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这句话不无道理: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要想有旺盛的人气,就应该掌握与人沟通的艺术。
好语气招来好人气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虽然态度谦恭,却由于不注意语言表达的委婉、平和,常常在不经意间冒犯了他人。
在一定程度上,言语冒犯带来的恶劣后果要大于“盛气凌人”。言语冒犯有轻有重。轻者,惹人不高兴;重者,则可能伤及别人的面子、自尊,让人产生报复心理。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因言语冒犯引发的不愉快是经常发生的。有的人说话随意,不考虑对方的反应,不考虑说出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因而常常会给自己惹麻烦,以至于影响了人际关系。
有人请客,看看时间过去了,还有一半的客人没有来,很着急,便说:“该来的客人怎么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心想:“该来的不来,那么我们就是不该来的了。”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客人走了,又着急地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人反倒走了呢?”留下的仅有的两个客人听了心想:“他们不该走,那么就是说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生气地甩袖而去。
这个小故事深刻地告诉人们:说话随意会伤人自尊,影响双方关系。因此说,和人交谈一定要注意语言委婉,忌直来直去,更不可恶语冒犯,致人不快和痛苦。国外有人说:“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委婉的语言常常可以平息矛盾与纠纷,化干戈为玉帛。
供职于某科技公司的盖先生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
盖先生去沈阳出差,下飞机后提着大包小包走出了机场。由于他只顾寻找接他的朋友,东张西望,一不小心撞在了一个行人的身上。那个人长得膀大腰圆,被撞后睁大两眼瞪着盖先生生气地吼道:“你干吗,没长眼睛吗?”听着对方的话,盖先生心里很不高兴,刚想回敬两句,转念又想,他不文明咱不能不礼貌,吵几句又能怎样?搞不好麻烦会更大。想到这,盖先生连连道歉,说道:“实在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多包涵。”
盖先生几句话,说得那个人也没脾气了。他只是余怒未消地看了盖先生一眼,径直走了。
试想一下,如果盖先生以不敬还不敬,以不礼貌对不礼貌,结局恐怕就是另外一种了。所以法国作家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
另外,心直口快常会无意中给别人带来伤害。因此,心直口快固然可嘉,但这不能成为在给别人造成伤害后推卸责任的理由。我们本可以把语言说得更委婉一些,让人听着更舒服,更易于接受。
梁先生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有一次他在保龄球馆和办公室的同事打球。对方是初学者,球艺自然不行。出于好心,他便当教练教起对方来。打球过程中他一会儿说人家“真臭”,一会儿说“你这人看起来挺精明的,怎么学打球这么笨。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同事气得不客气地说:“你说话可不可以委婉点?”“什么委婉,你笨就笨嘛,还不让人说了。真是的。”
就这样,同事气得转身走了。梁先生本是好心教别人打球却使两个人弄得十分不愉快。由此可见,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考虑对方对你说的话会有什么反应,忌直来直去。
委婉的言语是蜜,即使你回绝了对方,客客气气的言语让人听了心里也舒服;直来直去的言语则是一把刀,能够刺得人心里流血。前者会使人对你心生好感,后者则会让人对你痛恨不已,甚至心生报复。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常常只看到现象或问题,也常常只顾自己的“不吐不快”,而很少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以及心理感受。当然他的话有可能鞭辟入里,直指问题的核心,逼得当事人不得不启动自卫系统;若别人启动了自卫系统后仍招架不住,恐怕就会对他怀恨在心了。于是他的人际关系就会出现障碍。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一般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杀伤力很强。有时候这种人也会变成别人利用的对象,鼓动他去揭发某事的非法,去攻击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这种人总要成为别人的牺牲品,成为别人的眼中钉、“一号”报复对象。
品悟人生
言语谨慎的人哪怕面对的是一个十足的无赖,也会化险为夷,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并且树立良好形象,轻松拥有好人际关系。
说话要看准对象才会有人气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为人有性别、教养层次、性格、心境、地域、文化背景等的区分。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是惊人的,不同的对象对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因此,与不同的人沟通,就要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就是俗话所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1.看性格说话,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交往,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交往,则应注意循循善诱。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重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的问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感到疑惑,就问孔子: “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因此我要劝阻他)
由此可见,孔子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尤其注重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日常交往、公关交往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也要注意这一点。
2.看性别说话,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也有一定的差别。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指出性别对于接受是有影响的。无论是言辞涉及的内容,还是言辞表达的程度、声调都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的社交场合、会议间隙、公益活动中,人们在礼节性的互致问候之后,通常喜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交流。而这三个、五个的,又总是按性别组合——男士与男士侃,女士与女士谈。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男士的话题大而广,女士的话题小而狭。通常来说,男士爱谈的是时事、政治、法律、体育、文化、社会问题、经济动向等;而女士爱谈的则是孩子、丈夫、日常经济、消费心得、风流艳闻等。说话者必须依据性别选择说话的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吻合接受者的性别需求。
在说话者言辞接受的程度上,通常来说,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而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说话者必须依据接受对象的性别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程度。
在一般情况下,说话者假如是男士,而接受者又并非是自己的妻子、恋人或关系很密切的姐妹,那么,言辞就应当严格把握分寸,在内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点。对一些可以向男士说的话,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说;对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达方式,就不一定用之于女士。
3.看教养层次说话。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的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很好,乙也许会听不懂,理解不了。
作家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组的组长文采的演讲,就是没有区分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和实际的需求,而致使“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因此,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的时候,要认清自己的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怎么样,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在现实的交往中,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对接受对象教养的认识,更多的还是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欠丰富。说话者面对这样的接受对象,一时间不能确定其教养程度时,所表达的言辞,应力求通俗化、大众化;那种故作深沉、吊书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看地域说话。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的时候,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别,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省区的不同位置,也有表现。比如,都是汉族,居于大陆者与居于台湾者对同一个概念的表达与接受就不一样:计划生育——家庭计划,接班人——传人,好莱坞——荷里活,撒切尔——柴契尔,新西兰——纽西兰,表演——作秀,立体声——身历声,渔民——讨海人……又如同贵州人,对西红柿,贵阳人叫毛辣角,遵义人叫番茄,兴义人叫酸角,独山人叫毛秀才。说话者如果不区分这些地域上的差别,交流的目的就很难实现。有些严重的差异,如不分清,甚至还会对说话者产生严重的后果。
