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一般来说高利润或高价格-成本差表明生产绩效较低,因为消费者支付了较高的价格。但是,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利润与市场集中度的关系往往是:最大的厂商具有最高的效率和创新能力。只有高效率和高创新能力的厂商才能获得高利润,并不断扩大市场,导致市场集中。成功的厂商之所以能够吸引消费者,或者是因为价格低,或者是因为产品好,所以,高利润和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被视为消费者满意度的指标。有的研究表明,除了少数集中度非常高的产业,一般产业的集中度与q值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这也许可以解释为:厂商的利润高是因为效率高而并不是产业集中度高的缘故。
又如,从表5-1中可以看到,短期利润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并不确定,因为,在任何一种市场结构中,厂商的短期利润都是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所以,如果要用利润来衡量市场绩效,就必须用长期利润指标。那么一个产业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达到长期利润呢?通常情况下,一些产业具有较高的利润率;另一些产业具有较低的利润率。而经过一段时间后,一些厂商会从低利润的产业转向高利润的产业,这会导致收益率趋向于一个相同的水平。一些研究成果也表明,在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高利润会趋向于下降。这些都表明,研究一个产业的超额利润是如何消失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静态地比较各产业或各厂商的利润,对于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研究,也许反倒只有很有限的意义。
再如,大多数厂商都不只是市场一种产品,因此,厂商的利润或者价格-成本差反映的可能是不同产品的综合状况。综合性的统计数据导致错误的分析结论。
更重要的是,假定所有产业都具有相同的市场结构一市场绩效关系,是非常不现实的,例如,钢铁、石化、航空、邮电通信、服装、家具、理发等,它们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是决不能同日而语的。因此,对各个不同的产业进行研究,发现不同产业中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时,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各个产业的资本密集度(以资本-产出率来衡量)是不同的,而资本密集度的高低与产业集中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一些研究成果表明,高资本-产出率(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业集中度较高。例如,科林斯(N.R.Collins)和普雷斯顿(L.E.Preston)的研究显示,美国制造业的4厂商集中度与该产业的平均资本-产出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即产业集中度越高的产业,其资本密集度(资本-产出率)也越高。
有关的研究还表明,资本密集度高(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利润率调整到产业平均利润率所花的时间比资本密集度较低(产业集中度低)的产业更长,即资本密集度高(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比资本密集度低(产业集中度低)的产业更慢,所以,资本密集度高(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经济利润,其股票价格也可能更高。
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关系,经济学家们长期以来作过许多的研究,但对其中的许多关系还未能获得公认的结论,一些理论判断还属假说性质,对许多统计分析结果的理论解释也并不能获得一致的意见。例如,从理论上说,经济利润越低的产业,市场绩效越高。那么,在进行产业分析时,我们真的可以用产业利润率的高低来衡量各产业的市场绩效吗?可以认为利润率低的产业比利润率高的产业绩效更高吗?如果能这样认为,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产业都是从高利润率向低利润率演变,即从“市场绩效低”向“市场绩效高”演变,但是,当利润率非常低(经济利润接近。,甚至为负)时,该产业也开始衰落了(须向其他国家转移),这样,理论推论似乎应该是:市场绩效高的产业就是走向衰落的产业。这样的结论是合理的吗?现在,经济学家们还在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继续研究。
四、对市场绩效的进一步讨论
我们已经指出过,产业组织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绩效是从消费者即社会的角度来定义的,并且指出,如果以效率为标准,从最抽象的分析入手,则可以证明完全竞争是最有利于提高市场绩效的,而垄断总是使经济偏离完全竞争状态,造成效率即市场绩效的损失。
但是,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关于效率的抽象分析。在现实经济中,关于市场绩效或经济绩效的评价并不是抽象的,它会涉及许多方面。
经济学家通常考虑三个因素,即效率、创新和分配公平。有的经济学家还指出,竞争本身就具有广泛的价值:例如,竞争可以提供选择的自由,避免不安全性,促进民主和社会、文化的多样化。
效率的基本含义是:给定投入条件下的总产出最大化。它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内部效率。内部效率又称X效率,如果企业管理能够使厂商在每一产出水平上都达到低成本,就实现了X效率。管理者总是在一定的压力下更加努力,而在缺少压力的情况下趋向于松懈。在非常大的公司中,通常更容易发生损害X效率的现象,因为大公司的利润量非常大,内部组织复杂,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容易减轻对提高X效率的压力。X无效率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况下:(1)购买了比所需要的更多的投入资源。(2)员工们没有努力工作。X无效率的后果是,使实际成本超过可能的最低成本,即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实际成本高于最低平均成本曲线。可以用公式来表达X无效率的程度:
