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年,弓裔部将王建发动政变杀弓裔自立,建高丽国,号太祖神圣王。在位时,王建压制各地豪强,免民三年赋税,重建了平壤。高丽王朝于公元935年并吞新罗,936年消灭后百济,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937年,王建派使臣去中国当时的后晋,次年开始施行后晋年号。高丽王朝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以佛教为国教。
朝鲜人民起义
高丽王朝后朝,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激化。加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不断,政变频生,社会不宁,终于引起全国性人民大起义。南有亡伊、亡所伊两人领导的大起义,北有妙香山起义。起义者以妙香山为根据地,到处打击贵族、地主和寺院并占领了平壤。朝廷派兵镇压,三易统帅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由于严重缺乏粮食和武器装备,起义者内部产生矛盾,统治阶级乘机进行分化瓦解,起义队伍发生分裂,最后遭致失败。
高丽爱国将领徐熙
徐熙是高丽王朝的武将,972年曾出使北宋。993年契丹入侵,他反对割地求和,镇守边界力主抗战。在与契丹官员谈判时,他拒绝了割高句丽旧地、与北宋断交、向契丹纳贡等条件,为保卫高丽领土主权作出了贡献。在安戎镇战役后,他到契丹营地据理力争,最终以不割地为条件与契丹议和。
“三别抄军”的灭亡
高丽王朝时期,朝鲜先后遭受契丹、女真、蒙古等外族的侵略。13世纪初,蒙古崛起,高丽王朝被迫向蒙古纳贡。人民反对屈辱投降,坚持进行抵抗。“三别抄军”,即左别抄军,右别抄军、神义军南下珍岛(今全罗南道),联合西南各地农民义军,据险抗战。他们控制了南海一带,给蒙古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并且破坏了蒙古企图利用南海作为侵略日本前沿根据地的计划。腐朽的高丽王朝,不顾民族利益,于1274年与元朝联军攻占三别抄军的根据地济州岛,消灭了人民的抵抗力量。
“大和国家”的起源
早在旧石器时代,日本列岛就有原始人类生存。距今一万年左右,日本开始进入以绳纹式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世纪,日本列岛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弥生式文化时代。二三世纪之交,女王卑弥乎统治的邪马台国逐渐强盛,统属着二三十个部落和7万居民。3世纪中叶,大和国家兴起于本州中部,5世纪初,实力强大的大和国家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岛第一个统一国家政权。大和国家又名倭国,大化改新后天皇执政,大和时期结束。在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
“大和国家”的内乱
“大王”是日本大和国家首脑,他依赖中央、地方的氏姓贵族统治全国。大和统治阶级将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6世纪前期,由于奴隶与奴隶主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朝廷与地方豪强、中央大贵族各个集团间的纷争也愈演愈烈,先发生了史称“盘井之乱”的大规模地方叛乱,后来,苏我氏与物部氏两大日本古代高级贵族为控制朝政也展开了火拼。由于各种危机的压迫,大和国家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变革。
大化改新
从593年开始,大和国家积极推动社会变革。他们派出遣隋使,出使大陆。后来又以法制完备的大唐帝国为典范,革新政治,对日本社会进行根本改革。经过精心策划,一批年轻有为之士于645年发动政变,一举翦除了保守贵族的核心集团。大化二年(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各项改革措施也陆续出台,史称“大化改新”。此后数十年间,改革大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使日本社会迈入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天皇”的出现
日本在公元645年进行大化改新后建立了以天皇为国家元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天皇是国家最高专制权力者。从大化改新后的600年间,日本处于天皇的最高权力统治之下。在明治维新前的一段时间,日本最高权力实际由幕府将军操纵,古代天皇制日益削弱,明治维新重新确立了天皇的地位。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是神的后裔,具有无上的权威。二战后日本制定了新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被保存了下来。
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始于迁都于平城京的710年,止于迁都于平安京的794年,历经八代天皇。其中女人在奈良朝占了四代共三十年,所以奈良朝可以说是女人的天下。在这个时代,日本与中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与新罗以及大唐帝国的外交往来。特别是鉴真和尚历经艰难,东渡扶桑,创立律宗,日本佛教更见兴隆。此时的日本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之中。
平安时代
