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贷款规模年均増长3Q%,技术改造贷款累计发放额为“七五”时期的29倍。但是,“八五”时期,企业技改投资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却是逐年下降的:1991年为43.1%,1995年下降到仅为23.9%(见表9一4)。这表明,银行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还是很有限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银行的行为发生了变化。现在,银行提供贷款首先要进行评估,一般情况下,与对投资项目的评价相比,银行更重视对企业现有资产债务状况的评价,所以,往往发生这样的现象:越是资产债务状况好的企业,银行越愿意提供贷款;资产债务状况不良的企业,即使有比较好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项目,银行也不愿冒风险提供贷款。有的人说,现在银行更喜欢给企业“锦上添花”,而不愿给企业“雪中送炭”,效益好的企业,银行会把资金送上门来,效益差的企业,却告贷无门。应该说,从银行向专业银行转变的角度来看,银行注重提高效益,规避风险,并没有什么不对,这正体现了银行体制改革的积极成果。问题是,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有一利而有一弊。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资往往具有风险性,特别是对于面临经营困难的企业,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上进行投入,更具有较大的风险。如果资金的供给者过分回避风险,企业筹措资金的困难就会很大。在现实中,这一矛盾正日益突出起来。
面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供给不足这一十分突出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投资,特别是要増加各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资金供给。这不仅是要増加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而且要多方面努力,増加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来源,包括提高R&D经费的比重、提高折旧率、増留企业公积金、増加大企业发展资金、扩大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银行贷款,以及建立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专项基金等。
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状况好的企业,进行一般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存在资金供给的很大的困难,它们要解决的是在同外国公司进行技术竞争中,在研究开发上的高强度投入所需的资金供给问题。对这类企业,政府的政策重点是要鼓励企业提高自我积累的能力,并进一步増强企业资金积聚的实力,使这类企业尽快成长为我国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巨头。有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很有感慨地说,8Q年代是“猴子摘桃”(意指乡镇企业大批进入市场与国有企业竞争)。90年代则是“老虎下山”意指外国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大量进入我国,与我国民族工业企业争夺市场。),如果我们在技术竞争中只是小打小闹,则难逃失败的命运。所以,要发展民族工业,非在技术进步上有大投入不可。对这类作为我国民族工业的“精锐部队”的企业,国家应采取有力的扶持政策,鼓励它们在实现技术进步上有大作为,并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扩张空间。
对于目前的经营有一定的困难,资产负债状况存在问题,但通过技术改造能够较快摆脱困境的企业,政府的政策重点是帮助它们首先在技术改造的“短平快”项目上取得进展,用短期信贷资金支持企业尽快完成有较高的可预见经济回报的技改投资项目。
对于经营困难较大,技术改造“欠账”较多,但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产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这类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中型老工业企业),政府的政策重点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采取援助性融资措施,例如向银行贴息,建立专项基金等,有选择分步骤地向它们注入技术改造资金,使之实现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
资金供给不足,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困难。而相对来说,我国在资金供给总量不足上的困难还不是最大的。因为,我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很高。1997年的消费率为59.9°%,这意味着储蓄率和投资率高达4Q%以上。而企业技术进步上遇到的更大困难往往是筹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不仅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而且,投融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秩序混乱现象,造成资金循环不畅,供求关系恶化。
1.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十分单调。改革以来,企业资金来源确实是多元化了,固定资产投资从主要依靠国家预算内投资,转变为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见表9一5),但是,迄今为止,为实现技术进步,企业所能选择的筹资方式实际上仍然是十分单调的。银行贷款不仅总量有限,而且资金配置具有很强的刚性,难以适应企业投入市场竞争的要求;而企业“自筹投资”在许多情况下是很不规范的。
2.实现技术进步的融资过程交易费用高,时效性差,难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要求。由于筹资方式不规范,筹资渠道不畅通,企业为实现技术进步而进行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非常高。而且,资金到位时间不及时。为得到资金,费力,费时,甚至还要在利息之外承担很大的额外费用,而等资金到位时,却往往已错过了市场竞争的有利商机。
3.金融环境不良,信用关系恶化,资金运动受阻,影响技术进步(或技术改造)投资过程的顺利完成。目前,企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金融环境和信用关系的恶化。在资金营运过程中,可以说是处处有“陷阱”,资金供求各方面都存在“道德危险”。在企业间“三角债”问题严重,金融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企业很难能通过正常的信用过程来获得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的资金。
今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供求必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所以,完善金融体制,发展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为企业筹集资金实现技术进步创造更多更有效的渠道和金融工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当前,可以考虑逐步増强企业直接融资的作用。例如,扩大股票发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严肃金融过程的信用关系,确保资金的良性循环,是使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目前必须解决我国在这方面所存在的十分严重的问题,才能保证企业融资过程,包括为实现技术进步而进行的融资机制的正常运作,从而确保企业技术进步能够获得可靠、良好的资金支持。
1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即使能够筹到所需的资金,也不能保证资金的有效运用,而往往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难以自拔。因为,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投资都不是无偿的,而且,由于各种正常的和不正常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资金供给价格(包括名义利息率之外的种种附加条件)对许多企业来说都是相当高的了,因此,如果企业不能使投资(特别是技术改造投资)在一定的时期之内获得可观的效益,结果很可能是使企业背上难一偿清的沉重债务。因此,有的企业反映“不搞技术改造是等死,搞技术改造是找死”。
2企业技改资金的获得往往是“争资金”博弈过程的结果,未必经过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严格的经济核算,所以,投资的成功率不高。失败的投资不仅不能实现技术进步,反而使企业陷于经营困境。这样的情况决不是个别的特例。有关部门对山东省13个县、市、区的技改项目进行了专题调查,发现在贷款总额5Q334万元的142个技改项目中,无效项目竟有43个,占用贷款12Q12万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贷款总额的3Q28%和23.86%。
