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26310300000013

第13章 中古史(4)

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作为一位伟大的宗教家和社会改革家,穆罕默德以宗教信仰为手段,把阿拉伯人由被征服者转变成征服者,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穆罕默德一直致力于伊斯兰教义的创建工作,他从倡行、维护独尊安拉真主的神教出发,借助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某些观念,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种种社会问题予以解答,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义体系。而其全部内容则被弟子信徒们编著成了《古兰经》,它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的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哈里发”称号的由来

穆罕默德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他去世后,穆斯林内部为争夺继承人的位置展开一番争斗,最后经各派协商,共同认可由穆罕默德岳父伯克尔出任先知在世间的代表,号“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代理人”。伯克尔632~634年在位,其后又先后有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依序担任“哈里发”之职。历史上将这四位“哈里发”统治时期称之为神权共和时代。这个时期,历任“哈里发”利用北方拜占庭、波斯两大帝国长期争战的有利时机,指挥以骑兵为主的穆斯林武装,挥舞圣战大旗,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扩张。

穆斯林派系之争的起源

正当穆斯林对外扩张战争捷报频传之际,阿拉伯人内部发生分裂。以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为首的哈希姆家族,对出身于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出任哈里发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组建起什叶派,与奥斯曼所奉行的逊尼派相对立。656年,奥斯曼被刺,阿里继任哈里发。但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双方数次火拼,未分胜负。不久,什叶派内部又出现分裂,部分对阿里不满的下层穆斯林组建军事民主派。661年,该派刺杀了阿里,神权共和时代由此结束。

什叶派穆斯林

什叶原意为“追随者”,专指拥护阿里的人。穆罕默德去世后,在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什叶派认为只有出身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继承人,认为他们是政教合一的伊玛目(对领导者的尊称)受安拉保佑,从不犯错误,甚至高于穆罕默德。这一派允许教徒在受迫害时隐瞒信仰,允许临时婚姻,崇拜圣徒和圣墓。该派曾先后在一些国家内掌握政权,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也门等地。

逊尼派穆斯林

逊尼是阿拉伯文音译,原意为“遵守逊奈者”,自称“正统派”,是伊斯兰教徒最多的一个教派。此派认为伯克尔、欧麦尔和阿里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都是正统“哈里发”。这一教派得到历代哈里发或政府的支持,流传很广,世界穆斯林大多属此派。

“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

阿里死后,原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哈里发政权。此后哈里发均由倭马亚家族成员世袭担任,史称倭马亚王朝,阿拉伯社会进入帝国时代。倭马亚王朝时代是阿拉伯人军事扩张的又一个高峰期。阿拉伯人向东打到印度河流域和中国唐代的西部边界,向西占领了非洲中部和北部,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到8世纪中叶,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东起印度和中国边境,西临大西洋的大帝国建立了。帝国的版图远远超过当年雄震一时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倭马亚王朝崇尚白色,故中国史籍称之为“白衣大食”。

阿拉伯帝国的西扩

阿拉伯四大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向西扩张,主要和拜占庭帝国进行了长年的恶战。637年至638年,阿军征服耶路撒冷和美索不达米亚,突袭并吞并了整个埃及,进而夺取拜属非洲的大部分领地。649年至654年,阿海军攻占塞浦路斯等地中海岛屿。最终形成了对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合围态势,但长期不能攻克,西扩势头被迫暂时停止。717年,阿军出动陆海军二十余万人、战船约二千六百余艘,围攻君士坦丁堡长达十三个月之久。拜占廷皇帝立奥三世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在保加利亚人协助下击败阿陆军,先后歼灭阿军十七万、战船两千余艘。

阿拉伯帝国的东扩和北扩

阿拉伯向东扩张,主要进攻目标是波斯萨珊王朝。637年,阿军攻占了王朝首都泰西封,国王被杀,王朝灭亡。阿拉伯将整个伊朗并入其版图。751年,阿军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控制了全部葱岭以西地区和印度河流域。阿拉伯的北扩主要针对西南欧,当其清除了拜占廷在北非的势力,并彻底挫败柏柏尔人的抵抗后,于713年渡海建立起了对西班牙人的统治。

普瓦捷会战

普瓦捷会战是遏制阿拉伯人北进西欧的决定性战役。732年初,在完全占领西班牙以后,阿拉伯驻西班牙总督阿卜杜勒率军五万,企图取道阿奎丹进攻法兰克、意大利。阿奎丹公爵奥多和法兰克王国组成联军,于10月在普瓦捷与图尔之间的地区与阿拉伯人展开决战。两军相持了整整六天,到第七天黄昏时,最终打死了阿卜杜勒,阿拉伯军全线溃败。

