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产业组织经济学
25861800000019

第19章 市场结构与市场类型(4)

在产品无差异的产业中,特定厂商所面临的剩余需求仅仅取决于竞争对手的总供给;而在产品有差异的产业中,厂商面临的剩余需求取决于各个竞争者的供给。我们将厂商i的所面临的逆剩余需求函数记作:

pi=D(q1,......,qn)

式中,p,=为厂商i的价格,D为剩余需求,q1,......,qn为厂商1……n的产量。如果是产品无差异的产业,上式可以简写为:pi=D(q1+q2+......+qn)=D(Q)

假定该产业只有两个厂商,因为p=p1=p2,函数为:p=a-bQ=a-b(q1+q2)=a-bq1-bq2但是,如果产品有差异的产业,厂商1的需求曲线为:p1=a-b1q1-b2q2式中,a>0,b1>b2>0。也就是说,厂商1产量増加比厂商2产量増加对价格的影响更大。一个厂商越是使其产品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就越是能够使其需求较少受其他厂商的行为的影响。厂商的产品差异性越大,其需求曲线越是向下倾斜,离垄断也就越近。

对垄断竞争的研究可以不同的假设条件为前提来构造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假定消费者认为,所有的品牌都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即消费者对特定的品牌并无特别的偏好。这样的分析模型称为“典型消费者模型”(therepresentativeconsumermod-el),在这一模型中,厂商生产有差异的产品,而所有的消费者都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偏好)。也就是说,消费者认为,所有的产品都很接近,但未必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分析结果是,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产品的多样性可能太大,也可能太小;新厂商的进入将导致所有厂商产品的价格趋于下降。

我们也可以假定消费者认为,不同品牌之间的可替代性是很小的,每个消费者对具有一定特性的产品具有更大的偏好,并且愿意付比不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更高的价格。这样的模型通常被称为“区位模型”(Locationmodels)或“空间模型”(Spatialmodels)。这类模型假定:每一个厂商的产品都具有特定的地理区位或特定的产品空间,也就是说,或者产品是在位于特定地址的商店中销售,或者产品是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地点所生产。产品在地理上相距越近,其可替代性就越强。并且假定:消费者也有其地理区位或产品空间:商店越远,消费者所花的成本越高,或者,假定消费者从特性不合意的产品所得到的满足较少。由于只有相距较近的厂商或产品间才能直接进行竞争,所以,具有不同区位的每一个厂商或产品都会有一些市场势力,这种市场势力产生于消费者的某种偏好,例如喜欢从最近的厂商购买产品。由于不同的品牌位于不同的生产空间,消费者对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偏好,或者更喜欢距离较近的品牌,所以,厂商在区域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其他厂商的定价行为对各厂商的影响较小。新厂商的进入不会降低价格,除非新厂商进入了十分接近的产品空间(或厂商区位),因为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产品(或不同区位厂商的产品)不感兴趣。由于竞争具有区位性,只是相近的品牌之间进行竞争,厂商具有市场势力,所以,市场价格通常较高。

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产品的偏好,有一个值得讨论的例子。可口可乐公司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了强大的饮料产业进入壁垒,其中,消费者的品牌忠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忽视这一因素,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耗资400万美元动用20万人进行市场调查,并耗巨资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制定周密的计划,试图改变配方,将一种新型的可口可乐饮料推向市场。1985年开始实施这一新配方计划,以新配方的可口可乐代替原先的产品。不到一个月,事情完全出乎可口可乐公司的预料,消费者发出了一片反对声。每天大约有5000次电话打进消费热线,指责、抱怨可口可乐公司的这一举措。公司还受到约4万封抗议信,怒斥可口可乐公司对消费者感情的背叛。此时,可口可乐所铸造的进入壁垒被打破,百事可乐趁虚而入,一度占据了饮料市场销售第一的地位。这一被动局面直到可口可乐公司重新恢复老可口可乐配方之后才得以扭转。

在这两类模型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性质是不同的。在典型消费者模型中,一个厂商的需求随着所有厂商的价格发生连续性的变化,即任何厂商的微小的价格变化都会引起一个厂商所有面临的需求的较小变化。而在区位模型中,由于不同的品牌间的可替代性不强,所以,对某一品牌的需求可能同其他品牌的价格没有很大的关系。

在垄断竞争均衡中,消费者及厂商的福利可以用价格和(产品)多样性两个指标来衡量,即福利评价取决于消费者愿意为更大的多样性多付多少价格:是愿意为可以在多种产品(例如5种品牌)中进行选择而多付钱(如单位价格为5。元),还是宁可不作选择(只有1种品牌)而少付一些钱(例如单位价格为3。元)?我们可以用“最优多兀化一价格组合”(theoptimalvariety-pricecom-bination)的方法来进行福利分析。一般来说,太大的多样性(意味着很高的价格)和太小的多样性(意味着较低的价格)都是不令人满意的。

关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研究表明:产品差异性可能导致市场势力。产品间的差异性越强,产生者越可能提高产品价格。但是,如果进入自由,就会有更多的厂商进入市场,直至利润为零。垄断竞争均衡条件下,厂商面对着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而利润为零。

八、产业发展的竞争趋势

尽管在理论上经济学家可以对市场类型进行较严格的分类,但在现实中,产业的竞争性或垄断性往往只是个程度问题,即各个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是竞争性的,在多大程度上是垄断性的。分析产业竞争性程度或垄断性程度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来进行分类。有的经济学家将产业划分为4类:第一类是纯粹垄断性的产业(Puremonopoly),即一个厂商占有1%的市场份额;第二类是支配厂商型的产业(Dominantfirm),即一家最大的厂商占有4。%到99%的市场份额;第三类是高度寡头的产业(Tightoligopoly),即4家最大的厂商占有6。%以上的市场份额;第四类是有效竞争产业(Effectivecompetiti。n),4家最大的厂商占有不足4。%的市场份额,进入自由。

按照以上的分类标准,经济学家们发现,从长期趋势看,美国经济越来越趋向于竞争性,特别是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到80年代后期),美国产业的竞争性呈加速发展趋势。到80年代,有效竞争的产业占70%-75%,包括汽车制造、钢铁、照相机、飞机制造、银行、电话、法律服务甚至职业体育运动等在内的许多产业都趋于·强的竞争性,甚至公共事业也引入了市场竞争。

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一些产业出现了新的兼并浪潮,波音与麦道的合并,以及电信业、银行等行业中一些巨型企业的兼并案,使得一些产业更趋向于寡头竞争的格局。但这是否意味着美国产业趋向竞争的长期动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则还需要进一步观测、研究。

自7。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组织向有效竞争性方向发展的趋势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行业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是9。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态势的最主要变化之一。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市场竞争的加剧。不仅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剧,甚至一些在传统上一直垄断经营的产业(例如通信业),其进入壁垒也被打破。即使是一些垄断性行业(例如铁路运输),也开始感受到替代行业(公路与航空运输)的竞争压力。可以说,产业竞争,包括产业国际竞争,已成为几乎所有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