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文学常识书
26309300000001

第1章 外国文学(1)

名家名著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上古时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史诗,共3500行。史诗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城的统治者,他欺男霸女,强迫城中居民为他修建神庙,害得民不聊生。人们祈求天上诸神拯救自己,天上诸神便创造一个半人半兽的勇士恩奇都与吉尔伽美什相对抗。双方经过激烈的搏斗不分胜负,于是相互敬慕,结为好友。他们开始一同为人民造福,先后战胜了沙漠中的狮子,杀死了杉树林中危害人民的怪人,又共同杀死了残害乌鲁克城居民的“天牛”,成为了人民爱戴的英雄。后来,恩奇都因得罪了天神受到了死的惩罚,这使吉尔伽美什感到极大的悲痛。史诗以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的灵魂对话而结束。

古埃及《亡灵书》

古埃及人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的生活只不过是人世间生活的特殊继续。因此,古埃及人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保存起来,并在古埃及特有的纸草上写下许多诗歌,置于石棺和陵墓中,用以指导死者应付地下王国的种种磨难。后人把这些诗歌编辑成集,题名为《亡灵书》。《亡灵书》是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文集,包括大量的神话诗、祷文诗、颂诗、歌谣、咒语等,内容驳杂。《亡灵书》的许多内容录自埃及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文”和中王国时期的“棺文”,是古代埃及文学的汇编。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诵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了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古希腊城邦在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项伟大艺术成就。

《伊利亚特》的故事

荷马史诗第一部《伊利亚特》记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的一个片段。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阿喀琉斯分得的女俘,阿喀琉斯发怒,拒绝出战,导致希腊军队屡遭失败。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出阵助战,结果被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闻讯后悲痛欲绝,最终同阿伽门农和解,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耳。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向阿喀琉斯赎回自己的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并为他举行了葬礼。全诗共计15963行,描述了希腊军队攻打特洛伊城期间4天的战斗情况,21天的埋葬仪式,再加上26天其他时间,共描述了51天的活动。

《奥德赛》的故事

荷马史诗第二部《奥德赛》叙述的是希腊联军著名将领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的归国途中发生的故事,前后共描写了41天的活动。由于奥德修斯得罪了海神波塞冬,他从特洛伊返回希腊的船只受到了攻击。奥德修斯经历各种苦难,战胜了海妖、独眼巨人等,最后只身一人回到了家。然后在雅典娜女神和儿子的帮助下,奥德修斯杀死了所有在他离开时赖在他家不走,向他妻子求婚以霸占他家财产的求婚人,而重新当上了国王。

古希腊戏剧三大悲剧诗人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被称为古希腊戏剧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他的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从天界偷出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的火种,并甘受宙斯惩罚的故事。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他的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了俄狄浦斯王发现自己就是“轼父恋母”的罪魁祸首。欧里庇得斯被称为“心理戏剧的鼻祖”,他的代表作是《美狄亚》,描写了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亚不惜杀害自己的孩子来复仇的故事。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阿里斯托芬不仅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喜剧家,而且是欧洲文艺批评的奠基人之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时的伊索所作,这些以动物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寓言,在当时的希腊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的伊索曾做过奴隶,他虽然相貌丑陋,却非常聪明。《伊索寓言》通过一些动物的言行来寄寓道德教谕和生活教训。和抒情诗表达贵族化情感不同,《伊索寓言》来自社会下层,主要表现了平民和奴隶的思想,高度体现了人民的智慧。艺术上,《伊索寓言》动物拟人化,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其形式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对后来的欧洲作家影响很大,它常被后人模仿和引用。比较著名的有“狼和小羊”、“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乌鸦和狐狸”、“龟兔赛跑”、“披着羊皮的狼”等。

犹太教经典《旧约》

《旧约》是犹太教经典,编纂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其中汇集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希伯来的各种文献和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全书共39卷。按内容可分为四部: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其中的《路得记》《以斯帖记》是小说名作。以《旧约》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社会及其文学艺术都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旧约》中撷取题材进行再创作,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拜伦的《该隐》,等等。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是希伯来人留下的最后一批经典,于1947年在死海西北岸的山洞里被发现。内容除《以斯贴记》外,包括了全部的《旧约》和《次经》《伪经》的部分篇章的古本,还有犹太教社团的法规、讲道材料和各种文抄等。大约编写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到公元1世纪。

古印度《吠陀》

“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学问”的意思,它是古代印度一切文献的总称。后经婆罗门解释,逐渐被印度人视作宗教“圣典”。《吠陀》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文学成就最高,它带有宗教或迷信色彩,往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情绪,诗集也收入一些劳动歌和民间情歌。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吠陀文学后古印度文学史上著名的两大史诗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描写了古代勇武王的两个儿子持国和般度及其后代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堪称诗体的百科全书,反映了古代印度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风貌,其主旨在于强调政治斗争中的“法”。“法”与“非法”是评判是非的善恶标准。般度族被当作“法”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受到歌颂,体现了人民的心愿。《罗摩衍那》反映了奴隶社会初期的王权问题,谴责王位继承上的争权夺利,表明人民希望开明君主实行仁政的思想。《罗摩衍那》宣扬的一夫一妻制具有进步倾向,但也流露出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古罗马三大诗人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具有独立民族风格的罗马文学正式形成,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成就的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三大诗人。维吉尔的代表作是史诗《埃涅阿斯纪》,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贺拉斯的代表作是诗集《歌集》和文艺理论著作《诗艺》,他的“寓教于乐”等主张对后代欧洲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奥维德的代表作是诗体故事集《变形记》,这是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汇编。

《古兰经》

《古兰经》又称《可兰经》《古兰真经》《古尔阿尼》,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散文巨著,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传教23年期间的言论汇集,全书分为23卷,全部经文由“麦加篇”和“麦地那篇”两部分组成。

