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女儿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姓名:刘菲菲
所在学校:长沙市天心区黄兴小学
从教年限:23年
最喜欢的书:《道德经》、《世界因你而不同》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在城市和田园之间徜徉
——摘自叶芝《当你老了》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我的“悦”读人生
人生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就像一本书。书,每个人都读过很多,但人生这本书未必人人都能读懂,因为这本书中有许多特殊的篇章,需要用心去品读。人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其中的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解读人生,书写属于自己的那本书。
于我而言,和“悦”读相伴的是人生的乐趣。在青枝绿叶的师范校园里,与恩师赏读泛黄的画谱,是惬意的事;在山花烂漫的乡村田园中,陪伴天真无邪的孩子,是悠闲的趣;在蝉鸣蝶飞的红尘繁华间,流连于浸润心灵的经典,是雅致的情。在纷扰复杂的功利世俗圈,陶醉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是真挚的爱。阅读情趣的流彩,把我引向充满遐想的“悦”读之旅,带入唇齿溢香的美妙境界。
导读:拨动我生命的琴弦
1986年,十六岁的我考上了益阳师范,本该是花儿一般舒畅招展的青春,我却形单影只,无法释怀。因为家里经济长期拮据,我打小就没穿过什么新衣服,都是几个姐姐的旧衣服稍微改改就穿上身。开学那天,我穿着一双父亲从家乡捎来的黑布鞋上体育课,被几个同学嘲笑了个够,自卑、孤独像一株粗野的莠草在我心中疯长起来,我变得沉默寡言和自闭起来。
开学第三周的美术课铃声响起,钟文波老师手捧一大沓美术作业走进教室,他头发花白,却一丝不乱,身形矮小,却精神矍铄。他开始一个个点评优秀作业:“刘菲菲同学,作品布局大方,笔触细腻,很不错……”当我的名字从他口中说出来,我羞涩地抬起头,一个灿烂的笑容就像一轮太阳,照得我浑身暖洋洋的。我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走上台去接过自己的美术作业。从此之后,我天天盼着每周一次两节连上的美术课,每次的美术作业,我总会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完成,只为……只为什么呢?现在想来,那时候的动机多么单纯啊,只为了钟老师温暖的笑容,热情的鼓励,中肯的点评,独特的关注。我开始留意钟老师的一切信息:他半路出家,从“文革”时期搭台画毛主席像开始迷上美术,擅长中国画、水粉画、书法,是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的会员,还是当时我们师范学校的业务副校长。
随后没多久,我幸运地加入了钟老师的美术兴趣小组,这个兴趣小组只有七个人。第一次在画室里,钟老师把他珍藏的《芥子园画谱》捧出来,封面已经发黄,里面的画却非常迷人,他一页一页翻动着,给我们指点着竹的清秀飘逸,梅的冷傲清高,兰的清淡雅致,菊的凌霜幽香。时不时,他老人家还会随口吟诵起来:“雪舞长天彻地寒,千山素裹看冬残。梅枝一碧迎风绽,俏若仙葩竞艳欢。”我略微听得懂,他是在“咏梅”。钟老师看着我们,意味深长地说:“诗画一家,诗画不分家呀!”钟老师欣然提笔开始示范画兰草,寥寥几笔,跃然纸上,他又提笔在旁边附了一首小诗:“群山涧壑自生来,撷取天灵紫气开。质洁馨纯芳净雅,清芬一世落尘埃。”伫立在老师身边观画赏诗的那种震撼,真的让我铭记一生,老师的才情和风骨永远定格在我年少的记忆里,而我,也由此喜欢上了唐诗、宋词、抒情诗。
钟老师把画室的门24小时开放着,鼓励我们去素描、写生、练字,兴致好的时候,钟老师常常带着我和师兄、师妹们画到晚上两三点钟,他还神采奕奕。他每个学期为我们七个人办个画展,带着我们敲敲打打布展,热热闹闹拉人参观,开开心心照相留念,我的自信与乐观开始在钟老师身边形成。
可是,这样的日子没有多久就被丰富多彩的其他活动给侵蚀了。有段时间,我像只蝴蝶,一会儿飞到学校“海棠文学社”吟诗作赋,一会儿飞到羽毛球队挥汗训练,一会儿飞到自行车户外小组野炊去了。渐渐地,钟老师表扬的一大堆作业里,总也听不到我的名字了。有一天,他表扬完最后一张美术作品,慢悠悠地取下老花镜,缓缓地说道:“我把你们班有个同学弄丢了,刘菲菲,刘菲菲哪儿去了?怎么看不到她的画儿了?”我立马羞愧得无地自容,特别想脚底有个地洞极速地隐身逃遁而去。在发下来的“良”等作业上,我看到一行隽秀的毛笔字,钟老师的书法我是烂熟于心的:“菲菲,生活是一张琴,只有勤奋的双手才能弹出美妙的旋律。”从此之后,这句话就深深地雕刻在我心中,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师爱如山,催我奋进。我重拾画笔,以三张优秀毕业作品参加湖南省首届师范生基本功比赛,获得了两个一等奖。
初读:曾是地道的“鞠粉”
1989年,我师范毕业了,宛如毛毛虫眷恋绿意莹莹的树叶,饥渴生机勃勃的泥土,乐呵呵背着行李来到了益阳兰溪,这是一个美丽的千年小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从小镇走到学校,十六里路程,只能步行。
终于走上讲台了,那份激情真的无以言表,无论领导安排什么任务都只说一个字:“好!”教一年级语文,当班主任,还兼学校大队辅导员,6节音乐,6节美术,每周28节课。上班第一天,在教室里出黑板报,我就一口气出到晚上八点钟,饭都顾不上吃,结果,精美别致的黑板报在第一周教师例会上,被校长“狠狠地”表扬了一顿。
那时候上作文课、美术课,我就特别“胆大妄为”,常常一个人带着四十多个孩子,拿个小本儿,排个简单的队伍,到田间、地头、旷野、农民家里,跟孩子们一起观察、交流、体验。新课改的浪潮袭来之际,我恍然大悟:呵呵,二十多年前,初出茅庐的我,就在创作前有了带领孩子深入观察生活的做法。那时候多单纯呀!不用考虑孩子们集体出行的安全问题,不用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绩效工资。目的就是收集创作的素材,做好创作前的准备工作。孩子们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因此,初始训练我引导他们去看天上飞的小鸟,忙碌的蚂蚁,采蜜的蜜蜂,飞舞的蝴蝶等,同时加以引导,让孩子们回忆,刚才看到的小动物是什么样子?它们有什么样的身体形状,色彩花纹,动作以及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久而久之,他们对观察周遭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养成了观察的自觉性。但只会观察是远远不够的,不可熟视无睹。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还要引导他们主动地留心和记忆,绘画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我让每个孩子都准备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日记本,以绘画的形式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收集起来。通过这一形式的记录,这些绘画小日记本就成了有用的创作原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正规的师范毕业生很少,校长自己都还是个民办老师,我在学校是个“宝贝”。似乎那时候我无论做什么,校长都特别欣赏,常常大会小会表扬。乡里二十多所学校的教学观摩活动,我一个人上两堂公开课,语文和美术。联校校长听完课,拍拍我的头说:“小丫头,难怪小朋友喜欢你的课,你说话的语气好像中央电视台的鞠萍姐姐呢!”这话说得我心里喜滋滋的,一有机会就“猫”到村代销店里看鞠萍的电视节目,模仿鞠萍纯真甜美的微笑,清新活泼的神态,机智敏锐的应变能力,多才多艺的魅力。穿越青涩年华,暮然回首,我当时岂不是一个地道的“鞠粉”?
这样的偶像崇拜一点也不过分,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每个人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的学习心境保持喜悦。我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赏识你的学生》《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中不断坚定自己的学生观。而今,我依然喜欢亲切自然地拥抱我的学生、依然喜欢低头俯身和学生交谈,依然喜欢用最美好的词语赞美我的学生。“你好可爱”“你好用心”“你这个小精灵”是我用得最多的句子,结合潮流与时俱进地表扬孩子更是我的拿手好戏:“你太有才了”“太奇妙了”“我为你骄傲”……
巧读:学会“种花得花”
不过,初出茅庐的我,那时候性子总是有那么点儿急躁,喜欢动粗,喜欢训斥画得不好的孩子。一个周五的早自习,我看到一群孩子在教室外面叽叽喳喳,把头凑过去一看,绘画小日记本上画着一个貌似我的女人,蓬头垢面,龇牙裂齿,还写上了“刘老师母夜叉”几个字。我火冒三丈,一把抢过绘画日记本,撕了个粉碎,一股脑砸在那个漫画创作者智明的脸上,拽着他关进工具房,罚了一天站。下午放学的时候,看着他一副垂头丧气、貌似忏悔的样子,心里痛快极了,让他回家继续反省。自以为胜利的我,去工具房拿自行车时,才发现我的自行车轮胎全瘪了,两个气门芯都被智明给卸掉了。智明孩子的“报复”引发了我的深思:唉,今天,我种下了一颗小小的苦瓜籽,收获的不正是苦涩吗?孩子虽然小,可也是有独立人格的呀,我们有什么权利毫无克制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出气筒?我一点点调整了偏离的轨道,一点点收敛了自己的暴躁,平和友好地和孩子们相处起来。
转眼到了初夏,清晨,我推开窗户,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鼻而来,一大捧洁白的栀子花簇拥在我的窗前,窗台下,挤着一群小脑袋。手捧芬芳的栀子花,我开心极了,随口问道:“谁这么能干呀?摘了这么多的花,好香呀!”孩子们把智明推到我跟前,举起他的右手说:“老师你看他,刚才摘花的时候,他为了摘最大的那一丛,爬到猫公树边上,手还被刺出血来了。”智明憨憨地笑着,腼腆地把右手直往后面藏。我一把搂过智明,轻轻地拥抱了他,他的脸蛋瞬间红彤彤的,结结巴巴嗫嚅着:“老师,你喜欢栀子花,我明天还帮你采……”
第二天,回城的时候,我特意买了一些绘画日记本,悄悄地放到智明的书包里。许多年过去了,我总也忘不了这个叫智明的孩子,他让我懂得了教师该如何呵护童心。如果我们在孩子心里种下的是蒺藜,那么长出来的必然是狰狞的荆棘;倘若我们在孩子心里种下花籽,或许,收获的是馥郁的花香。
2001年夏天,我收到了智明从武汉大学校园寄给我的一本画册,全是他手绘的樱花,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亲爱的菲菲老师,你在我心中是一位花儿一样的老师,我知道你喜欢花儿,喜欢花香,你送给我的6本绘画日记本,我一直珍藏着,好希望有一天,我能陪您在武大的校园里赏樱花,静静地在您身边和您一起画画……”
苦读:知不足方思进取
乡下教书的三年是悠闲的,日子像初升的太阳,安宁而温暖,可惜热力不够。学校师资力量过于单薄,几乎没有教学研讨活动,80%是民办教师,老师们都还有田地要种,放学后就人去楼空。现在回想起,虽然自己每天坚持练字、画画,很努力,很认真,很想当个好老师,但是没有同伴引领交流,也没有外出学习机会,更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所以,成长几乎是停滞的。
1990年,我通过自学考上了湖南省轻工业专科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开始为期三年的函授学习。这样的学习虽然有助于我提高美术专业素养,可是学习并不针对儿童美术教育,现在想想,这样的教师学历进修真的作用不大。
1993年,是我人生的转折期,这一年,我很偶然听说长沙市天心区(原南区)缺少美术教师,于是壮着胆儿参加了试教、面试、美术专业测试等程序,层层突围,终于顺利地被录取,成为曙光小学的一名美术专职教师。
从农村转战到城市,我这个乡里妹子能立足吗?