5.看对方的心境说话。心境通俗地称为心情,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但能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大家都知道,在听觉方面,声波在耳蜗内转变成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通过神经系统的处理,听者就把这些编了码的信号感知为能够表达说话者意思的词汇。既然听者要将接受到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处理,那么,听者的心境,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交流效果。
人际交流中往往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通常会生意外的问题。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认为婆子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一翻亡去”。
婆子的话本来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了误会。因此,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会完全不同。
6.看文化背景说话。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比如,交际场合的称呼语,受文化背景的制约尤为明显。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能使交际对象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会被谅解:理由是由于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可是,在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说话一定要看对象,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有位伟人曾经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说话就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写文章要看读者,说话更要看听众,为了使自己的话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顺利达到交流的目的和效果,说话就必须考虑看准对象、因人而异。
品悟人生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是惊人的,不同的对象对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因此,与不同的人沟通,就要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就是俗话所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把握分寸,言谈得体
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在初次交谈中说话一定要谨慎,否则就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在与他人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言语得体。否则将会导致沟通障碍和人际关系的隔阂。
初次交谈的时候要有分寸,不能触犯别人的隐私。
有一天,刚参加工作的小刘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车厢内,她碰到了一位来华旅游的英国姑娘。由于对方首先向刘小姐打了一个招呼,刘小姐觉得不与人家寒暄几句实在显得不够友善,便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随口与对方聊了起来。
在交谈的过程中,刘小姐有点没话找话地询问对方:“你今年多大岁数?”不料人家答非所问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刘小姐觉得很没趣,转而又问:“到了你这个岁数,你一定结婚了吧?”这一回,那位英国小姐的反应更令刘小姐出乎意料:对方居然转过头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下车,她们两个人再也没有说上一句话。
刘小姐与那位英国姑娘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主要是由于她在交谈中向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是国外纯属不宜向人打探的个人隐私。按照常规来说,对方是有权利拒绝回答的。
把握分寸,言谈得体是一种很重要的沟通艺术。说话是否有分寸,对于我们能否与人有效的沟通,甚至办事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把握分寸,言谈得体,说白了就是要注意自己说出的话千万不能伤及别人的情绪。不管自己有意还是无意,如果说话的分寸把握不当,就会得罪对方,影响沟通的效果,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要想在初次交谈中做到言语得体,应该注意以下的基本原则:
一.用语谦逊、文雅。如称呼对方为“您”、“先生”、“小姐”等;用“贵姓”代替“你姓什么”,用“不新鲜”、“有异味”代替“发霉”、“发臭”。假如你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需要用厕所的时候,则应说:“我可以使用这里的洗手间吗?”或者说:“请问,哪里可以方便?”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二.态度诚恳、亲切。说话本身是用来向人传递思想感情的,因此,说话时的神态、表情都很重要。比如,当你向他人表示祝贺的时候,假如你嘴上说得十分动听,而表情却是冷冰冰的,那么对方一定认为你只是在敷衍而已。由此,说话必须做到态度诚恳和亲切,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说话产生表里一致的印象。
三.语言要简洁、精练、准确,使对方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切忌空话连篇,空洞无物。
四.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无论是普通话、外语、方言,嚼字都要清晰,音量要适度,以对方听清楚为准,切忌大声说话;语调要平稳,尽量不用或少用语气词,使对方感到亲切自然。
五.语言要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切忌卖弄文采、说艰涩难懂的语言。
言谈得体就是在与人交谈中使人愉悦,不做言谈中令人讨厌的角色,那么言谈中要注意避免下列几种情况:
1.不要太沉默。有些人不管别人说啥总是在一边不吭气,或许是内向、自卑,或许是话不投机,但是过于沉默的人会使与其交往的人感到压抑,致使正常的社交气氛被破坏,自己也找不到朋友。
2.滔滔不绝。一开始谈话,不管别人感不感兴趣,爱不爱听,自顾自在那里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使对方一句话都插不上,听话的人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
3.爱嚼舌头。有些人或许是太无聊,或许是心理变态,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张家短、王家长,一到某些场合不是打听对方就是编排对方,加上自己的非凡想像力,使事情的经过其嘴变得有情有节,类似于电视剧本。
4.不要抢白。人们在讲话时都希望他人能认真听,在讲到兴致颇高的时候,被人抢白、打断肯定使人很不乐意。哪些总是喜欢打断、抢白他人的人一定是社交圈中不受欢迎的人,因为这种行为被称之为不识时务。
5.不要自夸。交谈中需要自信、自强,但在谈话中老是夸耀自己能干、自己的成功、自己的感觉,会使他人感到很自卑、不自在。太爱表现自己的人,通常使人很讨厌。
6.不要多用用“我”字。说话中老是“我”字不离口的人,一定是个表现欲很强并且还是一个挺自负的人。他不关心其他人的事情,不爱倾听他人的话,只关心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的人也一定不是个谦虚平和的人。
总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沟通并非是将你知道的一切都和盘端出,讲究一下方式,掌握好分寸,你才能够增加个人魅力,拥有好人际关系。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言语得体,这样才能成为他人眼中讨人喜欢的沟通者,才能博得对方的好感,激发对方与你进一步交往的愿望。
品悟人生
把握分寸,言谈得体,说白了就是要注意自己说出的话千万不能伤及别人的情绪。不管自己有意还是无意,如果说话的分寸把握不当,就会得罪对方,影响沟通的效果,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口无遮拦人气淡
有人认为,嘴巴长在自己身上,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百无禁忌。诚然,嘴巴受自己的控制,外人控制不了,但是,口无遮拦,只会落个“祸从口出”的结果。在任何场合,有些话该说,有些话打死也不能说!可以说,口无遮拦是人气的大忌,比如传播小道消息、做办公室的“预言家”、有一张“乌鸦嘴”等,这些常常会伤害你的上司或同事,同事不喜欢交你这样的朋友,上司也不喜欢你这样的下属。
有些人喜欢传播小道消息,他们常捕风捉影散布消息。有这种习惯的人最不受欢迎。
