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依靠分销商销售其产品,分销商同时面临着其他分销商的禁止,为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目标,制造商通常希望协调或者限制分销商之间的竞争方式。例如,分销商之间通常有各自的地区竞争战略,从制造商的立场看是最佳的地区未必符合分销商的地区竞争战略要求。例如,从制造商的立场看,即使在某个地区销售产品并不盈利,但仍然十分重要,因为这可以防止消费者购买其他品牌的产品,培养这一地区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品牌忠诚,所以,即使在这一地区销售产品没有盈利,也会有利于制造商产品销售的全局。但是,从分销商的立场看,情况就不同了,因为独立分销商在某一地区销售产品是希望获得利润。这样,在产品销售的地区选择上,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就可能会产生矛盾。
分销商之间的竞争还会产生各种博弈行为,这种竞争所要求的价格和服务质量的确定可能同制造商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例如,为了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制造商要求各地区的产品统一定价,但是,分销商从其竞争战略的角度考虑,可能需要在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价格。这样,制造商同分销商在产品定价方面也可能产生矛盾。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制造商采取纵向限制的方式,对各地区的分销商的行为进行统一协调,内容可以包括定价、促销活动、地区分销等。这种协调实际上是解决分销商之间的外部性问题。而外部性的解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五)纵向限制的效果
纵向限制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对这种影响经济学家们常常会有不同的评价。一方面,限制竞争会产生市场垄断势力;另一方面,増加促销努力可以生产积极的效果。那么,纵向限制究竟会产生哪些合意的效果和哪些不合意的效果呢?
纵向限制可能产生的合意效果,包括大多数纵向限制措施具有降低价格和増加服务的作用,这可以増加消费者的福利。例如,纵向限制鼓励更有效的促销产品,导致销量増加,价格下降。纵向限制刺激分销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也是对消费者有利的。
纵向限制可能产生的不合意效果包括:纵向限制可能会导致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合谋行为、制造商之间的合谋行为,也可能阻止新厂商的进入。
纵向限制的有些措施有可能产生利弊参半的效果。例如,纵向限制会使厂商提供训练服务。假定,没有提供训练服务时的产品价格为1Q元,提供服务后的产品价格为11元。如果不提供训练服务,熟悉产品使用的消费者没有损失,而且花1Q元就可以买到产品;但不熟悉产品使用的消费者会受到损失。如果提供训练服务,不熟悉产品使用的消费者可以受益,尽管花一些钱也值得;但熟悉产品使用的消费者并没有受益,反而要以更高的价格(从10元提高到了11元)才能买到产品。当然,从总体上说,厂商提供更多的服务可能会对大多数的消费者有益。
同训练服务类似的是厂商进行产品展示,这对于汽车、照相机、电脑、音响设备的消费者是很有益的,但是,也需要消费者多付一些钱。
三、有关纵向一体化与纵向限制的政府政策
如何评价和处理厂商的纵向一体化以及纵向限制行为,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虽然厂商可以通过实行纵向一体化来増加垄断利润,但也可以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而实行纵向一体化。当厂商决定不实行纵向一体化时,可以实行纵向限制来达到同一的目的。对制造商最有利的是,使用纵向限制来限制分销商的垄断势力,促使分销商増加更多的促销活动。这样的纵向限制可以刺激生产,促进竞争,政府没有必要干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纵向一体化和纵向限制行为可能完全是出于反竞争的目的。所以,要准确估计纵向一体化或者纵向限制是増加了社会福利还是减少了社会福利,是比较困难的。这就给政府的干预政策増加了难度。有鉴于此,许多经济学家主张,政府的干预应该谨慎,最好不要进行过多的干预。
不过,实际上每个国家的政府都会对厂商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和纵向限制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有关垄断与竞争的重要的产业组织问题,对产业经济的效率和社会福利有重要影响。而且,各个利益集团也会采取种种方式来影响政府的行为,所以,对于产业经济学来说,政府对纵向一体化和纵向限制行为的政策,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纵向一体化和纵向限制往往涉及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问题。如果政府宣布厂商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因导致垄断而非法,厂商可以采取纵向限制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相反,如果政府宣布厂商的某种纵向限制行为因妨碍竞争而非法,厂商就可以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有当纵向一体化的成本非常高的时候,政府禁止厂商纵向限制的政策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厂商的纵向限制行为可以増加产品销售从而増加利润,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后果是可能有得也可能有失。因此,政府可以允许増加产品销售的纵向限制,而又要禁止导致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妨碍竞争的纵向限制行为。
