾隆年间修订的《泰安县志》曾做这样的记述:“凌晨街街梆子响,晚间户户豆腐香,泰城家家豆腐坊”,反映了当时泰安城豆腐业兴旺的景象。李白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由湖北安陆迁来济南后,以及杜甫客居山东时,他们都曾多次上泰山,并品尝“泰安三美”菜肴之风味。“游山不来品三美,泰山风光没赏全”,这是当地长期流传的赞誉三美菜肴的佳话。“三美豆腐”一直流传至今,驰名中外。
原料:泰安豆腐、白菜心、鲜汤、精盐、味精、葱末、姜、鸡油、熟猪油。
白菜以黄芽和青芽为地道品种,黄芽品质尤佳。泰山白菜煮时出水少且快熟易烂,菜汤白郁如奶,鲜味特殊。无论是炒食、炖食、清蒸、醋熘均可,口味鲜美,且具有通肠利胃、除烦解酒、解漆毒等药效。
豆腐用北方黄豆加石膏制成,每斤黄豆可产豆腐2~2.5公斤。由于泰山水高氧、低硬度,用其磨制的豆浆蛋白质极易凝固,使泰山豆腐具有浆细水多、质嫩不流、洁白如雪、味道甘美、富有弹性、久煮不老不糊等特点。
制法:将豆腐上笼或放入锅里隔水蒸约10分钟,取出沥水,切成3.5厘米长、2.5厘米宽、1.5厘米厚的片,白菜心用手撕成5厘米长的小条块,分别放入沸水锅中烫过。炒锅放猪油,烧至五成热,下葱、姜末炸出香味,放入鲜汤、盐、豆腐、白菜烧开,撇去浮沫,加味精、淋鸡油即成。
特点:汤汁乳白而鲜,豆腐软滑,白菜鲜嫩,清淡爽口。
2.特色菜品
(1)焖大虾
原料:鲜对虾、葱姜片、清汤、味精、熟猪油、白糖、精盐、料酒、香油。
对虾是山东沿海名贵产品之一,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每年春秋两季往返于渤海和黄海之间,称之“回游”。阳春三月,天气渐暖,在黄海过冬的对虾,成群结队,绕过山东半岛,游回渤海产卵,谓之“生殖回游”。小雪前后,渤海湾水温下降,于是对虾又成群结队返回黄海南部过冬,叫“越冬回游”。所以春秋两季,对虾最多。
制法:焖大虾选用个大肉肥的莱州湾野生整只大虾,洗净后用沸水一氽,放入用调味品和虾脑兑成的汁中,用慢火焖熟。然后,一对一对地码在盘内,再浇下剩下的油亮鲜红的浓即汁成。
特点:外色似团火,肉质洁白,味道鲜美,脍炙人口,是宴席中的上品,适用于高级宴会,深受中外宾客的欢迎。
(2)糖醋黄河鲤鱼
原料:黄河鲤鱼、姜、葱、蒜末、精盐、酱油、白糖、醋、清汤、湿淀粉、花生油。
黄河鲤鱼生长在黄河深水处,头尾金黄,全身鳞亮,肉肥质细。
制法:鲤鱼去鳞,开膛取出内脏,挖去两鳃洗净,每隔2.5厘米,先直剖(1.5厘米深),再斜剖(2.5厘米深)成刀花。然后提起鱼尾使刀口张开,将精盐撒入刀口稍腌,再在鱼的全身及刀口处均匀地抹上湿淀粉。炒锅放花生油。中火烧至七成热(约175度)时,手提鱼尾放入锅内,使刀口张开。用锅铲将鱼托住以免粘锅底,入油炸2分钟,将鱼推锅边,再将鱼背朝下炸2分钟,然后把鱼身放平,用铲将头按入油炸2分钟,待鱼全部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摆在盘内。炒锅内留少量油,中火烧至六成热(约150度)时,放入葱、姜、蒜末、精盐、酱油、加清汤、白糖、旺火烧沸后,放湿淀粉搅匀,烹入醋即成糖醋汁,迅速浇到鱼身上即可。
特点:鱼尾翅起,色如琥珀,外焦里嫩,具有香酥,酸、甜、咸的独特风味。
(3)清氽赤鳞鱼
原料:活赤鳞鱼、姜、花椒、盐、酱油、醋、味精、绍酒、胡椒、清汤。
泰山赤鳞鱼又叫螭霖鱼,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鱼类。它产于泰山深潭之中,尤以西谿黑龙潭所产者最佳,曾是清代贡品。
泰山赤鳞鱼肉质细嫩,肥而不腥,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滋味极美。关于此鱼,史书曾记载:“将鱼暴于暑天之日下,不到一个时辰,即化为油。”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曾多次游览泰山,每次必食此鱼。因而,从清朝开始,泰山赤鳞鱼日益出名,列为泰山名菜之首,驰名中外。现在,中外来宾游泰山时,也非常喜欢品尝此菜。
