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帝请建少府于京口,文帝不许。帝乃请祖逖镇京口,文帝乃许之。
………………………………
今天这波声望,算是有惊无险。王导把小绍交给小槐。观兵完毕,宾客都散了。但今天发生了许多事,需要马上处理。司马睿和王导各点了十几个关键人物,又让谢鲲和顾和各点了五人。想了想,再让杜乂留下。城门口进出耳目太多,还是回将军府议事比较好。几人便乘了马车,同道而去。
大帐里挂着一副羊皮的地图,西至西川,北接阴山。
李特据西川,刘聪又破洛阳,凉州隔断,晋国的政令将很难到达。司马邺发了几道圣旨,命琅琊王勤王。
这几道圣旨,却让司马睿大发雷霆:“朝中有奸人!竟让圣上发如此糊涂的政令。”
“打!怎么打?和李特开战,四面受敌。还是五百里奔袭,去打白毛奴?”
东吴这点家当,只够跟CD的李特较劲。琅琊王私心里还有一点想法,打败李特还是很有机会的。但至少要将整个蜀中纳入自己囊中,才能抵消战争的成本和风险:四川的铜铁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如果朝廷担心他的权势,不愿意给出这么一个兵工重地,那也应该拿出面积相当的州郡,两下转封,作为交换。而不是现在这样,口口声声说什么忠义,却对封赏只字不提。
南下以来,军队之中,三成是王府私兵,二成是王氏私兵,二成是江南私兵。私兵的养护作战,乃至赏赐,都是流水的金银。而私兵不是郡兵!这些私兵,大概三成是吃的郡兵空饷,剩下的就是个无底洞。
而且这些私兵,根本上靠的是江南赋税。现在如果大举抽调北上,府兵空虚,南蛮猢狲还不反了天了?到时候老子拿什么去养兵!
其实司马睿如果能拉下脸来,沿途州郡索要钱粮。一次西征,至少能保证不赔钱。但司马睿可不愿意为人作嫁。
可以说,只有北方士族主动****,或者登上帝位,司马睿才愿意北伐。
南北大眼瞪小眼的局面,根本上是由于长安朝廷心存侥幸,和江南缺乏北伐的政治动机造成的。
这些圣旨,还不如不发。正如三月时所说,“可以北上,但不可以勤王”。
同一时间,小绍也在书房里,看着纸上寥寥几笔勾画出的形势图,眉头紧锁。
这张图是他从父亲的地图抄来的,他根据自己的地理记忆对一些山川简单修正了一下,倒是不嫌简略。
东晋能在汉民族整体弱势下苟延残喘百年之久,一方面是因为偶有忠臣良将。然究其根本,还是汉代打下的强大汉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并不是像法国或德国那样的血缘民族。其本质还是一个文化民族。
秦以前,中华未立,虽然轩辕八姓为正统,但这只是贵贱嫡庶的区别。即使是“三户亡秦”的楚国人,也不会喊秦人为蛮夷。再说吴楚原本就是被发文身的蛮夷,而汉至三国,没有任何典章再称他们为蛮夷。
可以说,秦以前,中华的概念是模糊的,汉以后,中华的概念在和匈奴的碰撞中,内聚明晰起来。
而五胡乱华的灾难,则是中华文明的同一感认知降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低点。
文明被文明战胜,对人类来说无关痛痒。多少种印第安文明,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却无法走进现代生活。
可怕的是文明在没有体现出优势时,被野蛮所抹消。
文明的优势在于生产和加速积累,而野蛮只懂得破坏。同一等级的文明注定会输给野蛮,从而滑向更深的野蛮。而文明只有加快脚步,甩开野蛮几个世代,才能避免永远野蛮的困境。笼牢并非为了无知的野兽,而是为了人类内心的野兽。
宣扬民族主义?小绍一方面觉得,没有经历过濒临灭种的痛苦,新生的中华民族未必有如此坚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会得罪一些中立者和盟友。“河湟隔断异乡春”也说明了,空洞的口号恐怕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而小绍也不愿意因为一点胜负的希望,冒着成为民族罪人的风险。但通过打几场回复信心的硬仗,再打出汉家旗帜,会很有用处。
民族大融合?民族意识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西晋之乱,本质上还是********导致的“国中有国”。朝廷的无能和八王之乱,只是一个导火索。当然,部分吸收,分化,有限制的利用胡兵,对事业也大有帮助。但那种不加区别的吸收或拒绝,失败的“少数民族政策”,绝不能重演。
作为文明,其优势在于生产。通过一些江南有优势的产业技术,交换铜铁,加速爆兵,才是扳回一局的关键。
但现在离记忆中的东晋立国,恐怕也没几年了。很多事要开始加速布局了。
因为司马邺的谥号是晋愍帝。不懂谥法也看得出,这不是个好词。这个词,就像一口甩不掉的大黑锅,永远盖在这个无能又心存侥幸的倒霉人身上。
但他现在年龄太小,而且作为和平年代长大的人,小绍前世也不算一个老于世故的人,很多事,都得找个有能力,又不太清高的人来帮忙。
有谁能帮忙呢?小绍不禁头疼起来。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