“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

747年,奴隶出身的艾卜·穆斯林领导人民举行起义,于752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伊拉克的大贵族艾卜勒·阿拔斯利用人民起义的力量建立起了阿拔斯王朝,新王朝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首都巴格达。该城宏伟壮观,人口众多,是与当时的长安、君士坦丁堡齐名的世界性大都市。阿拔斯王朝最初的百年间,国内政治稳固、社会安宁,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因阿拔斯王朝旗帜崇尚黑,故中国史籍称其为“黑衣大食”。

阿拉伯帝国里的黑人奴隶

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人从东非奴隶市场上输入大量黑人奴隶,为地主富商从事排水采盐和开辟耕地的繁重劳动,过着非人的生活。869年,爆发了规模巨大的黑奴起义,起义者人数多达20多万。871年,起义者逼近巴格达,关键时刻,起义队伍内部出现叛将,与敌人里应外合导致起义失败。这次黑奴起义是与古代罗马斯巴达克起义齐名的大规模奴隶反抗斗争,此后,阿拉伯从非洲输入奴隶的数量明显减少,整个社会中的奴隶制残余也渐趋消亡。

巴贝克起义

816年,袄教胡拉米教派的首领巴贝克,宣称自己是神的化身,率领三十万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开始了反抗阿拉伯封建统治的起义。起义者披着胡拉米教派的红色外衣,故被称为红衣军。起义者三次粉碎了哈里发军队的进攻,后因阿塞拜疆等地大封建主背叛,使起义力量遭到削弱。833年,起义军在哈马丹附近被打败,损失60000人。837年,起义中心巴兹要塞在被围困一年多后陷落,起义失败,次年巴贝克被杀。

卡尔马特起义

此起彼伏的人民起义浪潮使阿拔斯帝国境内异端教派的活动也更趋活跃。9世纪晚期,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马特教派”逐渐兴起。该派反对逊尼派哈里发政权,主张社会平等、财产共有,废弃正统的伊斯兰教规、教礼。890年,该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举行起义。势力迅速扩及波斯、中亚一带,并于899年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尔马特国,延续了200多年。

阿拔斯王朝的覆灭

从11世纪末期开始,曾经强大的阿拉伯世界被手握重兵、拥有大片土地的封疆大吏分裂成10余个封建小邦。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杀死了末代哈里发,延续数百年之久的阿拔斯王朝连同绝大多数塞尔柱小国终于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阿拉伯帝国虽然解体了,但伊斯兰文明依然存在并发展着。不仅占据西亚的蒙古伊儿汗国很快就伊斯兰化了,而且伊斯兰教还深入到了非洲中部地区和南亚次大陆。

“绿衣大食”法蒂玛王朝

绿衣大食即法蒂玛王朝,这是中世纪伊斯兰教什叶派在北非及中东建立的封建王朝。因其旗帜、服饰尚绿,故中国史书称“绿衣大食”,西方史称其为“南萨拉森帝国”。法蒂玛王朝在第五代哈里发阿齐兹(975~996)统治时期,国势极盛,成为版图横跨亚非两大洲的强大伊斯兰国家,同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和西班牙后伍麦叶王朝形成鼎足之势。

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

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包容了古代世界的几大文明中心,得以继承了各大文明的丰富遗产,使阿拉伯文化获得了辉煌成就。在医学方面,阿维森纳医生曾被誉为西方世界的医学之王,他所著的《医典》直到17世纪末仍被欧洲奉为权威著作。在文学方面,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千零一夜》,它汇集了许多民族的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阿拉伯人另一杰出贡献是把古代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火器传到了欧洲。

“李氏朝鲜”迁都汉城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军统一铁岭地区,高丽王朝不顾李成桂等青年官僚改革派的反对,派兵与明朝对抗。1388年,时任高丽右都统使的李成桂在率军进至鸭绿江时,断然抗命停兵,回师京都,废黜当时的高丽王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史称“李氏朝鲜”。

壬辰卫国战争

15世纪后期,李朝统治集团内部因争权夺势矛盾激化,形成两大对立派别,从此党争不绝,绵延数百年。1592年(壬辰年),正当李氏朝鲜党争内讧,武备松弛之际,日本18万大军悍然入侵。两个月内便连克汉城、平壤。面对外敌入侵,英勇的朝鲜军民奋起抗战,史称“壬辰卫国战争”。在人民支持下,海军将领李舜臣率舰队痛击日本海军。邻邦中国也应李氏朝鲜之请,派4万精兵援朝抗日。日军不敌中朝联军,被迫议和。1597年,日军再次北犯,中朝军队联手再败凶敌。李氏朝鲜终于赢得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日本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一般是指室町时代爆发的一百多年的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在这个时代,出现六位能征惯战、影响大局演变的著名武将,他们分别是:“前三雄”今川义元、上杉谦信、武田信玄和“后三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最后,德川家康于1615年消灭了丰臣家族的势力,结束了混乱的战国局面。

