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成。先秦时代通称“诗”“诗三百”,汉代后儒家将其奉为经典,才改称为《诗经》。《诗经》包括西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有十五国风,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著名诗篇。
“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其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记叙周族兴起的传说和历史以及当时经济制度、生产状况的篇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常以章节的复叠加强表达效果。
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直接铺叙陈述,“比”是比喻,“兴”是借物起兴,以引起下文。比兴手法在中国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着、发展着,这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方面。《诗经》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文学史上闪烁着永远不灭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