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庭训中,我们发现,以上4条是直接讲读书的。第一条说的是,应该读什么书。康熙认为,要读就读经典、历史这些正规的智慧之书,断然不能读“小说”之类的杂书——这类书的内容在古代,属于“子不语”(也就是孔子禁止谈论)的范畴,大多是鬼神传说,民间故事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时代不同了,充满想象力的“奇书”能激发想象,开拓智力,并没有什么不好,例如《西游记》《哈利波特》等。但话说回来,这些书大多用于消遣、娱乐,到了一定年龄,还是要多读“正经书”。
第二条说是对待老师的态度,康熙贵为皇帝,仍然很尊敬老师。当然,对待老师,除了一般的礼貌,刻苦学习,也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是更高层次的“尊敬”。这一点,康熙做得很好,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哪个不喜欢玩?可他每天未理政务之前,五更就起床诵读;到了晚上,稍有闲暇,又与人探寻、切磋学问,以至于过度劳累,咳出来的痰中带着血丝。这样勤奋,有几人能做到?
第三条和第四条,是说对于书中的内容要有鉴别力。即使是面对古代圣贤的经典着作,也要敢于怀疑,他所举出的董仲舒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中国有句古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说,不能什么都照搬书上的理论,要有存疑、探究的精神,这样才会有所创造。
不过,疑不是胡乱猜疑,而是深入思考的结果。实际上,任何书籍(包括经典),都有可疑的地方,但也有更多的可取的地方,在读书的时候,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联系现实加以消化,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增长实际的能力和才干。
4.左宗棠:饱读诗书,长袖善舞
先生简介: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字季高,号朴存,号上农人,晚清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员。他遍读群书,钻研兵法,后来成为清朝后期着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因其成就杰出,被誉为晚清时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晚清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经济疲敝不堪,左宗棠能够笑傲这片乱世江湖,必然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秘诀。纵观左宗棠一生事业,多得贵人相助,但这种帮助不是天上凭空掉馅饼,而是靠他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这种努力当然不是我们今天许多人崇尚的钻营之术,厚黑之道,而是读书,扎扎实实地读书!所以如今能见到的左宗棠家书当中,有不少都是教导子侄如何读书的。或许,在私心里他本人也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勤奋学习,这大概就是他人生智慧的总结吧。
所谓大道至简,没错,成功的秘诀常常就是这样简单,但成功本身却又似乎那样遥远和艰难。下面就让咱们一起来看看,左大先生教给儿子的读书秘诀。
读书需“三到”,立志要趁早
书信一 致孝威、孝宽
孝威、孝宽知之:
我于二十八日开船,是夜泊三汉矶,廿九日泊湘阴县城外,三十日即过湖抵岳州。南风甚正,舟行顺速,可毋念也。我此次北行,非其素志。尔等虽小,当亦略知一二。世局如何,家事如何,均不必为尔等言之。惟刻难忘者,尔等近年读书无甚进境,气质毫未变化;恐日复一日,将求为寻常子弟不可得,空负我一片期望之心耳。夜间思及,辄不成眠。今复为尔等言之。尔等能领受与否,则我不能强之,然固不能已于言也。
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尔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头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朦胧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就是口不到也。经传精义奥旨,初学固不能通,至于大略粗解,原易明自。稍肯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渐有所悟。一时思索不得,即请先生解说,一时尚未融释,即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绎,乃为心到。今尔等读书总是混过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处。心中胡思乱想,全无收敛归着之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好似读书是答应人家功夫,是欺哄人家,掩饰人家耳目的勾当。昨日所不知不能者,今日仍是不知不能,去年所不知不能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孝威今年十五,孝宽今年十四,转眼就长大成人矣。从前所知所能者,究竟能比乡村子弟之佳者否?试自忖之。
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那一件可以比他?想父母命我读书,延师训课,是何志愿?是何意思?我那一件可以对父母?看同时一辈人,父母常背后夸赞者,是何好样?斥詈者,是何坏样?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自,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自己坏样一概猛省猛改,断不许少有回护,不可因循苟且。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耻笑。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偶然听一段好话,听一件好事,亦知歆动羡慕,当时亦说我要与他一样。不过几日几时,此念就不知如何销歇去了。此是尔志不坚,还由不能立志之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陶桓公有云:“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古人用心之勤如此。韩文公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凡事皆然,不仅读书,而读书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艺,医学、农学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晓;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然后施为有本。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与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若仍如从前悠忽过日,再数年依然故我,还能冒读书名色充读书人否?思之,思之!