丰臣秀吉侵朝战争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时候,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于1592年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日军总兵力约十五万,陆军自釜山登陆后,长驱直入,逼近中国边境。1592年底,明朝派军赴朝参战,日军开始与明朝和谈。1597年初,和谈破裂,丰臣秀吉陆续增兵十四万、战舰数百艘,再次进军朝鲜。10月,朝鲜爱国将领李舜臣在海战中大败日军,明军也再次进入朝鲜给了日军沉重打击。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全面后撤。明、朝联军于后追击,最终歼灭日军万余人。

突厥加兹尼王朝

962年,在今阿富汗东部,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建立起了加兹尼王朝,在狂热的伊斯兰教君主马默德带领下,对印度连续进行了17次大规模的军事入侵。1009年,马默德攻占曲女城,把这座历史名城洗劫一空,夷为平地。1025年,他攻占了印度教圣地索姆那特的湿婆神庙,用4万头骆驼把藏在该庙的大批财宝运回加兹尼。

德里苏丹国家的兴衰

加兹尼王朝在马默德死后急剧衰落,为阿富汗西部新兴的伊斯兰古尔王国所灭。1190年,古尔苏丹穆罕默德率军攻入印度腹地,1192年攻克德里。穆罕默德遇刺身亡后,王国四分五裂。古尔驻德里总督自立为苏丹,德里苏丹国家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它存在了320年之久,先后经历了5个王朝。14世纪末,帖木儿帝国军队冲入印度,将德里城洗劫一空。15世纪后,北部穆斯林贵族和印度教王公拥兵自重,仅在形式上尊奉德里苏丹为君主;南部则形成了两大政权并立的局面,相互间杀伐不已。这种混乱局面又一次为北方民族的扩张和征服敞开了大门。

涅瓦河英雄亚历山大

11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内讧、兵祸不断,分裂割据的局面延续了300多年。1240年,瑞典封建主攻入罗斯。同年,德意志骑士团也占领了罗斯商业重镇普斯科夫,并继续向东推进。罗斯人民奋起反抗,在这场斗争中,诺夫哥罗德公爵亚历山大率领民众集中力量抵御瑞典入侵者。7月,他在涅瓦河口大胜瑞典军队,被人民称誉为“涅夫斯基”(涅瓦河的英雄)。而后,在各地援军支持下,亚历山大乘胜收复了普斯科夫,1242年4月,他率军与德意志骑士团进行决战,再获大捷,将德国人逐出了罗斯的土地。

俄罗斯独立

从15世纪开始,由于经济发展和反抗外族斗争的需要,罗斯各公国逐渐以莫斯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伊凡三世在他执政的33年里,不惜一切手段来加强莫斯科的地位,也在不断地谋求最后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最后他通过1487年和1500年两次战争,彻底击败了波兰立陶宛,为莫斯科的独立与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死后,其子瓦西里三世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大业。

波兰人建国

波兰人是古斯拉夫人的西支,自古就居住在东欧平原西部。9世纪中叶,古波兰人各部落才开始形成地域性联合,出现一些“部落公国”式的早期国家。10世纪,波兰公国统一其他各部,形成波兰国家。1340年,波兰出兵西南罗斯,吞并加利支公国,后又与立陶宛一道瓜分了基辅公国。

立陶宛建国

立陶宛人也是东欧地区古老民族之一,但社会发展十分缓慢。直到13世纪上半叶,在与入侵的条顿骑士团的斗争中,立陶宛诸部落联盟才逐渐联合,形成国家。因受周边先进文明的影响,立陶宛迅速封建化,社会生产也有较大提高。盖迪明大公以维尔纳为都,向东南方扩展,开始侵占罗斯土地。其子奥里格尔德先后将基辅等地并入立陶宛版图,占据了整个第聂伯河流域,势力延至黑海,成为波兰与罗斯之间的一大强国。

捷克独立

6世纪左右,属于西斯拉夫人一支的捷克人便聚居在易北河上游流域。7世纪早期,捷克诸部落结成联盟,史称“萨莫公国”,不久后便自行瓦解。9世纪初,捷克人建立大摩拉维亚王国,9世纪末,由于封建内讧,大摩拉维亚国势衰微。895年,波希米亚地区形成捷克国家。906年,大摩拉维亚为匈牙利所灭,捷克逐步形成独立国家。

阿克苏姆古国与埃塞俄比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