3.企业制度的缺陷,造成企业领导人的短期行为和“任期行为”,使技术进步的融资和投资决策缺乏科学基础。有的企业领导人认为,借到等于赚到,能借到钱就可以“办好事”,至于还钱嘛,那是后任者的事。在这样的心态下,投资效益低下是无法避免的。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我国目前的技改投资资金申报一审批制度以及技改资金运用的管理和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缺陷有直接的关系。只要能批到钱就算“有功”,甚至个人还可以按比例得到“奖励”。而谁来保证技改投资的成功呢?并无明确、可行的制度保证。
4企业技术进步投资的连续性差,使得企业技术进步缺乏连续性,技术进步的周期性中断往往导致企业发展的周期性困难。这一问题从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至今没有得到解决。这使得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存在一种特有的“奇异”现象:即企业越老技术水平越低,设备越陈旧。实在陈旧得难以为继了,才会有一次改造的机会,于是,老树发新芽。但好景不长,几年之后,旧病又重发。这主要是因为,企业获得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是间断性的,可以说是,“吃饱了这顿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吃下顿”。
因此,必须建立技术进步资金供求的有效评价机制,引导资金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从理论上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包括利率)可以成为引导和评价资金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最好工具。从这一意义上说,放开利率是实现市场配置和评价机制的根本措施,也是放松“金融抑制”,实现“金融深化”的基本政策含义之一。从长远看,利率的市场化是必由之路,不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就不能真正形成资金有效配置的机制。所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用市场化的利率来作为资金配置的主要杠杆,使市场机制成为资金配置的基本手段,应该成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内容之一。
我们也要看到,实际的经济生活并不像抽象的理论那么简单,许多情况下,非市场的资金配置及其评价机制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所以,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靠企业自己的努力,但决不是说政府就没有责任了。相反,在任何国家,援助企业实现技术进步,都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政府在资金配置过程中还要发挥相当大的作用。8Q年代以来的一些通过技术改造项目而获得很大发展的企业的经历表明,政府在关键时刻帮助一下(例如帮助企业获得技术改造投资),往往能产生使企业“起死回生”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来帮助和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使之在国际竞争中自力自强,获得发展。当然,政府配置和政府评价,决不能脱离市场配置和市场评价机制,而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总之,如何实现技术进步资金供求的有效配置和评价机制,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既然政府在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上要发挥较大的作用,那么,政府的行政效率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项目审批和融资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效率往往成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政府以高效率的工作为企业争得了时间而使投资项目获得很大成功的许多事例,也不乏案例表明政府的低效率如何导致投资项目贻误时机而归于失败。所以,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资金融通过程能否顺利完成,不仅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市场配置机制,而且也取决于政府能否在资金配置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在当前,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程序以及经贸委的技术改造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就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据调查,一些地区的企业技术改造工作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效,就是同该地区经贸委(或经委、计经委)的技术改造部门的工作效率有直接的关系。而一些技改投资项目的失败也与审批程序的低效率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不力有很大关系。所以,改革和完善技改投资的审批程序和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应成为増强投融资过程的有效性和提高技改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立投融资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制是确保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的关键。目前,在我国投融资过程中,各行为主体普遍地缺乏责任心和风险意识,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有多少资金供给,都不能保证企业真正实现技术进步,反而会导致企业资金(债务)关系的恶化。
1企业领导人,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对企业投资包括技术改造投资没有明确的责任制,特别是投资周期较长的项目,由于人事变动,实际的项目负责人往往也会变动,最终也许不知道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而且,即使知道谁应该承担责任,也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即项目成功或失败了,对责任人有何奖惩?
2在重大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投资项目的实际决策过程中,实际的决策者不仅仅是本企业的领导人,有关政府部门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的投资审批制度下,在许许多多投资项目中作出选择决策的,实际上主要是有关的政府部门或首长。那么,这些政府部门和首长对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承担什么责任呢?对此并无明确的制度和法规。很明显,没有责任制,决策的正确性就没有保障,这是我国许多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在投融资过程中,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有关银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在作出贷款决策后,谁来承担决策的责任呢?特别是,如果投资项目失败,又由谁来承担责任呢?目前,这方面的制度和法规也很不健全,一些银行的资产状况恶化和贷款质量下降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情况必然会反过来増加企业融资过程的困难,对企业技术进步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建立投融资过程中的责任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完善投融资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只有责任明确,考核严格,赏罚分明,才能确保投资决策的较高准确率和项目的较高成功率。这是实现有限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根本性的制度保证之一。近几年,有些地方实行投资项目责任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该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并逐步在全国推广。特别是,要尽快推进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投融资法规,加强投融资管理,改善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机制,坚决克服投融资过程中的无责任者和无风险承担者的现象,使资金投入真正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