第一次听到的美术公开课,执教者是长沙市枫树山小学的何夕岚老师,她是湘版美术教材的主要编写人员。她优雅恬淡的教学风格,灵活多变的课堂艺术深深地吸引了我,与之相比,我猛然感觉自己在乡下的美术课那叫做一个“信马由缰”;第一次知道美术学科从省到市乃至到区还有专职教研员,我们区的美术教研员黄自立老师是个慈祥温和的小老头,我调来没多久就被他“盯”上了,点着名儿要我在教研活动中发言,写论文,上公开课,我欣喜地感受到被人“逼”一下何其重要;第一次参加长沙市美术论文评审,不知道怎么提笔,到处找书看报,参考学习,写了一篇“超级”大文《浅析美术可以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目标》,这篇七拼八凑的论文居然还获得了长沙市二等奖。
然而,面对专职美术教师这个领域,我总是有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儿童画比赛,我不知道如何指导;承担美术公开课,我不知道如何上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上出韵味,总是有种摸不着边际的困顿。我猛然意识到只局限于每周16节课的美术教学,根本无法了解到美术教育的实质。
我着手探究美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美的规律是什么?美术就是画吗?美术有没有行动?美术与生活及文化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作为美术教师首先就得明确这个学科的定义,更应该明白其内在核心的本质。
我自费订阅了《美术报》《中小学美术教育》,购买了《美术教学论》《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李泽厚美学思想研究》《精神的美食——艺术与人生》《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等美术专业书籍,在上面找答案。看到上面有名家的话,自己十分认同的就摘录下来,记得我第一句抄下的就是丰子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我还经常偷偷跑到在长沙小有名气的儿童画专家黎丹、黄卫等老师那里听课,通过两三年的摸索和思考,我才渐渐明白:美术并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学绘画、做手工,而是通过这些形式让孩子懂得美术,懂得生活的艺术。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儿童都能成为画家,但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懂得欣赏艺术,进而能够欣赏生活,感悟生活,体味人生之美。
那么,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应该如何做,才能让我的孩子喜欢上我的美术课呢?我开始关注自身美术专业知识的更新。一个研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传统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为追求,作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缺陷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那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我积极创造条件从事美术创作,走向研究性教学,使学生摆脱被奴役的地位,获得个性的解放。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美术专业知识的提高,进而影响了课堂上的美术教学效果。
乐读:朝向研究型教师
或许,正是因为夯实了理论的根基,1995年起,我开始在区里崭露头角,参加美术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美术教案评比获长沙市一等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教具,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同时,我还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易为儿童接受的教具,这些源于生活的教具能演示出丰富、多变的图形,使形象新颖、有趣,减少学生学习的复杂性。其后,我将这些做法总结成小论文《寻找生活中的教具》,被《湖南教育》刊用,反响良好;论文《求实、求活、求美、求新》收入湖南教育出版社《面向新世纪的探索》一书;论文《浅析美术说课模式》发表于《长沙教育》。
论文的发表、获奖,增加了我教科研的信心,不久,我独立承担了一个区域课题的研究任务《挖掘美术手工课创新潜能》。因为第一次做课题,不知道从何下手,课题刚报上去,就被校长批评了一顿,原来课题上面没有写校长的名字!课题做了两三年,因为没有人指导,又没有同伴参与,我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科学研究,一团雾水,弄了不少表格,什么实验班、对比班,其实都是“化学”数字。结题的时候,我把三年来搜罗的一些学生手工作品满满当当摆了一房子,满心喜悦等着听表扬,结果教研室一位专家轻轻说了一句话,把我彻底给“雷”醒了。他说:“你这个课题是挖掘美术手工制作的创新潜能,但是我从你学生的这些美术作品看不出创新在哪儿呀。”
我猛然明白,这个课题研究完全失败了!连课题的核心词都没抓住,更别谈围绕手工创新的实施方法、途径和效果了。
痛定思痛,我再次认识到美术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我开始“啃”一些难懂的理论专著,如《审美心理的奥秘》《造形艺术心理学》《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美术的教学选择》等。依托互联网,我开设了“清心无言”的网易博客,撰写读书心得,慢慢地,写作成为我专业成长的永远追求,写作不仅是思考的具体行动,更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点滴记录自己的教育体验,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1997年,我开始担任主管教学的教导主任。美术教学任务减少了,我积极向有关专家学者请教,寻找新的切入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实验。不久,教育界倡导创新教育,我审时度势,开始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研究,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很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论文《创新——美术手工教学的灵魂》荣获中南六省一等奖,我被评为长沙市创新教育专家。
精读:放大美术的气场
有人说:“社会结构与分工的割裂导致美术教师与文化脱节,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的缺乏导致艺术教师发展空间的封闭。”
而命运于我,恰恰弥补了这样的不足。
2003年1月,我被选调到百年历史名校黄兴小学担任校长。从美术教师成长为一名校长,虽然是个华丽转身,可我惶恐不已。领导们开导我说:“老师都是文化人,校长只不过是一个更具影响力的文化使者,你说是吗?”我瞬间明白了,我是幸运的,我获得了一种用美术老师的思维与优势改变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的机会。
我们将学校作为奥运冠军李小鹏母校的体操元素充分挖掘出来,用美术元素来表达,用美术语言来述说,凸显文化含量,做到雅俗共赏。通过大气的校园雕塑、活泼的体操长廊、多彩的主题橱窗、明快的校刊校报传递一种理念:学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是有精神追求的文化场。
2005年7月,我区在省政府附近兴建了一所占地面积45.6亩,总投资3200万元的小学——青园小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首任校长,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脱颖而出,被组织选派到该校担任校长。就在这一片黄土飞扬的城南热土上,我带领19位“壮士”从“零”开始,从第一张“青园宣言”的小纸片开始,从第一份红色的招生简章开始。
怎样构建这所学校全新的校园文化?怎样用我自身的美术素养提升办学品位?这时候,熟背诗词歌赋的我调动了所有的文学细胞,一首“长歌行”的汉乐府诗词跃入我的脑海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园小学的校名不正蕴含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吗?于是,我们围绕这首诗歌为教学楼命名:甘露亭、德泽楼、阳春厅……提取“小葵花”作为校园吉祥物,我亲自设计了葵花娃娃、葵花老师、葵花哥哥等卡通形象,使其成为青园小学孩子的成长伙伴。校园宣传册也是采用异型结构,彰显向日葵欣欣向荣的花语。
历经多方的研讨和思索,我确立了“关爱生命,呵护童心”的办学理念和“做一个有修养的人”的校训。倡导执行与成长并举的管理文化,创业与协同的团队文化,个性与创造共生的课程文化,功能与审美统整的空间文化,这四大支柱逐渐成熟并成为学校发展的行动指南。校园的空间设计从人本身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将“功能”和“审美”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空间的互动,体现空间的延展性和教育性,满足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行为、精神、文化、艺术的需要。我倡导每位师生都成为校园的设计者,所有晃动着孩子们身影的地方都有他们自己参与的设计,所有承载着孩子们童年回忆的地方都有他们自己灵动的遐想。
而今,无论谁走进青园小学,总会流连忘返:甘露亭里,书声琅琅;石雕壁画,活力四射;长卷壁画,余音绕梁;艺术展厅,流光溢彩;班级书架,书香四溢;IT长廊,神奇莫测;关怀长廊,温情涌动;华叶艺廊,翩翩起舞;音乐空间,恬淡舒适……一切的一切,都默默地述说着一种教育情怀,成为人们视觉的亮点,孩子成长的空间。
品读:做大人生的格局
随着校长岗位事务性工作的增多,我渐渐远离了书本,远离了阅读,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这一块,几乎已经成为被我遗忘的角落,常常是正准备去上课,临时要去局里开会,丢下课本就走了。在一次区里的美术学科抽测调研中,我兼任的班级美术成绩位居全区中下游,这次抽测仿佛一记“闷棍”,打得我找不着北。我心中滋生出一种莫名的“知识恐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开始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静下心来学习新课改的知识,观看新课程课例和视频。屏蔽那些闲聊以及低俗的QQ群,积极参加在全国影响力比较大的“中国教师报”QQ群;“侃点儿童美术”QQ群,“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QQ群,“湖南高效课堂建设”QQ群,“刘铁芳教师团队”QQ群,“湘派校长研究”QQ群,在同伴的智慧光芒闪烁中捕捉灵感与养分,不断成长。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我有一大群全国各地各界的朋友,他们常常为我传递最新的资讯,带领我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阅读”视野无限开阔起来。
闲暇和开车的空隙里,我把96岁的台湾国学大师叶曼的《西藏生死之书》《道德经》《易经》音频下载到手机里,一集一集静静地聆听,一段一段慢慢地琢磨,非常非常“开智”。通过聆听与解读,终于感知明心明智的力量,在于用心灵去亲和贴近大众,在于绝对安住与保持这种极为亲和的心态。于是,才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把自己的格局做大一点,一切的一切便豁然开朗了,你的气度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书适生活,悦读人生”,一句很喜欢所以铭记的话。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叙事
老师,请对我的作品微笑
用“童眼”去看
开学初的第一堂美术课,为了摸摸孩子们绘画的功底,我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画,喜欢什么就画什么,爱画什么就画什么。班中有位小男生最喜爱画小狗,一听我叫他们随便画,他就来劲了。于是三下五除二就画满了整张画纸。正当我还在一旁慢慢欣赏他的作品时,他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拿起一支黑色的蜡笔将小狗的脸涂成漆黑一团。我开始有点生气,好端端的一副画竟然被他给毁了,但当时我并没有阻拦他的行为,而是轻轻地问道:咦,你为什么把小狗的脸涂成黑色?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画的小狗在睡觉。我接着又问:怎么看出来它在睡觉?他满脸自信地说:请你闭上眼睛睡觉。于是我听着他的指令闭上双眼,他问道: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我说:眼前漆黑一片。他说道:对呀,小狗睡觉,眼前也是一片漆黑的,所以要把这里涂成黑色。
原来孩子们看待客观世界的角度是很独特,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们往往从自身的感受出发,以自身的直接体验去反映对客观环境的一种认识,并直接把它们表达出来。由于那个小男生闭眼时感受到了黑暗,在他的脑子里理所当然地认为,要表现小狗睡觉,这幅画就应该把小狗的脸涂成黑色。所以,只有读懂了孩子的心理,你才能够真正读懂孩子的绘画作品。
有一次上美术课时,有一位学生正躲在一个角落里偷偷落泪,其他同学怎么问她都不出声,后来在我的亲切追问之下她说出了原因,原来昨天晚上她兴致勃勃地将自己好不容易才完成的美术作业交给爸妈看的时候,两位家长竟然一边摇头一边叹息:“你这画的是什么东西?看都看不懂,乱七八糟的。”这句话严重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老师,我画的是不是真的很差?可是我真的很喜欢画画。”从她嘴里说出的这句话,真让我为她有这样的家长深感难过,大人们,请学会欣赏孩子的美术作品吧!说起儿童画常常让那些做父母的啼笑皆非,乍一看他们的画,大头小身子,歪嘴没鼻子。于是大人们皱着眉,摇着头:“你在画什么?我看不懂。”还有“不对!不对!梅花鹿不是这样画”。就这样,孩子的创作兴致不知不觉被扼杀在摇篮中。
其实小学时期的孩子,从生理到心理,尚处在不成熟阶段。如手部肌肉、腕骨发育很不完善,在拿笔画画时,就会出现一种本能的“自由”,画出的画就会不成比例,不流畅。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不能用评价成人画的标准,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童眼”去看,去欣赏。说白了,就是和孩子来谈他的画,让他觉得你懂他的“语言”。
很多孩子都喜欢画画和美术手工活动,因为孩子是把画画与手工活动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中以特有的方式,将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表达出来,体现了自主性。在我们平时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时,往往在完成作品后将作品贴上墙就结束了,缺少了评价环节。教师对学生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和对美的鉴赏能力。但对于小学美术新课程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可行,可供参考的方法,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评价学生的作品?
用“童心”去想
美术作业是学生对生活观察和认识的产物,它具有特殊性,带有学生的个人审美情趣与年龄特征。同时,美术作业是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美术技能技巧掌握程度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反映教学目的是否顺利完成,以及完成的效果究竟如何。因而对学生的美术作业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又能使老师获得较好的反馈信息,以酌情研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美术学习。
我记得教《妙笔生花》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作画时把喜欢的动物、植物仅作为一个参照物,是促进学生自由表达的一个切入点。因此,教学时不要求学生去描画对象的“真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去画,没有程式化的中国画套路,鼓励学生对形象夸张表现,求神似,不求形准,主要以面造型,辅以点、线,这样类似没骨画法的描绘,保留笔触之间的水痕,使形象概括浑厚且有丰富的肌理趣味,增强水墨的韵味。
在学生的一幅作品下面,我写上了如下一段评语:
亲爱的孩子,我在对着你的画儿微笑呢,你知道吗?老师欣喜地看到,你从你感兴趣的小动物开始画起,用毛笔直接写生,一气呵成。用不同深浅的墨色表现出你对猫和老鼠的感觉,还用干枯或湿润的墨色表现出了猫的毛色变化,鼠的不同动态、神情,最让老师惊奇的是,你还表现出前后的虚实关系,注意突出了主体。欣赏你的作品,老师仿佛看到一群狡黠可爱的小老鼠和老猫斗智斗勇……
《会走的小人》一课,我抓住“会走”两个字做文章,围绕“走得又快又好”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开展教学,从如何“站起来”,到“走得好”的过程中,强化对运动形象的体验以及思维发散的扩充,由表及里触及灵魂,借以激发创作热情,增加学习的表现性。在评价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做的小人都像个面团一样,软塌塌的,走几步就往前扑倒了。为什么呢?许多孩子们的小人都做得挺好,可是因为随教材配套发放的硬纸纸质很差,根本就硬不起来,所以,当小手指套进小人行走的时候,小人儿的胸脯或者头部就会往前扑倒,有些滑稽,也影响效果。在行间巡视的时候,忽然我眼睛一亮,举起一个孩子的作品“西瓜娃娃”啧啧赞叹。
一个学生满不在乎地说:“画得很一般,那个西瓜娃娃甚至有点儿丑。”
还有人说:“衣服的色彩也不怎么样。”
我用手指套着他的“小人”快速地在讲台上走了一圈:“这个小西瓜人儿,走得怎么样?谁发现了小秘密呢?”
