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26260800000012

第12章 骊山探胜

文/杨光中

朋友,你到过骊山吗?骊山以它旖旎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遐迩,蜚声天下。

一个薄霭透微的初秋,我带着缅怀历史的心绪,踏着咸阳古道上的黄叶,来到向往已久的骊山。骊山坐落在西安城东郊三十公里处,极目远眺,景色殊胜,晴岚下的渭水向东逶迤流去,闪烁如链;晨曦中的骊峰,如同一匹奔马,神骏无比。这线条清晰和轮廓分明的山川,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剪纸艺术大师,用一把巨剪随意剪下的画面,张贴到澄净碧透的天幕上,动人极了。其节令,也有点意想不到,正当“西风吹渭木,落叶下长安”之时,骊山山麓的垂杨细柳,松柏碧青,草盛花蘩,灿若云霞。若不是园中的秋菊吐芳挺秀招人双目,真以为是暮春时节呢人说骊山没有华山险峻,岱宗雄伟,也无太行之高,终南山之幽,但却以清雅倩丽著称。山灵钟秀,神功鬼斧塑造了它的自然之美,难怪旧时三朝的英华人物,五都的文人学士,都要寻芳览胜,到此一游。这一带有规模宏大的秦始皇帝陵,有闻名的兵马俑,坑儒谷、长生殿遗址,有老君殿、老母殿,有烽火台、华清池,还有捉蒋亭、西安事变遗址等,景多情沛,览不胜览。

从我幼时读书谙事起,就听说过骊山的温泉和民间传说,未来之前总有几分神秘感,见到之后,的确大饱眼福。这一带的温泉有神奇的色彩和传说。据记载,远古时的汤泉裸露在山野之上,任其流淌,没有什么装饰,沐浴时可以见到日月星辰,因此叫“星辰汤”。民间传说此泉专供仙人沐浴,有一次秦始皇东巡过此时,偶然发现一位美貌的神女在池边梳洗,顿时心绪摇荡,行为无礼,被神女唾了一脸口水,致使面部生疮,久日不愈。秦始皇没有办法只好求饶,神女就用温泉水把他洗抹治好。于是,秦始皇下令工匠在汤泉的四周砌石垒墙,加以保护,并亲自提笔改为“神女汤泉”。此后,这块佳丽之地被历代帝王看中,唐时辟为游览胜地,营造华清宫,温泉也因宫殿而得名。其中有一口贵妃池,青龙吐水,银波腾雾,尤为名贵。

就是这口清澈的池水,曾撩动多少沧桑浮沉的风流韵事。杨贵妃贪恋温泉水,在华清官内居住达十一年之久,过着十分奢侈的宫廷生活。“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是真实的历史写照。华清官曾几度兴废,遭受兵燹之灾,华清池也几度淤塞,溅落残砖碎瓦。解放后,党重新让骊山披上艳丽的盛装,这座园林才回到劳动人民手中。

现在人们走进骊宫大门,便看到那高悬着郭沫若手书的“华清池”匾额,两侧宫殿式的浴池建筑物东西对称,楼阁飞檐,院深廊回,高低有序,参差错落。我穿过绿荫交映的花墙,临廊小坐,与一位管理园林的老人闲谈,才对骊泉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老人说,华清官内最令人陶醉的是那得天独厚的温泉,这温泉有四股水眼,每小时总流量约一百一十吨。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四十三度,比人体温度高七度,非常适宜沐浴。经化验,水内含有多种矿物质,对许多疾病具有疗效。东汉张衡曾到此一游,写过《温泉颂》一文,真实地记述了当年男男女女来沐浴治疗的情况。老人手指院内墙壁上镶嵌的北魏刺史元苌撰写的《温泉颂》石碑:“……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出于渭河之南,泄于骊山之下”,又云“无樵薪之爨,而扬沸于楚镬;无公疏之,而寒暑调于夏鼎”。意思是说,它没有人去打柴烧火,却像楚国铁锅里翻滚的沸水,它没有专人管理,却像夏朝所铸的宝鼎里的水一样常年恒温。这般神奇美妙,谁能想象得出来。

见水探源,总想看个究竟。我乘兴走到温泉水源处,只见小庭正面墙上写着四个大字“温泉水源”。透过铁栏杆,可窥视一个大石洞,泉眼从瓮口中涌出,吐水如龙吟,形成一个大水潭,然后淙淙流向各个浴池。温泉分连续和间隙两种喷射方式。骊泉由于受到地层的巨大压力,冲破地表裂缝,连续不断喷涌,更为壮观。