小洁是个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女孩,在公司里和每个同事的关系都能保持密切,可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同事们都不太喜欢她,背后还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密探”。
小洁总能打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的公司“内幕”,经常神神秘秘地对同事们说:“知道吗?咱们的厂花要高升了!原因?就别问啦。”“某某人得到上司的赏识,据说全是靠脸蛋。”“某某人跟老板去跳舞啦”、“谁谁谁和主管……”等等,时常弄得公司上下谣传四起,就像隐私超市或大卖场。
很多人都有小洁这样的毛病,总是爱传播小道消息、花边新闻,自以为是个“万事通”、“消息王”,但他们却忽略了自己正在制造紧张气氛。
还有一种人像是天生的“预言家”。有些人却对此乐此不疲,像个神秘的预言家一样,只不过他们预测的是别人的隐私、前程和不该测知的东西。最终结果却没有预料到自己正被人鄙夷和厌恶。
一大早,公司的前台小周就在办公室里咋呼了起来:“你们猜我刚才来的路上碰到谁了?你们肯定猜不到——是总裁和咱们部门的张经理!两人有说有笑的,好不亲密,看来,张经理是升迁有望了!”对此,办公室里的人敷衍地笑了笑,而刚走进来的张经理却沉下了脸。
中午吃饭时,小周的大嗓门又扯了开来:“你们有没有看到,最近老郑和张经理闹得挺僵的,估计就快被‘开’了!”没有同事对她的话有所反应,而远远走来的老郑则被她的大嗓门刺得一震。
下午去领工资的时候,小周不待钱拿到手,又迫不及待地“感慨”道:“我听财务小张说,这个月咱们部门效益不好,要扣咱们奖金!”同事们都皱起了眉头。
晚上下班时,在不断下降的电梯里,小周又一次发表“预言”:“最近小王和小孙总是两个人单独行动,要我看,他们是‘好事’近了!”此时,同事们的脸上已经抑制不住厌烦的情绪。
就这样,小周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发布着“惊天大预言”,诸如办公室里谁和谁肯定要好,谁和谁准有矛盾,今天要发笔什么钱、哪些人会有哪些人又没有……她统统都知道,也都迫不及待地让别人知道。实际上,作为一个前台,她又真能知道多少公司的机密?不过是为了引来众人羡慕的眼球罢了。
小周这样的习惯,在很多人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寻觅到。很多人习惯于收集小道消息、发布惊人观点,从而展现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地位、四通八达的人脉,以赢得更多关注和钦佩的目光。可结果却是,他们往往不能迎来真正钦羡的目光,反而可能会被人当成 “大嘴巴”,让所有人都对他们“敬而远之”,不敢靠近,深怕他们会为自己带来灾难的“预言”。
任何人都有话语权,但弄得不好,这种权力并不能带来便利。但是,要是天生一张乌鸦嘴,那你一定招人烦。
章婷在某办公室做文员,她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可每当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说出来的话总是很“刺”人,而且她的话总是让人觉得“不好听”。
有一回,自己部门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合身”之类的话,可当人家问章婷感觉如何时,章婷直接回答说:“你身材太胖,合身吗?”甚至还说:“这颜色你穿着也太艳了,还以为自己十八呢。”
这话一出口,便搞得当事人很生气,而且周围大赞衣服如何如何好的人也很尴尬。虽然章婷说的话有一部分是事实,比如说该同事比较臃肿。
还有一次,一位同事说定在“五一”节结婚,章婷一听随口就说:“‘五一’人多车多,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这位同事听了,在心里心里就像吃了只苍蝇,好几天都觉得不舒服。
后来,公司里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搭理她。
传播小道消息、做“预言家”、有一张“乌鸦嘴”……这些都是同事最厌烦的习惯。也许你知道为什么总是不讨同事喜欢了吧?也许你也明白为什么老板不爱和你“谈笑风生”了吧?检查一下,是不是经常口无遮拦,要有的话,赶快改一改,这样,你会更加有人缘。
品悟人生
任何人都有话语权,但弄得不好,这种权力并不能带来便利。但是,要是天生一张乌鸦嘴,那你一定招人烦。
争论让你失去人气
一位名人曾说过,“争论的背后往往孕育着危险”。此话确实一点不错。与人交流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假如你只知道自顾自地喋喋不休,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对方就会认为你是个狂妄自大的人而不愿与你交往,甚至会因为争论时的过激言语刺伤自尊心,引起双方的矛盾。和别人争论而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好人缘,这实在令人觉得可惜。要知道争论对人对己都是毫无益处的,它只会拉开你与别人的感情距离,招致对方的反感而已。
萧陌伶牙俐齿,是辩论赛上的女状元,当她在台上口吐莲花般地辩论时,同学们忍不住为她的口才折服。然而,在生活中却没人喜欢她,因为她把她的辩论才能也用在了和同学的沟通中。
“不对,你的提法就是错误的!”
“太可笑了,你怎么会这么认为!你的观点太落伍了!”
“我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你不用再跟我争了!”
……
每一天,萧陌都要为一些小事、为一些看法和同学争论个没完,一副“你不投降誓不罢休”的架势,同学们都有点害怕她了,她总能使轻松的聊天变成一场激烈的对抗,和她在一起总是提心吊胆,生怕一句话说错了让自己陷入一片枪林弹雨里。萧陌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没有人喜欢和一门随时会喷火的大炮待在一起。
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因为个性好强,总爱与人争辩,所以经常和同僚发生激烈争执,因此人缘奇差,不能跟别人很好地合作。林肯曾经因此处分这位军官,并说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话:“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绝不会在私人争执上耗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而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务上,多让步一点。而那些显得是你对的事情,就让得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因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
威廉?麦克阿杜是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得力助手,他也曾以多年的从政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指出: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从争论中获得好处——那就是避免它。避开它!像避响尾蛇和地震一般。十有九次,争论的结果总使争执的双方更坚信自己绝对正确。不必要的争论,不仅会使你丧失朋友,还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
英国某机构曾调查了1万例真实的争论。他们偷听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之间的争论,包括司机和乘客,丈夫与妻子之间,推销员和柜台服务员,甚至包括联合国的辩论。他们用偷听的录音做的细致分析,使人无比惊讶地发现了一个问题:职业的辩论家,包括政治家和联合国代表,他们的意见被接受的成功率反而不如走街串巷进行游说的推销员成功。
其原因就在于:专业辩论的目的在于找出对方的弱点进行驳斥进而达到推翻其意见的效果,而与此相反的推销员的目的却是避免争论,他们只是尽力找出一个观点使对方能接受、赞同或改变主意。
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喜欢争论的人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希望通过争论的胜利来说明自己的水平,维护自己的尊严,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暴露了他们的低级自尊——企图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把别人驳得一无是处了,自己却洋洋自得了。
用争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使你获胜了,也只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根本交不到任何朋友。因此个人修养高的人,提出意见时总是尽力避免争论的。就如同鲁迅对年轻人的提拔与指正绝不会直接指出,反而会用一些类似“黑水潭”的比喻让对方自己意识到,都是不会伤害别人自尊的做法。
品悟人生
和别人争论而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好人缘,这实在令人觉得可惜。要知道争论对人对己都是毫无益处的,它只会拉开你与别人的感情距离,招致对方的反感而已。
人际交往需要真诚的谎言
小时候,我们总是被告诫:“说谎不是一个好孩子!”于是,在走上社会之后,我们会秉承儿时的教诲,任何时候都说真话,决不说半句假话。可是,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是总以真话示人,常常会给人伤害。
生活里没有绝对的真实,如果你什么事情都实话实说,只会给自己制造出一大堆的麻烦,甚至会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给真实加点谎言的“佐料”,往往能够迅速地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你们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亲切。
一天,阿亮与阿伟一起去拜访一位教授。那个教授为人严肃,平时不苟言笑。坐了半天,除了开头说了几句应酬话,剩下的只是让人尴尬的沉默。
忽然,阿亮看到教授家养着几条色彩斑斓的热带鱼。他知道这鱼叫“地图”,自己曾送给阿伟几条。教授见阿亮神情专注地盯着自己的热带鱼,就笑着问:“还可以吧?才买的,见过吗?”阿亮虽然知道那是“地图”却说了一句谎话:“还真没见过。叫什么名字?明儿我也打算养几条呢!”阿伟不解地看看他,心想装什么糊涂,不是上星期还对我说起过吗?
