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和垄断是产业组织经济学的一对最重要的概念。对竞争和垄断问题的研究,构成产业组织经济学的最重要内容。可以说,产业组织经济学其他各种问题的研究都是以对竞争和垄断的分析为基础的。
一、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Perfect com petition)是经济学构想的一种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尽管在现实中很少有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对完全竞争的分析和理解是研究其他各种市场类型的基础。
完全竞争的存在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其中最主要的是:
1完全信息,即卖者和买者都充分了解产品的价格和质量。
2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他们都能够无任何障碍地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产品的完全可分性,其含义是:产品需求和供给数量随价格变化而发生的变动是连续的,不会发生价格微小变化而产品需求或供给大幅度变动的情况。
4产品的同质性,即在一种产品市场上所买卖的产品是完全没有差别的。
5.价格接受,即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任何卖者和买者都不可能影响价格,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价格。
6零交易费用,即市场运行过程中不需要花费任何交易费用。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假定单个厂商的行为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则由价格=边际成本的交点所决定的产量就是最有利的。由于任何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每一个厂商所生产和出售的产品量都不会影响市场价格,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水平曲线)。
如果进行生产所获得的收入低于因此而花费的成本,则进行生产就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很明显,只有当产生的收益超过可避免成本(AvQidable costs),厂商才会进行生产。可避免成本就是:如果停止生产就不会发生的成本。如果假定一旦停止生产,所有的固定成本都会成为沉没成本(Sunk casts),则可避免成本就是可变成本,可避免成本曲线就是可变成本曲线。厂商从生产中获得的收益就是市场价格,所以,根据以上的推理,只有当价格等于或高于可变成本时,厂商才会进行生产。于是,我们可以把价格=平均可变成本的交点称为关闭点(Shutdow n point)。
MC是边际成本曲线,AC是平均成本曲线,A V C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厂商的利润等于pq-C(q),即总收入pq与总成本C(q)之间的差。假定市场价格为p。,在产出量q。右边,p。<MC,厂商减少产量更有利。在产出量q。的左边。>MC,厂商増加产量更有利。当产出量为q。时,p。=MC,利润为最大。EMBED E quation。如果p>A V C,厂商就进行生产;如果p<A V C,厂商就停止生产,p=AVC就是关闭点,即图中的ps。超过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就是厂商供给曲线(Firm’s supply curve)。
假定在短期内,有n家同类的厂商,如果停止生产,所有的固定成本都会成为沉没成本。短期产业供给曲线(Industry supply curve)就是各厂商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需求曲线和短期产业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短期均衡。
意义相同的符号外,D表示整个产业的需求曲线,S表示整个产业的供给曲线,Q表示整个产业的产出量。图3-2表明,在市场价格为p。时,整个产业的产出量为Q。=nq此时,整个产业处于短期均衡状态。
在上述情况下,厂商进行生产能够获得利润,这就会刺激更多的厂商进入这一产业。从长期看,其他厂商的进入和竞争,导致价格的下降,使该产业形成一条完全水平的供给曲线,即生产的最低平均成本曲线,并最终使得价格与产业的最低平均成本C*相等。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产业的长期均衡(图3-3)。在长期均衡条件下,经济利润为零,进入的厂商只是在该产业中维持生产。此时,不再会有其他厂商进入,因为,该产业的经济利润已经为零,再有厂商进入则会使经济利润为负,所以,已经完全没有对厂商进入的刺激;但是,如果有厂商退出,就会出现获得经济利润的可能,又会刺激新的厂商进入。所以,在价格长期均衡点上,价格和产出量处于稳定状态。即均衡价格p*=C*,均衡产量Q*=n*q*,其中,i/是均衡厂商数,q是个厂商的最优生产规模。
当价格和产出量处于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时,就会具有一系列特征:
1.生产效率。所有产品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不可能通过在厂商间进行资源再配置而在不减少另一种产品产量的前提下使得某种产品的产量増加。
2.消费效率。买者消费的产品价值严格等于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不可能通过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产品的再配置而在不损害任何其他消费者的前提下使得一个消费者受益。
3.零利润。每一个厂商的长期利润都为零。厂商的短期利润可能为正或者为负,但是,一旦利润为正或者为负,就会刺激厂商的进入或者退出,导致价格下降或者上升,最终使得利润为零。