一股汤泉流不断,历尽沧桑到今朝。神女沐浴的传说是古人编造的,两千年过去了,汤泉依然热气蒸腾,温度不减,却是令人惊异。昔日专供帝王妃子沐浴的“御汤”,如今向着广大群众和前来览胜的游客开放。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试。许多外地游客解衣下池,尽情享受别处难以享受到的温泉浴。真是温度宜人,碧水润滑,妙不可言。

浴后游兴正浓,沿石阶而上,曲径盘旋。我随游人举步登高,经过捉蒋亭、三元洞、晚照亭,来到西绣岭第三峰。峰上有一座老君殿,山灵之气全聚于此。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庙总是建在山清水秀景色殊的地方,难怪仙人来此舍不得走。走进殿内,香火袅袅,笼罩一层紫气,只见老道人闭目静坐,若有所思。我的心在一种圣洁和肃穆中颤动着。在这儿,不仅能领路山峦之秀,还能获得一些道教知识。唐代人大多信奉道教,若有名山即选址建庙,并塑造神像供奉祠内,以慰生灵。老君殿的前身是朝元阁,唐天宝年间建立,殿内原竖立一座白玉老君雕像。老君即老子,名叫李聃,是道教的宗祖。这雕像神态逼真,据说就是根据李聃生前端坐的姿态刻画而成的。他那深邃圆融的神情,那眺望远方的慧眼中,表现出严肃睿智,超凡人圣。游人见此形象,禅心静寂,仿佛早已洗刷掉脑际的尘垢,进入一种崇高的境界。据须眉皓齿的老道人说,老君石雕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刻家元迦儿的作品。坐像本身高度一米多,连同花纹流丽大方的莲花宝座在内,当在两米以内。这雕像造型合理,刻工精巧,绝不是现代的粗糙之作。为了防止损坏,雕像已移到陕西博物馆珍藏。

经老道人指点,得知老君殿东侧就是唐代著名的长生殿遗址。是时金轮西沉,一鞭夕阳残照,我踏着窸窸窣窣的几片落叶,穿过箐密的野草,不免有一种清森寂寥的意趣。真不知停留在这儿是沉思还是遐想?再走进去却感奥秘,我不由想起洪升的《长生殿》剧作。长生殿是唐代君主举行“斋戒”仪式的宗教场所,玄宗在位时经常带杨贵妃到此游玩,倾吐心怀。白居易有诗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吟咏唐诗游遗址,仿佛一幕动人的历史剧就在眼前出现:唐天宝十载七月七日夜半,唐玄宗携带杨贵妃悄悄来到长生殿,夜眺牛郎织女星,默默不得语。为什么有情人不能成为“连理枝”,为什么眷恋者不能成为“比翼鸟”?说着说着,俩人同时跪下对着苍天发誓,愿活在人间永生永世不分离!君王有没有真正的爱情,这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历史终归是无情的,正当玄宗和贵妃在“芙蓉帐内度春宵”,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时,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玄宗率六军仓皇南逃,无乃六军不发,贵妃被逼缢死在马嵬坡的梨花树下,好不凄惨。这骊山长生殿的遗址,该是当年的见证人……走出古老而凝滞的长生殿遗址,拾级而上登临顶峰,回首四望,身心有点飘飘然。站在我旁边的一位摄影家趁骊峰晚照,迅即把大千景象摄人镜头。游了一天,我领略到醉人的神奇:那老母殿里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那秦时烽火台上的映天火光,那鸿门宴中的喧闹笑声,那华清宫内的歌舞,那贵妃池内的碧波细浪,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就是这座神奇的山麓,千古以来,大兴土木,营造宫阙,几度荒废,几度兴修。西周时代的统治者就在这块宝地上精心经营,唐代建筑家阎立德授令负责建筑群的设计。骊山殿宇巍峨,轮奂炫丽,几乎变成一座临时的都城。有诗云:“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唐时的华清宫比起长安宫苑毫不逊色。人工装饰加上山河之胜,历代建筑师与大自然的契默配合,便使骊山成为众山的骄子,而显得出类拔萃。

啊,如今有幸置身名山之峰,观赏佳景胜迹,追忆风流人物,不禁使我心潮起伏,流连忘返,感到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骊山一座,人来四方,心绪不同,志趣有别。诗家爱它的神韵,旅人爱它的汤泉,学者爱它的古迹,道士爱它的先祖……但不管怎么爱,总有一个共同点,总有一颗爱国心。人们呀,怎能不为伟大祖国的壮丽山川而衷心热爱!怎能不为这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圣地而赞叹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