食用赤鳞鱼需活鱼烹煎,炸过的鱼有三道弯,似活的一般,若用死鱼,则炸不弯。这种鱼离水即死,故捕捞时需备盛潭水的器皿,以暂放活鱼,但也无法久放,所以要尽快烹制,以尽得其鲜。该鱼可炖、可汆、可炸、可溜,但以清汤汆者为佳。
制法:用竹刀(忌用金属刀器)将鱼剥鳞破腹去内脏,洗净后用开水氽熟,捞出放在汤碗内,加上胡椒粉。炒锅加清汤、盐、酱油、花椒、绍酒、味精烧开、撇净浮沫,倒入鱼碗内。醋加姜末拌和,放入小碟,上桌佐食。
特点:肉质细嫩,肥而不腥,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滋味极美。
(4)烤小雏鸡
原料:鸡、生菜、精盐、酱油、葱油、姜、菜子油。
制法:将雏鸡从脊背中间劈开(腹部相连),再将鸡的大腿处割开一刀,翅膀用刀背拍断,去掉爪尖洗净。然后将鸡身沾匀酱油。入九成热(225度)的油锅中一触即出,放入烤盘内,加葱段、姜片,再倒入清汤、酱油、葱油等,入烤炉内烤10分钟左右至熟,呈金黄色时取出,剁成条状,按原鸡形状摆入盘内,浇入原汤。生菜洗净切段,放在鸡的两边佐食即成。
特点:颜色金黄,肉嫩淡香,用生菜佐食风味更佳。
三、江苏菜
(一)江苏菜概述
江苏菜,又称淮扬菜,简称苏菜,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苏省为代表的地方风味菜,是中国四大著名菜系之一。江苏菜烹饪文化历史悠久,做工精细完善,菜品细腻精美,是全国最为雅致的地方菜。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温带,气候温和,地理条件优越,东临黄海、东海,源源长江横贯中部,淮河东流,北有洪泽湖,南临太湖,滔滔运河纵流南北,省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二)烹饪原料
江南鱼米之乡,时令水鲜、蔬菜四季常熟,镇江鲥鱼,两淮鳝鱼,太湖银鱼,南通刀鱼,连云港的海蟹、沙光鱼,阳澄湖的大闸蟹等。桂花盛开时江苏独有的斑鱼纷纷上市,中外驰名的南通狼山鸡,高邮鸭,如皋的火腿,泰兴的猪,南京的矮脚黄清菜,苏州一带的鸭血糯,泰州的豆制品,以及遍布水乡的鹅、鸭、茭白、藕、菱、芡实等。相传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南北朝时用面筋制作菜肴如笋、覃等素食原料。丰富的烹饪原料为江苏烹饪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历史
江苏烹饪历史悠久,秦汉以前长江下游地区的饮食主要是“饭稻羹鱼”,《楚辞·天同》记有“彭铿斟雉帝何飨”之句,即名厨彭铿所制之野鸡羹,供帝尧所食,深得尧的赏识,封其建立大彭国,即今彭城徐州。隋唐两宋以来,金陵、扬州等地繁荣的市场促进了江苏烹饪的发展。如北宋《清异录》记有隋炀帝在扬州大筑宫苑定为行都,江苏所产的糟蟹,糖蟹为贡品,并将蟹壳表面揩拭干净,用金纸剪成的龙凤花密密地粘贴在上面。扬州用碧绿的竹筒或菊之幼苗,将鲫鱼肉、鲤鱼籽缠裹成的“缕子脍”,苏州用鱼鲊之片拼合成牡丹状的著名花色菜品“玲珑牡丹鲊”等都说明在唐宋江苏已有制作复杂,色泽鲜艳,造型美观的工艺菜品了。明清时代江苏内河交通发达,船宴盛行,南京、苏州、扬州皆有船宴。清代江苏烹饪技法日益精细,菜肴品种大为丰富,风味特色已经形成,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清人徐珂所辑《清稗类钞》中记有“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这里举的十处,有五处为江苏名城。20世纪40年代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家政系开设了烹饪课程,发展烹饪教育,出现了不少颇有成就的烹饪教育工作者。
