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产业组织经济学
25861800000027

第27章 信息与广告(2)

以上我们假定所有的消费者都缺乏完全信息。但在现实中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一部分消费者信息有限而另一部分消费者信息较为充分,在这种条件下,能实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均衡吗·“旅游者一本地人”模型(thetourists-and-nativesmodel)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描述。关于这一模型的研究表明:如果一部分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而另一部分消费者信息有限,可能出现多价格均衡,也可能形成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单一价格均衡。

假设所有的厂商具有相同的成本,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不同。一些消费者是本地人,是知情的消费者(informedconsumers),搜寻成本为零,即了解市场上所有商店里的产品价格。另一些消费者是旅游者,是不知情的消费者(Uninformedconsumers),搜寻成本为c。如果有很多知情的消费者和不知情的消费者,有可能存在单一的竞争价格均衡,也可能出现在较高价位上的单一价格均衡,或者多价格均衡。

假设消费者数量为L,其中知情的消费者数量为aL,不知情的消费者数量为(1-a)L。只要价格不高于p,每个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厂商的数量为n。所有的厂商定价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而价格为p’产品数量为q’如果每一家厂商占有相同的市场份额,则q’=L/n。

如果有一’家厂商把价格提高为p=p’+e,这家厂商就失去了所有知情的消费者,但只要e<c,仍然能保留不知情的消费者,因而销售额下降为(1-a)q’。如果有很多知情的消费者,厂商就不值得提高价格,因此价格为p’的单一价格均衡就会得以保持;相反,如果知情的消费者数量很少,提价就只会失去很少数量的顾客,而使提价的厂商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就是说,如果知情的消费者数量很少,价格为p’的单一价格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

如果价格为p时的需求超过平均成本,厂商就可以提供提价而获得利润。假设qa(p)是平均成本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p时的产量。只要(1-a)q’>qa(p),即:a<1-qa(p)/q’,厂商就值得提高价格,价格为p’的单一价格均衡就不会保持。那么,所有厂商价格为p的均衡能否保持呢?不会,因为聪明的厂商可以将价格定得稍微低于p而吸引所有知情的消费者。另一家厂商看见第一家厂商吸引了知情的消费者,也会把价格定得再稍微低一点而吸引所有知情的消费者。因而竞争驱使价格降低到p’达到完全信息的竞争均衡状态。

如果存在两个价格的均衡,一个或更多个厂商价格为p’其他厂商价格为p,所有知情的消费者在低价商店购买,不知情的消费者随机地选择商店购买,即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在低价商店购买,另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在高价商店购买。

在两个价格均衡的条件下,低价格厂商获得所有知情的消费者(本地人)和一部分不知情的消费者(幸运的旅游者),其市场份额大于知情的消费者所占的比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的厂商获得同样的利润,否则就会有厂商要改变定价策略。低价厂商获得零利润,高价厂商也只能获得零利润。如果它们能够获得正利润,则或者会有新厂商进入高价厂商的市场,或者低价厂商会提高其价格。随着高价厂商数量的増加,平均每个厂商的销售额就会下降,垄断利润越来越少,直到利润为零。

总之,只有当知情的厂商数量较少时,两个价格的垄断竞争均衡才会存在。低价格厂商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高价格厂商维持垄断价格。但是,只要其他厂商能够自由进入,在均衡状态下,两类厂商均为零利润。

(三)信息混杂导致的垄断利润

由于消费者信息有限会导致较高的价格,厂商就可以制造信息混杂(noise)来获得利益,即对实际上同类的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或者在不同的商店对相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这可以使消费者的信息减少。例如,一些耐用品厂商把差别不大的产品标上不同的品牌,一些品牌的价格高,一些品牌的价格低。有的研究者指出,厂商往往有相互矛盾的目标。一方面,由于消费者搜寻产品要花代价,这可能会増加购买产品的总费用而导致一些消费者放弃购买,所以,厂商希望减少产品价格的不一致性来减少不必要的搜寻成本。即搜寻成本増加了消费者的费用,对厂商也没有直接的好处,厂商应该减少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当搜集信息的成本不同时,价格的不一致性可能会有利于厂商,因为它们可以实行价格歧视策略来获取垄断利润。换句话说,知情的消费者能够发现低价格产品,而大多数不知情的消费者会购买高价格产品。

