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了!”我说,“时光倒流,你还是一样,又有什么好后悔的呢?”
他先没说话,突然笑起来:“是啊!有什么好悔的呢?”
以前办公室有位女职员,长得很漂亮,但是命很不好。
“要是当年我爸爸不那么早死……”总听见她对同事说,“我也不会休学,不那么小就去做事,不会碰上那个混蛋,不会十九岁就拖个孩子,不会又被甩了,成这样。”
她很聪明,学得快,动作快,又有耐性。几个主管常私下讲:“她要不是高中都没毕业,真可以把她升上来。”
最近又遇到她跟几位老同事,我就请大家一起去喝杯咖啡。
算账的时候,我把账单抢过来。她在桌子另一头笑道:“连税二十三块,对不对?”
我吓一跳,说:“你真厉害!”
“我很聪明的。”她歪着头,“你不是早知道吗?”
“是啊!”我感慨地说,“你当年要不是父亲死得早,说不定今天当教授了。”
她没答话。别的同事却接过话:“她现在不谈以前了。”
“对!”她用咬着牙的表情说,“我儿子刚考上布朗士科学高中,你知道吗?有了他,我很满足。”想了想,又如一句:“如果重新来过,也不会有这个儿子,不是吗?”
看电视《真情指数》节目,主持人蔡康永访问知名作家柏杨。
“我只因为一行字,被关了九年二十六天。”柏杨回忆过去那段被迫害的日子,深沉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失去了生命、健康和人格权……”
“如果把那十年牢放在你面前,你是不是就不写了?”蔡康永问。
柏杨一笑:“不写不可能,这是命中注定的,个性造成的悲剧。”
前年暑假,搁下台北忙碌的工作,飞到安克拉治,与由纽约飞去的太太、儿子和女儿碰面,再一起游阿拉斯加。
不知是否在桃园机场吃坏了,从上飞机就开始胃痛,而且一路痛下去。
饭后特别厉害,天气愈冷愈糟,仿佛有把尖刀在胃里绞,怎么吃药都不管用。
夜里,躺下来就更痛了。疼得浑身冒冷汗,湿透了睡衣和床单。但我忍着,不吭气,听一双儿女的鼾声。
就这样,我躲在厚厚的羽毛衣里,陪着一家人,由安克拉治坐汽车、坐火车、坐船,游了一个又一个冰河,去了北美最高的麦金利山,再转往北极圈的费尔班克。
十几天的旅行结束,回纽约看医生,才知道是胆发炎。
“早不犯、晚不犯。”我对医生抱怨,“为什么难得一家人旅行的时候犯了。”
“很危险,当时要是破了,就麻烦了。”医生笑,“不过,你不是也玩下来了吗?”
“玩下来了。”我回家对妻子说,“一路痛苦地玩下来,为了补偿这次的遗憾,我改天要重走一次。”
转眼,两年过去了。常想到那次的“痛苦之旅”,常把当时拍的照片拿出来看。
每一次“快门”,记忆中似乎都是在疼痛中按下的,摄下了妻子儿女的笑。
妙的是,我居然没有漏过任何精彩的景色,即使在风雪中游冰河的那天,仍然站在甲板上拍下许多很好的画面。
我开始自问:我漏掉了什么?有什么遗憾?我只是少吃了几餐美食,少睡了几个大觉。其实什么壮阔的风景,我都没错过。
甚至可以说,因为在痛苦中,那冰河的冷、硬、蓝,变得更悲壮、更印象深刻。
也因为我忍着剧痛,作了牺牲,使我对家人,更多了一种特殊的爱。
想起有一次跟朋友打网球,正巧以前的教练经过,我就问他:“你觉得如何?”
“很烂。”他扮个鬼脸,“很多该接到的都没接到,很多该赢的没赢。”接着对我喊,“但是很精彩!”
