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18

第18章 国运兴衰篇(12)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全力辅佐皇帝刘禅治国兴邦。他处事公平合理,从来不讲私情。

他非常器重马谡,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之才。在南征之时,马谡献上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路。诸葛亮采纳了,结果七擒孟获,终于征服南中百姓之心。从此,诸葛亮对马谡更加器重了。

后来诸葛亮讨伐中原,马谡却违反军令,在山上扎营,导使街亭失守。诸葛亮虽然对马谡有着很深的感情,还是以军规为重,含泪斩了马谡。

诸葛亮还认为,自己遣将失当,也是导致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于是,他上表请求皇帝把他由丞相连降三级,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对他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也好使他改进工作。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后来,历史学家陈寿用“开诚心,布公道”六字评价诸葛亮的为政之道。

■不名一钱

◎成语释义

比喻一个人贫穷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

《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出处译文

“(邓通)竟连一文钱也没有,寄宿在别人家里死去。”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有一个叫邓通的人,担任过掌管船舶行驶的职务。这个职务的标志是头上戴一顶黄帽。邓通虽没啥本事,但很会阿谀奉承。

汉文帝刘恒有一次做梦想上天,但上不去,见有一个戴黄帽的人从后面把他推上去了。于是文帝便依梦里的情形派官员去寻找此人。发现梦中戴黄帽的人就是邓通,文帝就把他召进宫里,赏钱数万,并提拔他为上大夫。

汉文帝大概想知道为什么梦见的是他,于是请人给邓通相面,相者说:“这个人以后将会受穷而死。”文帝笑着说:“能叫邓通富贵的只有我了。”于是赐给邓通一座产铜的矿山,叫他自己铸钱。当时“邓通钱”遍布全国,邓通很快成了一个大富翁。

为保住自己的权势和财富,他竭尽全力向皇帝溜须拍马。一次汉文帝身上长疮,为减轻他的痛苦,邓通竟用嘴去吮吸疮里的脓血。

汉文帝死后,汉景帝继位。他十分厌恶邓通这个小人,就下令罢免了邓通的官职,这时有人又告发邓通私自铸钱,景帝又下令没收了邓通的全部家产,这样过去财富显赫的邓通一下子落到穷途潦倒的地步,后来寄宿在别人家里死去。

■作壁上观

◎成语释义

原意是人家交战,自己却站在营垒上观看。现在往往用来比喻坐观成败,不去帮助;置身事外,持观望态度。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二世为扑灭造反的熊熊烈火,派大将章邯领兵攻打赵国。赵王不是章邯的对手,率领兵将逃到钜鹿(今河北省平乡县)死守,等待援军。章邯派部将王离、涉间把钜鹿围了个水泄不通。

各国听说赵王被围困起来,都派出军队,前往钜鹿。但这些军队到了钜鹿,在离城很远的地方修筑十多个营垒,就是不与秦军交战。原来,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只想保存实力,不敢招惹章邯。

这时,楚国的援军刚刚来到漳河。听到赵国危在旦夕的消息后,楚军统帅项羽立刻率军渡河,直奔钜鹿,将秦军团团围住。

第二天,秦军与楚军展开了激烈的决战,战场上鼓声阵阵,杀声冲天。项羽身先士卒,带头杀入敌军之中。秦将苏角策马过来,要与项羽比个高低,被项羽一刀斩于马下。楚军将士见统帅如此英勇,不觉士气大振,个个以一当十,奋力拼杀。

项羽指挥楚国将士,连续对秦军发动进攻,秦军的战斗力也很强,士卒们个个杀红了眼。这一仗,直杀得血流成海,尸骨堆山。

都到了这般时候,各国将领仍不敢出兵,都站在自己营垒上仔细观看。他们虽然是袖手旁观,但亲眼看到楚军的勇猛,也惊得目瞪口呆。

钜鹿之战的结局是,楚军获胜,秦军主力损失惨重,不得不投降项羽。秦将王离被俘,涉间自杀,章邯投降。

各国将领见项羽获胜,非常害怕,一块拜见项羽,表示接受项羽的领导。项羽从此名扬天下,成了指挥各国军队的上将军。

■不得要领

◎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古人上身穿衣,下身着裳,提上衣时拎不住衣领,拿下裳时抓不着腰的部分。常用来形容写文章、说话抓不住关键或重点。要,即腰,衣腰的意思;领,即衣领。要领比喻人说话的要旨,又引申为态度。

◎成语出处

《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成语故事

西汉武帝即位初期,听说匈奴将月氏打败,用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酒杯来饮酒作乐,从此月氏人非常仇恨匈奴。当时,匈奴也经常侵扰汉朝,所以汉武帝就想联合月氏人共同对付匈奴。但要到月氏国必须经过匈奴国,去一趟非常危险。郎官张骞胆子很大,主动要求到月氏国去出使。汉武帝大喜,就派他前往。

张骞一路上非常高兴,想很快完成任务。但他经过匈奴国时被抓住,匈奴单于将张骞扣押了十多年。张骞被迫过着屈辱的生活,他虽然在那里娶妻生子,但始终保留着汉朝授给他的使节。后来张骞找了个机会,和随从们一起逃出匈奴,继续寻找月氏。一路上,他们经过大宛国和康居国,与那里的统治者建立了关系。

最后,张骞等人终于找到月氏,受到那里人民的欢迎。原来,月氏与匈奴交战后,见国主已死,就一路逃亡、迁居,在大夏驻扎下来,改称大月氏。月氏人又立了新的君主。他们发现大夏物产丰富,土地肥腴,所以只想过平静的生活,不愿意再报仇了。

张骞从月氏跑到大夏,与月氏贵族们商讨共同对付匈奴一事,但月氏人却始终拿不出对此事的明确态度。

■多难兴邦

◎成语释义

国家屡经危难,反而使上下团结,万众一心,发愤图强,繁荣昌盛。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出处译文

“没有那些优势而经常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反而加紧治国,开疆辟土。无灾无难的国,反丧其邦。”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个叫司马侯的以为不可,他说:“楚国和晋国是两个大国。楚王现在得意的很,想干出点名堂,但是结果如何不得而知。陛下不如去看看他想做什么。他如果能修政德,我们就跟随他,如其暴虐,他的国人将弃之,那个时候还有谁能与我们晋国相争呢?”