一个女孩站起来说:“他多做了一个固定的纸条,用一个小纸条粘贴在小人儿背面上方,将小手从纸条整个穿过,再用两个指头套住小人腿上开的小洞洞,小人儿怎么走,都牢牢贴在手背上,走得很稳当,很潇洒。”
我非常佩服这个孩子,也大力宣扬他独特的创新。这个教材教了好几年了,小人儿往前扑倒的问题谁也没有解决,可是,今天他用一个小纸条解决了。我的演示与评价仿佛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没过多久,又有孩子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如用裙子挡住手指头的插入处,在指甲上贴上鞋子等等简单易行而又有趣的小方法,让小人儿走得又快又稳。
对学生美术作品客观公正的评价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此,在美术作品的评价中可以这样尝试:
一是摒弃“像不像”的评价语言。教师示范画意在给学生指明方向,而非让学生完全照搬。小学生不一定非得照着黑板上画红色的太阳,白色的云朵,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地。这样的学生永远只会依葫芦画瓢,会在教师不经意的评语中慢慢地失去自己的个性。《线描淡彩画秋林》教学内容有着透视与构图的专业知识,如果从专业的技能、技巧角度评价“真像”、“太逼真了”,这样的评价单一片面而过于主观。评价中我们应着重于作品的内涵,发现作品中独特的亮点。画面中的建筑物夸张变形,画面上只有一座高大的建筑,其他的景物围绕在周围。这样的画面体现了学生对风景的最初印象,洋溢着对世界天真的理解,有着跳跃的童心,让学生找到了自信,找到了思维飞扬的激情。视角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会有意想不到的影响,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学习。
二是摒弃“对不对”的评价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你会发现“对不对”的评价带给学生太多的困惑,最终使他们不会去想象,不敢去想象,只会守旧地画教师认定正确的东西。他们会指着梵高的《向日葵》说:“向日葵的花心不对,不该是白色的。”指着《断臂维纳斯》说:“这个雕塑没有手不对,人应该是有手的。”你又怎样去解释呢?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对事物的认识也不相同,表现出的作品肯定不一样,所以对学生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用“像不像”来评价。教师应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是摒弃“太简单”的评价语言。小学美术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切忌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成人的水平衡量学生。每当学生拿着自己画了“一座山、一个红太阳”的作品时,有的教师会冷冷地说“太简单”,硬是要学生不情愿地添上小草、房屋、小鸡、河流才算完成“任务”。其实再简单的作品只要构图好,有意境神韵,一样能称为优秀作品。齐白石的虾略略几条,却千姿百态,成为举世佳作;徐悲鸿的马只有一匹,没有草地,却气势恢宏,不都是佳作吗?教师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要求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促进他们个性化的发展。
用“童言”去说
美术学科测评的内容包括美术基础知识、美术能力、学习情感三个方面,只有将这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对学生个体素养全面、有效的评价。要评价小学美术作品首先应该了解、理解儿童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美术作品。怎样才能更好地判定小学生美术作品的差别呢?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看看。
一是真实地反映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绘画中表现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体现出儿童自己的态度。比如画水果树,成人的理解是长满苹果或梨子的树,而孩子则会把它想象为结满各式水果,如香蕉、葡萄、梨、桃甚至西瓜的“百果树”。因此,不能只注重技法、技巧的学习而忽略观察、感受生活这一重要环节。应该提示儿童描绘具体的生活,画自己熟知的事物,小中见大。
二是率性地抒发儿童的真情实感。美术作品情感表现的培养也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美术作品是学生自我思想表现的一种方式,藴涵着他们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事物的情感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看看是否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是否表现出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表现出别人没有表现过的内容。将作品与个人情感表达联系起来,有情感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作品。如学生在画《我的太阳》时,有个小男孩忽然问我:“老师,太阳为什么不是绿色的?绿色的可就凉快了。”我听后,先是一愣,随后我猛然醒悟,大大表扬了他想得好,并鼓励他根据自己的愿望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像这些独特的见解,正是在质疑中诞生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还要善于鼓励学生从小敢于质疑问难,畅所欲言,用他们独特的视角表达心中的世界。
三是丰富地表现学生的想象能力。美术是学生素质培养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其中想象力的培养又是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方面,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能力。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活动锻炼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多的美术作品表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情节的。如学生在描绘动物园时,各种动物叠起了罗汉,最下面的大象,然后层层叠上狮子、狼、小白兔、小乌龟、蛇和人,在这里,这些庞大或凶残的动物成了人的朋友。这一切,都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幼稚和可爱。学生在作业的时候身心很投入,不断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成为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美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能使学生在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有主题或情节,就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也是有较高的创作水平的一种表现。
四是较好地表现作品的美感效果。学生的美术作品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用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同的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是否统一,是否表现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规律来看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如色彩的构成、韵律、节奏等。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很多,作画材料、技法、技巧学习对于完成作品也是比较重要。想象力、创造力再强,没有技法、技巧的运用能力,也是很难创作出好作品的。不同的内容要应用不同的美术技法和技巧、选择应用不同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是巧妙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尝试采用作业展评的方式代替得分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对学生的作业采用统一展览的方法,评价方式则采用教师讲评及学生自评、他评等多种形式。讲评作业中技能知识运用的同时,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一刀切”地评,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肯定、激励他们,并特别鼓励具有独创性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奠定基础。学生自评以学生自我介绍和讲述提高自己的方法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表达能力,通过自评给他人以成功的经验,给自己以提高的方法。学生他评是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业,提高他们的评价、欣赏、审美的能力。
关于美术教育评价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坐在某人的身边来帮助他。这是特别耐人寻味的一句话。评价的实质意义是促进人(学生)的活动日益完善。美术作业批改这一形式不能因为课堂上的讲评而简化,这样会令未能在课堂中展示作业的学生觉得得不到关注,令无力修正的学生得不到指导,教师可用铅笔圈点加简短评语的方法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评价;邀请学生家长加入,对孩子的美术作品进行一句话式的评价互动;学生间互相评价后开展简单的动笔互相修改,将评价落实于实际操作中。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对着孩子们的作品,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温暖而甜蜜地微笑吧!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
老-老-老-师,我喜欢你!
我有个习惯,每次上课提前两分钟进教室。拿着一大堆美术教具还没走到门口,一个身影忽然从转角处窜出来,一颗硕大的脑袋撞到我怀里。“哐当、哐当”,我的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棒撒了一地。我定睛一看,又是三乙班郭磊!他伸出来拽我袖子的双手定格在空中,转身就要逃之夭夭,我笑了笑说:“快帮我一起捡捡呀!”
这个孩子每次上课前都要来这么一招,只要看到我,一定会拖着我的手臂吼上几句:“刘-刘-刘老师来了!刘-刘-刘老师来了!”然后,热情地帮我拿作业本,拿教具,簇拥着我走进教室。我一度被他的小殷勤感动,一路上他的小嘴巴是不会停歇的:“老-老-老师,今天是上剪纸课吧?老师,是要带剪-剪-剪刀和胶水吧?老师,彩-彩-彩色纸要几张啊?老师,我上次作业是打-打-打的优吧?老师,今天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独-独立完成啊……”不管他结巴着提多少个问题,我总会耐着性子一一回答。
今天美术手工教材设计内容很独特——做一个会跳跃的小青蛙。孩子们听得兴趣盎然,新课一讲完,大家就跃跃欲试,开始制作了。这时,教室最后边一排的郭磊哗啦一声站了起来,一边举手一边大声叫道:“老-老-老师,我不会!”我抬眼望去,他一手举起水彩笔,一手举着一把大大的剪刀,高高地站在凳子上,高声地嚷嚷开了。这孩子平时接受能力就有点问题,经常需要个别辅导。我也习惯了,安顿好其他孩子,我走过去,问他:“你哪些地方不会啊?”他一脸的灿烂:“老师,我都-都-都不会,你帮我做吧!”
天!那我刚才不是白讲了,一抬头,看着他脸上挂着两条黄黄绿绿的鼻涕龙,我有点窝火。正要不耐烦地批评他几句,他兴奋地递上了剪刀、彩纸和一大堆工具,又说话了:“刘-刘-刘老师,以前我们的美术老师老是让我罚站,不要我做作业。你从不这样,我好-好-好-喜欢你的,我好喜欢上你的美术课!”我凝视着他的双眸,清澈的眼睛里倒映着我的身影,孩子的话那么直接,不加分别,不加粉饰,却直抵我内心最柔软的那个地方。是啊,孩子的嘴那么甜,那是纯真无暇的童心,那是毫不扭捏的喜欢。作为老师,怎么能拒绝?怎么能冷漠?怎么能残忍地剥夺孩子学习和爱好的权利呢?我打量着他满脸无邪的笑,弯下腰,微笑着温柔地说:“来,看着书,我们俩一起来做,好吗?第一步,先折出一个正方形……”
不一会儿,在我们的手指间,蹦出了一只绿意葱茏的小青蛙。“好像啊,老-老-老-师,这个青蛙好像我去年在奶奶家池塘边看到的那只,一蹦蹦得好远的,我跟在后面追,怎么都追不上,哈哈哈!”郭磊拍着手,欢笑着……我忽然发现,开心起来的郭磊一点儿也不结巴了!
像春笋那样成长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春笋》
姓名:吕月琴(苏州市“双十佳”青年教师,常熟市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
所在学校: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从教年限:25年
最喜欢的书:《教师,做个思想者》、《儿童的秘密》最喜欢的休闲方式:边看视频边做手工、外出写生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在课改的阳光里拔节
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2001年,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应运而生,苏州地区成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全面推进艺术教材,实施艺术教育。作为一名实验骨干,我由原来的农村小学调进了常熟市教学设施一流的学校实验小学,在这里我与新课程牵手,与孩子们同乐;在这里,我遇上了生命中的贵人——激励我成长的艺术课程专家,他们就像一缕缕阳光,照耀着我这棵课改中的幼竹一节一节向上长。我的每一点成长,课堂的每一次进步,活动的每一次成功,都是生命不断拔节生长的声音。翻开我的教学日记,过去的一幕幕近在眼前,我就是在这一声声的激励声中生长,再生长……
一张名片
2003年12月11日,经过前两个月的常熟市小学艺术课赛课选拔,我代表常熟市参加了苏州市的“小学艺术评优课”。比赛进行了四天,紧张而又激烈。每半天比三节或四节课,课后,苏州市教研员沈南强老师都要让当时在场的主评委——《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新世纪版《艺术》教材主编杨立梅教授作现场点评。二十七节参赛课,八个评委是睁大眼睛、竖着耳朵听,仔细分辨每一节课的得失与好坏。每听一个环节,杨老师就在选手的教案上记下随想。评课真像外科手术医生诊治病人一样,刀刀开在患处,句句治在要害。好,好在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始终围绕着“你这节课下来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这个目标来评课。我的课排在最后一天的上午。上午四节课赛完后,杨老师首先对我的课作了评价:“吕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好,教师的功底扎实,设计巧妙,创设了去钟表店的情景,让孩子成为设计师积极参与。人文精神结合得自然,与生活、文化都有了联系,课中也有知识与技能。用订货会的方式评价,形式新……总之,吕老师的这堂课是艺术享受的一堂课。”这么高度的评价,当时我听后真的有点受宠若惊了。评课结束后,当教室里只有我和杨老师时,她走上来双手捧着名片递给我:“这是我的名片,能认识吕老师非常荣幸,是我这次来的一大收获,希望你把这节课重新修改,拍成录像,参加全国的比赛。”多么鼓舞人心的话语,我双手捧着杨老师的名片,内心无比幸福与激动。当时,我兴奋得两夜失眠,为自己在这一次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所有评委打出的最高分)而高兴。激动与兴奋之余,我也在反思我的课,并写了一千五百多字的教后感受,仔细研究了新课程理念在此课中的运用和体现,使《我的小钟表》案例有了理论支撑。2003年第6期的《艺术课程与教学》杂志上,杨老师的文章《与实验区老师关于新课程的对话(之四)》中介绍了我的这节课,这又是一次对我教学的激励。12月底,我的这节课又专门录了像,连同改好的五千多字的教学设计一起参加了全国首届艺术评优课。