“这是什么意思?”我追问。
“有些人的球打得好,两边在底线抽来抽去,好,但是不精彩。”他笑道,“你们两个虽然技术不好,却很拼,所以跑来跑去,很精彩。”
我常回味他的那句话——
打一场很烂却很精彩的球。
我也常回味那次的阿拉斯加之行,觉得那就是一次很烂却很精彩的旅游。
人生就像这么一场球、一次旅行。
我们可以遭遇很坏,命很苦,表现很差,该赢的都没赢。
但是,在那苦难中,我们也坚持到底,度过几十年的岁月。看着大时代的变迁,看着恋人的来去、子女的成长、世事的繁荣与萧条。
无论甜或苦,我们都走过来了。如果有悔,想想,再来一次,只怕还一样;如果有恨,想想,那恨的人与事,也将随着我们凋零。
我们确实可能打了一场很烂的人生球。
幸亏它很精彩。
回忆中一点儿也不比别人逊色。
而既有的已经有了,既失的已经失了。在我们阴错阳差中诞生的下一代,已经成行成荫了。
人生啊!就是如此,已经完满!
何必重新来过?
今天谁死了,明天的太阳还是会从东边出来。
如果我们真爱自己的所爱,难道会愿意把自己的心情加在他们的身上吗?
我便不再失落
学生
深夜,在纽约接到一位听障女孩子的信。
信上只是用签字笔写着寥寥几个大字:
老师,我没考上,心情很乱。
赶紧传真过去,教她一切要想得开。考不好,明年可以再试。而且有那么好的文采,好好写文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名作家……接着,焦虑地盼她回信,也想打电话给女孩的母亲,问问“小女生”的情况。
对于一个到高三却突然失聪的孩子,这考试的失败,会是多大的打击。
我想到第一次,那母亲带着女儿来找我,眼睛里露出的忧伤,但我现在能跟她说些什么呢?
正犹豫,女孩子居然传真来了,语气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
老师,是我哥哥看榜看错了。我考上第一志愿了,我好高兴哦!
我也好高兴,立刻写了贺函传过去。
“嘟”的一声后,传真机开始动,我的眼前则浮现出一个快乐的面庞,亮亮的、笑笑的。
但是,我也知道,恐怕从现在开始,就不容易再接到她的信了。也可能起初还有一两封,然后就失去了音讯。
多年来,每到联考将近,总会接到许多小读者求援的电话,也有家长陪着,远远从中南部北上,来当面咨商的。
大学联考,好像北方深秋的天气,把一年来的心病都逼出来了。亲子的代沟、手足的摩擦、朋友的失和,甚至只是一点儿芝麻大的小事,都能成为小女生、小男生厌世的原因。
于是忙着回信、忙着约见。只是每次握握手、拍拍肩膀,随“他们”出门,虽然他们的笑容像是轻松多了,但是背影和脚步,还是那么沉重。
高考,毕竟横在眼前,要他们自己去面对啊!
而后,发榜了,有悲,有喜。悲的,又是一年通讯;喜的,便逐渐失去消息。
只在年节贺卡上知道,他们都参加了社团,有了亲密的朋友、出国的理想和许多已经实现的梦想。
他们都走远了,我还站在这儿。
我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母亲
九十岁的老母,最近问八岁的孙女:“你爱不爱奶奶,奶奶死了,你会不会想奶奶?会不会哭?”
每次听她这么问,心里就怪怪的。觉得老人家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又教小孩怎么答?
倒是有位朋友,对他老母有着相反的想法。
“我娘原来跟我弟弟在美国,总在电话里哭,说好想我。所以把她接来台北,跟我住。”朋友说,“可是,有一天我从办公室打电话回家问候她,她居然调头打麻将,匆匆忙忙挂了我的电话。”叹了口气,“那时候哭,非要我接她回来不可,现在却连三句话,都懒得跟我说,她怎不想想,我在办公室多忙,还打电话关心她?”
