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和市场类型的研究是竞争和垄断研究的延伸和扩展。市场结构和市场类型的核心内容就是竞争与垄断的关系问题。产业组织经济学不仅研究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构造描述基本类型的各种理论模型,而且对于现实经济中的各产业的厂商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也要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市场结构,是指一定产业的厂商间以及厂商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其中心内容是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基本的市场结构类型是:完全竞争,垄断、买方垄断、双边垄断,寡头、买方寡头、垄断竞争。如果从买方和卖方的厂商(或个人)的数量和进入壁垒的情况来观测,这些基本的市场结构类型的主要特征。
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产品是没有差异的,而后者的广品是有差异的。
二、市场结构的计量
(一)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或市场集中度)。是指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产业集中度一般以产业内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销售额占全产业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也可以将各产业作为一个整体,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就业人数、资产额等,衡量其总体集中度(Aggregateconcentration)。表4一2是美国7。年代至8。年代以就业人数衡量的非农产业总体集中度和以资产额衡量的非金融产业的总体集中度(均不包括公共部门)。表4一2的资料表明,从7。年代至8。年代,美国产业的总体集中度略呈下降趋势。最大的25家非农厂商197。年就业人数占全部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1.984年下降到7%;最大的一家非农厂商197。年就业人数占全部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19°%,1984年下降到15°%。
2.家非农厂商197。年的就业人数占全部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25%,1984年下降到21%。最大的25家非金融厂商197。年的资产占全部非金融产业资产的17%,1984年下降到13°%;最大的1家非金融厂商,197。年的资产占全部非金融产业资产的29%,1984年下降到27%;最大的1家非金融厂商,197。年的资产占全部非金融产业资产的38%,1984年下降到34%。但是,统计资料表明,从4。年代至8。年代,美国制造业的总体集中度却呈现提高的趋势(见表4一3)。以工业増加值衡量,美国最大5。家制造业厂商,1947年的总体集中度为17°%,1982年提高到24%;最大1家制造业厂商,1947年的总体集中度为23%,1982年提高到33%;最大2家制造业厂商1947年的总体集中度为代的因素,所以产业集中度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产业的(厂商间的)竞争性。例如,玻璃容器与塑料容器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因而存在竞争性。但是,在产业分类中它们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所以,即使玻璃容器具有很高的4厂商集中度,也不能表明玻璃容器制造业的竞争性很弱,因为,玻璃容器制造业厂商同塑料制品业厂商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性。
2产业集中度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和地区经济关系对产业竞争性的影响,因而有可能低估或高估了产业的竞争性。例如,1982年,美国汽车制造业的4厂商集中度高达92%,但当年进口汽车超过总销售额的25%,92%的集中度高估了市场的垄断性,低估了厂商间的竞争性。反之,如果运输费用很高,就会降低地区间的竞争性,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集中度可能会高估厂商间的竞争性。
3.在产业分类中属于某一产业的厂商,有可能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而生产属于其他产业的产品,这可能会影响产品的价格,而并不影响所统计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集中度可能不能准确地反映上述情况下厂商间的竞争性。
4.4厂商或8厂商的选择具有人为性,如果选择最大的3家厂商或6家厂商,所得到的数据也许会同4厂商或8厂商有很大的不同。
5.其他因素,例如限制进入或进口的政府管制,对产业竞争性的影响(使市场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也许比产业集中度更重要。
因此,除了产业集中度之外,经济学家们还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衡量各产业的垄断性和竞争性。较常用的分析工具主要有: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赫佛因德指数、交叉弹性、勒纳指数、贝恩指数等。