一个电话
2004年4月20日17点零8分,我正在食堂用餐,我的小灵通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了杨老师的亲切话语:“我是杨立梅,你的参赛课《我的小钟表》非常好,得了全国一等奖,祝贺你!”全国一等奖,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现在在深圳,作一个讲座。过几天,我还要到安徽作讲座,到时,想请你去上一节课。”什么?杨老师带我出去上课,真像在做梦,我激动地说:“是不是还上《我的小钟表》?”“《我的小钟表》对于安徽的孩子可能有点难,你随便找一册,选一课上吧。”“什么时候?”我赶紧问。“星期六,二十四号。”“啊,只有三天了。”我当时就脱口而出,重新上一节课,只有三天时间,哪能行?杨老师听出了我的语气:“别急,你先想想,想好了给我打电话。”我匆匆地吃完饭,跑回办公室翻起了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春天在哪里》我一个月前上过实践课,但课还不是很成熟,而且这课安徽那边可能已经上过了。去上吧,一次多好的机会,又可以让杨老师作指导,可是这么短的时间,万一上砸了,那可怎么办?正当我举棋不定的时候,电话铃又响起:“刚才可能太突然了,给你增加了压力。这样吧,我就带你的录像课《我的小钟表》去放吧。对了,《小钟表》的录像拍摄技术不是很好,学生的好多精彩发言镜头没拍到,我希望你重新录制。以后,一定要在每一册中选择设计好一个单元,我会随时叫你出来上课的。”杨老师的电话虽然让我卸下了重负,但心中不免有了几分遗憾,于是我下定决心照着杨老师的话去做。后来,我努力上好每次的实践课、公开课,随时记录教后感。可光有实践经验还不行,我还注重理论学习。我不仅阅读自己订的五六种教学杂志,还开始了一本本教育著作的研读:《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新课程课堂行为的变化》《走进新课程》《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徜洋》……不断增厚自己的理论基础,并运用书中的理论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的案例,写出了二十多篇高质量的艺术课案例,还在全国美术期刊发表。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文章《关注细节,生成精彩——有感于〈卖报歌〉插图观察与〈码头工人歌〉片断欣赏》竟然刊登在《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第1期上,这是我第一次向这本国家级核心刊物投稿,而且仅仅在稿件寄出后一个多月就录用了我这个美术教师背景执教的音乐课案例。当时的兴奋劲无法言表,它让我坚定了单科出身的美术教师实施艺术课程的信心。
一本教材
2005年12月底,我收到了李力加老师寄给我的《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在第九章“艺术教师与艺术课程”第273~281页上,刊登了我的《我的小钟表》教学案例,看着这本本科生的教材,我心潮起伏,与艺术课程结缘的情景又在眼前浮现。
1983年9月至1986年6月我就读于江苏省洛社师范,在师范里我就特别喜欢美术,夜自修都在画室里画画。工作的第一年担任班主任教语文,第二年就开始教美术,可自己读的是普师,虽然琴棋书画样样都学了点,但都是皮毛,做一名专职美术教师心中很没有底气。工作两年后,机会终于来了,校领导让我到现常熟理工大学美术系脱产进修两年。进修期间,我受到了正规的专业训练。当时就读的班级名称是“美音班”,培养的对象是将来能兼上音乐课的中学美术教师,所以每周有四节音乐课,班主任也是音乐教师,声乐特别好。我是班级中唯一的代培生。班主任对我们很严格,虽然一周只有四节音乐课,但乐理、声乐、琴法样样学,特别是即兴伴奏有他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两年的进修期间我的美术功底在增厚,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在增加。进修结束又回原单位工作,一边继续担任美术教师,一边又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升本的函授。有空余时间时,我就会到音乐教室里弹弹琴,练练声乐,当做一种自己的业余爱好。
2001年新课程改革,苏州地区实施艺术课程,可能由于本人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新课程理念的用心吸收,才促使了《我的小钟表》一课教学的成功。如果说《我的小钟表》一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学情境创设得妙,美术知识与技法落实得好,人文教育渗透得巧的话,那么我为学生弹琴伴奏,配合歌唱表演感谢小钟表;在去钟表店的路上边听不同的钟表声边律动前行;在钟表店门口欣赏片断经典乐曲;模仿钟表声敲门……这些环节的设计有效地放大了这一亮点,从而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在整合中润物无声地得到了发展。
一篇剖析
2006年4月8日,我拿到中国少儿美术重点学术期刊——《少儿美术》第4期,粗粗浏览了一下,第6~7页上李力加老师写的《美术教师的课程意识——由吕月琴老师的教学设计“奔腾的骏马”谈起》一下子映入了我的眼帘。一口气读完,甚感欣慰。文中不仅将我介绍给了全国的读者,而且还用了大量的笔墨与篇幅来理论验证“常熟市实验小学吕月琴老师的‘策马扬鞭,驰骋原野——《奔腾的骏马》教学设计’是一篇非常有指导和借鉴学习意义的好案例”。李老师分别从“人文主题统领下的广泛融合”、“教学的多样可能”、“美术教师的课程意识”三方面来阐述。李老师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理论剖析,不仅为我的文章增色不少,也使它更具可读性了。而且正如论文题目一样,李老师强调美术教师的课程意识为我以后的课程研究指明了方向。以后我一有公开课任务就要请教李老师,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指点我、引领我。
自2002年起,我开始了少儿陶艺教学的尝试,我的这一教学特色也引起了李老师的注意,他曾先后多次来我校指导我怎样开展陶艺教学,使我的陶艺教学日趋成熟。《少儿美术》“陶艺坊”栏目不断发表我的陶艺教学文章以及相关学生作品。2006年7月底,我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的邀请,于8月上旬赴徐州市,在“全国第七次少儿美术教育理论研讨会”上展示了一堂陶艺教学名师观摩课。受《后现代的课程观》启发,根据中国汉文化三绝之一的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这一文化资源,又联系当地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世界奇迹兵马俑”这一课题。课堂上我采用不同的视点让学生对秦汉兵马俑的特色作了比较,并用陶泥捏塑陶俑。这节我自己构建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与鲜明地方特色的陶艺教学课赢得了与会领导、专家和老师的啧啧赞许。此课六千多字的课堂实录《在玩泥中触摸经典》发表于《少儿美术》第10期,第11期刊发了李力加老师对我这一节课五千多字的点评文章《比较中建构课程》。一位大学教授又一次为一位小学老师的课作理论剖析,引起很大的反响,更给了我工作的无穷动力,我也因此朝着构建课程、认真教学、积极反思的方向奋进。
一场讲座
2006年7月8日,经杨立梅老师推荐,我有幸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邀请,作为专家组成员与中央教科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周杰副主任一起赴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上饶市玉山县课改实验区,进行了为期五个半天的艺术教材讲座培训。为了使此次培训带给老师们更多更大的启发,我事先花大量时间与精力梳理教材,整理自己精心执教的课和发表在各类刊物上的艺术教学案例,写成四万多字文稿,做成多个PPT课件。
在培训过程中,老师最喜欢的培训内容就是与教材有关的课例分析与案例解剖。我将自己精心执教过的,先后在省级以上优秀刊物刊登过的课结合课件一一给老师们剖析、讲解。全新的教学理念,严谨的教学设计,课堂上的精彩生成,给了老师们极大的教学启发与感悟。在培训的过程中,我还针对老师们不成熟的教学设计,进行新的设计引领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宁都县暑期艺术培训班的班主任王老师对我说:“听了你讲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观看了你的录像课,让我们的教学理念跃进了几个台阶。”
这次培训让我有了一次赴外省锻炼的机会,看到了在条件比较落后的艺术课改实验区那些艺术兼职老师们良好的工作态度、执著的敬业精神以及对课改坚定的目光和信心。从一名被培人到一位培训者,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名课程建设者,这嬗变的过程是艰辛痛苦的,也是幸福快乐的。
一本著作
2010年5月30日,常熟电视台《今日传播》栏目播出一则新闻:“今天从市实验小学传出好消息,由这所学校美术老师吕月琴撰写的《泥火传情》一书获得了2009年度国际华人儿童文学艺术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是为了鼓励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出版,支持儿童艺术普及教育发展而设立的奖项,历届的获奖者遍布全世界。”我的著作能得此殊荣,就像做梦一般,但这却是真实的,是什么让梦想变成了现实?
那还得从与李力加老师的邮件联系谈起。2006年2月,自我的文章在《少儿美术》第2期上发表,第4期读到了李老师精彩的点评文章后,我的工作动力大大地被激发了。在那几个月中我非常注重教后反思,一有写好的教学日记就发给李老师看。我的写作热情也感染了李老师,2006年6月2日,李老师给我回的电子邮件中这样写道:“粗略看了你的教学日记,非常好。我有一个想法,你这样下去研究教学,可以专门出版一本教学研究的书了……把这几年发表的东西集成一本书,这是非常重要的……”也许从读李老师的邮件那刻起,在我的心里就萌生了出书的梦想。
时值市教育局举行“骨干教师随笔集”评比,我便从过去发表的近百篇文章中精心整理,编辑成了12万字的《乘着艺教之舟探航——艺术新课程实验随笔集》,并打印装订。摸着这本自己编辑装订的书稿,我在心里暗暗地下决心:好好地积淀!好好地努力!有朝一日出一本自己的书。
2006年9月10日晚,我接到了重庆特级教师李永永的电话。李老师告诉我,重庆出版社要在全国组织几位有名的老师出版一套少儿美术教育丛书,让我准备编写分册“陶艺教学”……放下电话后我非常激动,不禁想起了2002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第5届全国少儿美术研讨会上,学校让我去领“少儿美术杰出贡献奖”,非常有幸结识了久闻大名的李永永老师,这位与我同龄的特级老师对我才起步的陶艺教学很感兴趣。在交谈中,李永永老师还告诉我:“上海的钱初喜教授曾在她的讲座中将你学生的陶艺作品给大家欣赏过,钱老师虽没说你的名字,但一看那作品风格就知道是你辅导的。”听李老师这么说,当时我很感动,也体会到了当时《少儿美术》“陶艺访”栏目中连续刊发我的文章的影响力。
后来的几年,我们虽未联系过,但共同订阅的杂志《少儿美术》《小画家》《中国美术教育》等让我们能关注对方,相互激励。这几年,我的陶艺教学也在日趋走向成熟。
接到了重庆出版社给我的任务后,我开始构思自己的书稿。在那四个多月里,每天不到半夜是不会睡觉的,因为从资料查找到课题编写、文字锤炼、作品评析等大量的活儿,都需要我忙碌与思考,而且这些活儿多数只能是晚上干的。双休日围绕我设计的新课题开展教学,将优秀的学生作品装窑、烧窑、出窑并拍照,并为十六个课题拍摄作品步骤图。
终于,书的初稿在2007年寒假前写成,从2007年2月起,我的书稿在两位李老师的建议下一修再修,几审几校,直到9月份才交出正稿,给出版社编辑。2008年1月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当我看见自己写的书稿摆在新华书店那个很显眼的柜台上时,当读到著作封底印有美术教育大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尹少淳教授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侯令等特级教师的高度评价时,我的内心异常激动,无比欣慰。我能有今天的教学特色,是课改给了我构建课程的台阶,是恩师给了我结集出书的信心,也是孩子们给了我著作获奖的基石。
正是有了以上几位让我敬仰与佩服的课程名家对我的不断激励,让我时时找准前行的方向,将一次次的成功作为一次次新的起点和前行的无穷动力。几年来,通过刻苦钻研,辛勤耕耘,我终于换来累累硕果与荣誉。我是幸运的,在课程改革的春天里,我遇到了以上的恩师、名家,难忘名片上炽热的体温,难忘电话里亲切的勉励,难忘剖析中理论的引导,难忘教材上黑白的字符,难忘培训场晶亮的目光,难忘著作时精心的推敲……是你们给了我温暖的阳光,滋润的雨露,和煦的春风,让我在课改的春天里不停拔节,不断成长。
如今《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出版,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教学又在等着我们去实践。我将一如继往地“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奏出教育生命绵延不绝的成长之歌。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叙事
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太阳
——从《太阳》一课看“小学发展性美术课堂”教学特质
2008年开学初,我接到苏州市教育科学院的任务,与张家港市的一位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在苏州市级范围内同题作课,课题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3课《太阳》。太阳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太熟悉、太简单了,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就已经画滥了。拿到这个课题的一周内,我的脑子里就只有这几个问题:这个课题都老掉牙了,怎么领导会定这个课题的?怎么才能上得出彩?既然一定要上,那怎样打破孩子们笔下太阳的程式化表现:一个圆圈加几道光芒线,或者在画纸的一角画四分之一太阳以及给太阳着单调的红色?用什么形式作业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盯着教材上的彩图琢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教参,可就是没有感觉,一个“愁”字紧锁在眉心。
同题作课,课堂一定不能太传统,应该强调想象世界里的多种太阳形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造灵感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但课堂不能光顾想象力的培养,又要与文化及美术本身结合起来。
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认真钻研教材,以“情境、情感、控制、多样、自觉”这十个关键字设计教案,展开教学,努力发展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诸多能力。
情境
情境置于知识,犹如盐置于汤。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以发展性美术课堂的教学应该是有情境的教学。
“典型案例”
1.感受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太阳
环节截取:感知与体验→初次作业→欣赏景照
课堂回放(略)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里出现的太阳,会给你哪些不同的感觉。
(1)课件出示以,并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作适当的旁白。:海上看日出,太阳就像一个火红的大气球!:山顶观日出,太阳则像一个闪闪发亮的大金锣!:在江面上看日出,太阳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在朝霞姐姐的身后时隐时现!、5、6:透过幽静的竹林、随风摇曳的树稍,我们看见了太阳缕缕金光,这金光无比耀眼。劳累了一天的太阳,渐渐西沉,本来耀眼的光芒变得柔和,火红的脸蛋变得苍白,太阳也该下山休息了!
