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可能产生一些补偿性效率。例如,为了获得垄断利润,厂商会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发现成本更低的加工方法,没有垄断利润的刺激,厂商的动机可能就没有这么强烈。垄断可能有利于研究和开发活动,专利制度的存在实际上就是以此为根据的。当然,如果垄断不能产生补偿性效率,则竞争是更可取的。例如,如果一个竞争性产业中的所有产生决定合并,合并并不导致形成更有效率的产业,而只是形成了垄断,这样的合并就是不可取的。只要新厂商的进入需要花费时间,垄断厂商就能够将价格订得高于其边际成本。从这一行动中不会产生什么利益,所以,这样的合并应该予以阻止。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职责之一就是,认真细察每一个合并事件,以确认其效果是否只是提高了对消费者的价格。
六、垄断的形成与维持
一个厂商为什么能够获得垄断地位,这可能取决于多种的因素,或者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比较常见的能够使厂商成为和保持为垄断者的主要因素或手段是:
1拥有专门的知识而生产出更新更好的产品,并使得竞争者不能模仿。在这样的情况下,厂商在产生和销售该产品时面临着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不必害怕竞争厂商和进入,也不必害怕其他替代产品的引入。
2.拥有专门的技术,能够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而其竞争者又无法了解和模仿这种更有效的技术。在图3-10中,假设是一个竞争的产业,C1和Q1分别表示竞争均衡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厂商面临着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它等于C1,因为,有许多的厂商都能够在价格为C1的水平上进行生产。这条曲线也表示了,如果价格低于C1,厂商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就不能获得利润,无法进行生产。假设有一个厂商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能够使成本降低到C。,并且明显地低于C10这一个厂商就可以在高于C。而低于Ci的水平上销售其产品。此时,该厂商能够获得垄断利润,而其他厂商又不能继续生产下去,因为没有能力同-屋着新技术的厂商进行竞争。
3.如果竞争者有可能模仿,厂商可以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来阻止其他人的模仿,即获得技术专利。
4除了专利制度之外,政府限制进入的其他措施也能够形成和维持一些厂商的垄断地位。换句话说,限制其他厂商的进入,就是维护已经进入的厂商的垄断地位。
5.厂商可以采取阻止其他厂商进入的策略,来保持垄断。例如,控制关键的投入品。另外,现存厂商的规模也可能很大,使得其他厂商没有了市场空间。这种情况大都发生在一些区域性市场上。
七、自然垄断
对于有的产业,由一家厂商来生产全部的产品是最有效率的,如果由两家或更多的厂商而不是一家厂商来生产就会导致总成本的提高,这种情况就称为自然垄断(N atural mono poly)。
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则平均成本随产出量而下降,由一个厂商来生产任何数量的产品,其成本都低于由多个厂商来进行生产时的成本,此时就会存在自然垄断。
即使平均成本并非在处处都是随产量而降低,也可能发生自然垄断的现象。例如,一条U型平均成本曲线,在产量为1的时候具有最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如果产量为1。1,由一个厂商来生产也可能是最有效的,即使此时平均成本是上升的。因此,规模经济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自然垄断的一个困难是,没有竞争来保证效率,因为,不存在其他的竞争者。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可以对厂商的行为进行检验,但是仍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假设每一个潜在进入者都宣称,如果只有一家厂商,它的价格会怎样定。假设平均成本处处均随着产量而下降。但是,平均成本曲线下降,边际成本必须低于平均成本,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就会出现亏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实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零利润。一个解决办法是:每个厂商都宣称一个两部分价格(T wq-part:price):-部分是固定收费(Fixed charge),另一部分是习惯收费(U sage charge)。后者以边际成本为基础,前者可以实现另利润。另一个解决办法是:厂商收取边际成本以上的平均成本,但这会使价格和边际成本产生差别而导致社会净损失。
即使有可能确定什么是产生零利润的价格表,只要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垄断厂商也绝不会满足于零利润。一个厂商一旦获得了自然垄断厂商的地位,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对于潜在竞争者不利,使后者不可能对价格进行限制。因此,对自然垄断厂商的利润进行管制而避免对消费者收取过高的价格,可能是很有必要的。
八、买方垄断
当我们说到垄断时一般是指卖方垄断(M QnQpQly)。但是,在现实中有时也有另一种垄断,即买方垄断(MonQpsQny),是指单个买者面临着一种产品的一条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那样的情况。同卖方垄断的情况一样,买方垄断的厂商认识到,自己的行动会影响市场价格。例如,如果只有一家厂商在一个地区雇佣个人,这家厂商就会知道,它雇佣的工人人数会影响工资水平。
在竞争市场上,每一个厂商都接受既定的工资率,多雇佣一名工人的边际成本就等于工资率。在买方垄断的市场上,具有买方垄断地位的厂商认识到,多雇佣一名工人不仅这一人要増加工资,而且所有其他的工人也必须増加工资。从图3-11中可以看到,为了从1QQ个工人増加到雇佣1Q1个工人,工资率必须从每小时5兀提高到6兀。每小时的工资总额必须从500兀提高到606元元。
买方垄断厂商多雇佣一名工人的不变成本也称为边际支出表(M arginal O utlay sched ule,简写为MO)。在既定的需求曲线下,买方垄断厂商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支出。因为边际支出曲线位于供给曲线之上,买方垄断厂商购买的产量(或资源)总是少于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数量。换句话说,买方垄断同卖方垄断一样导致了产出量的减少。产量从竞争水平的L。减少到了买方垄断水平Lm。同买方垄断的产量像联系的工资率Wm,低于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率I。因此,买方垄断的结果是:(1)将产出量限制到竞争水平以下。(2)将工资率压低到竞争市场水平以下。我们把为了获利而能够将工资(或任何投入品)的价格降低到竞争水平以下的能力称为买方垄断势力(Manop-sony power)。
在图3-12中,在Qm和Wm的交点决定的买方垄断水平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表明了一种效率损失。这一效率损失造成了社会净损失,等于图中的三角形ABC。这一情况同卖方垄断相类似。
垄断或市场势力是能够使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能力。垄断导致比完全竞争条件下更少的产量和更高的价格,结果是降低了效率。但是,垄断并不总是坏事,垄断利润能够刺激厂商开发新产品或者更高效率的生产技术,从而产生对社会有利的作用。像竞争性厂商一样,垄断者在短期可能获得利润或者发生亏损。利润并不意味着垄断。但是,和竞争性厂商不同,垄断者在长期也能够获得利润。
具有买方垄断势力的厂商可以制定比竞争条件下更低的价格,使用更少的资源。像卖方垄断一样,买方垄断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效率损失。只有在资源是专用性的情况下,买方垄断势力才能够长期维持。
九、垄断的程度
从理论上说,是否存在垄断归根到底是看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的弹性:需求弹性越低,表明垄断性越强。曲线1具有很高的需求弹性,厂商难以提高其价格,因为即使是很少的提价,也会使该厂商根本无法售出产品。如果需求弹性变得(高于曲线1),则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势力。而如果需求弹性高到,就表明存在很强的垄断性,厂商有可能在提高价格的情况下出售大量的产品(不过,销售量要小于未提价时的情况)。
需求弹性居于无限大和0之间,因此,垄断的程度和竞争的有效性都是个量的问题。但是,需求弹性很难测量,许多情况下甚至是不可知的,所以,经济学家通常是用间接的方式来计量垄断的程度。常用的间接指标有市场份额(占有率)、产业集中度、产业进入壁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