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26310300000021

第21章 近现代史(6)

德国投降后,美国在太平洋对日本发起猛烈攻势,进逼日本本土。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在德国波茨坦发表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法西斯拒绝投降,叫嚣要“本土决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举行了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投降的签字仪式。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1亿人,直接军费开支总计13万亿美元,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其中,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和中国军民死亡都达2000万人以上;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世界进入现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学作家。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写了《圣女贞德》和《苹果车》等作品。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作家深入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新社会巨大变革的优秀作品,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美国著名文学家德莱塞创作了深刻揭露美国社会黑暗、腐败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作品出版后,在欧美国家引起巨大反响,受到进步势力的欢迎,使德莱塞的声誉超出了国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和《老人与海》等作品让他于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毕加索的传世名作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现代艺术家,1904年定居巴黎,在这里创作了大量极富有现实性、思想性的绘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都市生活的各种人物形象。他的代表作是反法西斯壁(油)画《格尔尼卡》。该画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兽性,被公认为不朽的世界名画。1949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素描《和平鸽》(石板画),表达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平鸽”作为和平的象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形势鼓舞下,战后欧亚各国人民民主力量迅速壮大,一大批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此,战后欧亚两洲陆续建立起11个人民民主国家,加上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丘吉尔“铁幕演说”

战后初期,面对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和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他于1946年访问美国时,发表了以“铁幕”一词而闻名的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马歇尔计划与欧洲复兴

杜鲁门主义提出后不久,针对战后初期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实际运用。它以“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目的。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各国政局的稳定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东亚独立浪潮

“二战”结束后不久,印度人民掀起了新一轮反英浪潮。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其殖民政策,采取“分而治之”的方针。1947年,英国最后一任驻印总督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蒙巴顿方案)。这个方案根据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其移交政权。同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印巴分治后,尼赫鲁成为印度首任总理;真纳出任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其后两国又于1950年和1956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二战”后,印度尼西亚从殖民统治和军事占领中获得解放,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缅甸、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也相继独立。

非洲独立浪潮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非洲大陆,争取民族独立的浪潮席卷南北。战后初期的埃及仍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中下层青年军官发动“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庇护的埃及君主统治,并于次年成立了共和国。1956年,随着最后一批英军撤走,英国对埃及长达70多年的殖民占领结束,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60年,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刚果、马达加斯加等17个国家相继获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著名的“非洲独立年”。1962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结束了法国长达130多年的殖民统治。1990年3月,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北约”和“华约”的对抗

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两极格局的形成,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欧洲联盟的成立

1951年,法、德、意等六国签订了《煤钢共同体约》,随后几年又陆续签订了《罗马条约》和《布鲁塞尔条约》,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现成员国已增加到25个,统一货币为欧元,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匈牙利改革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匈牙利的改革在东欧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1968年元旦开始,匈牙利在全国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一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二是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三是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由于此次改革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被称为稳健改革的“匈牙利模式”。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改革几经反复,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巴勒斯坦问题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的以色列国建立,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但是,由于联合国的分治决议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不公正等复杂因素,致使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

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55年4月,亚非国家在印尼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又称为“万隆会议”。会议通过的公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10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基础。50年代末60年代初,赢得了民族独立的一大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在两极化的“冷战”格局中,大都愿意保持和平中立,坚持反帝、反霸的立场,采取不与任何大国或军事集团结盟的外交政策,掀起了不结盟运动。亚非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

1959年初,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起义军,在工人、学生的支持下,进入首都哈瓦那,推翻了亲美独裁政权。受古巴革命影响,巴拿马人民掀起了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斗争。经过长期斗争,1977年,巴美双方终于签订了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新约。根据新约,美国被迫同意在1999年前将运河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全部交还巴拿马。

三大科学技术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它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为代表。“二战”以后,原子能技术用于发电。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民用核电站,接着英国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工业核电站。1955年,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了世界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开始走上正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天技术使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1957年,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1961年,苏联首先发射载人宇宙飞船。1969年,美国把两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人类第一次在另一个星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1981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试验飞行,拉开了人类自由往返地球与太空的序幕。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代计算机技术与先进通信技术的结晶,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与不断升级为前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苏联入侵阿富汗

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979~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战争经历了三个阶段至1988年结束,这场历时9年多的战争给阿、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双方伤亡惨重。

通讯工具的革命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过路人纷纷侧目,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他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从1973年手机注册专利,一直到1985年,才诞生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可以移动的电话。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盒子中,重量达3公斤,非常重而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样背着它行走,叫做“肩背电话”,到目前,它已经遍地开花,给人类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东欧剧变

有人将1989年称为“东欧年”。在这一年,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政治地震”,示威、游行、罢工、公民大批出国、领导集团更迭、反对派取得合法地位,风潮此起彼伏,局势扑朔迷离,令人目不暇接。波兰剧变的序幕,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它既受到长期以来波兰出现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影响,也是波兰共和政府对以团结工会为代表的政治反对派妥协退让的必然结果。在波兰剧变的同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剧变。匈牙利共产党内部的分裂导致了党的解体,国家性质完全改变;接着,“柏林墙”倒塌,并于次年两德合并,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被彻底改变。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也相继发生剧烈的政治动荡,有的宣布改奉“民主社会主义”,有的共产党被取消了执政地位,1989年12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它的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一起被埋葬了。

柏林墙倒塌

1949年,联邦德和民主德先后宣告成立,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为了阻止大量东德人通过边界逃往西柏林修建了柏林墙,后该墙名存实亡,1990年10月,以科尔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为基础,以民主德国归并到联邦德国的方式两德实现了统一。

苏联解体

苏联原是1922年形成的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一个政治实体,拥有29亿人口,1991年,苏联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同年12月,叱咤国际风云69年的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解体。

海湾战争

1990年8月,伊拉克军队侵占了它的邻国科威特,由此引发了一场国际性危机,在此后的五个月中,布什总统下令调遣50万的美国兵力开赴中东,这是自越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部署。1991年1月17日,美国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进攻,耗资610亿美元之巨,4月11日,联合国正式宣布海湾战争停火。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上午,随着一声巨响,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北楼在两架飞机撞击下轰然倒塌。美国五角大楼也由于飞机撞击而引发了大火,这是美国建国以来本土首次遭到大规模恐怖袭击,造成了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3225人死亡和2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它超过了“珍珠港事件”,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的经济(世界贸易中心)、军事(五角大楼)和政治(白宫)象征性建筑进行袭击,直指美国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