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从很早就开始探测火星,但所走的道路异常坎坷。1962年发射的“火星一号”在距地球1亿多公里的地方通信中断,考察失败;1971年发射的“火星二号”登上火星后,失去联系;“火星三号”没有完成预定的探测计划;“火星四号”未能进入火星轨道;“火星五号”虽然入轨,但工作时间很短;“火星六号”着陆失败。“福波斯一号”在宇宙空间失去联系;“福波斯二号”对火卫一考察一段时间后,又出现故障;火星-96飞船因故障坠入大海。由于连连受挫,前苏联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火星探测计划。
完成使命的“探路者”
自从人类对火星进行探测研究以来,完成使命最漂亮的是火星“探路者”探测器。1997年7月4日17时07分,火星探路者在火星成功着陆。着陆成功后,飞船打开外侧的三个电池板,重10公斤的6轮“旅居者”号火星车落到地表,进行探测。科学家经过对古代洪水冲刷形成的一个488平方米的小岛详细观察,发现许多圆形岩石,其中许多岩石沿同方向排列,这表明它们受到同样水流的冲击。科学家推测当时洪水有数百公里宽,水流量为每秒100万立方米。“探路者”成功完成了使命,为人类探测火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令人失望的火星观察者
1992年9月25日,“火星观察者”号探测器发射成功。经过11个月7.2亿公里的飞行后,终于到达了距火星表面378公里的近极轨道。“火星观察者”的使命是“将对火星进行长达687天的观测考察,绘制整个火星表面图,预告火星气候,测量火星各种数据,从而进一步揭示火星上有无生命现象,为未来人类移居火星探寻道路。”但是1993年8月21日,“火星观察者”号探测器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不再发回信息。这次探测令人失望地夭折了。
前苏联金星探测计划
在对火星探测的同时,苏联也开始探测金星。1961年2月12日,苏联发射了“金星一号”探测器,由于在太空通信中断,没有得到探测结果。1967年6月12日发射的“金星四号”,成功登陆金星表面。但由于金星大气的压力和温度比预想的高得多,使着陆舱受损,未能发回金星探测结果。1970年12月15日,“金星七号”在金星表面实现软着陆,成功传回金星表面温度等数据资料。此后,前苏联又相继发射了九个金星探测器。获得了许多宝贵资料,为人类认识金星、了解金星作出了巨大贡献。
完整金星地图的拍摄者
“麦哲伦探测器”是美国专门为研究金星而发射的。1989年5月5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将“麦哲伦号探测器”带上太空,并在5月6日把它送上飞向金星的旅途。“麦哲伦号探测器”重3365千克,装有一套先进的电视摄像雷达系统,能透过厚实的云层测绘出金星上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物体图像。它经过462天的飞行成功着陆金星,每隔40分钟向地球传一次测得的数据和拍摄的照片。“麦哲伦号探测器”首次获得第一张完整的金星地图,为研究认识金星上的地质地貌,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有趣的生物卫星
在载人航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看看动物是否能适应太空生活,太空失重、强辐射的环境对动物发育、遗传、生育有什么影响,应采取什么防护措施,然后才能慎重地将人送上太空。那些携带动物上天的卫星就是生物卫星。前苏联是第一个将生物带上太空进行试验的国家,从1966年开始基本每隔1年至2年发射一颗生物卫星。共有猴子、狗、白鼠、乌龟、苍蝇、细菌、藻类、植物种子等生物遨游了太空。中国在1990年10月5日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也进行了太空动物试验。
神机妙算的气象卫星
明天天气怎么样?这是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常会根据天气情况来安排我们的活动。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用地面气象台、气球、飞机乃至火箭去观察天气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气象卫星能迅速完整大范围观测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气象。气象卫星的本领来自于它的遥感器。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泰罗斯”卫星。
气象卫星怎么运行
气象卫星与其他卫星一样,都是在轨道上运行的。不同的是,气象卫星运行的轨道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太阳同步轨道,一种是地球静止轨道。按照太阳同步轨道运行,卫星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但是对某一地区只能观测两次。按照地球静止轨道运行,可以对地球近1/5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用四颗卫星均匀地布置在赤道上空,就能对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气象状况进行连续监测,但对纬度大于55度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很差。如果两种卫星同时在天上工作,就可以优势互补。
火眼金睛的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等,可谓火眼金睛。资源卫星利用卫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面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多种波段电磁波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地面站,确定资源的分布和储量。资源卫星有陆地资源卫星和海洋资源卫星两种。世界上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是美国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陆地卫星一号”。
通信卫星是太空驿站
通信卫星,像一个国际信使,收集来自地面的各种“信件”,然后再“投递”到另一个地方用户的手里。由于它“站”在36000公里的高空通信,所以“投递”覆盖面特别大,一颗卫星可以负责地球表面1/3的通信,三颗通信卫星便可以实现全球通信。通信卫星能接收一个地面站发来的无线电信号,然后再发到另一个地面站,或传送到另一颗通信卫星上,最后发到地球另一侧的地面站上。这样,我们就收到了从远方发出的信号。正因为通信卫星有这种功能,所以被称为太空驿站。
救灾的好帮手
2004年印度洋地区发生了一次灾难性的海啸,在这次救灾活动中,美国的间谍卫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间谍卫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辨率高,能对一些数据进行精确地分析。间谍卫星在太空中能呈现清晰的图像,它不仅能够“看到”地面尺寸为三到五英寸的物体,而且能够在黑暗的夜空中或者穿过厚厚的云层“看清”目标,并用雷达对目标进行成像。
载人火箭和载人飞机
火箭是一次性用品,把卫星或太空舱送至预定轨道后它便成了太空垃圾或是返回大气层气化掉,它的飞行是被动飞行。航天飞机是可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完成任务后,可以像飞机一样,由人操控,自主的返回地面。从技术层面来讲,航天飞机首先可以为宇航员提供更宽的活动空间;其次可以自主降落到指定的机场;再次是动力大,可以携带更多的器材从事科研工作;最后是可直接从航天飞机上获得飞行数据。但航天飞机造价昂贵,保养费惊人,安全系数没火箭高。
患了近视的太空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被送入轨道口径最大的望远镜。它全长12.8米,镜筒直径4.27米,重11吨。但由于制造上的误差,哈勃太空望远镜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只能看清40亿光年的物体。另外,它的太阳能电池板因热胀冷缩还存在颤抖。为此,美国的数名宇航员于1993年对它进行了两次检修,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修复了患了“近视”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使其分辨率达到最初要求。