在奈良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于784年决定从平城京迁都到山城国的长冈(今京都市),在那里筹建新都,命名为平安京,希望借此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由于平安京于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首都的名字。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后来建立了幕府。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同时佛教得到发展。
镰仓幕府
11世纪初,日本地方武士逐渐形成两大集团,一为关西平氏,一为关东源氏。11世纪下半叶,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集团势力强劲,一度控制朝政。1181年,平清盛死,关西平氏集团势力衰亡。1185年,以源赖朝为首的关东武士集团击垮平氏集团,控制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任“征夷大将军”,设将军幕府于镰仓,史称“镰仓幕府”,开始了武家政权的统治时代。
“武士道”的起源
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扩大实力,地方豪强将家族仆从男丁武装起来,组成军事集团,其成员为武士。这样,武士就成为各派政治势力争取依靠的重要力量。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他们最初是一群以射艺为专业的骑兵,以主从关系为纽带的武士团为加强战斗力,以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要求武士,使之养成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的性格。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1872年否定武士身份,此后,武士阶层日渐消失。
浪人
日本浪人亦称大陆浪人、国士、大男人、义盗、任侠、“英雄”,是近代日本特有的历史现象,为日本近现代社会中十分复杂又具有一定势力的社会阶层,他们是离开主家到处流浪的穷困武士。为恢复昔日的权威而具有疯狂性和冒险性,他们以天皇的亲兵自居,到处以“爱国者”的面目出现。他们秉承日本帝国主义的意旨,参与对中朝苏等亚洲国家的侵略活动,特别是在侵华战争中充当了谍报队、先锋队和别动队角色,并组织各种商家协会在不同的幌子下干侵略勾当,堪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
日本“南北朝”
14世纪初,镰仓幕府的统治体制出现危机。1333年,胸怀大志的后醍醐天皇乘幕府内乱势衰之际,联合部分不满武士,起兵讨伐幕府,经过一番争战,镰仓幕府垮台,天皇政权恢复,年号建武,史称“建武中兴”。不久后,武士贵族足利尊氏崛起,废黜天皇入主京都,开始了室町幕府的统治时代。后醍醐天皇不甘失败,逃至吉野另立朝廷,与北方幕府及所挟持的天皇相对峙,史称“南北朝”。
应仁之乱
应仁之乱是日本室町幕府末期封建领主间的内乱。当时,中央与地方封建势力的分裂日趋激化,以细川胜元为代表的东军和山名持丰为代表的西军各自调集援军进入京都,这次内乱中参与武士达到20多万,几乎所有的守护都参与了战争。混战持续10年之久,1477年11月战乱结束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是公元1世纪到6世纪统治中亚地区及印度北部的帝国。与汉帝国、安息帝国以及罗马帝国并称古代世界四大帝国。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贵霜部落建立的,大月氏属突厥游牧部落,初居中国西部敦煌祁连山一带,公元前170年被匈奴击败后西迁。公元前125年征服大夏,统治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公元一世纪中叶建立贵霜帝国。公元二世纪中期,形成了连亘中亚和北印度的庞大帝国。定都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帝国中心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佛教中心。中国高僧法显、玄奘都曾到此。公元二世纪后开始衰落。五世纪遭白匈奴入侵灭亡。
安息帝国
安息帝国是由帕提亚人建立的帝国,帕提亚人属于白匈奴的一支;汉朝取其开国者名字的汉语音译“安息”作为国名,西方则称之为帕提亚。安息强盛时期曾以幼发拉底河为界,与罗马对峙,东北与大月氏相接;东南占有坎大哈,远抵印度边境。由于同罗马的长期战争,以及贵霜帝国在东面的侵扰和王朝的内讧,安息帝国从公元1世纪以后逐渐衰落,224年被法尔斯的阿尔达希尔一世推翻,建立了萨珊王朝。
印度笈多王朝
3世纪以后,在古印度地区强盛一时的贵霜帝国渐趋衰败。4世纪初,原本是一个小邦的笈多实力逐渐强盛,建立了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第二代君主、素有“诗人国王”雅称的沙摩陀罗笈多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他征服了整个北印度地区,甚至南印度的大国也臣服纳贡。380年,沙摩陀罗笈多之子继位,史称“超日王”,“超日王”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统治,整个王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5世纪末年,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白匈奴大举涌入北印度。笈多王国内部小邦纷纷自立,陷入了分裂混战之中。
威风八面的戒日王
戒日王是公元7世纪时印度曷利沙帝国的创始人。他在位期间不断向外扩张,历经6年兵不释甲、象不卸鞍的连续征战,终于征服了北印度诸国,建都于恒河西岸的曲女城。他崇信印度教,也大力支持佛教,建立了亚洲最大的佛教大学。643年,戒日王请中国高僧玄奘在曲女城说法18天。647年,戒日王病故,身后无嗣,王位被大臣篡夺,地方王公纷纷自立,帝国全面解体。7世纪中叶至12世纪末的数百年间,印度次大陆一直处于分裂局面。
