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菜点酒水知识
25822500000005

第5章 中国菜(5)

制法:用酱油、料酒、精盐将鸡腌1小时,丁香粒,八角粒研成末擦抹鸡身。葱花、姜末、八角煸炒,加虾仁、猪肉丁、火腿丁,颠炒,烹入料酒、酱油、白糖,炒成馅料,填入鸡腹,猪网油紧包鸡身,荷叶包后再用玻璃纸,外面再包一层荷叶,用细麻绳扎成圆形。酒坛将泥碾成粉,加清水拌和将泥裹在鸡上约五分厚,再用包装纸包裹放入烤箱,熟时取出敲掉泥去荷叶,淋上香油即可。

浙江杭州的叫花子鸡(煨鸡),其做法略有变化。整鸡腹内包藏香馅,外面有四层包皮,一层鲜荷叶,二层玻璃纸,三层干荷叶,四层竹箬,最外层用黄泥糊裹,考虑到玻璃纸加高温后,会产生污染,现全改用荷叶包。

特点:鸡肉酥嫩,香气袭人。

2.特色菜品

(1)扬州三套鸭

原料:鸭、野鸭、鸽、笋片、火腿片、冬菇、料酒、盐、葱节、姜。

制法:用刀将鸭子从宰口处剁断颈骨,再在鸭颈与翅膀相连处划一刀,拉出颈骨,然后用力翻开鸭皮,割开鸭肉与鸭骨连接处,使骨肉脱节,一直割到大腿的末端,留下小腿关节骨,其余骨都剔尽,挖出内脏,入沸水烫去污血,洗净,再把鸭翻成原状。野鸭、菜鸽以同样方法剔除骨头,入开水中焯后洗净。将野鸭、鸽子入沸水烫洗一次,取出后把鸽子由野鸭出骨口处套入野鸭腹中,再放入冬菇、火腿片、笋片,然后将“怀胎”的野鸭套入肥鸭腹中,又放入冬菇、火腿片、笋片,再将鸭子入沸水锅煮烫一次。

沙锅内垫上竹垫,鸭胸脯朝下放在竹垫上,放入葱、姜、料酒,加满水,盖上盘子一只,用旺火煮开,改用微火炖3小时,把鸭子翻身,去竹垫,投入余下的冬菇、火腿、笋片、再焖半小时,加盐、去姜、葱即成。

特点:肉质酥烂,形态完整。上桌时,以大沙锅盛装,食用时,由外向内,家鸭之肥嫩,野鸭之鲜香,菜鸽之鲜嫩,越吃越鲜,越吃越嫩。多作为高档筵席的头菜。

(2)无锡肉骨头

原料:猪排骨、绍酒、盐、酱油、白糖、葱、姜、八角、桂皮。

制法:将排骨洗净,斩成适当大小的块,用盐拌匀,放入大碗中腌12小时。将腌制好的排骨取出,放入铁锅内,加入清水浸没,用旺火烧沸,捞出洗净,将锅里的汤倒掉,放入竹箅垫底,将排骨整齐地放入,加入绍酒、葱结、姜块、八角、桂皮,舀入清水,盖上锅盖,用旺火烧沸,加入酱油、白糖,盖好盖,用中火烧至汁稠,食用时改刀再装盘,并浇上原汁即可。

特点:色泽鲜明、肉质酥松、芳香四散、咸中带甜、油而不腻。既可热吃,也可冷食,佐酒下饭皆宜,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我国著名戏剧家周贻白先生曾专门写了一首赞美诗:“三凤桥边肉骨头,朵颐足块老饕流,味同鸡肋堪咀嚼,莫负樽中绿蚁浮。”无锡肉骨头因选料严格,配料考究,做工精细,火功适度而具独特的风味。“好肉出在骨头边”,意思是说骨头上的肉吃起来特别鲜美,其营养价值也高。

四、广东菜系(粤菜)

(一)广东菜概述

广东菜,简称粤菜,泛指广东省及其附近地区的地方风味菜,是中国四大地方风味菜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中国当今餐饮市场中,广东菜对中国各地地方风味菜影响较大,领导了整个餐饮市场的新潮流。

广东地处五岭之南,地跨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四季常绿,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广东北部背依五岭,多丘陵山地,盛产山珍野味;南部沿海,海岸线较长,多港湾渔场,海产品极其丰富;中部的珠江平原和东部的潮汕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谷鱼虾、水果蔬菜。广东又是我国南方对外贸易枢纽,“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也。”可见广东物产极其丰富,这为广东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物质基础。目前整个内地餐饮市场,正源源不断地引进和使用广东菜的烹饪原料,为内地菜肴创新提供新的物质基础。

