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迷信权威会禁锢你的思想
泰戈尔曾经说过:“除非心灵从偏见的奴役下解脱出来,否则心灵就不能从正确的观点来看生活,或真正了解人性。”而一个人最致命的偏见莫过于认为,权威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正确的。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权威只是经常对,而不是永远对,盲目迷信权威只会禁锢你的思想。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
在火车并不普及时,一位权威人士以不可辩驳的口吻声称,如果美国要引进铁路的话,就一定要建立更多的精神病院,原因是如果人们看见火车头在自己的面前咆哮而过,会被吓破胆的。
在德国,一群专家曾出面证明说,火车的时速不可以超过15英里,如果超过了这一惊人的速度,那么鲜血就会从乘客的鼻腔里喷射出来,而且在通过隧道时,乘客会因窒息而死。
试想想,如果当时的人们相信了这些所谓的权威、专家的话,那也许世界上就没有火车了。由此可见,权威们的话也会出现有失偏颇的时候。
亨利·福特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建立了他的事业王国之后,他把目光转向了制造八缸引擎。他把设计人员召集到一起说:“先生们,我需要你们造一个八缸引擎。”
这些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们深谙数学、物理、工程学,知道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行不通的。他们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着福特,好像在说:“让我们迁就一下这位老人吧,怎么说他都是老板嘛。”他们非常耐心地向福特解释说八缸引擎从经济方面考虑是多么不合适,并解释了为什么不合适。
福特并不听取,只是一味强调:“先生们,我必须拥有八缸引擎,请你们造一个。”
工程师们心不在焉地干了一段时间后向福特汇报:“我们越来越觉得造八缸引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福特先生可不是能轻易被说服的人,他坚持说:“先生们,我必须有一个八缸引擎,让我们加快速度去做吧。”
于是,工程师们再次行动了。这次,他们比以前工作得努力一些了,时间花得更多了,也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但他们对福特的汇报与上次一样:“先生,八缸引擎的制造完全不可能。”
然而对于福特,在这个第一个使用装配线、每天发5美元薪水、对T型与A型车进行改良的人的眼里,根本不存在“不可能”之事。亨利·福特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大家说:“先生们,你们不了解,必须有八缸引擎。你们要为我做一个,现在就做吧。”猜猜接下来如何?他们制造出了八缸引擎。
在常人的习惯中,专家就是权威,专家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可是,一个人要想在人生和事业上取得突破,还真得像亨利·福特那样勇于向专家说“不”。
“当别人向你建议不能做这个,或者不能做那个时,你不要管他们。”“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梦想会实现,你就会取得成功。”
切不可看了巨著《红楼梦》,就停止了在文坛上的耕耘;或看了马拉多纳踢球,便放弃在绿茵场上的梦想;或听过帕瓦罗蒂的歌声,便扼杀自己的音乐天分。如果总是活在权威的阴影下,对权威总持完全肯定的态度,那么世界上也就从来不会出现曹雪芹、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样的人物了。
不迷信权威,自己才能取得进步
1881年5月11日,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个叫冯·卡门的男婴出生了,没有人相信他在日后会成为一位航空科学家。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位教授,他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也能跟他一样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以在父亲的影响下,冯·卡门也爱上了读书。
在冯·卡门6岁时的一天晚上,冯·卡门的大哥出了一道题:“1515是多少?”
冯·卡门边玩边答:“225。”
二哥接着问:“924826是多少?”
冯·卡门头也没抬一下说:“763224。”
全家人都发出了惊叹声,但冯·卡门的父亲莫里斯·卡门教授却不以为然地说:“你们是串通好了在演戏吧。小宝贝,难道你还能心算出来18876118876是多少吗?”
冯·卡门只思索了一会儿就说出了正确答案:“356303376。”
大家欢呼着把冯·卡门抱了起来。
莫里斯·卡门教授笑了。他决心将儿子培养成材,于是找来许多名家的作品让冯·卡门研读。1902年,冯·卡门在布达佩斯皇家理工综合大学完成了他的研究科目,获得了硕士学位。1903~1906年,他在理工大学任教。这段时间,他还到德国格丁根大学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流体力学开拓者之一的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1908年冯·卡门获得博士学位。此时的他可谓学富五车,志得意满,可是,如果他从此便停留在自己的学问上,享受那些辉煌的成果,那么便没有后来那个伟大的冯·卡门了。
20世纪初,飞机刚发明不久,莱特兄弟试飞成功的消息传到欧洲。在欧洲,特别是法国掀起一股“飞行热”,涌现出一批不屈不挠的航空先驱,法尔芒就是其中的一位。1908年的一天,冯·卡门亲眼目睹了法尔芒又一次打破纪录的飞行。飞行结束后,冯·卡门从人群中挤过去,与法尔芒展开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冯·卡门问法尔芒:“我是研究科学的。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用他的定律证明了比空气重的东西是绝对飞不起来的,你能解释一下飞机为什么会飞起来吗?”法尔芒幽默地回答:“是那个研究苹果落地的人吗?幸好我没有读过他的书,不然,今天就不会得到这次飞行的奖金了。我以前只是个卡车司机,现在又成了飞行员。至于飞机为什么会飞起来,不关我的事,您作为教授,应该研究它。祝您成功。再见!”