X无效率的程度=超额成本/最低成本。
每一种产品都达到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产量水平。价格也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任何的资源再配置都不可能増加产出量。
效率是静态的,而创新(技术进步)的作用则是动态的。创新(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工艺水平,使得同样的投入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但是,创新(技术进步)很少是免费的,它通常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即R&D(研究与开发)的支出。而且,创新也会有不确定性,一项技术的发展究竟会产生什么后果,并不总是在事前就能充分预见到。例如,核技术的发展、克隆技术的发展等,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后果,可能是难以预料的。不过,对于经济分析来说,创新的基本标准还是很清楚的:每一个产业和厂商投入R&D资源应该达到使其预期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
公平意味着财富、收入或机会的平等。公平或平等于效率及创新(技术进步)未必总是一致的。有的时候一个有效率和富有创新性的经济同时也是比较公平的社会,但有的时候,有效率和富有创新性的经济可能是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社会。对于经济学来说,公平和平等是十分重要的,但又是难以定义的,因为,不同的伦理准则会使公平和平等具有非常不同的含义。以努力的程度为标准来定义,则根据一个人的努力大小来进行分配是公平的;以需要为标准来定义,则按每个人的需要量来进行分配是公平的;以贡献大小(或生产率高低)为标准,则根据生产量的多少来进行分配是平等的;以竞争规则为标准来定义,则只要机会是均等的,分配就是公平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公平和有效的竞争能够提供广泛的机会、选择自由和对高绩效的激励。此外,在研究市场绩效时还应该考虑到能否为个人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失业、生病、失去工作能力等偶然事件)提供保障;是否有利于社会向更民主的方向发展;是否能容纳各种文化即容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等等。显然,这些因素的引入,将使研究的视野超出经济学能够把握的领域。
五、支配性厂商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一个厂商的销售额如果占有同类产品4。%以上的市场份额,又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支配性厂商,支配性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就越是接近于纯粹垄断厂商。支配性厂商很像纯粹垄断厂商,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支配性厂商面临一些小厂商的竞争,但竞争压力通常不很大。在现实中,要成为全国性的支配性厂商是不容易的,因为一个厂商要长期保持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在发达国家,一些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确实能够达到很高的程度,在本产业中占据很强的支配性地位(参见表5-5)。而且,在地区市场上,也会存在一些支配性厂商。例如,地方报纸、最大的地区性银行、医院等。
支配性厂商通常会对价格产生两种垄断性的影响:(1)提高价格水平。(2)形成歧视性的价格结构。这就会出现超额经济利润。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市场份额与利润率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当市场份额超过6。%,价格就会达到垄断价格水平。由于支配性厂商覆盖了大部分的市场,通常就会产生价格歧视。支配性厂商可以分割市场,针对不同的需求弹性和对不同的消费者,确定不同的价格-成本比。总之,支配性厂商可以回避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避免其他厂商的进入威胁,因此,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支配性厂商缺乏有效竞争,会对市场绩效产生不良的影响。
但是,也有的经济学家不同意上述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熊彼特的看法,熊彼特认为,支配性厂商对市场绩效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大企业比新古典主义的竞争性厂商更有利于提高市场绩效。他认为,竞争是一种动态均衡过程,厂商的支配性是暂时性的。在如何时候,如何市场上都可能存在支配性厂商,提高价格,产生经济利润。利润会吸引其他厂商的进入,新进入的厂商可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成为新的支配性厂商。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会不断发生“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即不断地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这种创造性破坏就是创新,实行创新的厂商就会成为支配性厂商,获得垄断利润,这又会刺激新的创新,产生新的支配性厂商和垄断利润。这样的过程不断循环,推动着经济发展。这样的过程被称为“熊彼特过程”(Schumpeterianprocess)。当然,熊彼特过程的存在必须满足一系列假设条件:支配性厂商必须是很容易被其他厂商所击败的;产业进入壁垒必须很弱,其他厂商能够很快地进入,以取代原有的支配性厂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