(二)烹饪原料

广东物产极为丰富,粤菜所用的蔬菜、水果、家禽家畜、水产鱼虾达数千种。有著名的“十大海河鲜”龙利鱼、响螺、对虾、石斑、鳊鱼、嘉鱼、鲟龙、鲈鱼、桂鱼、蟹。外地不用的老鼠、猫、狗等以及蚕蛹、蜂蛹、禾虫、田螺、田鸡、蝗虫等奇异原料,也都是广东菜的上佳之选。广东菜在原料的选用上充分认识和利用原料的物性因时间、因品种、因气候的不同,适时合理用料,并形成很多季节性的美食。如秋季的禾花雀,骨脆软肉肥美;“秋风起,三蛇肥。”秋冬正是食蛇佳时;北风凛冽的严冬和春雨霪霏的寒春,正是“开煲狗肉”最受欢迎之时。

(三)历史

广东地区饮食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前已具雏形,杂食之风盛行。在三国至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中,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汉族人大量南迁,使广东腹地得到开发。唐代,在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下,粤菜烹饪发生了质的变革。据唐昭宗时曾任文稿司马的刘恂所著《岭表录异》记载,当时广东菜所用的调料已很丰富,并能根据原料的质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烹饪技法,因此,菜肴品种颇多,风味饶人。唐代已形成生食之风,依此法拌食的鱼生,一直沿用上千年,当今广东顺德的鱼生菜已非常著名和流行。唐代时对一些粗腥之物,先用碱腌制,既去其腥,又可使之松软爽脆,再以其他料同烹,能去异增烹,清爽悦目,清香味醇。此法已沿用至今,目前广东菜的“先姜葱滚煨、后烹调”的技巧正是这种风格的表现。

唐代以后,演变为五代十国,中原又一次连续战乱,民不聊生,中原文士又大批南迁,南汉主刘隐广招南下贤士,粤菜再一次受到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至宋代,广州地区的名肴美点明显增多,而且不少品种一直留传至今。高怿《如意居解颐》载:“岭南地暖,好食馄饨,往往稍暄。”如今,广州以谐音“云吞”称之,与面条同煮,叫“云吞面”,是脍炙人口的美食。

明清时代,珠江和韩江两个三角洲逐渐开发成为商品农业的鱼米之乡,各地都出现了一批作物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专业化农业区域,与之相适应的手工业和城镇逐步形成。这些城市空前繁荣,民众讲究饮食之风大盛,民间食谱丰富多彩,烹调技术日臻精良。其中著名的有佛山的柱候名菜,顺德的凤城食谱,潮汕的海产佳肴。与此同时,京津、扬州、金陵、姑苏的烹饪文化及食谱也不断传来,广州、佛山、汕头、惠州等地逐渐成为各帮名食荟萃之地。鸦片战争以后,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纷纷前来,此时西餐及外来餐料相继传入,餐饮行业空前繁荣。此时,“食在广州”进入全盛时期,形成了很多影响全广东地区的名菜名店。

20世纪60年代起,广东菜曾一度减弱,基本停滞不前,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作用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广东引进了很多中国香港地区餐饮业的精华,将作为世界美食之都香港的一切烹饪原料、烹饪方法、烹饪调味,以及经营管理理念,全面引入到广东菜之中,形成红极之至的“港式粤菜、新派粤菜”。广东成为中国餐饮最为发达的地区,广东菜很多新理念迅速传遍全国,对全国烹饪行业影响最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粤菜必将更加尽善尽美,为再现“食在广州”的盛誉增加光彩。

(四)菜系构成

广东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部分构成。

1.广州菜

广州菜,泛指以广州市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风味菜,也泛指凡讲广州话(也就是粤语)的地区的地方风味菜。它是广东菜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传统粤菜的代表。广州地区是南越民族的主要领地。秦以前,此地区的人民已善渔业农耕,民尚杂食,有生食的习惯。秦以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汉族的融合,受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广采博收各地烹饪技术之长,逐步发展成为传统广东菜的主体和代表。其特点为:选料多样,配菜变化大,菜品众多。质地上讲求鲜、嫩、爽、滑。口味追求原料本味,以清淡为主,但冬季由于用各种酱料调味,味又偏浓醇。烹饪技法众多,以小炒见长。