(2)小结:刚才这一组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太阳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是呀,早上的太阳柔和,中午的太阳热烈,傍晚的太阳苍白;冬天的太阳温暖,夏天的太阳火辣;晴天的太阳灿烂,雨天里,太阳躲到乌云后面去了,显得很阴暗。
(教学:通过这组精彩的太阳景照,利用有意注意让孩子们对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太阳有了直观的感受,为下面的创作埋好了伏笔。)
2.感受古老艺术中太阳的神秘与离奇
环节截取:感知与体验→太阳文化→帛画金乌→太阳历石→后羿射日
课堂回放:
(1)古代太阳名作欣赏
名画1:马王堆帛画
师:这是1972年在我国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一幅帛画。画中也有一个太阳,让我们将镜头拉近点看看,这个太阳里面还有一只金乌。它是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心目中的太阳。
名画2:太阳历石
师:这是古代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创造的太阳历。它是阿兹特克人心目中的太阳神。在它的四周还有好多的图案,这里的每一个图案都代表一个日子,就像日历一样。
(2)简单讲述《后羿射日》传说故事
课件出示《后羿射日》图片。
②请学生讲讲《后羿射日》传说故事。
(教学意图: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欣赏两幅古代太阳名作,体现了“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图片引导孩子们回忆所熟悉的《后羿射日》神话故事,挑起本课教学的又一个兴奋点与兴趣点。)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特定的审美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及交流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
有学者指出,从工具本体的建设转向情感本体的建设,正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的著作《情商》中的公式“情商=能力”与弗洛姆所说的“爱是一种能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入评价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的精神状态直接决定教学的有效性,同样的教学,学生状态不同,所获得的效果是有差别的。不同的状态效果不同,学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状态好时,学习是轻松的。发展性美术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特有的情感出发,努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活力。
“典型案例”
1.赋予太阳以情感
环节截取:感知与体验→分析特征→表情→光芒
课堂回放:
(1)欣赏一组学生画的太阳作品,看看他们将太阳描绘成了什么。
(2)小结:刚刚我们欣赏的这组同龄人作品,把太阳想象成了各种身份:可爱的小弟弟、慈祥的老公公……太阳还有很大的脾气,也会喜怒哀乐;太阳还喜爱戴不同的光芒头饰。
教师边小结,边出示范作:太阳的表情图片与光芒头饰,并选出一两个造型由教师在黑板上范画,让学生用手指书空跟画,还可以将教具中的太阳光芒与太阳圆脸作简单的组合,变化出多种多样的太阳来。
(教学意图:利用教师课前范作和课中的即兴添画、自由组合,通过分析、概括、组合、类比,小结出了太阳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里的特有表情和不同光芒的图式表现,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
2.赋予作业以情感
环节截取:感知与体验→感受文化→羿射九日续编
课堂回放(略)
教师引导:教师讲述十个太阳的传说故事,布置本课的作业要求:帮助曦和妈妈找回九个太阳,让他们一起住在扶桑树上。
(教学意图:教师将古代传说故事“羿射九日”与“羲和生十日”融为一体,续编故事,一方面为下面的太阳泥塑创作创设了独特的制作情境;另一方面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们有趣地感受了中国古老传说故事中的太阳文化。)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之创造”,艺术是一种情感活动。发展性美术课堂“情感”这一教学特质,强调的是心灵的晤对与真情的沐浴,它牵引着学生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自己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从而培养了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活动,更多的情感参与,从而达到更多的美感陶冶,使学生获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性修养。
控制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其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如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讲解与练习的关系,预设与生存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答问与静思的关系,投入与收益的关系,等等。一旦关系失衡,就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课堂要实现有效控制,平衡好各种关系,努力追求和谐的教学状态,做到教学有“度”。发展性美术课堂除了及时调控,努力平衡好以上各种关系之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作业设计。因为坡度作业、分次作业更能有效地平衡好以上各种关系,使课堂教学在张弛中游刃有余。
“典型案例”
1.初次作业
环节截取:感知与体验→初次作业→速画太阳
课堂回放(略)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太阳呢,请用一支彩笔,把你心中的太阳画在纸上。
(教学意图:让孩子们用一支彩笔快速画下对太阳的感受,既是对刚才太阳景照欣赏的一种体验再现,也是为下面教师分析太阳形象作好铺垫。)
2.二次作业
环节截取:表现与创造→尝试技法
课堂回放:请四名同学上台来利用老师提供的一些半成品在短时间内尝试制作,或做成太阳脸部的表情,或做成太阳的光芒。在学生制作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即兴添加,使作品更为生动。
(教学意图:让学生上台来在教师提供的半成品上尝试制作,然后老师在其作品上添加、变化,总结出“搓”、“刻”、“印”、“压”、“贴”等泥塑制作方法,体现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
3.三次作业
环节截取:表现与创造→泥塑练习
课堂回放(略)
作业要求:帮助曦和妈妈找回九个太阳,让他们一起住在扶桑树上。
(教学意图:借用古老的神话故事,让学生为其作业,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太阳。本课知识技法的落实,我采用了三次不同要求的作业。第一次是欣赏景照后的速画太阳,要求学生用一至两分钟将感受用一支彩笔简单地画于纸上,为下一环节的分析太阳形象特征提取典型的视觉图像。第二次作业是让四名学生上台来,用教师提供的半成品,采用一定的工具材料,用泥做一个具有浮雕感的太阳。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技法,然后老师在其作业上美化,强调这些技法。第三次作业是让孩子们用这些技法,做一个太阳雕像,送给太阳妈妈。整个知识技法落实的过程中,我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步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努力做到平衡好各种教学关系,使教学收放自如,有趣有效。
多样
传统的美术教学作业评价,通常以“画得像不像”作为唯一评判准则,这种似工业流水线的主观评价大大地打击了大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而新课程要求评价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要求评价形式多元化。其实画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投入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是在文化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某种意识形态上的规范和通达,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特征的夸张表达,是多样手法的结合应用。发展性美术课堂强调学生作业形式的多样,作业手法的多样,从而使学生的作业多姿多彩,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典型案例”
环节截取:反思与评价→九日回扶桑→自评→互评→师评
课堂回放:
1.各个小组选出一个最美或最有个性的太阳,可从太阳的造型、表情和材料运用等方面来选。
2.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说说它的造型特点与制作方法,然后挂在扶桑树上。
3.请几名学生用两三句话说说九日回扶桑树后的感觉是怎样的。
《快乐舞蹈》陈袁爵《长着一颗门牙》庄梓《生气的太阳》朱晴川
(教学意图:利用续编的神话故事《九日回扶桑》进行作业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教学评价新颖独特,有趣生动,体现了美术教学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满足愉悦的成就感。)
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太阳。教学实验后,太阳已不再是一个圆圈,加几道光芒的程式化造型,流水线产品,这里的太阳造型夸张,表情生动,想象奇特,性格鲜明,是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太阳,是一个个折射智慧光芒的太阳,是一个个抒发天真童心的太阳。发展性美术课堂追求的就是这种教学结果的多样性。
自觉
布卢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要有自觉的追求,要精心设计教学。书法理论认为,“意在笔先者胜,意在笔后者败”。意思是要先有想法和思路,想法和思路先于教学实践,教学才能渐入佳境。还要加强反思,反思同种教法的不同效果,反思不同教法的共同点,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发展性美术课堂强调思路→预案→执行→反思→再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班级情况,不断地在同轨班中调整教案,自觉进行教学研究,从而努力寻求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捷径。
“典型案例”
1.新颖有趣的课题导入
环节截取:猜字游戏→导入新课
课堂回放:
教师先后出示“舟”、“目”、“林”、“月”、“手”、“子”、“耳”和“日”的象形文字图片,让学生猜猜看这些分别是什么字,从而导出本课课题。
(教学意图:利用我国先人创造的早期图画文字即象形文字开展小游戏,让孩子们从可视的字形展开联想,猜测文字,一下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不仅为本课的教学找准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还隐藏着太阳是万物之主这一寓意。)
2.再激学趣的总结拓展
环节截取:小结拓展→生命的源泉
课堂回放(略)
教师总结:经过我们的努力,九个太阳重回了扶桑树,看,扶桑树又充满生机了。看着失而复得的九个太阳孩子,曦和妈妈幸福地笑了,就连那个每天在天上值勤的太阳也乐了。它呀,要把更多的光明与温暖带给人间,让人们和谐相处,快乐生活。最后让我们记住:天上的太阳只有一个,它是生命的源泉。太阳是太阳系的主宰,也就是总统,但太阳却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不点,一个小小卵子(课件再次出现“⊙”符号)。有关太阳的其他知识让我们课后去寻找吧。
(教学意图:教师简单的总结,不仅为续编故事——集体作业《后羿射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符号的再次出现,使教学首尾一致,回归一点,非常自然地提升了本课教学的人文主题“和谐”,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教学理念,更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学习愿望,使教学“授人以渔”。)
从开始的象形文字⊙导入,到最后的象形文字⊙定格,本课教师通过认真的钻研,多次的试教,及时的修改,反复的调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堂教学预案(见教学思路图)。
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太阳,让孩子们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太阳与人类生活及文化艺术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热爱太阳、崇拜太阳、探索太阳的美好学习愿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从平凡中发现独特),增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简单事物的特殊寓意),培养了他们多样的创作能力(太阳可以用这么多的形式来表达),真正起到了发展性美术课堂是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影响学生一生的东西。
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太阳,因为有了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太阳,因为有了一枝一叶皆生命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创作出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多样”;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太阳,因为有了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的“控制”,才让教学走向了“意在笔先者胜”的“自觉”。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
开着火车上太阳
又到了一(9)班的美术课,今天要让学生走进熊猫的世界。为了能让学生仔细观察熊猫,了解熊猫的体态特征与色彩特点,我设计了“我是大熊猫”这一角色,让学生看着课前我从网上找到的一幅幅熊猫的精彩生活照,模仿图片中熊猫的姿态,还可为图片中的熊猫配音。学生们一个个可来劲了,表演也生动,你看:他们或四肢跪地,表演熊猫寻觅食物;或两人合作表演熊猫爬树;或屁股坐地,表演熊猫吃竹。其余学生也投入地做着观众,掌声不断,有的还在表演后提了很多建议。
熊猫的特征分析完,启发创作时,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看来刚才熊猫生活照片的欣赏,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看,他们构思的画面多有生活气息。“老师,我要画熊猫开车。”坐在讲台边的徐蓥棠突然手也不举,叫了起来,还用渴望我肯定的眼光看着我。“这皮王,当别人都在说生活中的熊猫时,他就喜欢与众不同,什么熊猫开车,你连熊猫都画不好,还要画车给自己增加难度。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噢,刚才欣赏图片时,有一只熊猫坐在树枝上,他还插话说熊猫在开车。”我心里虽然是这样想的,但还是随便地说了一句:“可以。”他听后,马上脸上露出了笑容。
启发创作环节结束,孩子们马上拿起了画笔,画了起来。我在学生中走看了半圈后突然想起还没让徐蓥棠回座位,他倒好,搬着凳子趴在黑板前的桌子上画。我急忙走过去看,出手还挺快的,真的画了一只开车的熊猫。看着他不再捣乱,很投入地画着画,我赶忙让他回了座位。在背景音乐“熊猫咪咪”的渲染和熊猫照片的启示下,孩子们在八开大的纸上专心地画着。当我再次转到徐蓥棠的身边时,他已经画了好几只熊猫在坐车,我表扬了他一下,他高兴地告诉我,他画的是熊猫坐火车,还开始画铁轨和天空中的太阳,太阳是孩子们都喜欢在画面上添加的景物,他也不例外。
作业交流了,黑板上用吸铁石贴满了学生的画,一幅幅都很吸引人,孩子们扬起了笑脸兴奋地看着,并一个个争着上来介绍了自己的画,有的还说了简单的故事。看着黑板上这幅“开火车的熊猫”画,我也让徐蓥棠上来介绍自己的创意。介绍时,他很兴奋,还从黑板上取下了画,放在展示台上,让画面在大屏幕上展现:“森林里要举行一次到‘太阳旅行的活动’,熊猫宝宝也想去,他们去央求熊猫妈妈,终于熊猫妈妈同意了。看,熊猫妈妈真带着熊猫宝宝开着火车上太阳旅行啦。”经他这么一说,我赶紧仔细看他的画,画面上真的有一节铁轨通向了太阳,为了显示铁轨的长,这一节铁轨跟画面下半部的铁轨没连在一起,而是从画外延伸进来的,而且还画得窄了点。“徐蓥棠的画真是太有创意了,谁来表扬表扬他呀。”我赶紧抓住这一机会,让其他同学发现这幅画面的新意之处。“你的画色彩漂亮,内容丰富。”“你的画线条真好看,铁轨还是用竹子做的。”好几个孩子都情不自禁地表扬起他来。徐蓥棠还一声声地说“谢谢”。我拿起了讲台上的纸制金杯,对着全班同学说:“徐蓥棠的画不仅美,而且有创意,老师今天要奖他一个金杯。”徐蓥棠是那么高兴地接过了奖杯,并深深地说了一声:“谢谢吕老师!”
两个多月后,徐蓥棠的课堂作业《开着火车上太阳》发表在《美术报》上。初次的成功,让他惊喜不已,学习与创作欲望更强了,还参加了我的泥塑班。后来他的泥塑作品《剑龙》等也发表在《艺术》教材与《江苏教育》上。一次次的成功给徐蓥棠带来了更大的激励。现在,9班的艺术课画画最投入、最有创意的就是昔日的这位皮大王啦;知识最丰富、发言最积极的也是现在的这位小“博士”。
与美同行
冬天的花枝藏着初春的潮涌
你会听见冬天与春天的界限
那是花开的声音
春天的花蕾裹着冬天的寒衣
当闹开的花儿唱遍枝头
——摘自南方《界限》
姓名:黄惠芬
所在学校:泉州市永春县桃城中心小学
从教年限:20年
最喜欢的书:《夏至未至》、《听佛》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上网、听歌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找回自己
引子
找回自己,一直是最近的一个思考。刚好接到这个任务要写教育自传。平日我总是难以静下心来为自己写点什么。虽然喜欢文字,也常把所思所感倾诉于笔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今忙忙碌碌的日子里,却早已心生浮躁。为生活的琐事焦头烂额,为未来和前途失去了自我,常叹活得真累。就在这些情感纠结的中间,我找到了我自己。是啊,这就是我真实的状态。
平常人回想平常事,依然心潮起伏。我就开始念叨一下自己。
感谢
拿起笔来,我在这地面上走过三十多年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都渐渐漂浮起来。首先提到的绝对是我的父亲,感谢他给了我生命,感谢他对我的教育,让我爱上绘画。但也因他的教育方式,让我陷入沉思。
小时候的天地很小,父母管得很严。他们的工作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照看我们,但想象力又超级丰富,担心孩子在外闲逛有诸多的不良后果,因此从医院的图书馆、县图书馆借来各类图书,甚至是病人在住院期间丢下的打发时光的各类书籍,当时最多的图书就是小人书与充满插图的山海经、故事会,我的童年扣掉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就是一堆堆书了。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缺少娱乐的那个年代,连环画成了我了解信息、汲取知识、丰富生活的重要伙伴,也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与我后来从事美术教育不无关系。
小时候沉浸在图书的天地里,少与同龄人交往,养成了不懂也不愿与人交流的习惯。初中毕业考取中师美术教育专业,放假回家我仍喜欢躲在家里,闭门造车,终日绘画。这时父亲察觉到即将走上讲台的女儿的“自闭症”,马上采取了对策,一是让朋友的孩子们来我家找我学画画,二是抽空陪我与学生们一同到大自然里写生。在那个年代,中小学里专业的美术老师很少,因此来学画的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生都有,这么几年假期的教学磨炼,改变了我的性格和表达方式。到户外写生又让我学会与人交流,与大自然交流的本领。现在想起来真是可笑,但当时中师三年的我才十七岁,也是一个孩子啊!这三年的磨炼,埋下了我热心教育和执著追求的种子。感谢父亲,那么及时体察女儿成长急需的养分,才有今天我如此落落大方,诲人不倦。
初涉
毕业了,站上讲台的初时,并没有一般人的慌恐,因为有了三年假期里的“校外美术教育”时光,自信hold得住。而实际上,在家中培训十几个人与学校班级六十几个人的课堂有很大区别。低年级学生都很活跃,你提出一个问题,所有人都会插嘴,有些说得对,有些随便说。如果你顺着他们问题请一个学生回答,其他人也不会立时安静,维持半天也不见效,一节课下来整个人累得够呛。而高年级学生,受综合科不重要的观点影响,他们乐于上美术课只是因为不用像上语数学科那样苦做作业。因此每当检查美术常规用具时,一大半的学生根本不带绘画工具,甚至连美术课本与绘画本子都不带来。几周下来,没有一点成就感,颇为狼狈。
在课堂上没感受到学生乐学的激情,我就试着把学生拉到室外上课。想想当时年轻也真够大胆,一点都没考虑到孩子们集体出行的安全问题。一个人带着五十多号人,拿着画具,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闹市边、文庙里、桃溪湾,带着孩子们一起观察、交流、绘画。这一招蛮奏效,学生兴致高涨,把他们所看的景物人物,按他们的领会画下来,新鲜,生动。可我却要三头六臂,时不时嚷着请注意什么、小心什么,东指指西点点。然而室外上课只能偶尔为之,一回到教室,学生又恢复了原先蔫巴巴的模样。试着要改变现状,却收获不大,但有了这些尝试,也积累了些许经验。
一周二十节课,教三个年段,十五个班级,备课,上课,干活儿!“忙”,只能用这个字来描述我毕业后那几年的工作与生活的状态。或许是精力旺盛,或许是激情飞扬,一路走来并不觉得累。我还利用假期做校外美术兴趣培训,也是用心钻研,力求创新,有效教学,学员们学有所得,参加各类比赛屡屡获奖,学生与家长夸赞有加。这些学员大多是本校的学生,成绩是共享的。
挫折
在我毕业后的第三年,父亲因病辞世了,母亲当时早已不在医院当临时工,弟弟念高二,而不足二十一岁的我,要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屋漏偏逢连夜雨,世态炎凉有谁怜。生性倔强的我不懂圆滑处世,屡屡受挫,自尝苦果。失落中,我只能参与美术协会举办的活动,假日里给学生培训时,也一起狂画。国画、装饰画、油画等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县美术作品展并获奖,特别是漫画,我专画世相讽刺漫画,用幽默的方式排解郁闷的心情。
越来越多的漫画作品发表在全国各类漫画报刊杂志上,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漫画朋友,稿费虽少,但汇款单一张张地寄往学校,年轻的心充满喜悦与自豪。1996年末因漫画作品投稿入选海峡两岸漫画作品展,又因是年纪最小的“漫画家”而引起了注意,省漫画协会会长林平老先生给我写了信,鼓励我多多创作,此后的日子里经常得到他的来信指导,也顺利加入省漫画协会。1998年应《泉州晚报》美编、泉州市美协主席罗达人老师的邀请,我在晚报开设漫画专栏,开始长篇连载漫画。那几年的创作期间,有《工人日报》的美编向我约稿,令我无比激动。最难能可贵的是著名漫画家、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华君武老先生也给我来信鼓励,为了中国的漫画事业,这些老一代漫画家们不惜“纡尊降贵”指导新人,鼓励创作,真是可歌可敬!