孝威气质轻浮,心思不能沉下,年逾成人而童心未化。视听言动,无非一种轻扬浮躁之气。屡经谕责,毫不知改。孝宽气质昏惰,外蠢内傲,又贪嬉戏,毫无一点好处可取。开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一至偷闲玩耍,便觉分外精神。年已十四,而诗文不知何物,字画又丑劣不堪。见人好处,不知自愧,真不知将来作何等人物!我在家时常训督,未见悛改。我今出门,想起尔等顽钝不成材科光景,心中片刻不能放下。尔等如有人心,想尔父此段苦心,亦知自愧自恨,求痛改前非以慰我否?亲朋中子弟佳者颇少,我不在家,尔等在塾读书,不必应酬交接。外受傅训,入奉母仪可也。
读书用功,最要专一无间断。今年以我北行之故,亲朋子侄来家送我,先生又以送考耽误功课,闻二月初三、四始能上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者,又去月余矣!若夏秋有科考,则忙忙碌碌又过一年,如何是好?今特谕尔:自二月初一日起,将每日功课,按月各写一小本寄京一次,便我查阅。如先生是日未在馆,亦即注明,使我知之。屋前街道,屋后菜园,不准擅出行走。如奉母命出外,亦须速出速归。“出必告,反必面。”断不可任意往来。同学之友,如果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固宜引为同类。倘或不然,则同斋割席,勿与亲昵为要。家中书籍,勿轻易借人,恐有损失。如必须借看者,每借去,则粘一条于书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书,以便随时向取。
解读 写这封信的时候,左宗棠正要从家乡乘船北上,为国家和个人的事业去打拼,跟天下绝大多数父母一样,他此时最放心不下的也是儿子的学习。信的开头,他语重心长地说:“我想起你们(两个儿子)最近读书没有长进的事情,晚上连觉都睡不好,所以还要把以前讲过的道理再讲一遍。”真真可见一片慈父之心。
难得的是,左宗棠不仅对儿子提出学习的希望,动之以情,更晓之以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读书需三到”,即目到、口到、心到。
先说“目到”。目就是眼睛,所以这一点是说,读书的时候必须看清楚3个层次的东西:第一个层次是字,要看清字的偏旁、部首、结构,不要认错了;第二个层次就更进了一步,要看清句子,辨明句读(这个字念dóu,意思是句子中的停顿,中国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要读好书,首先就要学会断句,编者注),现在读书虽然没有这个烦恼,但读清句子的停顿也很重要,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第三个层次是篇章,所谓“记清头尾”,实际上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抓住它的主旨,一头一尾恰恰是揭示文章中心最重要的地方。
再说“口到”。书要大声地读出来,这是我们古人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好方法。那要怎样才能算是“口到”呢?左宗棠提出了5个要求,分别是:五音清晰、口齿伶俐、让人听得明白、不添字、不减字。不要小看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要求,真要做到,并不容易。
最后是“心到”,与前面二者相比,这个最难,但有了前者做基础,再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按照左宗棠的标准:“心到”就是要求读书的时候,“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了然于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咬文嚼字,把字意、句意吃透。不仅如此,对于书中讲述的事情,还要去追究它的来龙去脉,例如你读到一篇文章讲述诸葛亮的故事,那就把《三国》找来印证一下,这样你读一本书的时候,可能同时读了几本书,知识面一下子拓宽了几倍。而且知道的故事越多,也越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如此读书,才真叫把书读活了。
这封信的第二个亮点,是关于读书和立志的关系。左宗棠认为,读书最重要的不在于“如何读”,或者“读什么”,而在于“为什么读”。找到了读书的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读书难的问题,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这个意思。
左宗棠对于如何立志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比较。首先是纵向比较,把自己跟历史上的圣贤、豪杰进行对比,看看这些杰出人物在自己这个年龄段上是个什么成就,什么水平,努力让自己向他们看齐。然后是横向比,看看在同辈人当中,父母、师长常背后夸赞的人,是怎么样个好法;所批评的人,又是如何个坏样,拣好的来学,坏的坚决杜绝。这确实是个好办法,生活常用的俗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例如有的青少年朋友年纪不大,已经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了不小的荣誉,老师、亲友倍加赞赏,渐渐地他变得骄傲起来,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左宗棠说的比较,不是盲目攀比,而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分量,平抑骄傲自满的情绪,静下心向着更高目标迈进。左宗棠在信中说“志患不立,尤患不坚”。这话算是说到点上了,很多青少年朋友都存在这样的毛病,就是“三分钟热度”,偶然听到一段励志的话,或者受到什么事情的刺激,一时慷慨激昂,决心发愤图强,干出一番大事业,结果没过多久,热情消退了,又是一副懒散拖沓的模样。