晋平公说:“晋国的地势险要,战马众多,如果齐国与楚国多灾多难的话,我们就没有敌人了。”

司马侯说:“从古至今,凭借着地势险要和马匹多以及期望他国天灾人祸的国家,都先后灭亡了。而有不少因为没有那些优势而经常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反而加紧治国,开疆拓土。无灾无难的国家,反丧其邦。希望国国君能大开眼界,展望未来。”

平公采纳了司马侯的建议,答应了灵王的邀请。

■完璧归赵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连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作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平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连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连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一定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决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连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平民升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不合时宜

◎成语释义

不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不契合世情。合:符合。时宜:当时的情况形势。

◎成语出处

《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成语故事

汉成帝死后,他的养子刘欣继承了帝位,史称汉哀帝。汉哀帝的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因病逝世。官拜“黄门待诏”的夏贺良给汉哀帝上了一道奏表,提议改年号,说这样能使灾祸远离皇室。

汉哀帝害怕灾祸降到自己身上,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六月甲子日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将帝号改为“陈圣刘太平皇帝”,计时的漏上的刻度本有一百度,改动为一百二十度。

但年号改变后,哀帝经常生病的情况仍然好有好转。哀帝觉得夏贺良可能在骗他,于是派人对他展开调查,最后查明他平时说话就不负责任。

皇帝很生气,就在八月份下了一道诏书,说:“黄门待诏夏贺良等提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能使国家得到安定。我在善心的驱使下,对他们的谬论深信不疑,希望天下能够安宁下来,但是结果没有应验。夏贺良等人的话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天下之外,全都不算数。”

■老当益壮

◎成语释义

人老了,志气应当更加豪壮。当:应当。益:更加。

◎成语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成语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想驰骋疆场,为国杀敌。他长大以后,做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奉了郡太守之命,押送犯人到长安。在押解途中,他见犯人非常可怜,很同情他们,就将犯人放走。他感到回去没法交差,就逃到北地郡躲了一阵。

后来正好天子大赦天下,官府不再追究他的罪行。于是他不再做官,而是一心一意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来。

由于马援牧养有术,所以过了几年之后,他就发财致富,成为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拥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

可是,他并不把富裕生活看得很重。他觉得物质享受并不能使人快乐,就把自己辛苦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对人们讲:“做一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想做有意义的事,做有价值的人。他的朋友问他以后有什么想法,他就说:“作为一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

后来,马援真的从军,成为一名转战转南北的将领。他扶保光武帝,立下了盖世奇功,终于青史留名。

■不念旧恶

◎成语释义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成语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出处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

◎成语故事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父亲死后,两个人很有德行,都不肯继承国君之位,为了推让君位,两人先后逃到周文王那里。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暴易暴、以臣弑君的行为,违反了正理。曾拦住武王的车马加以劝说。周武王灭掉商纣,统一天下后,伯夷、叔齐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到山里挖野菜,后来饿死了。

孔子说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并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

■忧心如焚

◎成语释义

因为忧愁,心里像着了火一样。形容焦急万分。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成语故事

西周末年,周厉王不修仁政,弄得怨声载道。后来,周幽王登基,其昏暴之处比起厉王来有过之无不及。

他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再加上地震、旱灾等灾祸连绵不断,所以人民流离失所,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要面对各种天灾人祸,而幽王呢,只知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还封奸佞小人尹氏为太师,让他掌管朝政,结果政治混乱,国势衰败,百姓们开始不把天子当回事了。

当时,有个大臣名叫家父,对国家的衰落情形非常担忧。他希望周幽王能够察觉到政治上的危机,努力改变现状,使百姓安享幸福。可是,幽王的行为越来越昏暴,越来越不得人心。

于是,他写了一首题为《节南山》的诗。在这首诗中,他揭露太师尹氏的罪恶,表达了自己的极大忧愤。

这首诗一共有十章,在第一章中写道: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巍峨的终南山啊,其上有垒垒的岩石。威名显赫的尹太师啊,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看。人民忧愁得心中好像火在煎熬,可是谁也不敢笑谈于你。周朝的国运眼看就要终结,老天爷为何不睁眼看看。

周幽王一意孤行,坚决不听文武大臣的劝谏。后来犬戎来犯,他被乱军杀死在骊山脚下,西周终于灭亡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成语释义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不能将幼虎捕获。常用来比喻不亲临险境,经历艰苦,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成语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成语故事

公元73年,大臣窦固奉汉明帝之命,率领军队对匈奴进行征讨。窦固封四十一岁的部将班超为假司马,对他非常赏识。在这次战争中,班超奋勇杀敌,建立了不朽的功绩。窦固大喜,正巧他有联络西域各国的需要,就派班超和参谋郭恂一起,到西域各国去出使。

班超带领着三十六名随从勇士出发,首先到了鄯善国。那里的国王,一开始还对他们不错,将他们招待得非常周到。但这样的热情仅仅过了几天,国王就对他们冷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