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克木
两百零一年前(1790)八月中秋前后北京城里好不热闹。满族皇帝最欣赏的汉族文人纪昀,纪晓岚,纪大人献出一副长对联。上联每句都有“八”字,末句是“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下联每句都有“五”字,末句是“正昌期(乾隆)五十有五年”。这时从宫廷到街头锣鼓喧天。唱戏的也凑趣,借大官的鼎力,趁此时从外地赶来京城。其中有徽班取名三庆、四喜,来自东南,和来自西北的梆子腔(秦腔)对抗,向高高在上的昆腔挑战。这种地戏以后演化为京剧。可是当年热闹不久,乾隆六十年,皇帝退位当太上皇。嘉庆皇帝登极第三年(1798)就下令禁止除昆曲正宗外的“下流”戏曲及音乐,说这些“新奇”腔都调“起自秦皖”即陕西、安徽。这禁令当然无效,昆曲终于让梆子和皮黄渐占上风。
有趣的是梆子和西皮二黄“起自秦皖”,一个西北,一个东南。这好像不是偶然。秦始皇起自西北,统一天下。项羽、刘邦起自东南,推翻秦朝。苻坚在西北自称后秦,一直打到东南要灭东晋。在皖北淝水一战,几十万秦军输给几万晋军。再以后蒙古人从北而南统一全国。朱元璋又是在东南起兵,还是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义的老地方,推翻了元朝。最后一个王朝清的满族才从东北进关成功,完成辽金未完的大业。反清的太平天国又定鼎南京,仍是以东南相抗。
秦、皖,西北、东南,在历史上,不论文武,两方都是重要的起源和播散点,可以一直上溯到战国时对抗的秦楚。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什么奥妙。难道是真有地气?东北、西南莫非古时有哪样不如别处而要焕发青春?古人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时朝代往往像江河水一样从西向东,造反成事的新朝又往往反过来从东而西,从南而北下等的秦腔、徽腔能胜高级的昆腔,后来又由源出于秦腔、徽腔的西皮二黄独占鳌头称为京剧。这些腔最后衰颓又将由什么腔来接替?何妨一动脑筋地方性在文化发展中有什么意义?风从何方吹来最强?水向何方流去最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