(二)衡量市场垄断性的其他分析工具
1洛伦茨曲线(LornezFigure)和基尼系数(Gini Factor):厂商规模分布越不均匀,基尼系数越大。如果所有厂商规模相等,基尼系数为。;如果独家厂商垄断,基尼系数等于1。
2.赫佛因德指数(Herfindah Index)或赫希曼-赫佛因德指。
数(Hirsch m an-Herfindah Index)HI=石卞j=2,3,…n式中,x代表产业总规模,下标i表示第i个厂商,n为产业中厂商总数。
当所有企业规模相同时,HI=。;当独家垄断时,HI=1。
3.交叉弹性。不同产品间的交叉价格弹性可以反映有关产品或产业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替代性越强,竞争性就越强。
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x生产者提供的x产品的数量变动%)/(y的价格变动%)。如果y的价格降低(或提高),x的数量増加(或减少),即交叉价格弹性为负,表明y与x具有互补性。如果y的价格降低(或提高),x的数量减少(或増加),即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则表明y与x之间具有替代性,一般来说,交叉弹性越高,y与x间的替代性越强,竞争性也越强。
4勒纳指数。阿贝·勒纳(A.Lerner)提出了一种以垄断势力强弱来衡量市场结构的方法。勒纳指数为:
勒纳的垄断势力指数=(p-MC)/p式中,p代表产品的价格,MC代表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勒纳指数在。到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明垄断势力越大。勒纳指数实际上计量的是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程度,价格越是高于边际成本,表明垄断势力越强。由于价格偏离边际成本可能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所引起,而且,要计量产品的边际成本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勒纳指数尽管在理论上具有分析意义,但在实践中并不是衡量产业垄断性和竞争性的理想指标。不过,在现实中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产业的竞争性越强,产品的市场价格越可能趋于下降,所以,一个产业的产品价格趋于下降,市场价格越是接近于边际成本,该产业的竞争性也越强。从9Q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许多产品,例如彩色电视机、空调器、微波炉、VCD机等,都经历过大幅度的降价过程,反映了这些产业的成熟和竞争性的増强。当然,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5.贝恩指数。乔-S·贝恩(S.Bain)指出,在一个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超额利润,一般就表明有垄断因素存在。而利润的统计资料比交叉价格弹性及边际成本的统计资料更容易获得。
贝恩把会计利润定义为=R-C-D,其中,R为总收益,C为当期成本,D为折旧。于是超额利润或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纯利润为:
兀=R-C-D-ii。
式中,R=总收入,C=当期成本,D=折旧,V=业主的投资额,i=从投资中可以获得的正常收益率,即资本的机会成本。利润率就等于n/v。
三、支配性厂商一边缘性厂商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产业是由一家支配性厂商(a do minanant firm),即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和许多边缘性厂商(Many fringe:firm s),即占有市场份额很小的厂商所组成的。支配性厂商也称为领导厂商(Leading firm)。
支配性厂商能够通过产量的改变来影响市场价格,它是价格制定者,而不是价格接受者。在发达国家,由一家厂商占有很大份额的产业是普遍存在的。显示了从1962-1982年的20年间,美国的13个竞争性产业中的支配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变化。
有关的研究表明:利润最大化的支配性厂商通常并不会将其价格订得非常低以至将所有边缘性厂商都驱出市场;但是,由于存在竞争性边缘性厂商,或者其他厂商进入的威胁,支配性厂商确实是把价格订得低于垄断价格水平。虽然支配性厂商在短期内可以把价格订的非常高,但是它不这样做。因为,很高的价格会刺激其他厂商的进入,使市场价格下降。但如果以低价格阻止其他厂商的进入,又会使短期和长期的利润也很低,所以,支配性厂商面临着一种交替关系:进入威胁与短期高利润,而竞争者的进入必然导致未来的低利润。如果进入的速度低,在短期内,支配性厂商就会制订较高的价格而当有必要同新进入者竞争时再降低价格。如果很多厂商能够很快进入,支配性厂商就可能在短期内也不能制订很高的价格。
为什么有些厂商能够获得市场势力,而其他厂商却不能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支配性厂商能够维持比边缘性厂商更低的成本。可能是由于:(1)效率更高。(2)进入早,通过“干中学”获得了有效的经验。(3)早进入的厂商在扩大规模上有时间上的优势。
2支配性厂商可以生产某种优势产品,这种优势可以是广告所造成的较高声誉,也可以是长期经营所形成的友好客户。
3.-些厂商所形成的集团,可以成为一个支配性厂商。
支配性厂商虽然希望制止其他厂商进入,但是也不会不顾成本地阻止其他厂商的进入。其行为取决于:(1)阻止进入的成本有多高。(2)其他厂商的进入有多快。如果支配性厂商没有成本优势及其他优势,支配地位就是短期的;如果它具有成本优势或其他优势,就可以长期地赚取经济利润。