(四)菜系构成
江苏菜按自身风味体系可大致分为淮扬风味、金陵风味、苏锡风味和徐海风味四大流派。
1.淮扬菜
淮扬菜,以两淮(淮安、淮阴)、扬州为中心,南起镇江,北至洪泽湖,东含里下河及沿海一带。主体以大运河为主干的这一地区,水产发达,江河湖海出产甚丰,菜肴以清淡见长,味和南北。是江苏菜风味特色最浓的主体部分。历史上扬州是南北交通枢纽,东南经济文化中心,餐饮市场随经济的发展而繁荣发达。“扬州三把刀”之一的厨刀最为著名,它奠定了淮扬菜刀工精细之基础。扬州食雕是中国菜食品雕刻的典范,玲珑剔透,精美一世。扬州厨师广布全国,使扬州菜名扬万里,影响深远。其代表菜有:将军过桥、三套鸭、大煮干丝、水晶肴肉、镇江三鱼、两淮长鱼席。
2.金陵菜
金陵菜,又称京苏菜,指以南京为中心的地方风味菜。南京古为六朝金粉之地,今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饮食市场自古繁荣。南京菜兼顾四方之优,适应八方之需,口味醇正,滋味平和,香醇适口,特别是烤鸭最为著名,是南京鸭肴的代表。另外,美人肝、松鼠鱼、凤尾虾、清炖鸡孚等也非常有名。
3.苏锡菜
苏锡菜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包括太湖、阳澄湖、鬲湖地区的地方风味菜。苏锡菜甜味较重,咸味收口,浓油赤酱,近代逐渐趋向清新爽淡。善于表现原料本味。其代表有:碧螺虾仁、雪花蟹斗、莼菜掂鳢鱼、梁脆膳、太湖银鱼、鸡茸蛋、天下第一菜、叫花鸡、松鼠桂鱼、常州的糟扣肉、昆山的虾仁拉丝蛋、无锡的肉骨头。
4.徐海菜
徐海菜指徐州沿陇海线向东延伸至连云港一带的地方风味菜。徐海菜用海产为原料的较多,以咸鲜为主,风味兼备,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其代表菜有霸王别姬、彭城鱼丸、沛公狗肉、羊方藏鱼、红烧沙光鱼、烧乌花等。
(五)风味特点
清鲜平和是江苏菜最根本的基调。江鲜、河鲜、海鲜、湖鲜、鲜蔬、鲜瓜果、鲜畜禽肉,都突出主料本味,特别注重原料固有的新鲜及鲜味。动物性原料多用活料,以求突出鲜活的本味。调味时主要用盐,以促使原料中的鲜味物质表现出来,但不能以盐之咸而压原料本味,部分菜肴少量加入白糖调味,以求甘鲜滋味,显得更为平和醇正,也常用香醋、芝麻油、糟油、红曲、椒盐、糖醋、醇酒、姜、葱等特色调料,使成菜在清鲜之中显得醇香多变。对于味薄的原料,多用特制调料或虾等鲜香味重的调料来赋味,增强原料鲜香风味。江苏菜也注重原料的荤素组合,合理配料,通过原料间的组配表现原料固有的醇正风味,突出原料清鲜之特色。
(六)代表菜
1.历史名菜
(1)水晶肴蹄
历史:“水晶肴肉”又名“镇江肴肉”,亦叫“水晶肴蹄”,是驰名中外的镇江名菜。
相传三百多年前,镇江有一家夫妻酒店。一天店主买回四只猪蹄,准备过几天再食用,因天热怕变质,便用盐腌制。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误把妻子为父亲做鞭炮所买的一包硝当做了精盐。直到第二天妻子找硝准备做鞭炮时才发觉,连忙揭开腌缸一看,只见蹄子不但肉质未变,反而肉板结实,色泽红润,蹄皮呈白色。为了去除硝的味道,他一连用清水浸泡了多次,再经开水锅中焯水,用清水漂洗。接着入锅加葱、姜、花椒、桂皮、茴香、清水焖煮。店主夫妇本想用高温煮熟解其毒味,没想到一小时后锅中却散发出极为诱人的香味。“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恰巧路过此地,也被香味吸引止步。于是他变成一位白发老人来到小酒店门口敲门。店门一开,香味立刻飘到街上。众人前来询问,店主妻子一边捞出猪蹄,一边对大家说:“这蹄膀错放了硝,不能吃。”但那位白发老人把四只猪蹄全部买下,并当即在店里吃了起来。由于滋味极佳,越吃越香,结果一连吃了三只半才罢休。等这位老人走了,人们才知道他是张果老。店主和在场的人把剩下的半只蹄膀一尝,都觉得滋味异常鲜美。此后,该店就用此法制作“硝肉”,不久就远近闻名。后来店主考虑到“硝肉”二字不雅,方才改为“肴肉”。从此,“肴肉”一直名扬中外。