纵向一体化如果是通过厂商的自我扩张来实现,一般不会产生违法或违反政府政策的问题。但是,如果厂商通过兼并、收购其他厂商的方式来实现纵向一体化,则会受到政府的密切关注,有可能违反《反垄断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例如美国,大多数非价格纵向限制行为并不一定违法,而是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来处理;而对价格进行限制则通常被认为是违法的。从历史上看,对于维持售价的纵向限制行为,各国政府的态度有过较大的变化。例如,在美国,1937年的法律(Miller-TidingsAct)和1952年的相关法律(McGuireAct)规定,各州可以给予制造商确定其产品的零售价格的权利,此后大多数州都允许制造商对分销商规定最低销售价格。但是,1976年1月1曰联邦法律规定,维持售价的纵向限制行为是违法的,从此,制造业厂商不再有权限制独立分销商所确定的销售价格。上述讨论表明,各种纵向限制行为都可能产生有利于竞争和不利于竞争的后果,实际上,政府也很难区别维持售价的纵向限制同其他纵向限制有什么不同的性质。
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开始建立,对于纵向一体化行为和纵向限制行为,政府还缺乏处理经验,有关的规章和政策也不很健全。因此,对于以“企业自律价”、“行业自律价”、“行业指导价”等名义出现的各种价格限制行为,政府的态度常常是不明确的。有时,甚至有的政府部门或准政府部门(如行业协会)还直接出面进行价格限制,例如规定飞机票的代理商折价销售不得低于一定的比率(不得以低于票面价8Q%的价格销售)。以上价格限制行为的效果大多很不理想,实际上,这些行为是否合理,甚至是否合法,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多样化经营
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生产多种产品或在不同的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称为多样化经营(Diversification)。厂商进行多样化经营同纵向一体化及纵向限制有某种相似性,但在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厂商实现纵向一体化战略,往往会直接表现为多样化经营。多样化经营有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产品扩展(Productextension),即从已生产的产品扩展到生产其他新的产品,而新产品同原来生产的产品存在一定的联系;第二种类型是地区扩展(geographicextension),即在不同的地区生产同类产品(在不同地区生产的产品可以视同为不同的产品);第三种类型是纯粹多样化经营,即生产完全没有联系的多种产品。大多数厂商的多样化经营不属纯粹类型,它们通常会进入相关或相近的产业,而不是贸然进入完全不相关的新产业。
由于多样化经营既不是完全的横向扩展(横向一体化)也不是完全的纵向扩展(纵向一体化),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多样化经营不会减少竞争而通常会促进竞争。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多样化经营会増强厂商的市场垄断势力,对效率产生不利影响。一般认为,多样化经营可能带来的利益是:
1技术的转移。通过多样化经营,厂商可以把成熟的技术扩散到新的生产过程或者新的地区。这种技术扩散的速度比通过一般的市场过程进行技术扩散更快,也更强有力。因为大多数多样化经营是进入技术相关的领域,所以这种技术转移可以产生重要的作用。
2资本配置。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厂商可以在其各个部门配置资本,除了调配内部资金流之外,还可以进行外源融资。由于厂商的最高管理者对厂商内各分支部门有较好的了解,他们直接进行分支部门间的资金配置,效率可能会高于资本市场。
3.分散经营风险。如果多样化经营厂商的各个分支部门的经营风险是随机分布的,或者各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影响(或个产业的景气度)是相互抵消的,那么进行多样化经营就可以分散经营风险。所以,多样化经营厂商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总利润水平。
4接收压力。多样化经营常常是通过兼并其他厂商来实现的,因此,对于可能被兼并的目标厂商,被别的厂商接收的可能性就成为一种强大的压力,迫使它必须提高自己的X效率。严格地说,这种有利的作用是产生于被兼并接收的威胁,而不是多样化经营。
多样化经营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可能会损害竞争:
1交叉补贴。多样化经营的产生可以把一个分支部门的利润(或成本)转移给另一个分支部门,使获得补贴的分支部门的产品可以削减价格进入市场,对其竞争对手实行不公平竞争。交叉补贴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取决于被补贴部门的产品的市场地位。如果被补贴的产品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交叉补贴就会増强该产品的市场垄断势力;而如果被补贴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很小,交叉补贴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2关联交易。在一个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中,各分支部门之间可以形成相互的供求关系,有可能对市场竞争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当进行关联交易的各分支部门的产品都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时,进行关联交易就会损害竞争。而当进行关联交易的各分支部门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很低,进行关联交易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3.减弱潜在的竞争。由于在多样化经营的情况下,一种产品仅仅是厂商所生产的许多种产品中的一种,如果该厂商生产这种产品的效率较低,竞争力较弱,有新的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强的厂商准备进入,对其形成潜在的竞争压力。但是,由于前者可以受到厂商其他分支部门的援助和这个厂商的支持,所以即使效率低,竞争力不强也可以生存下去。这就使得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受到削弱。