4供给等于需求。存在一个单一的价格,使得厂商愿意供应的产品数量同消费者需求的数量完全相等;既没有不满意的买者,也没有不满意的卖者;所有买者所支付的价格和卖者所接受的价格都相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才能证明竞争均衡的存在,并实现竞争均衡所具有的合意的特征。
二、福利经济学分析
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广泛地运用了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福利经济学分析来说明怎样的市场是有效率的,垄断会产生怎样的损失,政府的管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在这里,我们先讨论几个常用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概念,以及偏离完全竞争状态会产生的一般性的福利影响。由于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完全均衡状态能够被证明具有一系列合意的特征,所以,福利经济学分析往往是要说明当偏离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时,会导致怎样的福利损失。
(一)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反映和衡量经济福利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是基于(消费者或生产者的)主观评价或个体利益而形成的概念,但是在福利经济学分析中,它们主要被用来反映社会的福利水平。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白P,在图3-4中,就是价格曲线与需求曲线之间的区域。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对増加消费一个单位的产品所给予的评价。例如,对第一个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付10元;对第二个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付8元;对第三个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付6元。当价格为6元时,消费者实际上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只付6元,所以,对第一个单位产品,消费者获得了4元的消费者剩余;对第二个单位产品,消费者获得了2元的消费者剩余;对第三个单位产品,消费者获得了0元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超过6元的价格,如果市场只要他们对每一单位产品付6元的话,他们就可以享有6元的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指如果从供给者的收入中减去后,供给者仍然愿意进行生产,则有可能减去的那部分最大数额收入就是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表示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生产者剩余也就是价格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区域。图3-4表示,生产第一个单位产品,成本为2元;生产第二个单位产品,成本为4元;生产第三个单位产品,成本为6元。如果市场价格是每一单位产品为6元,厂商从第一个单位产品获得4元生产者剩余,从第二个单位产品获得2元生产者剩余,从第三个单位产品获得Q元生产者剩余。
(二)社会净损失(Deadweightloss)
社会净损失,是指由于市场未处于最优运行状态而引起的社会成本,也就是当偏离竞争均衡时,所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嘴參。
均衡价格为p均衡产量为Q0。当产量为Q。时,消费者对増加一个单位产品的消费的评价(即价值)严格等于生产者一产品的边际成本。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消费者只消费了Q*的产品,则他们増加消费一个单位产品的价值p*,就超过増加生产一个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C。在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之间就有一个差距,这一差距表示所失去的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机会。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当产量未能从(T増加到Q。时,社会所失去的总价值。
(三)税收导致的损失
政府为了増加收入而对厂商征收销售税,会对社会的经济福利产生影响。厂商的某些行为也会产生同政府征税相似的效应,例如,垄断厂商可以被视为对竞争性产业征税。我们来讨论政府对竞争性市场的产品征税所产生的福利影响,作为分析类似情况的一个典型例子。
表示某种产品的供求状况,在原先的竞争均衡条件下,产出量为Q价格为p假设政府对某种产品的单位产量征收T元的税金。此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必须包括税收(T)和供应商接受的价格(p-T),两者间的差就是政府获得的税金产业产出量,Q政府征收使广量从Q。减少到Q,消费者价格提高到p*,供应商接受的价格下降到(p*-T)。即征收的效应是减少了供应量,提高了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降低了供应商获得的价格。政府获得的税金收入为TQ*,它就是从消费者和生产者转移给政府的收入。