转变
画漫画,漫画投稿成了我业余生活的重心,而在教学中,我也常带漫画书进入课堂,教孩子们欣赏漫画,说说对画的理解。每当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我总会在黑板上画自画像来介绍自己;给学生批改作业也常用漫画形象来评判,如果作业画得好,就在作业本上画一个微笑;对作业做得不好的同学,就画一个生气的样子;作业比之前有进步,就画出一个很吃惊的表情。这种漫画式的评语,很受学生欢迎,每节美术课成了学生们的期待,一分发作业本就迫不及待地相互查看漫画评语。孩子们也因老师是位“漫画达人”而尊重有加,从而喜欢上美术课。这样的氛围不知不觉地改善了以前学生对美术课爱上不上、画具爱带不带的局面。
但总有一些学生在美术课上坐不住,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甚至表示不喜欢画画。但我发现,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他们却因偷画小人儿受到批评。为何在美术课注意力集中不了5分钟,却可以在其他课堂中花好几个小时画卡通形象,谈论他们拥有的漫画卡通书却如数家珍?可见漫画对孩子们深具魅力。我想,为什么不能将漫画、卡通、连环画作为学校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个部分呢?
试着先在高年级学生中做试验,一封信或一个贺年卡、一个笔记本,让他们用漫画或者卡通画来装饰,让他们讲讲班级发生的趣事,先产生共鸣,再把故事改编成漫画。没想到这一来,学生反映出乎意料。众多学生不仅把画作在自己班级里与同学交流,还会拿到其他班上去展示,甚至互换作品。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虽然作画技法稚嫩,寓意也并不深刻,但却以轻松幽默的魅力打动着众人。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也越发得到学生们的拥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一开始,接下来就好办了。课堂上,我在通过欣赏漫画或卡通画让学生获得绘画技巧的同时,让他们学会艺术分析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评价一幅漫画,就可以使他们了解透视的原则,形象的绘制,并对风格和设计提出评价。还提供一些漫画报刊的投稿地址,让他们也来过把瘾。这个过程真值得回忆,只是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图片或影像可以精彩回放。
蜕变
2000年,电脑如同当年的电视机一样开始普及千家万户,我也被这新事物迷住了。其实当时网络并不发达,网络资源还非常少,而书店里关于电脑硬件与软件的应用教程却非常多,我的业余时间改为泡书店、泡电脑,并日以继夜地学习。从最基础的打字练习到学会Power?Point课件制作,从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CorelDRAW到动漫软件Flash,再到网页设计Dream weaver,非编Premiere等视觉设计软件无一放过。2003年,在大家对Office办公软件还不怎么熟悉的时候,我就参加市里比赛并获得了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室软件应用模块高级操作员级考试证书。多次参与省市县各级的课件制作,辅导学生参加电脑绘画比赛、网页制作等,均取得了优秀成绩。
因为对网络的兴趣,我自学搭建服务器,自学编程,那些年建起了“永春文艺网”“泉州艺术教研网”“起跑线画室”“永春自行车网”等大型网站,为泉州、永春的文化艺术资讯交流创设平台,为促进文艺在网络空间的拓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个人事迹也被《泉州电视台》《东南早报》采访报道。
2005年经选拔被推荐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现场大赛,当时比赛项目有理论笔试、水墨画创作、flash动漫制作、静物色彩写生和手工制作共五项。我的成绩是水墨画创作获第二名,flash动漫制作第三名,手工制作第八名,总分二等奖。
那时的永春,或者应该说是整个福建省才开始进行新课改。新的教育理念对我来说还是一头雾水,这给我敲了下警钟,不能再糊里糊涂按照教参教材盲目上课了!我一头扎进了各大教育论坛,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注册浏览,发帖询问,回复下载,没想到外面的世界是那样轰轰烈烈,美术教育课改竟是如此多姿多彩!我如饥似渴地流连于网络中,经常彻夜搜寻美术教改案例,心底涌动着一个欲望:我要学习,我要蜕变!
或许是得益于漫画基础及美术专业与电脑技术的有机结合,我开始涉足电视动画,一些创意的表达得到了认同。2006年起开始兼职为永春电视台设计制作栏目片花及专题片花,一时展亮彩屏,深受好评。
电脑操作的娴熟,对我的课堂教学也大有帮助。结合多媒体的应用,美术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激情高涨的学习情境。比如上一节走进漫画的欣赏课,以往要把漫画书本举得高高的,比划着讲解,课间才让孩子们互相传看。而今不用了,首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一组明星漫画肖像,明星们可笑的漫画肖像让学生们都忍俊不禁,然后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这些人物你们都熟悉吗?他们和我们平时生活中看到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情绪也都非常高涨。就这样,学生在笑声中进入了新课,并充满期待。这就是多媒体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少,接触的事物不多,所以他们脑子里储存的素材就少。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较直观地把各种图形显示在同学们眼前,开阔他们的视野。利用多媒体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作手段。总之电脑的出现,多媒体的使用,让我的美术课堂起了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感悟
转眼间迎来了2010年。这一年,我申请到永春东部一个小山村支教两年。
这个小乡镇名叫外山,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外山山外山,云河河上河,梦在云中飞,河从天上来”,这是一名女诗人游过外山留下的诗句。
初到这所学校,无所适从,一切是那么陌生。自1992年毕业以来,我一直在县城的中心小学里任教。美术课程里所要求的文具材料,对县城的孩子们来说并非难事。自从到了这个小乡村支教,才发现乡下与城里的条件是那样悬殊。学生没油画棒,没水彩笔,没胶水,更不要说什么透明胶、双面胶,可以说是没有美术课所需的一切常规工具材料。因此,农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了我支教教研的一大课题。
刚开始,我带去了白乳胶、油画棒、色卡纸等美术材料放在美术室里,但只两个星期就全部耗光,毕竟全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后来,我发动学生从身边的角角落落、废旧物甚至垃圾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比如,课间我有时会先在教室的垃圾桶里找一找可以利用的拼贴画材料,像废纸、丢弃的塑料瓶盖等,学生就很好奇,非常想看看老师会做些什么。这时我就拿出手机里预先存下的各种变废为宝的手工作品告诉孩子,原来那些零乱的、不起眼的甚至是被我们丢弃的东西也能变成美丽的画,从而启发学生发现身边平时被忽略的美。
农村里农作物多,就运用萝卜、土豆、花生来上一课《瓜果变变变》;运用瓜果蔬菜的横截面作画,当印章,构思奇特,趣味盎然。同时我也鼓励孩子收集废旧材料,让他们成为材料收集的主角。孩子们对于自己收集来的材料都格外珍惜,并更加乐于探索。如用废报纸制作纸篮和纸立体动物,用瓦片来画画,用稻草扎人物动物,用种子粘贴装饰画;一起去田里摘菜叶,采三角梅的花朵,挖一些田里的土,拣些煤渣,收集各种可以研制出色彩的材料;一起挖来田里的泥土,一起做泥塑……这个过程中,丰富了操作材料,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更拓宽了创作途径,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创作热情高昂,以下的图只是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
我也常把美术活动从美术室扩展到操场、校外,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不仅教室、桌子可以作为创作的场所,跑道、操场、草地也可以成为美术活动更广阔的天地。用粉笔在操场上做人物线描,用塑料袋做风筝在操场上放飞。当秋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我就设计了“落叶飘飘”的活动,场地就在学校的操场。有的用各种形状的树叶组合拼贴成了一幅美丽的树叶拼贴画,有的将树叶刷上颜料印一印,还有的用贴纸和彩带打扮树叶,不一会孩子们就举办了一场独一无二的“落叶展览会”。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在这风景优美的小山村,我当然不会放过这美好的机会,我时常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积累创作素材。外山小学一百多个学生,就有六十几个寄宿生,午饭后,我常带着孩子们在学校后山散步,观察各种小草山蕨……数一数野花瓣,闻一闻花香,再感受一下凉爽的秋风。美术课上,我们也会来到田野里,坐在田埂上,在新鲜的空气中,在蓝色的天空下,一起辨认各种蔬菜,区别它们的不同,我让他们拿起画笔,把美妙的景色搬到画纸上。画面虽然稚拙,但每一幅作品都注入了孩子们真挚的情感。
机缘巧合,正当我申请支教的同时,我申请的省级课题《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土美术资源研究》也获立项,支教中我很注重收集整理教学过程与学生作品,与课题组十五位成员一同钻研,努力收集整理课题相关资料。在实验中,我们编写了简易的乡土美术教材,设计教案,撰写教学论文,成功地开展各级公开示范课,也通过与民间艺人的交流,开阔了眼界,成功举办了课题研讨会及学生乡土题材习作展。课题在赞扬声中结题了,但研究与应用仍在继续。2011年8月暑假应县教育局进修学校邀请,在县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中做题为“创新美术课堂的材料与手段”的讲座,会后教师们络绎不绝索取讲座资料、联系方式等,使我深受感动。在2011年全市课题结题总结会上,我做题了为“为了山里的那片霞光”美术教学研究汇报,深受同行与专家们赞赏。2012年开春,我又加入了由国家教育部艺术委员会委员侯令老师指导、市美术教研员陈德煌老师组织的全国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县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承与学习进行研究,将“非遗”技艺编入教材,近距离感受和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两年的时间飞快过去,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令人回味。我感受到了乡村的淳朴,山村娃的可爱,乡村教师的朴素追求。感谢这里的人们给予我的帮助,感谢那一群孩子一直爱着我,感谢这片土地赋予我生命的精彩,使我领悟了“外山山外山,云河河上河”的优美景色所蕴含的哲思。我觉得,只要心中有爱,就没有什么难事,梦想就在咫尺。
一位诗人朋友为我支教壮行时写下几行诗:“你的笑声/便是这样的溪水冲出幽谷的呼喊/你成了一束阳光/给山里孩子打开一扇天窗/你会用你的画笔/与他们一起描绘山里的未来/你会带他们沿着山路奔向大海。”这样的勉励就渐渐变成一种现实。山村永远充满灵性,只有教会山里孩子发现美创造美,农村美术课程教学资源才是取之不尽的。但愿我在支教短短的时间里,为学生留下的是一抹美丽的霞光。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叙事
让生命教育走进美术课堂
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对生命意义的领会是时冷时暖。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不如意不顺心,有困惑有郁闷,有悲伤有懊恼。但只要有一点阳光吸引,人们就会从阴影中走出来。那些走向极端的人正是缺少这一点阳光,这阳光是多么的重要!我想,大部分人懂得把生活工作的压力处理得宜,会变成一种动力,进而产生生命的活力。但孩子们呢?当代很多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容易焦躁,或由于家长的溺爱娇纵而不能接受挫败。因而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谁来干预这校园里的心理危机?如何把生命教育融入美术课堂中去,让阳光照亮孩子们的心灵?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摸索的……
通过绘画合理“宣泄”情绪
心理专家指出,绘画代表着孩子很多的意象(意象是个心理学名词),在表达孩子不可言说的情感和释放孩子情绪方面有很多好处。比如孩子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可能会运用一些看上去很不好的色彩,如灰暗、沉闷的颜色。但是,当孩子把这些东西释放出来以后,内心就会变得很轻松。因此,绘画和音乐一样,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可以拨开云雾见到阳光,对儿童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
在欧洲,通过绘画来干预心理疾病已有三十年的历史,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美术课堂上要求学生作画,画画则是良性的排解消极情绪的好方法。因此,美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忘却烦恼。记得一次美术课,以“春天”为题让孩子们作画,让他们把自己理解的、想象的春天画出来。一节课下来,当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春天》展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春天和别人的春天,不论用什么方式表达,春天就是他们美好的代名词。学生们的心情一下进入非常良好的状态。可见,在美术课上由老师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合理“宣泄”是非常有效且必要的。
教学中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要教会孩子们人生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生命来之不易,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我在上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草丛中》这一课,我用歌曲《小草》导入: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意图引导学生懂得小草的生命价值,认识到平凡同样可以精彩。
学画单株小草时,我把小草画得顶天立地,很大气。还写上几句:小草是我们的好朋友,把空气变清新。它绿化我们的环境,我们要爱护它……小草虽小,却闪烁出生命的光辉。这种渗透教育法,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再怎么渺小都有自己的价值。
学画草丛时,再渗透:大自然中的小草,总喜欢挤在一块儿,它们也害怕孤独呢!看!多漂亮,多茂密呀!它们挤在一块儿就变成美丽的草丛,把我们的环境变绿了,变美了。意图引导学生明白团体的力量大,要有朋友,生命才会更美丽。
总结时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用生动的线条描绘了美丽的草丛,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我们脚下这些不起眼的小草,在大自然的考验面前,却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环境恶劣也会慢慢地生长。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学习小草那种顽强的精神。
课堂教学渗透安全教育
作为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我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通过美术课的教育录像或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欣赏、评判,使他们能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红灯停,绿灯行》时,首先利用多种媒介呈现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这些标志表示的意义,让他们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交通安全的知识。在美术课堂中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并通过交通教育动画,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爱护自己的生命。其次,通过“酒醉驾车发生车祸”等事例,让学生除了爱护自己的生命,也爱护别人的生命。再次,让学生欣赏各种交通标志,认识标志的含义,知道设置标志的意义。
对于高年级,开设生命与安全的手抄报课程与保护生命安全的科学幻想画课程。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从小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注意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爱护自己的生命。
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我们注意运用校园文化这个大课堂,有机结合美术教育,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
例如在玉树地区的抗震救灾活动中,全国人民捐资捐物,我校全体师生也开展了捐资救灾活动,我把这次捐款活动拍摄下来,让六年级的学生观看,再让他们说一说所知道的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们充分体验生命的价值,感受中国人民在灾害面前团结互助的大爱。同时,我还让他们观看一段“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的录像,有机结合进行安全自救的教育。最后,让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
