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龙
历史文化的沉淀。
如果说家乡有的是文化遗产,那么最值得一提就是古镇文化,而李庄就是这古镇文化的代表。
当你参观过江南古镇后,你都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都是很规整的,一条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而去,穿梭的行人,品头论足,就把古镇同整个人文大背景勾画得异常贴切,然而李庄自然不缺少这种氛围。
李庄街道一律是临河建造的,各有各的特色。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这就是传说中的“一线天”。至于还有的专门供牛羊进出的“羊街”更是颇有当年围剿“小日本”的访地道站的风格。还有的就是荷花亭了,中心的小茅草亭子被四周的荷花包围着,远看仿佛走入“荷花仙境”,我忍不住置身其中和家人合影留念,还和临亭的小贩买了碗“荷花凉糕”,据说这凉糕是用荷花的露水做的,吃来清凉可口。古街虽窄小,却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直延伸过去,把一座古镇勾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奏。“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由该古镇的小巷里演绎过来。
李庄的闻名还有个莫大的机遇,那就是这里坐落着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的旧址,走进大门,一股旧社会私塾的气息扑鼻而来,透过被风沙吹坏的纸质窗户,依稀可见当年学子前辈们用过的桌椅,虽然年岁已去,但那旧时残存人们心中的记忆却从不曾淡去:这就是李庄文化的发源地。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拨进古镇平静的港湾。掌舵的老大或者拉纤的汉子上岸,在古街上溜达一阵子,舒张下疲惫的身子,找一家酒家坐下,沽一壶当地三白之一的“老白干”,点点当地名菜“李庄白肉”,此白肉入口松软极化,薄得透明,又配合白干的微醉,悠闲地喝着,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浓烈的酒液,合着空气挥发掉,饭后再品尝当地糕点“白糕”,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精力,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同羞于表达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掩饰不住那脉脉柔情。
古镇的人流里,你若停步细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许多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至于口音,只是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我看过很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孕育过一代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闹,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显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辉煌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孕育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