如果搜寻的成本不是很高而且需求弹性向一定的方向变化,则制定不同的价格会比单一价格更有利可图。例如,假设一家垄断厂商有n家零售商店,市场上有两类消费者。在L个消费者中,aL个消费者是知情的本地人,不须花费搜寻成本,如果价格不高于pn,他们就会购买一个单位的产品。(1-a)L个消费者是不知情的旅游者,搜寻成本很高。如果价格不高于pt,他们就会购买一个单位的产品,这里,pt>p假定一个公司拥有所有的商店,出售同样的产品。没有一家商店的价格定得高于pt,因为那样就没有顾客了。也没有一家商店的价格定得低于pn,因为本地人具有较小的需求弹性,把价格降低到pn以下并不会増加公司的销售量。如果公司在不同地区的商店制定不同的价格,只需在一家商店制定低价格pn,因为本地人总是可以找到最低价格;其他商店都制定高价格,因为旅游者进哪家商店是随机的。

这样定价可以使所有潜在的消费者都购买商品,所有的本地人在低价商店购买,销售额为aLpn。(n-1)/n的旅游者在高价商店购买,而1/n的消费者会幸运地在低价商店购买。因此,公司的收入为:

aLpn+1/n(1-a)Lpn+(n-1)/n(1-a)。

式中,第1项是卖给本地人的销售额,第2项是卖给幸运地进了低价商店的旅游者的销售额,第3项是卖给其他旅游者的销售额。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垄断厂商通过使价格混杂的策略(价格歧视)而获得的利润为:

aLpn-[(1-a)/n]L(pt-pn)

如果旅游者的比重(1-a)减少,或者厂商的数量n増加,上式中的第2项就会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接近于零,价格混杂(价格歧视)就变得不那么有利可图了。

总之,如果在市场上有知情的和不知情的两类消费者,垄断厂商通常可以通过制造价格混杂而获利。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够制造价格混杂或价格歧视,是因为搜寻成本妨碍了消费者到低价商店去购买。

(四)増加消费者信息的效果

只要搜寻成本为正,单纯降低搜寻成本的作用不会很大,因为这并没有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实际上,在均衡条件下,并不需要进一步的搜寻,消费者的信息并不会因搜寻成本的降低而増加。但是,如果能向消费者通过价格比较的信息,就可以降低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水平,起到单纯降低搜寻成本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者获得信息,低价格厂商的市场份额就会増加。以下的分析可以表明,如果所提供的信息能够使消费者更好地估计产品的真实价格,平均价格就可以降低。

假设一个消费者希望到最低价格的商店去购货,但不知道哪个商店的价格最低。消费者通常会通过各种渠道(货比三家、看广告、向朋友打听等)来判断哪些商店比较便宜。然后选择自己认为价格最低的商店。问题是,消费者并不能准确地了解真实价格,所以,厂商可以提高价格而不失去顾客。也就是说,每个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变化的。从完全信息的完全弹性到消费者有限信息的较小弹性。只要消费者是用他们所进去的商店中的商品价格来进行各商店价格的估计,从而选择购买的商店,厂商的需求曲线就不是完全有弹性的。这样做,消费者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厂商就可以提高价格而不失去所有的顾客,因为,有一些顾客会错误地认为其他商店的商品价格可能更高。

如果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就会使价格降低。假设只有两家商店,商店1的商品定价为1Q元。但是,消费者没有完全的信息,所有他们的估计并不总是正确的。假定1/3的消费者估计商店1的价格为9元,1/3的消费者估计为1Q元,还有1/3的消费者估计为11元。假定商店2的实际定价为1Q5元。1/3的消费者认为商店2的价格是95元,1/3的消费者估计为1Q.5元,还有1/3的消费者估计为11.5元。这样,就会有一些消费者到商店2购货,尽管商店2的价格实际上比商店1高。如果消费者在第一次进入的商店购货,L个消费者每人购买一个单位的商品,则商店1销售(2/3)L个单位的产品,商店2销售(1/3)个单位的产品。