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的支配性厂商可能发现,以低价格来阻止其他厂商进入是有利的。虽然它是一’个垄断者,但是,它必须考虑潜在的进入威胁。只有当潜在进入者的成本很高,只能高于垄断价格以上的价格才能进行生产时,潜在的进入威胁才不会影响支配性厂商的定价。此时,支配性厂商就是一个垄断者,而不必担心其他厂商的进入。
如果支配性厂商的成本优势比较小,为了获得一时的较高价格和利润最大化,就得放弃一部分的市场份额,给边缘性厂商。如果其他厂商只能逐渐进入,支配性厂商就可以在开始时制订高价,以后慢慢地降低价格,直到低得足以阻止边缘性厂商的进入。
当存在利润机会的时候,如果有许多厂商能够进入该产业,而且能够以不高于支配性厂商的价格进行生产,支配性厂商就不可能制定大大高于竞争价格的价格,其他厂商的进入阻止了支配性厂商的垄断势力。
四、合作的寡头:卡特尔
在市场竞争中,各厂商往往希望通过协商,达成某种关于产量和价格的协议,到达减弱市场竞争性,限制市场供应量,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的目的。厂商间的这种协议称为“卡特尔”。包括了该产业的所有厂商的卡特尔,就像是一个垄断厂商,各成员厂商共同分享垄断利润。
卡特尔在抬高价格的同时必须限制各厂商的产量。因为,垄断厂商面对的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但是,每一个成员厂商都希望多生产一些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因为,卡特尔抬高了价格,多生产就能够多得利。结果是,大多数的卡特尔都会被成员厂商的“欺骗”行为所破坏。当一些厂商仍然维持着卡特尔,而另一些厂商违背卡特尔自行其事时,整个产业就变得类似于前述支配性厂商一边缘性厂商的市场结构。
当市场上存在少数具有垄断势力的厂商时,更可能会形成卡特尔,此时,我们称之为合作的寡头(Coopera
tive oligopolies)。
(一)卡特尔的形成和破坏
厂商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在竞争的市场上,厂商已经达到了利润最大化,那么它们为什么还要形成卡特尔呢?换句话说,卡特尔怎么能够给厂商提供更多的利润呢?在竞争条件下,各个厂商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可能考虑所有厂商的共同利益。而卡特尔却可以考虑整个产业中所有成员厂商的利益,通过减少各厂商的产量来提高所有成员厂商的利润。
假定在一个产业中存在许多相同的厂商,互相间进行竞争,每一家厂商都只是价格接受者。再假定所有这些厂商形成了一个卡特尔,就像是一个垄断者。显示了一家典型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各个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总和构成整个产业的供给曲线,中的MC。竞争性产出(T由供给曲线与产业需求曲线和交点所确定,每一家厂商的产量为q*。为了提高价格和利润,卡特尔要求全产业的总产量,这就要求每一家厂商按比例减少产量,并平等地分享利润。在竞争性的产出条件下,卡特尔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这使得卡特尔要求减少广量。各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水平相加等于卡特尔的边际成本曲线。因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边际收益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之下,在竞争性产出Q*条件下,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这使得卡特尔减少产出量,一直达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使利润最大化。此时,总产量为Qm,各厂商相应的产出量为Q。m。
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参加卡特尔的厂商也会有欺骗其他成员而破坏卡特尔的动机。卡特尔的成员同意将产量限制为Qm,价格提高到垄断价格pm。卡特尔要求各厂商(总数为n)的产量限制为qm=Qm/n。但是,各厂商想:在垄断价格pm条件下,我可以将产量提高到q’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每一个厂商都会想:让其他所有的厂商都生产qm,唯独我生产q’。但是,如果所有的厂商都这样想,都相互欺骗,卡特尔就难以维持了。
(二)形成卡特尔(价格合谋)的条件
卡特尔的最主要内容是厂商通过协商共同确定价格,即形成价格合谋。在现实中,有些价格合谋能够成功,有些却归于失败。研究表明,产业和厂商的特性是决定价格合谋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因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得卡特尔能够提高产业的价格的因素;另一类是能够防止成员厂商的欺骗行为导致破坏卡特尔协议的因素。
形成和维持卡特尔必须满足一系列的条件:
1卡特尔必须能够提高价格而又不会导致非成员厂商的进入,提高产业内的竞争性。需求曲线越缺乏弹性,卡特尔就越是容易抬高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非成员厂商比较容易进入,或者存在替代性很强的产业(产品),卡特尔就不容易抬高价格。即使开始时本产业的所有厂商都加入了卡特尔,也必须考虑到:价格的提高会刺激其他新厂商进入,使得卡特尔在长期难以维持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