“你应该为她高兴啊!”我说,“她找到了牌搭子,不寂寞了,不再需要你。”
“但是,我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女儿
从小学一年级起,女儿就天天写英文日记。当然,写的都是我知道的事,譬如宠物螳螂的生活、她的生日、全家的旅行和来访的朋友。
二年级时,她的中文进步了,就中英文混着写,遇上不会写的中文字,则用英文拼。我常在她写完之后,立刻看一遍,把那些她不会写的中文注在旁边。
这时的日记内容也进步了,不但写得较长,而且观察得较细,譬如家里的浴室施工,到了结账的日子,工人竟然得参考小丫头的日记,计算他们的“工时”。
但是,就在前两天,她跟妈妈去书店,带回一本新的日记本。
花花的封面,鲜艳得像一册日本少女漫画书。
“这是日记本吗?”我说,“不像。”
“当然像。”女儿一把抢过去,“我同学都用这种,上面有锁的。”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锁,还有两把小钥匙。我才注意到,那日记上果然伸出个金属环,显然是用来挂锁的。
“何必用锁呢?”我笑笑,“你又没什么秘密。”
小丫头居然一下子转过身去说:“我当然有秘密。”说着,便听见“喀”一声,把日记锁上了。
“她居然不让我看了!”晚上,望见女儿桌上鲜艳的日记本,我摸了摸上面的新锁,对妻子说,“不知道她的钥匙放在哪里了?”
“藏起来了。”妻子说。
“她居然不让我们看了!”我又说了一遍。
“她有她的秘密啊!”
“你难道没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吗?”
妻与子
坐夜里十一点的飞机回到台湾,一家人吃我行前最后的晚餐,偏偏电话猛响,全是附近邻居太太打来,找妻子的。
“今天晚上走。”
“今天晚上走。”
“今天晚上走。”
每通电话,她都这么答。
“什么事啊?”我忍不住问。
“还不都是要请我吃饭。”妻子笑笑,“你在家,她们知道我忙,又知道你早上起来晚、下午要写作,不敢打电话。知道你要走,前一个礼拜就开始约了。”
“看样子,我走了之后,你还是很忙。”
“是啊!带着一老一小,到处吃,有一次跟谁谁一家,开车开到长岛高速公路五十多出口,有个‘小冒险乐园’,女儿高兴死了。”
晚餐还没完,儿子先离桌了。砰砰地上楼,又砰砰地下楼,背着旅行袋,提着小电脑,说要先我一步,回波士顿了。
“怎没早说,我以为你要在家多待一阵。”
“儿子是特别回来送你的。”妻子说。
“可是有点儿急事,我得先走一步,祝爸爸一路顺风。”儿子就跳上车,走了。
两个小时之后,送我上机场的车子来了,一家人站在门口送行。
听见里面电话响,没去接。
女儿又哭了。
坐上车,不太敢回头,心想:还是儿子先走,场面比较轻松。
看家门已远,想必他们都进去了。我像是一只离群的大雁,在夜天飞向远方,有种好失落的感觉。
深夜,我在台北看报。读到余光中的文章《日不落家》,写他的四个女儿,分散在世界各地,各有所学、各有所成、各有所爱。
每次世界气象,都成为余教授伉俪最关心的事,关心孩子住的国度,是不是有了风雪。
黄昏,是一日最敏感最容易受伤的时辰,气象报告总是由近而远,终于播到北美与西欧,把我们的关爱带到高纬,向陌生又亲切的都市聚焦……
余教授形容孩子就像“一窝小白鼠”,过去四只小白鼠,加上两只“大白鼠”,叽叽喳喳,喧成一片,只是而今,“一窝小白鼠全散在四方,这样的盛宴久已不再。”
觉得眼角有点儿湿,拿起电话,拨到太平洋的另一边。
是妻子的声音,很匆忙的样子。
“我刚读到一篇余光中的好文章……”
“带回来给我看。”
“你在忙什么?”
“附近中国人办园游会,我们正要出门。”
“那就快走吧!”
挂上电话,想起那位朋友打电话给他老母的事,先有些失落,却跟着一想,有了种好轻松的感觉。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今天谁死了,明天的太阳还是会从东边出来的。如果我们真爱自己的所爱,难道会愿意把自己的心情加在他们的身上吗?
孩子大了,有了他们的秘密、他们的世界;父母老了,有了他们的艰苦和苦中之乐。我们离家时,另外一半有他(她)所承受的重担和纾解压力的方式。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将离开这个世界。我宁愿听见病房外,孩子们商议如何去度假,也不希望见到他们忧戚的面容和呼天抢地的画面,使我“走”得难上加难。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想起钟镇涛的一首歌,我心想:
“我便不再失落……”
我觉得这世上最感人的,不见得是最美善的事,却是最真的。因为所有的美与善,都得建立在“真”上。
只有“真”才能落实生活,只有“真”才能反映人性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