我设置了几个主题,让孩子们自选:1.全校师生捐款的场景。2.抗震救灾中最使你感动的情景。3.地震中,怎样自救。4.给玉树地区??小学设计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学生完成自选的一个项目后,再让学生自我评价、修改,在“六一”、“十一”或元旦期间举办校园儿童绘画、手工展,让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生命与教育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提升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抓住节日的良好时机
美术教师在生命教育实施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美术教育的每一次实践活动中,都极力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在我们的一些节日中,很多都与生命的存在及意义有关,如清明节、植树节、禁毒日等,我结合节日有的放矢地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我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加校园植树种花活动,到野外拍摄人工造林的美景,观看本地美丽的雪山及东溪大峡谷。看到清澈的溪水,让学生知道,我们保护了泉州、晋江的上游水源,也是对住在下游的人们生命的保护。再谈到广东一些地区环境因受污染,造成大量的生育问题,晋江地区的饮水问题以及日后的担忧,从而引发保护水资源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通过校外实景观察与写生,我让学生创作了环保画报,使他们树立环保意识,爱护树木花草从我做起。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勾勒出一幅幅“感人的漫画”。如面对被砍伐的木桩上找不到家的小鸟,有用拟人手法画小树苗的梦,有画破坏了森林污染了环境的恶果……让学生通过想象制作作品,再放到班级、学校中展评,选出各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面向社会、家长布置画展,既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又对社会群体进行了生命教育。
又如“世界禁毒日”,我充分利用这个纪念日的宣传,让学生用漫画形式画吸毒病人的悲惨场景,让他们知道吸毒对人体的危害,使学生从小远离毒品。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美术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才会珍惜生命,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让生命绽放美丽。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
不敢抬头打招呼的课代表
记得一次登录信箱,发现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黄老师,我有件事想请您帮个忙,但请您一定帮我保密好吗?我是您的学生,能给一下您的手机号码吗?我想用短信和您说话!”是谁呢,到底什么事呢?估计是从学校网站那儿得知我的信箱。既然是我的学生有事要我帮忙,而且还要保密,我便回信答应了。
第二天手机便接到一条短信“老师,后天星期三,您上五(6)班美术课时,能不能不要让课代表再帮您的忙,他们都骂我偏心,连我的好朋友都这样说我,我不想失去朋友。请一定帮我这个忙,而且千万别在班上说起这事,拜托啊老师!谢谢啦!”我一愣,原来是她呀,五(6)班一位性格极内向的美术课代表小榕。在路上或在学校里,每次碰到我总是深埋着头不敢打招呼。倒是我曾几次三番地主动叫她的名字,半开玩笑地说,老师是老虎啊?没想到她的头更深地藏起来了。后来就算了,任她像老鼠躲猫一样溜过。这个短信竟是她发来的,着实让我意想不到。
我知道,如果不帮她,会让她更自卑。我的美术课常会让学生做一些互动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又经常让各个小组相互竞争合作,为了取得好成绩,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十足。这样的方式既能满足孩子们好玩好动的心理,又容易使注意力集中。因此课堂学习效果很好,也就有了诸如评分、记分、收集讨论结果或者总结之类的活儿,常由值日班长和美术课代表来担任。是同学们为了这竞赛的分数为难她,使性格内向的她因此退却吗?虽然可以改变上课方式,但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吗?小榕不光学习好,而且做为班干部工作大胆主动,帮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该如何化解她的委屈,如何不使她对以后的工作失去信心与热情?我决定“攻心为上”。翻出教案,思想着下一节课得如何上。瞅见课题是“我们去旅行”,便计上心来。于是从容地给小榕发了条短信:“放心!答应你!”
上课伊始,首先情景导入。课件播放着美丽的大自然的画面,激发孩子们向往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欲望。“同学们,暑假就要到了,大家一定很想到野外去旅行吧?”接着我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旅行笑话,说明旅行前物质准备的重要性。“好,让我们为这次愉快的旅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吧!”学生们纷纷互相交流起来,一切按教学计划进行着,而我几次微笑着去看小榕,但内向的她还是把头低垂着……
第一环节——旅行准备。小组讨论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我转头看了小榕一下,见她已抬起头,但见到我看她却又把头低下了。趁热打铁,我接着让同学们把旅行应带的物品画出来并张贴在黑板上。一段时间过去,分成四个版块的黑板已贴了许多画。有路线图、衣服、雨伞、洗漱用品、零食、药品、钱、照相机等。而此时小榕已跃跃欲试,手中拿着张画想上来却又迟疑着。我很自然地走过她坐的那组,把她前面同学的画拿了起来,也很顺手的样子把她的画一起收上来,然后贴到他们组相应的位置,并夸了夸这几张画作。小榕这时脸上已含笑。这个环节,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班长或者课代表到黑板前来做统计登分,而是在班上众多高举的手中挑了一位上来,并且计分结果没有受到异议。
第二环节——在旅途中。“旅途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让旅行更快乐更安全?”这下,学生更活跃了。大家相互讨论、交流,不一会儿,一条条便签纸贴了上来。“旅行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不要发生争执”“要有集体观念”“要互助”“注意来往车辆,以免发生危险”“保管好随身携带物品”“不可擅自行动,要结伴而行”……
这个环节,我让每个上来贴便签纸的同学贴之前大声念出他们的建议,并马上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们说一说,评一评,问说得怎样,合理吗?当一位同学说“要选出队长,帮助解决大家的团难”时我马上说:“可是选出了队长,队员们不听队长的话怎么办?”这时,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事先制定好‘公约’,每个成员都遵守!”这个意见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认同。快下课了,我及时引导说:“同学们,我们同在一个学校里学习,同在一个班级里相处,在这漫长的六年时间里,像不像也是一次长途旅行?那么在这次小旅行上,我们是不是也要遵守公约,团结友爱,听从导游或者队长的指挥,一起快乐前行呢?”聪明的同学们齐声喊了起来:“要!”
后来几节美术课,小榕像以往一样,每逢该记分时都主动上来记分。尽管还是那么腼腆,碰到我时也是说声“黄老师好”,但她却不像以前总低着头,而是扬起了头露出灿烂的笑脸,我也被感动得满脸春风。记得那节课后,还收到她一条短信。呵,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是什么。
让孩子的心灵扬帆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
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
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
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
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
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姓名:黄芳
所在学校:长沙市银盆岭小学
从教年限:16年
最喜欢的书:《爱与自由》、《教育走向生本》、《接纳孩子》
最喜欢的事:旅行、阅读、舞蹈
——郭思乐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小蚂蚁爬山记
孜孜不倦地探寻,如刨事物的根本;道路的宽与窄,沟坎的浅与深;迈过真理近在咫尺,爬过心中每一座高山,汗与泪闪烁成追忆的笑脸。
——题记
美好的开始
小时候喜欢读书,总想着要给妹妹们带个好头,小学、初中我都没落下过前三名,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湖南宁乡师范学校。
师范三年,我们进行了全面的学习与训练,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三笔字、舞蹈等,这些都是有意思的学科,我几乎每门功课都喜欢,特别是绘画和舞蹈,我更是下了一番功夫。记得寒暑假的时候,我还特意留在学校,参加培训班学习,功课经常是拿甲等奖学金。学校的活动挺多,我还经常拿学校运动会长跑项目的奖金,奖金比我每月生活费还多呢!课余的时间也很多,除了常常和同学一起郊游、野炊外,我参加了全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拿到了专科文凭。课外阅读也是我喜欢的事情之一,每个周末,我都会往学校图书馆跑,名人传记、小说、励志故事,都常常捧在我的手心。和三五好友逛新华书店、书市也是我闲时一个不错的消遣。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很快就要师范毕业了,学校很严格,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等基本功都要过关。还清楚地记得毕业前夕,一下了早操,好多同学都自觉地留在操场上练习舞蹈;下课了,挤在黑板前练粉笔字;中午自习,习帖练书法……最后,我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统分到市内的名额。
遭遇沟坎
求学和分配都非常顺利,1996年7月,我来到了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小学,一直工作到现在。刚分到学校的时候,我激情四溢,豪情万丈,感觉自己踏上了全新的征程,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可现实却给我浇了一盆冷水,课堂上,我在讲台上大声讲,小朋友就在台下小声讲;我向学生提问,教室就鸦雀无声,恍如无人;更可气的是在高年级课堂里,我和学生追成一片,教室里如开了锅的饺子,小朋友们好像合着伙来欺负我这个新老师,完全不听指挥……课前,我也精心备课,找资料,做笔记,书上写满了重点句子和提醒语言,可到讲台上,两三分钟就讲完了。看着讲台底下的小脑袋,我感觉自己好像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大脑仿佛处于真空状态,白茫茫一片,末了,我们大眼瞪小眼,一阵尴尬的沉默。课后,我使劲反思自己,到努力寻找答案,可惜没有。向同事请求帮助,他们也是笑呵呵地说,这是非常正常的,经验要靠积累。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慢慢地适应,可是,每周十九节课的课时也让我这个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感到很吃力,第一个学期,我几乎每到星期四、五嗓子就嘶哑了。每天放学就是写教案、备课,几乎没有娱乐时间。就在这时,曾经也是老师的我的两位好朋友辞职了,一个开了家美容院,另一个自己开服装店。看着她们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我心里很是羡慕。有一段时间也确实有些心不在焉,我常常下了班就幻想,自己也经营着一家小店,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开门营业,自己在店里不急不慢地打理,生意好,钱包就鼓鼓的,生意清淡就看看小说,玩玩游戏,或者和隔壁邻居聊聊家长里短。可是,回家和家里人商量时,却遭到爸妈的一致反对,说是好不容易才读书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怎么能轻易放弃,不行,绝对不行。得不到支持和帮助的我只好沮丧地放弃了这个想法。教学上,我还是没有很大的突破,只是不紧不慢地完成着学校和上级的任务。
找准方向
不久,我们学校新建教学楼,扩班,又从外校调入一名美术老师。调来的这位吴老师,认真负责,积极肯干,在学校里申请市级课题,搞教育研究。看着她风风火火,大刀阔斧地努力着,我既是佩服,又有些不服气。怎么说我也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我也想好好干出一番成绩,不被人看轻。于是,我们俩互相加油互相鼓劲,又各自努力,暗自较劲。后来,随着孩子的出世,我大量关注幼儿教育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更生出对孩子的热爱与理解。对我颇有启发和引导的《蒙台梭利教育丛书》、孙瑞雪的《爱与自由》、小巫的《接纳孩子》等书我读了很多遍。在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生理成长轨迹后,我对教学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投入。在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时,也更关注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的产生。我会和班主任多交流一些小朋友的表现,特别是一些“差生”,我会更多地注意和表扬他们,让他们在美术领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而不会在小朋友眼里一无是处。孩子有了自信和关爱,才会更健康地成长。偶尔在书店看到郭思乐教授的书《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等书,我的心顿时温暖了起来。原来,关注人的教育,全面依靠人的教育才真是美好的教育,才是春天般的事业。读了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一书,我心里更加明朗,教师是多么迷人的称号,教书育人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业。我变得积极热情起来。上课、备课、找资料,特别来劲,学生也感受着我的激情,我们的相处变得和谐了。看着他们有时在课堂上的顽皮,我不再是简单粗暴地呵斥,而是理解与宽容,再适当地小小惩处。小家伙们也知道我是真心喜欢他们,对我的处罚与批评欣然接受。这样做不仅改善了师生关系,找准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的生活和工作似乎都充实起来。我开始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也多次被评为教研积极分子。带领小朋友们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全国的、全市的、全区的,小家伙们也很争气,每每都拿了好成绩。我自己也专心钻研教育教学,在看到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学研究成果在全国十一五课题中推广,我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情况和美术课堂特点,开展了生态课堂研究。让我很开心的是,我的想法得到校长、老师和同行老师们的认同,特别是小朋友们的肯定。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书籍,上网找寻相关资料,写读书心得和笔记。有了努力的方向,做起事来感觉还真不错。记得那段时间,我虽然很匆忙,还有些累,可是却非常快乐。幸运的是,我的研究成果还评上了省级二等奖和市级一等奖。
感恩生活
其实,我的一路成长有非常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去感谢和铭记。因为有了这许多的关爱和帮助,才让我一直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挫折和失败。感谢我的学校校长,每次的学习和培训,校长都非常热心地支持我,我的每次新想法和新研究都受到了大力肯定和鼓励;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跟我分享课堂的失败与成功,微笑地看着我慢慢成长;感谢我们教研室的杨老师,几乎每次教研活动她都会给我们总结、提醒,她的话总是那么诗意与灵动,点拨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努力的方向。每次我都认真地听着、记着、体悟着。还有我的家人,无条件地支持我接纳我,让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我喜欢的事情……怀着感恩与祝福的心情,我的每一天都那么充实,那么快乐。仰望教育这座美妙迷人的大山,我这只勤劳的小蚂蚁将孜孜不倦,一如既往地向上再向上……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叙事
生态课堂教学引来教育的春天
课堂的不和谐音符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口落悬河,侃侃而谈,学生或心不在焉,或埋头书写,或干脆呼呼大睡。学生学习兴趣及与老师互动的情况很不乐观。
镜头二: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太少。在课堂上,大多数同学不能积极主动地发言,不乐意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面小,反馈面小,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很少,学生处于被动的机械接收状态。
镜头三: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待加强。在课堂中,学生对回答问题者不关注,不倾听学生的发言,也不能及时做出补充评价,学习状况松散、拖拉,缺少相互促进、共同达成目标的氛围。
积极的思考