由于商店2的价格高出商店1的价格0.5元,将失去自己一半的顾客。在上一个例子中,1/9的消费者正确估计了商店2的价格而高估了商店1的价格,所以在商店2购货。另外1/9的消费者低估了商店2的价格而正确估计了商店1的价格,也在商店2购货。在第二个例子中,这些消费者都会到商店1去购货。而两个例子中的那些低估商店2的价格并且高估商店1的价格的消费者还是在商店2购货。只要消费者的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商店2就可以保持高于商店1的价格而保留一部分顾客。商店2收取高价是同消费者获得的信息具有负相关性,消费者信息越准确,厂商面对的需求弹性就越大。在完全信息条件下,每一个厂商面对的需求弹性都是无限大的,每个厂商的定价都必须同其他厂商一样低,否则就会失去所有的顾客。

如果其他厂商能够无限制地进入该产业,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即使信息不完全,价格也会趋向于完全信息的竞争价格商品(等于边际成本)。总之,増加消费者的信息(使消费者了解最低价格商店的地点)会提高低价格厂商的市场份额。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提高,所以它们就会降低价格,因而平均价格就会下降。同样,増加厂商的数量也会提高每个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所以,平均价格也会下降。

但是,如果考虑到向消费者通过信息和降低搜寻成本本身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则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或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未必总是会増加社会福利。对广告的研究可以说明其中的关系。

二、广告与信息披露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广告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在我国,据国家统计局与有关部门对全国31个大中城市的5000多户居民家庭1996年的消费情况调查,居民在购物时受媒体广告的影响而发生购物行为的占6Q4%。

分年龄看,年轻人对广告的信赖程度相对较高,3Q岁以下的居民购物时受媒体广告的影响程度为625%。随年龄的増长,受广告影响的程度呈微弱递减趋势,年龄超过6Q岁的受访者,受广告影响的程度降为59.1%。

分职业或身份看,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业主购物时受媒体广告的影响最大,影响程度为629%;而失业或无业人员受影响程度最低,为565°%。

分不同城市看,在31个被调查的城市中,长春市的居民购物时受广告影响的程度最高,为72.3°%,其次是哈尔滨,为718%;受广告影响最小的是贵阳市居民,其购物时受广告影响的程度为49Q%。

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产品,广告对居民购物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差距较大。其中,不同日用品类广告所产生的效果差异最大,最高与最低相差近47个百分点;耐用品广告所产生的效果差异相对较小,最高与最低相差近25个百分点。

在日用品中,营养保健食品广告对居民购买行为的影响最强。据调查,居民在购买保健减肥食品及营养口服液时所受媒体广告的影响程度均为82.9%。

影响程度仅次于营养保健食品的是各类快捷食品的广告。调查显示,居民在购买方便面、火腿肠时受媒体广告的影响程度均在70%左右。

在曰用品中,各类洗洁用品、化妆用品及妇女卫生巾等的广告宣传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据调查,各类洗涤品广告的影响程度为70.7%,香皂为67.3°%,化妆品为67.1%,卫生巾为65.3%。

在饮料、烟酒类产品中,除可乐、果汁及雀巢咖啡广告的影响程度略高于总体水平外,其他产品广告的影响程度均较低。特别是香烟类产品,由于广告法限制了媒体对此类产品的宣传,因而居民受香烟广告的影响仅为36.0%,为各类产品中最低的。

在所调查的11种耐用消费品中,影响程度最高的是90年代进入普通家庭的新型耐用品和目前处于更新阶段的耐用品,如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其媒体广告的影响程度略高于平均水平;厨房电器媒体广告的影响程度略低于平均水平;影响力最低的是早期进入家庭的自行车以及目前只有少数家庭拥有的电脑,影响程度只有45%。

电视广告在各类媒体广告宣传中占有明显优势,对居民消费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调查所列出的电视、报纸、广播及其他媒体中,影响力分别为4Q8°%、7.2°%、46°%和21.1%厂商作广告可能有多种目的:告诉消费者产生了一种新产品、或价格最低的产品,或者告诉消费者它的产品与其他厂商生产的产品有所区别,或者告诉消费者可以到哪里购买某种产品等等。厂商通常总是希望消费者更多地了解产品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所以,通过广告,厂商往往是披露产品的一些信息而隐瞒另一些信息。因此,广告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会不真实。

(一)广告的作用和类型

广告可以告诉消费者确切的事实,也可以提供一些含糊的信息,或者使消费者产生对某种产品有利的印象。厂商为了使消费者相信它的产品与其他的产品是不同的,该厂商就会面对较高的和弹性较小的需求曲线,也就可以较高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