教授一听,来了兴致,大谈了一通自己的养鱼经,阿亮听得频频点头。那位教授像是遇到了知音,说说笑笑,如数家珍地给他讲每条鱼的来历、名称、特征,又拉着他到书房看他收集的各类名贵热带鱼的照片,气氛顿时活跃了很多。他们本来打算坐坐就走,不料教授一再的挽留,直到晚饭后才放他们走。教授在他们临走时硬塞给阿亮几尾小鱼,还一直把他们从七楼送到楼下。
阿亮的一句谎话使教授前后判若两人,本来几乎陷入僵局的交谈又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都归功于阿亮假戏真做的本领,如果阿亮就“金鱼”的问题实话实说,那么场面可能就会继续尴尬下去,教授也不会有如此高的热情。
一般情况下,在待人处世中要讲究真诚,说谎最要不得。但是假如你善于把谎言当成真话来说,讲究说谎的尺寸与艺术,谎言也会给你带来好处,因为人性中一条很重要的弱点,就是大家都乐于被虚假的事实所安慰。
小王到店里去买自行车,由于知道自己身长腿短、不成比例,选好车子付钱后,便请老板把车座调低。谁知车店的老板一番仔细查看后,十分真诚地说:“先生,你的腿绝对是长的!”顿时,小王飘飘然地望着老板把自行车的座调高。路上,想着老板充满自信又果断的“你的腿绝对是长的”这句话,内心不由自主地欣喜若狂。
在人际交往中,说谎要说得恰到好处,才能够获得他人的好感。说谎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便是“认真的表情”。最好是在以认真的表情用假话恭维对方时,能够将既干脆又果断的说法及语气派上用场。比如,在与别人寒暄时,说“你看起来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后,马上再加上一句“看起来比你的实际年龄年轻很多”,相信对方必然会有一股飘飘然的满足感,对你更是产生良好的印象,因为喜欢被人赞美年轻,是人之常情。
品悟人生
谎言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剂,在适当的时候说出的谎言,饱含真诚,散发出温暖的光辉,能让说谎者与被“骗”者共享欢乐。而过于真实只会让你的同事“吃不消”,对你敬而远之。
能说不如会听
人们常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如果你能适时地做一个倾听者,那么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益处。
勒顿在纽约的一家百货商店买了一套衣服。可这套衣服穿上却很令人失望:上衣褪色,把他的衬衫领子都弄黑了。不得已他又来到该商店,找卖给他衣服的店员,告诉她事情的情形。勒顿想诉说此事的经过,却被店员打断了。店员一再声称:他们已经卖出了数千套这种服装,勒顿是第一个来挑剔的人。正在勒顿和店员激烈争论的时候,另一个店员也加入了,他说所有黑色衣服都要褪一点颜色,并强调这种价钱的衣服就是如此。
勒顿听到这些,简直气得冒火,店员不仅怀疑他的诚实,而且还暗示他买的是便宜货。勒顿正要骂他们,正好经理走过来。他懂得他的职责,正是他使勒顿改变了态度。
他先静静地听勒顿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当勒顿说完时,店员们又开始插话表明他们的意见。而此时经理却站在勒顿的立场与他们辩论。他不仅指出勒顿的衬衣领子明显地是被衣服所污染,并坚持说,不能使人满意的东西就不应在店里出售。他承认自己不知衣服褪色的原因,并请勒顿提出他的要求。
就在几分钟前,勒顿还预备要店员留下那套可恶的衣服,但现在却决定听取经理的意见:再试穿一周,如果到时仍不满意,就来换。勒顿非常满意地走出了那家商店,一周后这衣服没有毛病,勒顿发现那家商店还是可以信任的。
从人性的本质来看,每个人最关心的都是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鼓励别人多谈论自己。这样,不但能够让你得到对方的信任和喜欢,还能够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对方,认清自己,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作家鲍威尔曾说:我们要聆听的是话语中的含意,而非文字。在真诚的聆听中,我们能穿透文字,发掘对方的内心。
人们都喜欢倾听者,有同情心的倾听者和亲密的朋友一样重要,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团体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让人们感觉他们相当可靠、值得信赖。
倾听者会在考虑自己的需要前,先考虑他人的需要,并且会支持和帮助他人。倾听者喜欢进入他人的心灵和头脑,他们乐于分享他人深层次的感受。人们倾向于向倾听者打开心扉,是因为人们渴望被关怀,而且真诚的倾听者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当他人受到伤害时,倾听者也同样有受伤的感觉,就如同他自己经历过一样,当他人心痛的时候,他们的心也真的痛了起来。为了帮助他人克服这种伤害,他们总是和他人更接近,所以他们愿意听更多人诉说以达到心灵的相通。
倾听者充满人性,并且极为忠诚。如果他们的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满足,他们会更加努力,愿意倾听所有的声音,而不论其身份,他们对任何人都有同情心,这就是他们的魅力所在。
每个人都喜欢倾听者,倾听者是无法抗拒的,因为他们富于同情心,愿意分享人们的弱点,愿意听人们诉说不愉快的情绪。如果你想要其他人喜欢内在的你,那么你就去做个倾听者,真诚地去倾听别人心里的声音。
从某个你感觉非常亲近的人,或者是与你有信任关系的人开始,不论他是一个家庭成员还是一个朋友,与他在一起度过一些不受干扰的时间,并且听他讲述他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篇章。
在这个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情绪可能会让你哭或笑。当你越来越多地尝试这一过程时,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讨人喜欢的倾听者的特质。当这种特质增强时,你会擅长对情绪的掌控,更能够运用你对他人的感觉去判断他人。