只要政府能够有效的使用税金收入,收入转移本身并不会损害效率。不过,只要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小于消费者支付的边际意愿(Marginal w illingness),就会发生效率损失。在竞争均衡条件下,价格为p。,产出为Q。,増加的消费价值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但是,征税的后果是在消费者价格p*和对于社会的边际成本(p-T)之间插入了一个楔子。既然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支付的意愿,供应曲线表示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因此,生产Q*是对社会有利的。消费者对増加一个单位的价值评价是p’而生产这一单位产品社会所花的成本是(p*-T)。一般来说,当需求曲线位于供给曲线之上时,产出量从Q*向Q。増加,就能够对消费公众带来净收益。的社会净损失二角形表示,在Q和Q。之间,増加产出量可以产生收益。社会净损失可以衡量征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它表示征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减少了产品的产出量。
(四)限制进入导致的损失
在许多产业中,政府或产生集团以许可证等形式限制了厂商的进入,例如,城市中有对出租汽车数量的限制。这种进入限制会将价格提高到竞争价格水平之上。
有两条供给曲线,一条表示有1个厂商(存在进入限制),另一条表示有15。个厂商(自由进入条件下的厂商数)。当该产业被限制为1个厂商时,价格为p*。如果允许厂商自由进入,就会有15。个厂商,均衡价格为p它等于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平均成本。如果所有的厂商都是相同的,该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就是等于p。的一条水平线。因此,限制进入的后果是,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高于竞争均衡价J)。;消费的产低于没有限制的竞争均衡产量Q。
进入限制所导致的社会净损失与征税类似,它表示将产出量从Q。减少到Q*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在允许进入的1QQ家中的厂商,会比没有进入限制的产业中的日子更好过。提高的价格使得各厂商的利润高于自由进入条件下存在150家厂商时的利润水平。进入限制相当于对产品消费征税,但是,收入没有转移给政府,而是给了幸运地被允许进入该产业的厂商。进入限制也使得生产(T产品的成本高于没有进入限制条件下的产品生产成本,因为,在存在进入限制的条件下,典型厂商的产出量是q*,而不是Q图3-7b中的两条供应曲线之间的区域就是増加的成本数量,它们与需求曲线之间的区域表示进入限制所导致的社会净损失。
三、完全竞争的局限性及“可行的竞争”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在现实中,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是很少能够得到满足的。因此,大多数产业都不能用完全竞争模型来直接进行描述。这本身就说明,完全竞争模型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1完全信息的假定忽视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所可能遇到的困难。例如,消费者购买汽车,这需要花费时间和交通费,从各个销售商那里了解价格和各种资料。购买之后,他们也难以确定车子的质量是否很好,没有什么未被发现的缺陷。在完全竞争模型中,没有考虑广告或其他促销手段在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价格和质量的信息所发挥的作用。
2完全竞争模型假定消费者偏好是给定不变的。而在现实中,广告等是会改变消费者的偏好的。
3.完全竞争模型假定技术是给定不变的。没有反映在生产中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所发挥的作用,也忽视了刺激知识増长的因素。完全竞争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未必是最有利的。
4完全竞争模型假定,买卖双方都是价格接受者:每一个厂商都能够以市场价格卖出所有想卖的产品,不必担心竞争者的行为对它的影响。因此,厂商不必为市场营销花费任何资源。在这里,销售商、广告公司、价格竞争等等都被忽视了。同样,完全竞争模型假定,买者能够以市场价格买到所有想买的商品,不必担心是否能够买到商品。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就需要研究市场营销、信息,以及当厂商不是价格接受者时所产生的问题。
5.完全竞争模型还暗含着一个假定:全部生产成本都是由卖方承担的,也不存在外部性(E xternality)。当一种活动的部分成本不是由该活动的首先者承担的时候,就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完全竞争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6在竞争均衡的条件下,收入分配可能是不公平的。如果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人们为什么还要追求效率呢?而效率仅仅意味着不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坏的前提下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这并不意味着收入分配是公平的。
在现实经济中,有一些产业接近于能够满足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而大多数产业是不满足这些条件的,但是,人们有时仍然会说某某产业是竞争性产业,这往往导致概念上的混乱。一些人把一个产业中的几家厂商竞相销售的情况(每一个厂商都力图以排挤对手来争取更多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称为“竞争”。如果能够满足完全竞争的某些条件,经济学家称之为公平竞争(Reasonably com petitive),产业竞争性的主要标准是:厂商独立定价、存在大量的厂商、自由进入和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