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产业组织经济学
25861800000042

第42章 市场出清(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实现形式之一的性质不会改变。国有经济仍将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但是,无论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只能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企业制度形式,而不可能像在计划经济中那样成为普遍存在的一般企业制度。因此,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国有企业正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从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通过非国有企业的更快増长和一部分国有企业改革为非国有企业的两种方式,而使国有企业的比重下降到同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特殊功能相适应的水平,这一趋势成为2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表现。对此,党的“十五大”给予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步履艰难。许多研究成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是逐步提高的,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物耗的减少等,特别是,衡量技术进步作用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改善。与改革以前相比,现在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趋于硬化,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増强,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生产效率同职工的利益更为密切,所以,国有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积极性和外在压力都増强了,生产效率没有理由不趋于提高。

问题是,尽管计算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和盈亏状况的不断恶化也是一个不疑的事实。特别是值得重视的是,自80年代以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一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税率持续降。而且,在80年代,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税率还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但90年代以来,却越来越明显低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1986年,国有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为20.65%,同期,全部工业企业为20.43%;1992年,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降到9.70%,全部工业企业为9.90%;1997年,国有工业企业降到627%,全部工业企业为692%。

由于各产业20年来高速増长,迅速趋于成熟,短缺经济向经济相对过剩的转变使得产业竞争加剧,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加快,各类传统产业的利税率趋于下降具有必然性,而国有企业财务指标恶化程度更高,则具有更深刻的原因。(1)我国工业化历经50年,目前正处于产业转换和重组时期,这方面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身上。(2)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社会负担,还不可避免地要更多地由国有企业来承担,例如,国有企业负担的退休职工极其工资福利、就业压力、税负水平等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这种情况短期内在总体上尚难以根本改变。(3)克服国有企业体制的某些缺陷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有些痼疾已是“冰冻三尺”完全消除需要有一个过程。

在告别短缺经济之后的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国有企业日子不好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实。而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过程看,这未必不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将国有企业推入市场,在竞争中磨炼,正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我们看到,尽管国有企业超常负重,困难重重,但是,(1)几乎每一次技术检查和市场调查都表明,国有企业的产品的平均质量高于其他类型企业。(2),我国大多数的名牌由国有企业所创造和拥有。(3)我国大多数产业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仍然是国有企业。这表明,国有企业仍然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一些国有企业会因竞争失利而退出,也有一些国有企业不断増强竞争力而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同原本的改革初衷也是一致的,当然,其中所伴随的痛苦和代价也在所难免。

无论如何,只有经受百炼成钢的磨炼,国有企业才能在严酷的竞争中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者。而且,我们已经看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我国正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成长壮大起来,它们将成为中国民族产业的脊梁。

20年来,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艰苦探索。20年的改革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回旋余地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得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独木撑天”的局面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因而,整个社会对于国有企业的重大改革可能引起的震动也有了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更大承受能力。

未来,国有企业仍将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关键性的地位。尽管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还会存在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更多一些的国有企业,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使然。世界上没有一种企业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国有企业也是这样:有其特有的优点,也有难以完全消除的缺点。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将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但也很难完全消除它们的某些劣势。必须准备在获得国有企业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付出某些不可避免的代价,而以更为灵活可行的企业组织方式和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实现能使国有企业扬长避短的目标。

在2Q年来的改革实践中,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经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的失败了,但留下了十分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有的成功了,并且在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也有的今天仍然在试验之中,成败得失有待历史裁决。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面貌已经和正在继续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实质是:随着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必须迈进市场竞争的大海,并且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制度创新,以适应变化了的生存环境,适应相对过剩条件下企业间更为激烈的效率竞赛。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在企业制度的历史优选过程中,以其具有效率和竞争力的新体制以及令人满意的行为和绩效,来证明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六)政府工业政策的适时调整

告别短缺经济之后,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改变,工业政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深刻。

1.由于宏观经济态势的根本性变化,政府投资政策从主要将投资作为生产驱动力,逐渐转变为更注重将投资作为需求拉动力来作为政策调控的杠杆。作为生产驱动力,投资是増加未来供给的源泉,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投资政策几乎完全是从増加产出、填补空白、缓解瓶颈、克服供给不足的意向出发的。而在告别短缺经济之后,生产能力已经很大,即使存在产业空白和供给瓶颈,也已经不具有阻碍经济増长的全局性意义,供不应求的现象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但是,政府的投资政策并没有失去意义,当然,现在的政府投资行为已经不主要是,或者不仅仅主要是从驱动生产,増加供给的意向出发,而更多的可能是从扩大需求的意向出发,因为,作为需求拉动力,政府投资是实现需求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