原料:猪蹄、绍酒、硝水、花椒、精盐、明矾、生姜丝、葱、姜末、八角、镇江醋。
制法:将猪前蹄膀刮洗干净,剔去骨(后蹄要抽去筋),用铁钎在瘦肉上戳一些小孔,撒上硝水,粗盐揉匀擦透,平放在缸内腌透,然后放冷水内浸泡(夏天不泡)去掉涩味取出,刮去皮上污物,洗净。佐料放入布袋里一起投入大锅中,放清水、盐、明矾用旺火烧沸,将猪蹄膀放入锅内,用小火烧煮约1小时30分钟,将蹄肉上下翻换,再煮至酥烂(约3小时)出锅。取平盆将猪蹄膀平放(皮朝下)每5只叠压在一起,上面盖空盆一只,20分钟后,舀锅内原汤将盆内油卤冲一下,再滗入锅中。将锅内汤卤烧沸,撇去浮油,放入明矾,加清水烧沸去浮油。然后将汤卤舀入蹄盆,淹满肉面,放阴凉处冷却“凝冻”,即成水晶肴蹄。上桌时,改刀装盘,佐以姜丝、香醋食之。
特点:肉色鲜红,皮白明亮,肉冻犹如水晶透明,肉质香酥,回味隽永。佐以镇江香醋和发丝般姜丝,别具风味。
(2)扬州狮子头
历史:狮子头是淮扬菜中俗称“三大头”之一,北方称“肉丸子”,扬州话说是“大赞肉”。
据传唐代郇国公韦陟宴客,当“葵花肉”这道菜上桌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趁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韦陟高兴地举酒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肉’不如改名‘狮子头’。”从此扬州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
原料:五花肉、豆腐、生姜、料酒、芡粉、松仁、香蕈、笋尖、荸荠、姜等。
选用肥瘦各半的净猪肋条肉,考究的在秋冬季还加上蟹黄、蟹肉、虾子等配料即制成了蟹粉狮子头。因为大肉丸制成后,表面一层的肥肉末已大体溶化或半溶化了,而瘦肉末则相对显得凸起,给人以毛毛糙糙之感,于是,形象化地称之为狮子头。
制法:狮子头的制作是先剁肉,在加入葱姜汁水、蟹肉、虾子、干淀粉、料酒等拌匀,拌时一定要让调料均匀渗透到肉馅中去,然后团成肉圆放入沙锅,沙锅底垫以煸炒过的青菜心,上盖青菜叶,烧沸后转小火焖熟,然后连沙锅一起上席。揭开锅后,拿去青菜叶,即可食用。
特点:色彩淡雅,香气诱人,鲜嫩异常。由于火功到家,用汤匙舀食,汤味鲜美,入口而化,肥而不腻,衬底的菜心,也酥烂而味鲜。
(3)叫花童鸡
历史:传说有一个叫花子,流落到常熟一个村子里,那天正逢大年,他躺在破庙里,腹内饥饿且天气寒冷,看到人家都在杀鸡杀猪,准备过年,他好不凄惨,想到外乞食,又怕人家忌讳。突然,他见到一只母鸡出来觅食,便将其捉住,匆匆地走到山野荒郊处宰杀母鸡,把鸡头拧断,放出鸡血,并从鸡肋下挖个洞,掏出内脏,用一小撮盐擦擦鸡膛,用水调稀黄泥,把鸡糊成泥团,用火石取火,点燃树枝枯叶,然后把鸡放到火上烤,火烤完了,他又找一些干草,焖在火上,火上罩了一块破缸片。因累了,倒地便睡,一觉醒来,他忙拨开火灰,余烬还未灭,泥团子已烤得有了细缝,往地一摔,泥连鸡毛一齐脱落,顿时鸡香四溢,他美美地饱餐一顿。在叫花子吃鸡的时候,恰被路过的一家饭店的掌柜看见,觉得香气扑鼻,便向叫花子讨食,并向叫花子讨教制作方法。掌柜回店以后,便如法炮制,招徕顾客,并命名为“叫花子鸡”,从此名扬天下。
原料:嫩母鸡,瘦猪肉丁,猪网油,玻璃纸,虾仁,熟猪油,水发香菇丁,熟火腿丁、酒坛泥、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