艾略特是个熟练的倾听艺术大师。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士回忆说:艾略特的倾听并不是沉默的,而是以活动的形式。他直挺挺地坐着,手放在膝上,除了拇指或急或缓地绕来绕去,没有其他的动作。
艾略特面对着对方,似乎是用眼睛和耳朵一起听他说话。他专心地听着,一边听一边用心地想你所说的话。最后,这个对他说话的人会觉得,他已说了他要讲的话。
如果,你在听别人倾诉时目光游移不定,注意力分散,甚至左顾右盼,你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当然,你可以在听的时候喝一杯咖啡或者抽一支烟。在倾听时,你还应该进行一些恰当的交流和引导,让对方在倾诉过程中,对于所面对的问题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鼓励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可以在谈话中采取下面的两种方法,引导别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你自己的话,重复一遍你所听到的,例如:“你认为……”一方面,你可以借此向他表示,你用心倾听了他讲的话;另一方面,你也给他一个机会,使他能够对他再次听到的他自己所说过的话,进行一些修正和补充。
在谈话的过程中,你应该适当地分析对方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你的角度评价对方的感情状态。
例如,“你这样生气,对……”你所说的,可能正是对方自己并未意识到的事情,你就有可能说中了问题的重点,同时也使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这样一来你就做到了真诚倾听、帮助别人排除了忧虑,你的人际关系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既了解了对方的内心世界,又赢得了对方的喜欢,倾听确实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
品悟人生
作家鲍威尔曾说:我们要聆听的是话语中的含意,而非文字。在真诚的聆听中,我们能穿透文字,发掘对方的内心。
好谈吐换来好人缘
这是一个讲究人际沟通的时代,这是一个靠口才赢得人际关系的时代。在当今社会中,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口才,人际关系的兴旺同样需要好口才。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
有一次,叶小姐和几个同事一起去参加省里的业务考试,当她走进考场时,只见叶小姐的桌子上有三个大钉子分布成三角形排列在桌面上,并冒出很高。假如不注意,这不仅会刮衣服,同时也会影响答题的速度。叶小姐一脸的怒气要求监考老师换桌子,可监考老师说:“现在不能换,别违反考场纪律!”叶小姐气得柳眉倒竖,连说,“真倒霉,不考了。”这时一位同事见了忙打圆场说:“有几个钉子算什么!”叶小姐说:“你说得轻松,这可是三个钉子,躲都躲不过去呢!”这位同事说:“你太幸运了,我还求之不得呢!”叶小姐说:“你别拿我开心了,这么倒霉的事要让你碰上,你还能说幸运?”这位同事说,“你知道这三颗钉子说明了什么吗?这叫板上钉钉!说明你今天的三科考试铁定了都能过关。”叶小姐听后,马上转怒为喜:“借你的吉言,我今天要是三科都及格了请你去吃麦当劳。”结果一个月后公布成绩,叶小姐果然三科都顺利过关。
这位同事真是个会说话的人,他巧妙地把人们常说的“板上钉钉”与三科考试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平息了叶小姐的怒气,还给了她积极的联想,使她在愉快的心境下参加考试并顺利通过。试想一下,如果你就是叶小姐,你会不喜欢这位同事?这样会说话、会用巧妙的语言宽慰、鼓励他人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他人的欢迎。
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可以使陌生的人产生好感、发展友谊,使相互熟知的人感情更深;可以使有分歧的人相互理解、化解矛盾;也可以使相互仇视的人化干戈为玉帛。
刘复才为江夏县知事,为人极为敏捷,经常在两方争执不下之际,他一两句话就为双方打了圆场。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平时意见就不太一致。这天,刘复才设宴,二公及其他客人都在座。酒过三巡,诸位都有些醉意。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么谈到了武汉江面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说有五里三分宽,他的话音未落,张之洞就说道:“不对!我记得是七里三分宽。”
两人顿时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旁边坐着的诸位客人劝说,也无济于事。大家一下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任由他俩争执。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见席间这番争执,他想此宴搞得不欢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举起手来,说道:“江面水涨,则宽七里三分。水落,则五里三分宽了。张公是就水涨时说的,谭公则是就水落时说的,两位先生均没有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听到此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席间顿时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
在座的客人也为刘复才的片语解围的机敏而折服。
就这样,刘复才用妙语巧打了圆场。在人际交往中,这种能说会道的“和事佬”,能不受欢迎、能没有好人缘吗?