广州菜注重菜质,力求本色原味,风味精鲜,但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所谓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时令性极强。代表菜有:白切鸡、白灼虾、明火烧猪、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群翅、清蒸海鲜、焗酿禾花雀,虾籽扒婆参等。

2.潮州菜

潮州菜,也简称为潮流,泛指广东东南沿海,与福建相邻地区,以潮州、汕头地区为代表的地方风味菜。潮汕地区古属闽地,语音与饮食习惯同闽南相近,它吸收了西菜特色,风味自成一格,潮州菜是目前广东菜发展最为良好的部分,以经营海鲜为其所长。其特点为:以烹制海鲜为主,以甜菜、汤羹菜最为著名;讲求原料鲜活生猛,现宰现烹;刀工精细,配料精致,装饰精美;善于追求原料固有本味,以清鲜为主,但又讲究因料跟碟,酱料众多。潮州菜是目前广东菜中最为高档的部分,不论是酒楼的规模及档次,还是用料、厨艺水平都胜过其他。其代表菜有:烧雁鹅、潮州卤水、护国菜、甜皱炒肉、豆酱焗鸡、生菜龙虾、红烧鱼翅、明炉烧螺、炊鸳鸯膏蟹等。

3.东江菜

东江菜,也称为客家菜,泛指广东东部山区,客家人聚居的东江流域地区的地方风味菜。居住在东江流域地区的人本为中原人士,历史上因多种原因多次大批迁至粤东山区,因未经汉越融合,被称为“客家人”,其语系及生活习性尚基本保持古代中原之特点,菜品也自成一派。其特点为:原料多选用家禽、家畜、豆制品,水产品极少使用,因有“无鸡不香、无肉不鲜、无肘不浓”之说;菜式主料突出,量多,形大,成菜古朴,无过多装饰;质地上力求酥烂香浓,口味偏咸,油重;多用较长时间的烹调,沙锅菜品众多。

东江菜目前是广东菜发展较为缓慢的部分,其菜品经济实惠,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其代表菜品有盐焗鸡、香酥鸭、东江豆腐煲、爽口牛肉丸、梅菜扣肉、海参酥丸等。

(五)风味特点

广东菜有浓厚的南国风味,菜肴讲究鲜、爽、嫩、滑,夏秋清淡,冬春浓郁,善于保持原料固有的本味。

广东特殊的地理及气候特征,决定了粤菜的口味要求清淡、爽滑。对肉食向来追求其鲜,讲究即宰即烹;火候要求也甚为严格,以刚熟为度。

广东菜在烹调过程中所有调味料基础为油、盐、酱油、味精、白糖、料酒、姜、葱、蒜、鲜椒之类,以保持原料本味突出。随着广东菜的发展,广东菜引用了世界各地很多新的调味料,并高度复制成各种酱汁,使广东菜风味迅速增多,味的变化更为广泛。广东菜虽然没有味型一说,但风味的复杂及变化众多是引起菜品风味众多的原因,广东菜的风味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其调味的技法也影响了中国其他地方风味菜,各种新潮酱汁不断涌出。

广东菜夏秋清淡,冬春浓郁。夏秋季菜式均具有清、爽、滑的特色。在寒冷的冬春季节,是滋补身体的好时令,此时的广东菜崇尚滋补,经较长时间煲、炖、火屈的菜式众多。

(六)代表菜

1.历史名菜

(1)豹狸烩三蛇

历史:“豹狸烩三蛇”,又名“龙虎凤大烩”、“龙虎斗”。以蛇制作菜肴在广东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汉《淮南子》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宋《萍州可谈》亦称“广东食蛇,市中鬻(指卖)蛇羹”。龙虎斗,据传始于清同治年间。当时出生于广东韶关的江孔殷,在京为官,曾品尝过各种名菜佳肴,珍馐异味。他晚年辞官回到家乡后,着意研究烹饪,一年,他做70岁大寿时,为了拿出一道新菜给亲友尝鲜,便尝试用蛇和猫制成菜肴,蛇为龙,猫为虎,因两者相遇必斗,故又名“龙虎斗”。后来又加了鸡,其味更佳。此菜自此一举成名,并改称为“龙虎凤大烩”,而盛名于世。但人们仍习惯称它为“龙虎斗”。