伽利略号探测器的使命
1989年10月18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将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载入太空,并送上飞往木星的旅途。伽利略号这次旅行的使命是去探访木星,考察木星及其16颗卫星,并施放一个探测装置直接进入木星大气层考察。1990年2月9日,伽利略号飞过金星时做了顺路探访。1995年12月7日,伽利略号抵达木星,对木星大气层和辐射带进行了详细考察,揭示了木星的真面目。
阿波罗登月计划
载人航天史上,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飞行是最激动人心的。60年代初,“阿波罗登月计划”提出,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1969年7月16日成功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阿波罗11”号飞船进行的是人类首次登月行动。飞船中载乘3名宇航员,整个飞行过程共用了8天3小时18分钟,在月球表面上停留了21小时18分钟。最后阿波罗飞船从月球返回,在太平洋安然降落。
第一座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礼炮一号”空间站。该站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呈不规则的圆柱形,总长约12.5米,最大直径4米,总重约18.5吨。它在约200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礼炮1号”空间站在太空运行六个月,完成使命后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继礼炮空间站之后,和平号空间站以及美国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都相继发射。
第一艘无人驾驶航天飞机
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第一次完成了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个容积为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装在能源号火箭上,如果着陆姿态不佳,可以进行第二次着陆。
中国四大航天基地
中国有四大航天发射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1982年开始使用,1984年成功发射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1990年又用新建的发射工位发射了“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甘肃省,是中国最早的运载火箭发射基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此发射上天。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西北部,能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和中型运载火箭。目前,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
嫦娥奔月
古代神话中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说的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吃了长生不老的神药,变成仙女飞上月亮,从此再没有下来。2007年11月5日11时,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成功飞入月球的怀抱,这是中国第一个绕月飞行的航天器。“嫦娥一号”卫星是从距地球约39万公里,距月球约200公里的近月点进入环月轨道的。11时37分,近月制动成功,速度定格在每秒2.06千米。
第一位航天事业者
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航天事业者是谁吗?他不是一位科学家,而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名叫万户的官员。有一天,万户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点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以自己的生命为航天事业做了第一次试验。为了纪念这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航天事业实践者,600多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系统观测月球的第一人
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无论哪个民族,对月亮都有一个美好的解释。人类对月球充满了好奇,因此,很久以来,人类就企图对月球进行探测。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用一架自制望远镜,瞄准了月球。伽利略发现,月球“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样的圆滑”,而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球体。
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
1959年,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5年以后,美国“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成功硬着陆。1969年7月20日,人类迎来航天史上重要的一刻。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从1969年开始的3年中,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在那个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在登月中展开竞赛。
探测月球付出的代价
从探月行动开始以来,人类不断地向月球进行“窥探”。全世界进行过月球探测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欧洲和日本,已经开展的月球探测活动有123次,其中美国56次、俄罗斯(前苏联)64次,日本两次,欧洲一次。在近50年的月球探测史上,人类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但成功率却不到50%。美国进行的56次探月试验中,失败43次。俄罗斯(前苏联)也有19次失败的记录。看来要想成功探测“月亮女神”,人类不得不付出一定的代价。
谁来称雄太空直布罗陀
直布罗陀海峡是非洲与欧洲之间的一个细小海峡,它的战略位置很重要,当时的大英帝国所以能控制整个西半球和地中海地区,就是因为他们掌握着直布罗陀海峡的制空权。月球对于人类来说,相当于“太空直布罗陀”,它在太空所扮演的角色与直布罗陀海峡非常相似。月球表面的氢、氧元素,可以合成水和航天飞机燃料,使得宇航员无需重返地球就能继续前进,它的战略位置相当于扼守峡谷的一座高峰。因此,谁能率先有效占有月球,谁就能称雄未来的太空。
第一次环球飞行
20世纪20年代早期,美国陆军航空部制订了采用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世界巡航者”DWC飞机环球飞行的计划。此次飞行计划共有四架飞机参加。环球飞行于1924年3月17日从美国的洛杉矶起飞,在飞行途中,两架遇难,剩下的两架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在1924年9月23日飞回起点——洛杉矶。这次环球飞行总计6个月零6天,飞行了371小时,总航程为45000千米。
“白天鹅”与太阳赛跑
中国古代有“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到最后也未能追上太阳。但法国的“协和”号飞机可以轻松地把太阳甩在后面。太阳的运行速度非常快,但被称为“白天鹅”的“协和”号飞机飞行速度比太阳快得多,它要追上太阳绰绰有余。但“协和”号飞机有一个缺点,它的航程较短,刚够飞跃大西洋。但即使是短短的路程,它一样可以比太阳跑得快。
民航飞机没有降落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