我们在与他人说话时,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便不难赢得他人对你的好感。反之,以自命不凡的态度,说话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将会失去许多朋友。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随便说及他人的短处,或揭露他人的隐私,不仅有损于他人的声望,也足以表明你为人的卑鄙,自然是要被人拒之门外。假若你想成为受欢迎的人,千万不要做这种人。要是有人向你说他人的短处时,你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听了之,不要深信片面之词,更不可作传声筒。
日常的很多无谓的事情,往往会引起争辩,然而这种争辩很容易使个人的形象受损。我们知道要用争辩压倒对方是不可能的,即使对方暂时表示屈服了,但肯定不是心悦诚服。好争辩的人,会损害他人的自尊心,因而使他人对你产生反感情绪,还容易习惯性地挑他人的缺点与不足,而忽视自身的修养,更会变得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还将失去许多的朋友。说话时注意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也可以使你变成受欢迎的人。
同样,人们常常最有兴趣谈论自己的事,在他人面前夸耀自己,实际上这是很愚蠢的行为。它不仅不能引起他人的同感,还会令人觉得十分好笑。因此,你若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千万不要随便说及自己,更不可夸耀自己。你应当明白,个人的事业、行为在他人看来是清清楚楚的,没有必要自己说出来。忘记你自己,而尽量引导他人多说他自己的事,并认真地去倾听,你一定会留给对方最佳的印象,成为一个最受欢迎的人。
品悟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成为受欢迎的人,没有一个人认为受人讨厌是光荣的。我们知道,假若一个人爱揭人隐私,爱争辩,爱使他人为难,爱自吹自擂,那么他很可能得不到别人的欢迎和喜爱。只要他一出场,人们就会躲得远远的,把他孤立起来。
直言最容易伤人气
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是一种智慧和能力,需要不断修炼。古人云:“得意便思有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无论得意时还是失意时,都需要不断自我反思与修炼。
说话尺度就是分寸感中最难掌握的,有些人不懂得说话时掌握分寸,因此常常得罪人,不利于人际交往。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不管他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修道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不中用了,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
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做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就上哪儿去吧!”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其实,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人替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凯蒂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凯地回答:“我才不稀罕糖果。”老师勃然大怒,处罚凯蒂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毕竟工作很辛苦,虽然能力有大有小,但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
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做事时一定会避其锋芒,即使觉得某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他们太过鲁莽,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要想理解真话不被肯定的现象,换一个角度就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趋利而避害。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的人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一定会认定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他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他,这样他自己也会感自豪。也就是说,用真诚赢得了报偿,带来了利处,何乐而不为啊!
如果情况与此大相径庭,比如某人认为同事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同事必定会脸一沉,然后扭头便走。实话固然是实话,但时间长了别人就会对他产生质疑,认为他惯于在人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样就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并不是所有的话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适合拿来公开谈论,直言不讳。要塑造成功的人生,就须懂得掌握说话,做事的分寸。说话时的动作,表情,举手投足都要有分寸,过于直言会让人产生厌烦的感觉,会对日后的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阻碍。
品悟人生
说话尺度就是分寸感中最难掌握的,有些人不懂得说话时掌握分寸,因此常常得罪人,不利于人际交往。
带着厚道评论人
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常常犯这样的毛病:在评论别人的时候,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从来不愿意换位思考,总想找出别人的毛病。找出别人的毛病之后,又极力夸大这个毛病,把小毛病说成大毛病,把大毛病说成一无是处,这就是不厚道的表现。
在评论别人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厚道,别总是把别人的坏处夸大,没有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的毛病其实比别人的还要大。
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或多或少有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我们既要看到别人身上的错误和缺点,也要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样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一个人。这种做法才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乾隆皇帝在用人方面很有才能,这和他能够对下属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关。
乾隆二年,宗室德沛到任湖广总督后,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暗中调查总督史贻直,结果发现他在任内有接受盐商贿赂的嫌疑,于是便向皇帝请示可否公开查处。史贻直当时已经内调回京任工部尚书,此人熟悉政事,有办事能力,因此乾隆指示德沛“史贻直身为大臣,朕不忍扬其劣,当别有以处之”。
乾隆三年,管理苏州织造的郎中海保遵旨秘查苏州巡抚许容,并向乾隆皇帝报告说:“苏州巡抚许容,从前历任,具有刻薄之名,观其到任以来,操守廉洁精细明白,实心任声,声名亦好。”乾隆批到:“此奏至公之论也。”
乾隆四年,湖广总督班第遵旨调查湖北巡抚崔纪。班第经过察访得知,崔纪这个人并没有劣迹,只是性情乖僻,做事偏激。乾隆认为班第的调查是“俱秉公议”,给予充分肯定。后来发现崔纪曾挪用公款给亲属使用,又听任百姓买食私盐等事,遂将其撤职查办降级使用。
乾隆十一年,湖北巡抚开泰报告说,他遵旨密查湖广总督鄂弥达,知其虽然年老体衰,还能正常办理公务,听说他的家人有接受贿赂之事,数量不多,鄂弥达好像不知道。乾隆为此告诫开泰:“不仅仅是这样!鄂弥达察访湖南省的时候,曾经让他的儿子去拜见当地的官员,期间也有收取贿赂的时候,如此检验兵士就全然不去仔细查看,我已经下旨责备他了。只是他的这一过错还算小,我从来对官员不求全责备,但是如果知错不改,继续欺骗我而且胆子越来越大的话,那就不能宽恕了。”乾隆让开泰继续监视调查鄂弥达。
大臣有了过错,乾隆并不是一味地贬斥他们,而是充分肯定其优点,当他们的过错还不至于影响工作的时候,就大度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只有当臣子的行为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时候,才公事公办,这充分显示了乾隆作为一代帝王的气度,也是他拥有过人智慧的表现。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论人须带三分浑厚”,胸怀放宽广一些,尽量去包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去多想想别人的优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和谐。
品悟人生
我们既要看到别人身上的错误和缺点,也要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样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一个人。这种做法才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央求不如婉求
有时候,开口就把所求之事告诉对方,一旦被对方回绝,便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不妨尝试着用“顺便提起”的说话技巧,好像不经意间说出来,让对方不知不觉中答应下来。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身边缺少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而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除外交官一职,正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州从事律师职业。
雷特请他到联盟俱乐部吃饭。饭后,他提议请约翰?海到报社去玩玩。从许多电讯中间,他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做。社论写得很棒,于是雷特请他再帮忙顶一个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约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
由此可以得出求人办事儿的规律: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在运用这一策略的时候,要注意的是:诱导别人参与自己事业的时候,应当首先引起别人的兴趣。
当你要诱导别人去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时,先得给他一点小胜利。当你要诱导别人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时,你最好给他一个强烈刺激,使他对做这件事有一个要求成功的渴望。在此情形下,他的自尊心被激起来了,他已经被一种渴望成功的意识刺激着了,于是,他就会很高兴地为了愉快的经验再尝试一下。
凡是领袖人物,都懂得这是使人合作的重要策略。但有的时候,常常要费许多心机才能运用这个策略,有时候又很顺利。像雷特猎获约翰一事,他只是稍许做了些安排。
总之,要引起别人对你的计划热心参与,必须先诱导他们尝试一下,可能的话,不妨使他们先从做一点容易的事儿人手,这些容易成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往往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真正成功。
实际上,这种说话技巧在厚黑智慧中并不少见。
东北军阀张作霖喜欢搓麻将,在玩牌中,发生过一件趣事。
有一个政客,想在东北谋一个美差,曾经请了个有势力的大老板,把他推荐给张作霖,张也表示同意委以重任。可一等再等,委任状迟迟不下来,急得那个政客像热锅上的蚂蚁。
说来也巧,他有一次遇到了一位旧友,此人正好是张作霖的顾问。这位 政客把自己的处境告诉了他,请求他催催张作霖。
哪知那顾问一个劲摇头:“不好办啊!你既有人推荐了,我再为你去说 情,好像是追问他一般。他是一个多疑的人,便会想到你为什么如此迫不及 待地要在他那里谋事。本也许会给你个差使,这样一来,非但不给,搞不好 还会招来祸殃呢!”
