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26310300000015

第15章 中古史(6)

1273年,鲁道夫当选为德国皇帝,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鲁道夫死后,诸侯便不再选他的儿子为皇帝,致使哈布斯堡王系一度中断。这一时期,由诸侯选举皇帝的传统进一步强化,并且形成了七大选帝侯选举皇帝的制度,七大选帝侯是:美因斯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莱茵的巴拉丁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伯爵和波希米亚王。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对此制度予以法律上的确认,并认可了诸侯所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权。此后,德国的历史已逐渐成为各诸侯领地独立发展的历史,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一个诸侯联邦国。

阿维农之囚

1309年,法国君主腓力四世下令把教廷由罗马迁至法国南部的阿维农。从1309~1377年的近70年里,阿维农成为教廷所在地,教皇也成为法国王室所控制的傀儡。教会史中把这一事件称作“阿维农之囚”。腓力四世在击垮教皇之后,便下令把圣殿骑士团团长及主要成员处以火刑,将该团掠回的大量金银财富掠为已有。“阿维农之囚”时期的历代教皇荒唐腐败的行径,激起西欧各地教会人士和神学家的强烈不满,他们对驻在阿维农的教皇是否有资格担当教会的最高领袖表示怀疑,甚至予以否定。他们认为,由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组成的宗教会议才拥有西欧教会的最高权力;各国教会有权出席宗教会议,共同商议,决定教会事务。这一思想的广泛传播,终于导致了“宗教会议运动”的发生。

黑死病大爆发

黑死病(腺鼠疫)起源于亚洲西南部,约在1340年散布到欧洲,1348~1349年黑死病横扫西欧,夺走了数百万生命。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这种可怕的瘟疫还在各地不断流行,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黑死病”在西欧致死的总人数约为2400万人左右,导致了西欧社会的一场人口危机。

法国“扎克”起义

“扎克”意为乡下佬,是法国封建主对农民的蔑称。公元13~14世纪,由于苛捐杂税不断加重,加之黑死病的蔓延,使农民处境急剧恶化。1358年5月,起义爆发并迅速扩展。起义领导者是农民出身的吉约姆·卡尔,参加者除农民外,还有城市平民、小骑士及乡村神父,最多时起义人数达十万人。起义军提出“消灭一切贵族”的口号,杀死贵族、焚烧城堡。以那瓦尔国王查理为首的贵族组织了上千名骑士进行镇压。1358年6月,查理要求举行谈判,吉约姆·卡尔毅然赴约遭杀害,贵族武装杀戮起义农民达2万多人。

教会大分裂的结果

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从阿维农迁回罗马,所谓的“阿维农之囚”结束。次年,格里高利病故。在新教皇产生的问题上,罗马教廷内部出现严重分歧。从此开始了罗马教会的大分裂时期。1414年,在德皇西吉斯孟德的干预下,各国教会联合举行康士坦茨宗教会议,商议解决教会分裂问题。1417年,会议选出教皇马丁五世,迫使其他3位旧教皇退位,西欧教会的分裂局面才告一段落。但正是在此次会议上,确立了宗教会议代表全体基督徒的最高利益、权力高于教皇的原则。

英国瓦特·秦勒起义

1381年5月,英国埃塞克斯和肯特郡的农民爆发起义,他们拒缴人头税,驱逐、处死那些可恶的税吏。斗争烈火很快席卷了英国40个郡中的25个。近10万农民在起义领袖瓦特·泰勒和约翰·保尔的领导下,分兵两路向伦敦进发,在伦敦城内贫民的支持下,迅速占领伦敦全城,在谈判时,瓦特·泰勒被伦敦市长刺杀。英王则再次用虚假的允诺诳骗农民回家。当农民离开伦敦后,英王军队和地方封建主的武装便挥舞屠刀,追踪而至,进行残酷杀戮,大批农民倒在血泊中。

捷克民族英雄胡司

15世纪初,胡司是布拉格大学的校长、教授,同时兼任伯利恒教堂神父。胡司出身贫寒,对捷克民众的苦痛有深刻的了解,而对教会中德籍教士的奢侈腐化极为憎恨,多次抨击高级教士的贪婪邪恶,并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教会应放弃所有财产;教权应服从王权,教会须服从国家;革除高级教士的特权;废弃奢华的宗教仪式;建立民族的廉俭教会。他的思想与主张深得捷克人民的支持,自然也遭到教会当局的嫉恨。1415年7月,宗教会议判处胡司为异端,剥夺教职,交付德皇处置。德皇于7月6日把胡司活活烧死。火刑场上,胡司最后一次拒绝了“悔罪即可免死”的诱劝,英勇就义。

胡司之死引发的战争

捷克人民得知胡司殉难的消息后,立即掀起反抗教会统治和外族压迫的浪潮,1419年,终于汇合成一场大规模的武装战争。1420年春,罗马教皇和德国皇帝纠集10万人马扑向捷克。捷克军民在约翰·杰式卡的指挥下迎战来犯之敌,他运用链环战车战术大胜十字军骑士,此后,又分别于1421和1422年连续粉碎第二、第三次十字军讨伐。1427年,普罗可比兄弟接替阵亡的约翰·杰式卡,率领民众大败第四次十字军进攻。1434年,在一片胜利声中,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一些人在战斗中突然叛变,普罗可比兄弟英勇战死,万余战士壮烈牺牲,胡司战争基本结束。