4市场瓜分。如果有若干的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巨型企业或企业联合体在许多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很高的生产份额,这些巨型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相互并存,它们就有可能会形成瓜分市场的合谋,用相互谈判代替市场竞争,从而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
5.债务拖累。尽管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厂商可能拥有很强的资金实力,而且,凭借其市场地位可以较容易地筹措到资金。但是,为了在多样化经营的各个领域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其资金的需求量可能会很大,一旦在某个分支部门出现资金有可能从其他分支部门调集资金进行支援,但也可能产生很大的资金亏空而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危及整个企业的生存。在1997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大企业由于实行多样化经营而导致的融资危机,进而发生危及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厂商在进行多样化经营的时候绝不能忽视专业化经营,处理好专业化经营和多样化经营的战略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个厂商的长期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经过长期的积累。一般来说,厂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同其所从事的经营领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实行专业化经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最熟悉、最具实力的经营领域,是増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实力并不十分强大的“三心二意”的厂商,要在多个领域中获得竞争优势是很困难的,因此,实行专业化经营是许多成功厂商的共同经验。
但是,我们也确实看到有一些厂商实行多样化经营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可以说,多样化经营是大企业难以回避的选择。
一个大型厂商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厂商的成长意味着产业的成熟,成熟的产业可能遇到几种情况:(1)市场空间的有限性限制了厂商在原有领域中的继续扩张。(2)产业的成熟和技术的普及使厂商利润率普遍趋于下降,厂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3)产业周期进入衰退期。(4)资金的大量积累和股东结构的变化使得要求厂商实现资金増殖的压力越来越大。(5)人才的积累要求厂商开拓更多的“用武之地”。这些因素形成了对厂商必须实行多样化经营的“推力”。
另一方面,厂商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对多样化经营的“拉力”(1)厂商实力的増强有助于开拓新的发展领域。(2)研究和开发的成果,特别是技术的共享性(可转移性),使得厂商产业延伸和跨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大大増强。(3)营销网络的形成使得厂商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发展也能获得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竞争优势。(4)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形成有助于企业在跨产业发展中保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正是在上述“推”和“拉”的两种力量促使下,许多大的厂商走上了多样化经营的道路。例如,在成长初期一直坚持“独生子女政策”(即集中力量主要只生产彩色电视机一种产品)的“长虹”公司,近年来也开始大规模进入其他领域。
有些理论家一直在争论厂商是应该实行专业化经营的战略还是应该实行多样化经营的战略。其实,关键也许并不在于专业化经营和多样化经营的战略孰优孰劣,而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专业化经营和多样化经营的关系。
专业化经营是基础,一个厂商如果离开了专业化经营的轨道,见异思迁,缺乏在一定的产业中长期坚持和积累,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毅力,被短期利润所诱惑而盲目多头出击,弄不好就会超越自身能力和控制力,陷入严重的困境。
专业化经营并不排斥多样化经营,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多样化经营,在多样化经营的过程中进一步増强专业化经营的实力,即在多个领域中形成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并利用多领域发展的机会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型厂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和可行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