法尔芒的话令冯·卡门大吃一惊。他对陪他一起来的一位记者说:“看来权威专家们的话也不一定都对。现在我终于能决定我今后的一生该研究什么了。”冯·卡门拉住记者的手伸出车窗外,立刻有一股风吹过手面。他说:“我要不惜一切努力去研究风以及在风中飞行的全部奥秘,总有一天我会向法尔芒讲清楚他的飞机为什么能上天的道理。”正是这次参观把冯·卡门引上了毕生从事航空航天气动力学研究的道路。
冯·卡门在经过艰苦的研究后,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过很多重要的预见,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例如超声速飞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
冯·卡门一生还教过很多学生。他跟自己的学生们说:“我的老师并不是那些世界级的权威专家,而是一位卡车司机,他的名字叫法尔芒,虽然他从不读书,可是他却教会了我一个令我为之付出一生的人生真理:就是不能过于迷信权威。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取得进步。”
没有永恒的真理,也没有绝对靠得住的印象。所有的事物都要靠自己的研究发现才能下结论。无论多么权威的经验,也不要轻易相信。只有质疑权威,你才能去实践、去领悟、去推翻并不正确的道理,让你自己成为权威。一味地相信权威,相信经验,是非常容易被现实蒙蔽的。
谁说权威不能碰
在棋类比赛中,有一种“卫冕”战。某人赢得了冠军,被誉为“皇帝”、“皇后”,同时,他也就有义务接受别人的挑战。有的是选拔实力最强的代表来对阵,有的是让名声显赫的战将轮番来冲击。经受住了挑战的考验,“卫冕”成功,权威更大了;“卫冕”失败,权威便转移了。
取得最高权威的人,没有权利拒绝别人的挑战。谁拒绝,就判定谁失败,这是毫不客气的。新生力量,后起之秀,要登上宝座,成为最高权威,开始只能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不敢挑战权威,永远不能成为权威。“卫冕”的仅一人,挑战的有一群。这种竞赛高高举起了挑战权威的旗帜,高高张扬着挑战权威的精神。
挑战权威不仅是一种竞技,更应该是一种风气。
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之前,“上帝创世说”最神圣,最权威。政教合一,全力维护,谁挑战便镇压谁,手段是最严厉的、最野蛮的。结果如何?维护并没有用。“上帝创世说”终究经受不住进化论的挑战。进化论够权威了。但是,从进化论产生之日起,直到今天,它仍然在接受着严厉的挑战。向达尔文的进化论挑战,是不少学者的研究方向。但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人能驳倒它。
愈驳不倒,它就愈权威。反之,一种权威,既然经受不住挑战,必定要倒下去。18世纪末,一些科技人员开始探讨人类上天的可能,着手研制飞机。
可是,反对的力量十分强大,他们都是当时世界上的科技名流。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勒让德。这位最早用三角方法测量地球与月亮之间距离的科学大师认为,企图制造一种比空气重的东西到空中飞行是永远不可能的。
这一观点得到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的支持。西门子认为,飞机根本上不了天。能量守恒定律的发明者之一,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也大泼冷水,认为要将沉重的机械送上天纯属空谈。美国天文学家纽康经过对各种科学数据的反复计算,也得出所谓权威的结论:飞机根本无法离开地面。
由于众多科学大师与学术权威的坚决反对,金融界、工业界对飞机的研制也持不合作态度。研制飞机陷入重重困难之中。
后来,没有上过大学的美国人莱特兄弟却首次将飞机送上了天。当时是1903年。莱特兄弟学历不高,有关知识都是自学得到的。他们如初生牛犊,不惧虎狼,不在乎权威的反对。他们细心观察鸟类的体态结构及翅膀的动作,从中受到启发,再运用科学原理反复试验、修改,终于取得突破性成功。
挑战权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必须靠真才实学,拿出事实,讲出道理。那个事实是好拿的吗?那个道理是好讲的吗?谁去挑战,谁就得去研究,去发现,没有过硬的事实,没有新的发现,说不上挑战权威。那么我们如何作好挑战权威的准备呢?
首先,我们要拓宽知识面,采取多种方式掌握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知识理论、思想方法。现代科技发展也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科学合理地构建自身发展的知识构架,确定不同知识在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主动淘汰老化的知识,积极地汲取相关的理论发展前沿的东西,作好与时俱进的准备,不要只是安于跟着别人跑的状态。
其次,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同时,我们要及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检验,有毛病则改之,无毛病即行之,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呈螺旋上升趋势。当然了,也不排除胎死腹中的情况。不过,那不是我们前进中的阻力,而是非常难得的动力。只有自信,才能够引导我们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我们不但要做好上述所说的,还要努力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力。挑战权威需要创新性的思维,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实际上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等六种思维的随意整合及运用。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摸索,再加上合理方法的运用,才能够逐渐养成科学性思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