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文学常识书
26309300000036

第36章 神话典故(5)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人。开始苏秦来到秦国,向秦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秦王对此没有兴趣,最后旅费用完了,衣服也破了,苏秦只得回到洛阳家中。见苏秦这样狼狈,父母懒得同他讲话,妻子只顾织布,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给他弄点吃的,嫂子不但不给,还数落了他一顿。苏秦很难过,于是立志苦读,研究兵法。有时看书看瞌睡了,他就用锥子猛刺大腿,让自己继续读下去。后来,苏秦学问有成了,游说燕国、赵国,使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结成同盟,自己统领了六国的军队。有一次,他路过洛阳老家。苏秦的父母,拄着拐杖,早早在大路口等候。回到家里,妻子不敢正眼看他,苏秦的嫂子对他毕恭毕敬,苏秦笑道:“嫂子,你以前瞧不起我,现在为什么却这样谦卑?”嫂子说:“如今叔叔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我哪敢像从前一样?”“前倨后恭”指待人接物态度前后不一。

被“大材小用”的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辛弃疾弃笔从戎,在家乡组织义军,配合朝廷的军队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长期转战在大江南北。由于他坚决主张抗金,43岁时,被投降派解职,长期闲居。1203年,64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第二年春天,宋宁宗要招辛弃疾到京城去,询问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他的好朋友陆游知道了,很高兴,为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样的英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材料用在了小地方。“大材小用”比喻人才使用不当,不能尽其才。

“万里长城”檀道济

檀道济是南朝高平人。宋武帝北伐时,檀道济当先锋,仗打得很艰苦,占领洛阳时,抓了四千名俘虏。众将想杀了他们示威,檀道济说:“我们是来吊民伐罪的,怎么能滥杀无辜呢?”把俘虏全都放了,为南宋军赢得了民心。宋文帝七年,南宋军在滑台受挫。文帝派檀道济去救援,在寿张大破北魏军,20多天打了30多场仗,终于进抵历城(山东济南)。后来文帝听信谗言把檀道济杀了。死时,檀道济瞪圆着眼,把头巾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自己的万里长城吗?”檀道济死后十四年,北魏军打到江北的瓜步。在一江之隔的石头城上,宋文帝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不会让他们这样的。”“万里长城”原指长城,喻指国家的依靠。

“风吹雨打”的由来

杜甫在长安过了十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45岁的杜甫去投奔肃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后逃出,在彭原郡见到肃宗,被封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三年后,关中大饥荒,杜甫的孩子被饿死了好几个,生活难以维持,只好弃官逃难到成都,在朋友帮助下盖起了草屋,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有一次,杜甫在江边散步,忽然闻到阵阵馨香,原来是江边的楸树零零星星已经开花了。杜甫叹道:“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沐猴而冠”的项羽

项羽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后来改学剑,也不肯用功,他的叔父很生气。项羽说:“读书有什么用,只能记名姓而已。学剑也只能抵挡一个人,我要学能抵挡万人的本事。”后来项羽带兵攻入咸阳,杀了秦二世子婴,烧了秦朝的宫殿,收拾了秦朝许多宝贝财物就准备回去。有人劝他说:“关中这个地方很险要,土地肥饶,可以建都称霸。”项羽见宫殿都烧毁了,只想着赶快还乡,说:“富贵了不回家乡,就像穿着锦绣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谁会知道呢?”劝说的人叹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家说项羽像只戴着帽子的猕猴,徒有虚名,果然不错。”后来人们用“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没有真正的能力。

“闻所未闻”的由来

刘邦刚刚平定天下,汉人尉他在南越自立为王。刘邦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尉他傲慢的坐着接见陆贾,陆贾说:“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而起,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纷纷归顺他,当时强大无比。但是汉王只用五年时间就平定了中国。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现在汉朝人多地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政令统一。天子不愿百姓再受战争之苦,派遣我来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听到这些,尉他立刻站起身来说:“至生来,令我日闻所未闻。”意思是你来之前,这些都是我没有听说过的。后来人们用“闻所未闻”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五里雾中”典故的由来

张楷,字公超,是东汉人,对道学很有研究,门徒常常上百人。每天造访他的人车马盈门,填塞街巷,有人便在他家附近开办旅舍饭馆赚钱,张楷只好搬家。张楷很穷,以摆摊卖药维持生计。后来被推荐出任县令,张楷不愿去,搬到华山峪隐居。他去了那里以后,一时到华山峪求道者很多,致使华山峪成了集市,人们索性把华山峪叫成公超谷了。为什么人们都爱找张楷学道呢?据说,张楷能在五里范围内弥漫云雾,当时人们就把学道叫“学雾”。“五里雾中”原指修道,现形容迷离恍惚、不知所从的状态。

“防微杜渐”典故的由来

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窦宪兄弟把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朝政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人们敢怒不敢言。有一年发生日食。司马丁鸿上书汉和帝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现象象征君王的权力被臣子侵夺,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日蚀出现过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告我们,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啊。”“人们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刚露头的时候防止它,这样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了。”后来人们从丁鸿“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一句里概括出“防微杜渐”,意思是要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典出何处

公元550年,北朝的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宁死也不改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刮目相看”的吕蒙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战功卓著,可是不爱读书。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要多读些书。”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精通经史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要你读点书,增长一点见识,开阔一些视野。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此后,吕蒙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读书。后来鲁肃路过吕蒙的辖区时见到吕蒙,吕蒙问鲁肃:“现在将军重任在身,要与关羽为邻了,要怎么防备他呢?”鲁肃说:“还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吧。”吕蒙说:“现在吴蜀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关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准备呢?”于是给鲁肃筹划了五条计策。鲁肃非常惊奇,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但更刮目相看!”后来人们用“刮目相看”比喻重新认识事物。

“爱不释手”的陶渊明的诗篇

陶渊明是东晋大诗人,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躬耕。他在《归园田居五首》中这样描述自己的乡间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的诗作写得像儿歌一样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却充满气节。梁朝的萧统编撰《昭明文选》,在给陶渊明的诗作编集、作序时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后来人们从中概括出“爱不释手”,意思是因为喜欢,拿在手里不肯放下。

欧阳修、苏东坡“出人头地”的故事

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在阅卷时,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他把文章传给同僚观看,大家都赞赏不已。不过,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像是他的朋友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定为第二名。放榜后,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轻的学子苏轼,欧阳修才知闹误会了。欧阳修很欣赏苏轼,他给朋友写信时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后来人们从中概括出“出人头地”,用来形容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宋玉“曲高和寡”

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到了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里的“和”(音贺)指跟着别人唱,“寡”是少的意思。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言论、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时也用来讽刺别人自命不凡。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

唐朝时候,地方官要向皇帝进贡礼物,有个边远地区的地方官,派一个叫缅伯高的人去进贡天鹅。缅伯高在路上走了好多天,天鹅的羽毛都脏了。缅伯高来到沔阳湖,打开笼子,让天鹅去洗洗澡。天鹅却展开翅膀飞了,只留下几根羽毛。缅伯高急得在湖边哭了一场。他冷静下来想了想,捡了一根羽毛,带到长安去。后来缅伯高跟着各地的使臣,去朝拜皇帝。他看着使臣们一个个向皇帝献上名贵的礼品。轮到缅伯高时,他奉上一根洁白的羽毛。缅伯高唱道:“贡献唐朝,山高路又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于是唐皇说他聪明,还赏给了他礼物。成语“千里送鹅毛”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