不过,顾问到底是顾问。他见政客一脸的失望,竟也为朋友想出了一条 主意:
“我想到一计,老头子近来很喜欢打牌,我们就借某总长家里,请人来吃饭打牌。打牌时你也来,你是打麻将的老手,每次是包赢不输。这回你只许输,不许赢。不妨连自己的底也输光,一定要让老头子赢得满意。到那时候,我自有妙计。”
到了约定的那天,在某总长家里,由那位顾问出面请张作霖吃饭。酒饭之后,拉出桌子来作方阵之战。
一切照顾问的计划进行,这天,张作霖的牌风可顺呢!要什么牌就来什么牌,要吃有吃,要碰有碰,要做庄就连庄。他高兴得一个劲儿地乐!
那政客真不愧是打麻将的能手,张作霖手中的十三张牌他摸得透透的。知道张在等和了,就拆了搭子给他和满贯。十二圈牌打下来,一结算,那政客输了2000元,张作霖赢了1800元。
1800元在张作霖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可他这次却玩得十分开心得意,自然以为牌摸得好,运气也好!那政客开了支票,付了赌款,匆匆去了。
打过牌后,张作霖要吸筒烟提神,那顾问就陪在旁一边烧烟。两人边吸边聊,顾问捧他:“大帅,您这牌可打得太棒了!”
张作霖吸了口烟,笑道:
“哪里,碰运气罢了!”
那顾问话锋一转:
“今天那一位可输苦了!他也不是个富有的人,这次到北京来,是想谋一个差事的。”
张作霖听了把烟枪一搁道:
“他是你的朋友,那就把支票还给他得了,咱们一千两千的也不在乎!”
说着就去口袋掏支票。
那顾问连连罢手道:
“使不得,使不得,他也是个要面子的人,输了的钱,他绝不会收回的。他在前清也是个京官,还有些才干呢!大帅要可怜他,就周全周全他,给他个什么职务,他就感激不尽啦!”
张作霖突然想起了什么,拍拍脑袋道:
“噢,想起来了,某老也曾经推荐过他,我就成全了他吧!”
那顾问忙道:
“那我先替他向大帅谢恩啦!”
不出一个星期,那个政客就到东北去做官了。
这种借娱乐之机顺便求人的手段实在是高,即使不成,也避免了直来直去可能遭遇的尴尬。
品悟人生
开口就把所求之事告诉对方,一旦被对方回绝,便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不妨尝试着用“顺便提起”的说话技巧,好像不经意间说出来,让对方不知不觉中答应下来。
好话不在人前说
喜欢听好话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他人的赞美使其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就为交际的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背后说一个人的好话比当面恭维说好话要好得多,你不用担心,你在背后说他的好话,很容易就会传到他的耳朵里。
对一个人说别人的好话时,当面说和背后说是不同的,效果也不会一样。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
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激你。假如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你上司的好话,你的同事们会说你是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反而很小,甚至有产生反效果的危险。你的上司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说你不真诚。与其如此,倒不如在公司其他部门、上司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这些好话终有一天会传到上司的耳中的。
有一个员工,在与同事们午休闲谈时,顺便说了上司的几句好话:“老板这个人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没想到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老板的耳朵里去了,这免不了让老板的心也有些欣慰和感激。而同时,这个员工的形象也提升了。连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顺带对这个员工夸赞了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真不错。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能极大地表现你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你夸上司,说他公平,对你的帮助很大,而且从来不抢功。以后,你的上司在抢功时,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顾忌,也会手下留情。
如果别人了解了你对任何人都一样真诚时,对你的信赖就会日益增加。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不带私人的动机的。其好处除了能给更多的人以榜样的激励作用外,还能使被说者在听到别人传播过来的好话后,更感到这种赞扬的真实和诚意,从而在荣誉感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增强了上进心和对说好话者的信任感。
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
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做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分了。”
凑巧这时黛玉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因为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就不但是难得的,还是无意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恐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呢?
品悟人生
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激你。
议论别人先想想自己
李叔同说:想要议论别人的时候先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想要了解别人先要了解自己。 有些人很喜欢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谈论的话题,对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却从来不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李叔同提醒这些人,自己做得好尚且不应该议论别人,更何况很多时候自己做得还不如别人呢!
春秋时期,子产对申徒嘉的身体残疾横加指责,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同时也恰恰暴露了自己德行的浅薄。
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有一天他跟子产一同去拜伯昏无人为师。第一天的时候,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的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是留下呢,还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我执政的大臣一样吗?”
申徒嘉说:“伯昏无人先生的门下,都是他的弟子,哪里有什么执政大臣呢?你津津乐道自己的执政大臣的地位,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吗?我听说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尘垢就不会停留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你拜师从学追求广博精深的见识,正是先生所倡导的大道。而你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不是完全错了吗?”
听完申徒嘉的话,子产冷笑了一下,讥讽他说:“你已经如此形残体缺,你估量你自己的德行,受过断足之刑还却还想着要跟唐尧争比善心,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吗?”
申徒嘉回答道:“自个儿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干自己的境遇并视为是命运安排的,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人来到世上,就像来到善射的后羿张弓搭箭的射程之内,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却没有射中,这就是命。用完整的双脚笑话我残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脸色陡变怒气填胸,可是只要来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寓所,我便怒气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态。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善道来洗刷我的呢?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不曾感到我是个断了脚的人。如今你跟我同时在伯昏无人先生的门下,整天听闻先生要以德相交的教诲,而你却一直在拿外在的形体来指责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
听完这话,子产的脸刷地就红了,惭愧得低下了头,他不好意思地对申徒嘉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我知道自己的错误了!”