当我们都在呼吁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以人为本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学生是什么?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难得出结论,学生是一种生命存在,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双重需求,精神生命是建立在物质生命发展的基础之上,与之并行且促进物质生命发展的。教育的价值既在于物质生命,更在于精神生命。也就是说,教育既要教会人生存,还要教会人懂得生命的意义,两者缺一不可。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适应发展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当老师?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去观照、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生本教育理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先生主持。生本教育方法论的根基是“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的目的,教的过程的核心,教的实际价值的体现,全在于学”。“生本教育”就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师表现自我、体现能教的境界应该是“教而不见(现)”,这样让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活动,让课堂变成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殿堂,让学生自己去整合知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自然生成;而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学,让每堂课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文化的盛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生态课堂的理念与追求
生态课堂教学的本体以及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育之所以应当全面依靠学生,是因为儿童的情感和智慧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人的高级精神活动本能,儿童秉承着人类亿万年生命演进的发展成果,具有与成人相去不远的丰富情感和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好学出发,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合作与探究学习。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学生资源的发现与利用是我们今天提高教育质量的希望所在。尽可能发挥和利用学生资源的教育是教育的新境界,犹如利用对方功力的武术大师拥有功夫的最高境界一样。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它其实就是创新,是人对自身的挑战,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尽快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己“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儿童的体悟水平得以提升。儿童具有天生强烈的对集体所具有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求得同集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一致愿望。儿童个体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应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交互式的讨论,使儿童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讨论的常规化不但使学生获取了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因此,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才能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
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观念也要更新,我们要从“拉动学生的纤夫”变成“生命的牧者”,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于生命之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对普通的基础教育而言,教只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对学生的放飞中获得自身的解放,同学生一起成长。这种新认识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新的目标和途径。
生本教育的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评价至少应当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生本教育体系的评价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评价应附着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我们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我在美术课上设计了一个评价表格,主要是针对孩子在课堂的表现情况以及在课前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综合评比与记录,以便积累观察资料,分析每个孩子的成长情况,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策略,从而有利于对每个孩子的教育。
花开的声音
在上湘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课《小人国》一课时,我先给孩子们讲一个王子在小人国历险的故事,故事还没讲到一半就有孩子插话了:“我听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于是我停下来对他说:“那你给我们全班小朋友说说这个故事吧!”小家伙摇摇脑袋说不太记得了。我笑了笑继续往下讲,又没有多久,一个孩子大声说:“知道了,知道了,那个王子去帮助小人国的国王打敌人。”我微笑地看着他,鼓励他把他知道的故事说出来。他话音刚落旁边的孩子也有话说了……我索性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便说:“大家来猜一猜故事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小朋友们和同桌互相讨论,互相说一说。”哇,小朋友们高兴地编起了故事,很投入地和大伙分享自己的故事……说了大约三分钟,我请两个孩子讲了自己编的故事结局,还挺像模像样的。我接着启发他们:“你们也想去小人国玩吗?”“想!”孩子们的回答震耳欲聋。我故做神秘地秀出我的一只彩色铅笔说:“这是我的神奇魔法棒会将小朋友们变小,请大家闭上眼睛说一说你变小后看到的事物和感觉。”孩子们的回答太有想象力了。如“我变小了,我的鞋子成了我的大游轮,带我去南极看企鹅”,“我很小很小,爬上了金龟子的背,飞到天上去摘星星”,“我变小了,能从门缝里进出教室”……这些神奇的想法都一一表现在他们的画里,让我忍不住向他们竖起大拇指,他们的世界太丰富了。孩子们在问题的指引下不知不觉地达到教学目标。(附作品)
在课堂中除了创造生动的问题情境,平等的交流氛围,诱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自己会提问题,会找问题,会收集资料。在教湘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城市灵光》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孩子们预习,自己去找一找我们城市里最喜欢、最熟悉的建筑或者世界各地最有特色的建筑。在上课时,我给孩子们看了香港中银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各地建筑图片。我问孩子们你们都认识这些建筑吗?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这些地方的代表建筑呢?好家伙,他们一个个侃侃而谈。接着,孩子们又拿出自己课前调查和收集的城市建筑图片开始交流,分析这些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然后,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在他们充分讨论和理解标志性建筑的特色和形象后,我再提出作业要求,孩子们很投入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描绘自己最喜爱的建筑物。第二课时用合适的纸张制作建筑模型,我也是采用小组合作,看一看,拆一拆,学一学,综合其在数学课上立体几何图形的制作方法来进行这节课的制作。孩子们很投入也很专注地进行纸模型的创作。(附作品)
老师在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倾听者和协助者,在孩子们发言和讨论的时候,只管耐心地等待他们认真投入的探讨和交流。也许此时的课堂有些闹和吵,但是确实是孩子智慧火花激烈碰撞的时候,我们还是多些宽容,允许孩子大胆主动地求知。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找到问题答案。如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充分依靠学生的能力和潜能来解决问题,老师只是参与者和协助者。
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何况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呢?让我们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尊重每个孩子的生命发展,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扬起生命的风帆,茁壮成长!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
我的生态课堂
快到期末了,二、三年级的美术课陆续结束了。剩下的时间给他们安排什么美术活动呢?走进二二班教室,我发现孩子们带的工具各不相同,有的是油画棒,有的是水彩笔,有的是彩色卡纸和剪刀等手工工具。这些孩子各有特长:细心文静的张思佳画面特别干净和丰富;圆圆大脸、爱扎麻花辫的杨廷玉和陈子柔两人特别要好,也是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成员,对油画棒特别钟爱,技法运用也不错;还有手工很精致的胡元其;对飞机大炮特感兴趣的源峰……“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我的脑海里跳出生本教育朴实而发人深思的教育理念!对,就给孩子这样一个主题,让他们用自己最喜爱的工具进行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是刚刚过了“六一”吗,就以《快乐的六一》为题。在和小朋友们聊一聊“六一”的活动和见闻,启发孩子们选择印象最深刻或最感兴趣的活动来表现后,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小家伙们刚开始还特别投入和认真,可画面还只是初步的构图和线描稿时,有些孩子就开始互相小声交谈,笑闹……教室里有些地方就像煮饺子似的开锅了。我不动声色地看看其他孩子,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还在认真地做自己的作品。于是,我表扬了那些专注的孩子。嗯,示范效应挺不错,教室立即安静下来了。我在教室行间来回地走动,一会儿小声地和得意的小家伙交谈他们的作品,一会儿鼓励用线和用色大胆的孩子,一会儿用眼神暗示有些浮躁的孩子……教室里回荡着莫扎特的《欢乐颂》《幻想曲》等经典的音乐,应和着孩子们欢乐、投入的创作。我的心情也特别宁静和欣喜,和孩子们的互动也格外轻松愉悦……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作品各具特色,有表现“六一”文艺表演的绘画作品,还有去公园玩得最尽兴的瞬间,还有用彩色卡纸做的卡通小兔,说是“六一”收到的节日礼物……真不错,虽然孩子们的作品不是那么完美和别致,但却透露出他们心中的喜悦和感动,我从心底赞美孩子的作品,送给他们无数的“大拇哥”!孩子们天使般的面容上,又增添了些许得意、自信的神采。
在教育工作中,一个最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人是有个性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孩子不仅在长身体,丰富知识,也在发展着个性。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客观上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个体状态,主观上导致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省时省力一刀切的现象。
我在研究生本教育,阅读郭思乐教授著作的过程中,渐渐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充分尊重孩子,尊重每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允许他们在规则与自由之中蓬勃发展,不断向上;依靠孩子,相信孩子,因为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具有无限潜能,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只有当我们理解和发现生命成长规律,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并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土壤让他们自由呼吸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才能够积极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教育是一片土壤,孩子是一粒种子,老师是一缕春风,当土壤足够肥沃,湿度、温度都合适,春风足够有耐心、细心的时候,我们千姿百态、品种丰富的种子,才能欣欣然成长……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们学得自信,感到快乐,活得幸福的教育!
在上《六面怪脸》一课时,我的感受也特别深。因为这节课主要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完成“六边形三角锥体”的造型,然后发挥大胆想象进行描绘造型,创造出一种奇形怪状的脸谱形象。六面怪脸这种外沿为六边形,内接三角锥体的造型,本身就具有一种形式美感。用其作为脸谱造型的基础,用具象观念看似乎离奇,从抽象观点着眼就不尽然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怪脸舞会情境贯穿始终,上课一开始,就给他们看了大量的面具图片,欣赏了面具舞,了解我国传统的祭祀活动及面具的来源。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观看,不时发出“呜——哟——”等或惊叹或搞怪的声音。我趁机抛出问题:在这段特殊的舞蹈中,演员们的脸上戴有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戴着面具跳舞呢?孩子们哗地一下举起了小手,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我再小结:古时候科技不发达,那时人们就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并制作面具,还戴着面具唱歌跳舞来驱鬼求神,消灾祈福,后来发展为傩戏,流传至今。小家伙们会心地点点头,还有些调皮的孩子拖腔拉调地说:哦,真的啊……呵呵!我也和着他们微笑着点头。
我再拿出预先制作好的教具,让大家找找特别的地方,思考它的材质、制作方法、表现方法。孩子们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哗啦哗啦地说开了。我赶紧引导孩子自学教材,“六面体是怎么做的呢?”请他们打开教材,找到六面体的制作步骤图,再说一说:六面体是由什么形状的纸做成的?图中的虚线、实线、阴影各表示什么意思?再给每组同学发一个已做好的六面体,请他们拆开这个六面怪脸,仔细观察折痕和剪的地方,再根据书中的制作步骤图来尝试做一个六面体,可以与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探讨,看哪些孩子又快又好地做出一个六面体来,给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发小奖品“智慧星”。制作中,第一步为立体造型,其特点是按操作规程一丝不苟,力求制品规范完美,棱角分明,培养有条不紊的工作习惯。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反复提醒,老师最喜欢细致、认真的好习惯。并对那些马虎的孩子及时纠正,同时送“大拇哥”给认真的孩子,那些得到鼓励和提醒的孩子,状态更好了……有些孩子还是比较慢,同组的孩子很仗义地帮他们做好,看着同学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我脸上的笑容更浓啦!第二步是描绘装饰,即在立体造型的基础上和六个三角形构成特殊形态的限制下,围绕“怪脸”这个主要内容大胆地想象和表现。我又给孩子们抛出问题:怪脸的五官有什么特点呢?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把我事先制作好的成品分发给每个小组,让他们说说这一组的作品最有特色的地方,小组之间比赛。孩子们一个个不甘示弱,用自己最精彩的句子来形容各自分到的作品,仿佛这是世界上最独特、最稀世的珍宝。在不断的描述中发现颜色的搭配,怪脸五官的形状、大小、位置规律,装饰的方法如描绘、粘贴、镂空、穿插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发现并表达的。他们显得非常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一个个得意洋洋!在制作过程中,小家伙们那个认真、投入、专注的劲头,真让人感动……最后是作品展示,我请作品完工的孩子拿着面具走上讲台来参加化妆舞会,请台下的小朋友做评委,选出最佳创意作品、最有趣味作品。呵呵,教室里面又热闹起来,大家看着那些作品,有捂着嘴笑的,有和同桌互相指指点点的,被评的孩子也或骄傲或羞涩地不住地去看自己的作品。我让他们尽情笑啊说啊,引导孩子评议、交流,让他们充分感受此时的氛围,也许是自信,也许是气馁,也许是感悟……但是我能感受到的是那时他们绝对是快乐的。
整节课,我都全面依靠孩子,完全相信孩子,把他们当成真正的求学者,相信他们想学、能学、会学。教师站在协助、启发、引导的角色上,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和平台,让他们顺利地、自由地、高效地学习与成长。当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时候,教育就变得生动可亲,就能呼唤我们对于生命成长的深邃思考和热情赞美,在我们面前就展开了智慧生长的广阔田野。
对生本教育思想的研究越深入,我的感悟越深,眼睛越明亮,心胸越开阔,对未来越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