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

8世纪,在阿拉伯大规模军事征服逼迫下,一小部分西班牙基督徒退缩到半岛北部荒凉山区,逐渐形成了几个独立的小封建政权。这几个基督教国家利用倭马亚王朝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向穆斯林展开反攻,史称“收复失地运动”,这场运动前后共计进行了700多年。1492年,费迪南国王亲率大军,攻陷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据点,收复失地运动结束,西班牙统一。

欧洲黑暗时代

欧洲黑暗时代是指于欧洲中世纪的前期,即约为公元476年至公元1000年的一段欧洲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科学发展因传教士大力宣扬神学而受到重大打击,甚至出现倒退情况。而对文化发展方面的打击更大,不但罗马及希腊的文化与文明遗产受到教会的破坏,而且骑士们都是文盲,文化水平很低,加上当时兵荒马乱,令中世纪的欧洲文化发展也不进反退。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大约发生于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通过对敞田和公共土地的圈围,建立了明确的个人土地权利。15世纪末,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的毛纺织业空前繁荣,引起羊毛价格上涨。养羊业变得有利可图,地主和农民变耕地为牧场。圈地过程中出现过驱逐佃农的现象,但后来主要通过协议和立法的方式进行圈地。从18世纪开始,圈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产粮食。

封建制度的三大基本特征

封建制度有三大最基本的特征:领主、封臣和采邑,封建制度的结构由这三大元素构成。领主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封臣是拥有领主所分封给他们土地的人,而这些分封出的土地就是采邑。封臣要为领主战斗,作为对领主给予采邑的回报。领主、封臣和采邑之间的关系与责任构成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采邑制

采邑制是中古时代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由当时的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率先实行。“采邑”拉丁文原意为“恩赐”,是指没收叛乱贵族和部分教会土地给官员和将领,受封者必须服兵役和履行义务,得到的土地只给本人,不得世袭。

封建等级制

封建社会各个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上下尊卑,界限森严,像金字塔似的层层排列,所以称封建等级制。国王把大部分土封给大封建主,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后者把部分土地封给中等封建主,如子爵和男爵,中等封建主再把土地封给最低的封建主骑士。天主教会也按照封建等级制分为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助祭和副助祭等不同的品位,各有不同级别的神权,即教阶制。东正教除无教皇和红衣主教外,其教阶制与天主教类似。

“分封式”礼仪

建立封主和封臣关系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称分封礼,又称“臣服礼”“敕封式”,是在加洛林王朝时期形成的。分封时,封臣跪下,双手合掌放在封主手里,宣誓竭尽一切效忠封主。封主赐给封臣一小撮泥土、树枝或茅草,象征封给土地。教会里的分封式称“授职礼”,授给下级僧侣以象征宗教权力的指环和牧杖。

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

封建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实际是农村公社的变种,只是增加了一个主人。庄园里有教堂、堡垒、仓库以及封建主和农奴的住房,还有磨坊、烤面包坊和各种作坊。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

农奴的生活

封建庄园里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大部分。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要带着工具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而且要先完成领主自营地上的生产和收获。份地上的产品归农奴自己,自营地上收获归领主。农奴要做各种杂役和临时性徭役,如砍柴、运输、盖房、修桥、筑路等。另外,农奴还得向庄园主纳贡,如鸡蛋、家禽和酒等农产品。农奴使用磨坊和烤面包坊也得交税,甚至变成固定税收,不用也要交税。庄园主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西方的五大爵位

西方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公爵拉丁文原意为“统帅”,公爵最初是由14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为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15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侯爵在查理大帝在位时是指边区长官,10到14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伯爵在罗马帝国时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子爵原来是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男爵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均可称为男爵。

爵士的服饰差别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侯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中世纪的“城堡”

城堡是一种要塞。一般指中世纪欧洲可自卫的防御建筑物。城堡通常建在乡村间的一些战略位置,如山路、河口,或是利用地形上的优势盖在悬崖峭壁上或山丘等地。除了城墙外,城堡的其他防御措施还包括塔、护城河、开合桥、城垛、升降闸门等。9世纪开始,欧洲出现木质的简易城堡,11世纪以后发展为石质建造。11世纪至14世纪是欧洲城堡建设的高峰期。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欧洲人在拜占庭工程师的协助下,在圣地盖了许多城堡。

中世纪欧洲人的饮食

从古时起,面包已是欧洲的主食,面包、麦片常见于民间;常用调味料有浓酸果汁、酒和醋,伴以白糖和蜜糖,令当时的菜式偏向酸甜。肉类一般是富人的食品,猪肉和鸡肉最常见,牛因为有农业价值而较少上餐桌。当时只有贵族有资格“浪费”食物,享用不同香料,而未进身贵族的富商却要受制于禁奢令,不得滥用食物。社会上亦普遍认为食物与进食者有一种神圣和自然的联系,下层人民应当吃粗糙、廉价食品。中世纪时,平民会在居室中央堆起柴火煮食,以求暖遍全屋,用炖炉烹调是为了省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