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华《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学中规模宏伟的民间故事集,曾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相传古时候阿拉伯国王山鲁亚尔每次外出打猎时,王后和宫女就同奴仆们到花园里饮酒作乐。国王一怒之下,便将她们全部杀了。此后他每天娶一个少女,翌晨便将她杀掉。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百姓免受灾难,便自愿嫁给国王。她从第一夜起,就向国王讲述有趣的故事,当讲到最动人的地方,刚好天亮。山鲁佐德有意设下伏笔,吸引国王继续再听,使国王欲罢不能,欲杀不忍,日复一日地拖延下来。山鲁佐德一连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受到了感动,取消了原来荒唐而残酷的决定。这既是书名的来历,也是将书中形形色色的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线索。因为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所以书名又称《天方夜谭》。

日本《古事记》

《古事记》是日本最古老的一部历史和文学作品,是以汉字表意和注音的方法写成的。按原序说,始编于711年,成书于712年,口述人是稗田阿礼,撰写人是安万侣,内容分帝纪和本辞两部分,是一部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集。

印第安文学瑰宝《奥扬泰》

《奥扬泰》是印加帝国时期的一首长诗,诗中记述英雄奥扬泰在印加王帕查库蒂时期,爱上了印加王的女儿,请求印加王赐婚被阻挠的故事。书中所述故事发生在印加帝国的巴恰·古德克和杜巴克·玉邦基统治时期。印加帝国统治前期,戏剧一般都是为王室和贵族创作的,群众性的戏剧没有很大的发展。到印加帝国后期,王室的文化政策有所放松,同意演出反映平民百姓的剧作。这种戏剧是把诗歌和剧情结合在一起演出,《奥扬泰》就是这个新剧种的代表作。

法国史诗《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全诗共分为291节,长4002行,以当时民间语言写成,以咏唱方式在民间流传。这部英雄史诗的主人公罗兰是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的十二重臣之一。查理大帝在西班牙对阿拉伯人作战,萨拉哥萨山国国王马尔西勒遣使求降。查理大帝指派加纳隆作使臣,去和马尔西勒议定投降条件。叛徒加纳隆却向马尔西勒献策,在查理大帝班师回国时,袭击他的后卫部队。罗兰是后卫部队的主将,他和他的两万精兵英勇战斗、击毙了无数敌人,最终全都壮烈牺牲。最后,查理大帝为法兰克军队报仇,消灭了全部敌人,并将加纳隆处死。

西班牙史诗《熙德之歌》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最古老的著名史诗,全诗3700余行。史诗根据西班牙民族英雄罗德里戈·地亚斯·德比瓦尔的传说写成,表现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摩尔人入侵的英勇斗争。公元8世纪,摩尔人入侵西班牙,占领了西班牙的大部分领土。西班牙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光复斗争。十一二世纪光复运动进入高潮。熙德就是这场战争中产生的无数民族英雄的代表。《熙德之歌》用谣曲的形式写成,句法比较简单,但遣词刚劲有力,洋溢着强烈的英雄气概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西班牙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但丁

但丁·阿利盖里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并非书斋里的学者,他始终积极参与到时代风云之中。他曾担任过佛罗伦萨行政官,后来在黑白两党的斗争中,被胜利的黑党永久流放,但丁从此开始了20年漂泊无定的流亡生活,终老未能返回家乡。《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为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

《神曲》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神曲》是一部充满了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神曲》故事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诗篇一开始叙述自己在人生的中途迷失在一座幽暗的森林里。他彷徨一夜后,黎明时分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他正向山上爬去,忽然三只猛兽迎面扑来挡住去路。在这危急时刻,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他受贝雅特丽齐嘱托,前来搭救但丁,引导他去游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丽齐出现,亲自引导他游历了天国。游历的过程和见闻构成了《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三部曲。

《神曲》的故事

《神曲》是一部长诗,《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各有三十三歌,加上作为全书序曲的第一歌共一百歌,长达14233行。三篇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作韵脚结尾。《神曲》以三韵句写成,即每段以三句构成。《神曲》所写的三个境界结构匀称。地狱有九层,加上外围共十层;炼狱本部有七层平台,加上地上乐园和外围上下两部分共十层;天国包括净火天和托勒密九重天共十重。这种匀称的布局和结构,完全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中世纪人认为“三”象征“三位一体”,是个神圣的数字;“十”象征“完美”、“完善”,是个吉祥的数字。但丁的《神曲》这样布局,也反映了他作为中世纪诗人的特点。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享有“文艺复兴之父”的美誉。由于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还尊他为“诗圣”。彼特拉克出身于佛罗伦萨名门望族,他不仅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且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著述丰富。《歌集》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共收366首诗,绝大多数是十四行诗。

薄伽丘与《十日谈》

乔万尼·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他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十日谈》是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这部短篇小说集从酝酿到成书,作家花费了十年时间。作品的开头是一段序曲式的故事,1848年在佛罗伦萨发生鼠疫,七名少女和三名少男一起到乡村别墅避难,以讲故事作消遣。他们规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之内总共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十日谈》也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

拉伯雷与《巨人传》

拉伯雷是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杰出代表,法兰西民族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最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巨人传》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主要描写巨人卡冈都亚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的故事。全书共分五部,第一、二部叙述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的出生、受教育的经历,及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后三部以庞大固埃与友人们为研究婚姻难题走访各界人士、为寻访神瓶周游列国作线索,展示了中世纪广阔的社会画面,无情地批判了现实的黑暗和罪恶,嘲笑了封建教会的虚伪,揭露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腐朽。

西班牙戏剧之父塞万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