印度“贱民”阶层
从4世纪初笈多王朝建立,到7世纪中叶戒日帝国瓦解,南亚次大陆社会进入了封建文明时代。但古印度的四大种姓仍旧存留下来,婆罗门和刹帝利仍为社会统治等级。而吠舍中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下降到最低的等级首陀罗之中,吠舍只剩下了商人。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人群——贱民。他们是由从事屠、钓、猎等“不洁”工作的人所组成的种姓等级。他们要跟其他人分开居住,进城上街的时候要敲打手里拿的木头,提醒其他等级的人躲开,避免发生接触。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自阿育王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对佛教都很优待,使得佛教僧侣身处寺庙之中,与社会民众越来越远,其说教理论也渐渐失去了释迦牟尼时期的那种朴实无华、关注人生的风范。而且各宗各派相互争辩不已,使佛学变得越来越难懂。而对社会发生的巨大转变,他们也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导致信徒日益减少,香火难以为继。结果在外邦异域广泛传播的佛教,在故乡本土却陷入衰落的困境之中。
佛教的南派、北派
佛教发源于印度,其历史命运与犹太教和基督教颇为相似,虽未能在诞生之地得以长久存在,却在其他地区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佛教的流传大致可分为南北两个方向。南传佛教是以主张自我修度的小乘佛教为主,先流传至斯里兰卡,后传布到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坚持自我修行的自利与普度众生的利他相并重,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及越南。
北传佛教喇嘛教
喇嘛教是流传于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主要是大乘密宗与当地苯教长期相互影响的产物。它是中国佛教不可分割的重要支派。现主要流传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共和国和西伯利亚等地。
印度教诸派别
就在佛教败落的同时,印度教悄然兴起。由于印度教的基本特征和文化传统多源自古老的婆罗门教,所以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崇拜创造之神大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破坏之神湿婆。印度教有四个主要派别,一是尸摩多派,奉行多神信仰;二是毗湿奴派,拜兼有创造与破坏能力的宇宙维持者毗湿奴为最高神;三是湿婆派,奉湿婆为最高主神;四是性力派,崇尚梵天之妻辩才天女、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湿婆之妻难近母等女性神灵。
伊斯兰教的起源
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城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他对阿拉伯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体验和了解,在汲取犹太教、基督教教义和沿袭贝杜因人原始信仰的基础上,穆罕默德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伊斯兰教。其核心观念是以麦加一个部落的主神安拉(真主)为宇宙天地间的唯一真神和造物主;信奉安拉的人死后得以复活,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而穆罕默德本人就是安拉选定的使者,他向众人宣播真主的最后启示:独奉真神安拉,废除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即顺从安拉的意志;凡信仰伊斯兰教者被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先知之城”麦地那
610年,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教,危及倭马亚家族因管理克而白神庙而获得的经济、社会利益。骄横的倭马亚家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暴力迫害。622年,穆罕默德在生命受到威胁、家族放弃对他的保护之后,被迫出走,迁往雅特里布城,这是穆罕默德一生中的重大转折。雅特里布因穆罕默德的到来而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
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成功地调解了部落间的争端,此后,他将自己的主张付诸社会实践。他以麦加穆斯林移民和麦地那的支持者为基本力量,组建起穆斯林公社,并制定宪章。在公社中,穆罕默德既是宗教领袖,又是行政首脑和军事统帅。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穆罕默德筹集财富和武器。630年初,穆罕默德率万人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这意味着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阿拉伯半岛上的统一国家开始逐步形成。
伊斯兰圣典《古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