原料:眼镜蛇、金环蛇、过树榕、豹狸肉、老母鸡、生鸡丝等。

制法:将活三蛇和鸡或豹狸分别宰杀,洗净后入锅煮熟,取出拆肉。将拆出的蛇肉、猫或豹狸肉撕成细丝,用葱、姜、精盐、绍酒煨入味。鸡丝先用蛋清、干淀粉少许拌匀上浆,入锅过油至断生取出,沥干油。将蛇肉、猫或豹狸肉、鸡丝等原料放入炒锅,加鸡汤、蛇汤、绍酒、精盐,烧沸后,用小火稍烩,转用大火烧沸,下湿淀粉少许勾薄芡,淋上猪油、麻油少许,出锅倒入大汤碗内即成。

特点:成菜汤汁稀稠,肉质绝嫩,滋味极鲜。

(2)白云猪手

历史:“白云猪手”是广东的一道名菜。相传古时,白云山上有一座寺院。一天,主持该院的长老下山化缘了,寺中一个小和尚乘机弄来一只猪手,想尝尝它的滋味。在山门外,他找了一个瓦坛子,便就地垒灶烧煮,猪手刚熟,长老化缘归来。小和尚怕被长老看见,触犯佛戒,就慌忙将猪手丢在山下的溪水中。第二天,有个樵夫上山打柴,路过山溪,发现了这只猪手,就将其捡回家中,用糖、盐、醋等调味后食用,其皮脆肉爽、酸甜适口。不久,炮制猪手之法便在当地流传开来。因它起源于白云山麓,所以后人称它为“白云猪手”。现在广州的“白云猪手”,制作较精细,已将原来的土法烹制改为烧刮、斩小、水煮、泡浸、腌渍等五道工序制作,最考究的“白云猪手”,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龙泉水泡浸的。

原料:猪前后脚、白醋、精盐、白糖、五柳料。

制法:猪脚去净毛甲,洗净,用沸水煮约30分钟,改用清水冲漂约1小时,剖开切成块,洗净,另换沸水煮约20分钟,取出,又用清水冲漂约1小时,然后再换沸水煮20分钟至六成软烂,取出,晾凉,装盘。将白醋煮沸,加白糖、精盐,煮至溶解,滤清,凉后倒入盆里,将猪脚块浸6小时,随食随取。

特点:骨肉易离,皮爽肉滑,不肥不腻,酸甜可品。

2.特色菜品

(1)片皮乳猪

原料:乳猪、千层饼、酸甜菜、葱球、蒜泥、白糖、豆酱、甜面酱、南乳、芝麻酱、汾酒、五香盐、烤乳猪醋、花生油、木炭。

制法:选用5千克重的净乳猪,沿胸骨劈开,去除内脏和猪脑,用豆腐、腐乳、芝麻酱、汾酒、蒜、白糖等涂匀猪腔腌20分钟,用沸水浇遍猪皮去除油污后,涂上糖醋,再用木炭火烤熟呈大红色。分两次片皮上席,均拼摆成猪形。

特点:油光明亮,皮松软,肉滑嫩,风味特异,为广东名菜之一。

(2)潮州冻肉

原料:猪五花肉、猪前脚、猪皮、芫荽、鱼露、味精、冰糖、猪油、明矾、清水。

制法:五花肉、猪脚、猪皮刮洗干净,分别切成块。将上述肉料用沸水分别焯过后,用清水洗净。沙锅内放清水烧沸,加入冰糖、猪油和鱼露,放入竹篾片垫底,把五花肉、猪脚和猪皮放在上面,在中火炭炉上或煤气炉上烧沸,后转用文火熬3小时至软烂取出,捞起肉料,去掉猪皮,放入清净沙锅内(皮向下)。然后将原沙锅内浓缩的原汤,放回炉上烧至微沸,加入明矾,去浮沫,再加入味精,用洁净纱布将汤滤过后,倒入已放肉的沙锅,放在炉上烧至微沸。然后将锅端离火口,冷却凝结后,取出切块放在盘中,用芫荽叶伴边,以鱼露作佐食。

特点:“潮州冻肉”,是广东潮汕地方冬令风味凉菜,此菜晶莹透明,鲜嫩软滑,入口即化,肥而不腻,以鱼露、香菜佐食,风味独特。

(3)东江盐焗鸡

原料:三黄鸡等。

制法:选用肥嫩的三黄鸡,去毛去内脏后,用砂纸或荷叶包好,然后埋入热盐锅内,用文火热,除去纱纸和荷叶,剥下鸡片,将肉撕成块,骨拆散,加上味汁拌匀,骨放盆底,肉放中间,皮盖上面,摆成鸡的形状,盆边放上芫荽点缀。

特点:色泽金黄,皮脆肉嫩,骨肉甘香,风味诱人。

(4)大良炒鲜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