很多人就是这样,往往在议论别人方面很有本事,却从来不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究竟做得怎么样。反之,有些人却从不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而是时时刻刻反思自己,并通过反思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进步。在这方面,唐太宗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唐太宗说过:“身为国君必须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为念。压榨人民而自己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无疑是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样,虽然吃饱了但是身体也糟蹋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姿态。迄今为止,尚未听说直立的身体却映出弯曲的影子,也没听说过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会胡作非为。”他以这种态度来处理政事,率先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虽然已经十分努力了,但他仍然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彻底。有一次,他向魏征表示这种不安:“我一直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但是不管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古代的圣人,因此不得不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到世人嘲笑。”
品悟人生
别人怎么样不是最重要的,你自己怎么样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把心思都放在反思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上,并且努力想办法提高自己才是当务之急。当你想对别人发表一番议论的时候,还是先把嘴巴闭上,好好看看自己吧。
遇谤不辩不争
有人问李叔同:“用什么方法来制止别人对你的诽谤呢?”李叔同回答说:“不用去辩解”。“用什么方法来消除别人对你的怨恨呢?”李叔同回答说:“不用去争辩。”
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时候,面对别人的诽谤和怨恨,我们应该怎样做?不是要和别人进行争辩,为自己来辩解。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俗话说,“越描越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是保持沉默,不去争辩。
1936年12月,李叔同由鼓浪屿日光岩寺移住厦门南普陀寺。有一天,李叔同看到高胜进在厦门《星光日报》为自己出了特刊,介绍自己的生平事迹。看了以后,李叔同没有说话。到了晚上,才皱着眉头,对随侍弟子传贯说了一番极发人深省的话。他说:“胜进他们虽然是出于好意,但其实是对我的诽谤。古人说:‘声名是诽谤的媒介。’看来,我以后在闽南恐怕难于容身了。”说到这里,静默了好一会,又转了语气说:“若被人诽谤,切切不可分辩。我常见有人被诽谤,就分辩解释,多受了亏。你不分辩,一谤便罢,更无余患。”
接着,李叔同又回忆了当年在日本,为要公演《黑奴吁天录》,曾读过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那时候领导解放黑奴的林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倘若我要尽读报纸对我的诽谤,势必没有剩余的时间与精力去办事,这办公室就只好关门了。我尽我所知而认为是最善的,便尽我所能去做。我就这么拿定主意直做到底。倘若结果是错误的,那么称赞我,于我无益;要是结果是对的,那么,即使现在就是有十个天使人说我坏话,于我无损。我们为人做事,要有成效,必须宁静以致远。要训练自己任劳任怨,置诽谤于不计。
此后不久,即1937年晚春,李叔同应邀去青岛湛山寺讲律,头一天开示《律己》时,也讲到了“息谤”。他说,怎样息谤呢?就是“无辩”。人要是受了诽谤,千万不可分辩,因为你越分辩,诽谤反而弄得越深。比如一张白纸,偶然误染了一滴墨水,这时你不要再动它。你不动它,他就不会再向四周泅开。倘若你立时想要它干净,一个劲儿地去揩拭,那么,结果墨水一定会扩大面积,玷污了一大片。
李叔同把这个道理阐述得非常透彻,如果一个人没有亲身经历是不可能有这样深的感受。在平时,我们大多数人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褒奖,不喜欢听到别人的诋毁和非议,这是很正常。真正能够做到毫不在意,东耳朵近西耳朵出,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当然,时刻想获得进步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就不能和常人一样,如果做不到比常人更好,那你也不会获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功。要知道诽谤和误会的产生式有原因的,而且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但是,如果你懂得不辩自明的道理,那些流言蜚语和诽谤自然而然就会停止。
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话同样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另外,我们还要做到“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受人诽谤尚且不必急于辩解,何况平日无事,更无须与人争辩。但是有的人偏偏好逞口舌,喜欢辩论,只要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只要一讲话,就口沫横飞。但是好言善辩的人,往往令人退避三舍。
品悟人生
因为善于狡辩,乍听之下好像有理,但是经常狡辩,常常言过其实,自然别人心里有数,也就对你敬而远之了。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应该严戒好言善辩。
闲谈莫论人非
一个人独自静坐的时候,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和别人聊天闲谈的时候,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
《南山行事钞记》中这样的警训:“推直于人,引曲向己;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李叔同对此是严格遵守,虽然他德行高尚,修为日进,声望很高,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却更加严格,从不轻易议论他人是非。他既这样严于律己,也是这样训导别人的。
汉武帝脾气不好,同时又是好大喜功之人,所以大多数的臣子碍于天子的权威,对他都是当面极力讨好,而背地里却常常说三道四。但有一位叫汲黯的大臣偏不这样,他有什么意见就当面给汉武帝提出来,而私下从不和别人谈论汉武帝的是非。
汲黯在汉武帝时官至右内史,列于九卿,属于权臣。当时,汉武帝常常招集一大帮文学儒者,大家在一起说的都是一些仁义道德的话。对干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大多数大臣都是当面夸赞汉武帝是多么仁爱、多么英明,私下里却免不了议论。汲黯对汉武帝的做法也不赞成,但他不是在背地里小声嘟囔,而是敢于当面给汉武帝提意见。
有一次朝会时,汲黯对汉武帝说:“你内心里有那么多满足不了的欲望,口头上却说要行仁义,像你这个样子难道也想像舜、禹那样使天下大治吗?”这一番话弄得汉武帝不仅无话可说,而且连脸色都变了。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暗暗地替汲黯捏了一把汗,幸而汉武帝没说什么话。等他下朝后,汉武帝对身边人说:“真厉害呀!汲黯这股子憨劲。”
有人责备汲黯不该当面指责皇上,他说:“天子设置公卿大臣辅佐他治理天下,难道是希望大家都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只会阿谀奉承,把他往错路上引吗?我们这些人既巳就其位,就应尽职尽责,有什么话就当面说出来,如果只是在私下里议论,皇上又怎么会知道呢?如果人人都只顾明哲保身,国家会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连汉武帝自己也说:“古代有所谓社稷之臣,像汲黯这样子的大约也没有多少。”
像李叔同、汲黯这样的君子,在背后时不会谈论别人是非的。通常,在别人背后议论是非的人,就算他不是小人,但也不会算上是君子。因为真正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真正的君子如果对人有意见会当面提出来,让人改正。那种当面说一套,背后说另外一套的人,长期下去离小人也会不远了。
品悟人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为人,应该做到光明正大,有想法和意见就当面提出来,努力做到“闲谈莫论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