其实,人生真正能静心读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青少年时期无疑是黄金时期,所以我们要抓住这黄金时期多读书,读好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不要为考试做官而读书
书信二 与孝宽(节选)
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虽屡申儆,不可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大约廉余拟作五分,以一为爵田,余作四分均给尔辈,已与勋、同言之,每分不得过五千两也。爵田以授宗子袭爵者,凡公用均于此取之。
念恕所呈请安帖子字画端正,吾甚喜之。可饬其照常读书,以求长进。饬勋、同过兰时捡筐匣中物赐之。吾本无珍异之物,且赐孙亦不在珍异耳。
诸孙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况科名有无迟早亦有分定,不在文字也。不过望子孙读书,不得不讲科名。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门闾之庆;子弟不佳,纵得科名亦增耻辱耳。吾平生志在务本,耕读而外别无所尚。三试礼部,既无意仕进,时值危乱,乃以戎幕起家。厥后以不求闻达之人,上动天鉴,建节赐封,忝窃非分。嗣复以乙科入阁,在家世为未有之殊荣,在国家为特见之旷典,此岂天下拟议所能到?此生梦想所能期?子孙能学吾之耕读为业,务本为怀,吾心慰矣。若必谓功名事业、高官显爵无忝乃祖,此岂可期必之事,亦岂数见之事哉?或且以科名为门户计,为利禄计,则并耕读务本之素志而忘之,是谓不肖矣!
勋、同请归赴试,吾以秀才应举,亦本分事,勉诺之,料尔在家亦必预乡试,世俗之见,方以子弟应试为有志上进,吾何必故持异论。但不可藉此广交游、务征逐、通关节为要,数者吾所憎也。恪遵功令,勿涉浮嚣,庶免耻辱。
丰孙读书如常,课程不必求多,亦不必过于拘束,陶氏诸孙亦然。以体质非佳,苦读能伤气,久坐能伤血。小时拘束太严,大来纵肆,反多不可收拾;或渐近憨呆,不晓世事,皆必有之患。此条切要,可与少云、大姊详言之。
解读 这封信,是写给次子孝宽的,与前一封信不同,这封信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关于读书目的的论述。实际上,目的决定态度,从而也决定了收益。
可能有人会说,您就别假装清高了,谁读书还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诚然,诚然。读书,确实能带来上述收益。自古以来,人们在这一点上其实并不打算掩饰什么,不是有那么一句名言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千钟粟,是指很多粮食,在古代薪水以粮食来计算;千钟,是高级官员的待遇),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读好了书,豪宅、美女、高职高薪全都有了。
但即使如此,对于读书目的的认识,还是有高下之别。对此,左宗棠的头脑无疑十分清醒,他在信中这样说:“子孙读书,不得不讲科名”——首先承认科名的重要性。但接着又说:“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门闾之庆;子弟不佳,纵得科名亦增耻辱耳。”这意思很明白:读书的目的是明事理,提高个人能力,不一定非得高中状元进士——而且就算中了这类功名,也得名副其实才行,否则不但不能成为家族的荣耀,反倒是耻辱。
正是基于这种观念,他提出“诸孙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也就是说你读书只要坚持按照正确的方法在读,就不要苛求功名了。用今天的话来说,你尽力了,考多少分,得了第几名这些都不重要。由此看来,左宗棠是不是个很开明的父亲?比我们今天总是逼着孩子考第一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是不是可爱多了?可别忘了,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里所谓的“科名”就是由科举考试带来的功名利禄,这在明、清两代都是读书人跻身上流社会最重要的,乃至唯一的出路。
左宗棠为什么如此“超脱”?难道他出身巨富豪门,不差钱,也不缺名爵?非也。据这两封信中所述,他的家庭是“积世寒素”,也就是说祖祖辈辈都是穷苦百姓:寒,指经济条件一般;素,指没有官爵封号。当然,左家也不是一般的贫苦农民,在后一封信中,他对“寒素”一词做了解释:科名不过乡举,生产不及一顷。这话翻译成今天的意思就是,科举的成就不过是考了个“县级重点高中”,家里的土地也不过一公顷。显然,这个条件离大富大贵还差得远。
也许你会问:既然读书不为考功名,还读它干啥呢?左宗棠的答案是:经世致用。简单地说就是要读得好,用得活。这话说时容易,做时难。左宗棠本人做得怎么样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