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起义军的崛起
1352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起义于濠州,自称红军。出身贫苦、曾为游方僧的朱元璋也参加到这支队伍中来。1355年郭子兴死,朱元璋掌握了这支军队的实际领导权,他的起义军队伍后来成为一支劲旅。1358年,朱元璋把东南一带被孤立的元军据点,次第消灭。这时朱元璋的占领地区东北邻张士诚,西邻陈友谅,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鄱阳湖水战
1360年,陈友谅勾结张士诚,准备东西夹击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府。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主张,设好埋伏,打败了陈友谅。1363年,陈友谅竭尽全力,企图与朱元璋决一胜负,因而爆发了著名的鄱阳湖水战。当时陈友谅拥兵六十万,大舰数十艘,而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和一些小船。朱元璋采用火攻,把陈友谅用铁索联在一起的大舰焚毁了不少。激战的结果,陈友谅中流矢丧命,其子陈理突围奔回武昌,朱元璋取得全胜。1364年,朱元璋又亲率大军征武昌,陈理请降,陈友谅的这个割据政权灭亡。
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朱元璋称帝
朱元璋在收拾了陈友谅之后,回师东进。1365年,他派遣徐达为大将军,先攻取高邮、淮安,又攻占湖州、杭州。到1367年九月攻克平江(苏州),张士诚被俘送应天,自缢而死。1357年,朱元璋遣兵调将,分三路进讨方国珍。从陆上海上对方国珍形成了一个大包围。方国珍计穷势屈,不得不投降。1367年,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第二年即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以应天府为京师。开始了明朝的历史。
元朝的残余“北元”
1367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五万北伐。当时腐朽的元朝政权只靠几支地主武装支持残局。徐达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又挥师潼关。朱元璋亲自坐镇汴梁,指挥进兵元都的大决战。1368年,元顺帝弃大都北逃。八月,徐达率北伐军进入大都。从1271年元世祖建国号以来统治了中国98年之久的元朝,至此结束。后来,元顺帝的儿子率残部退到塞外和林一带建立了国家,史称“北元”。
朱元璋废止丞相职位
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不久,明太祖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他废了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又废止了中书省,把丞相的权力分给了六部。六部尚书执行皇帝的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其后,进一步宣布不许再议置丞相。秦汉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文字狱
明初,一部分元朝遗老和原张士诚的臣僚,对新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这位当过和尚、参加过红巾军的皇帝,十分敏感,忌讳别人揭其老底,披阅奏章,动不动就生猜疑。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人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替人作《万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句。因为“则”与“贼”同音,明太祖认为是骂他做过贼,一概处死。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内有“睿性生知”句,“生”被读作“僧”,便被处死。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
朱元璋严禁各级官吏玩忽职守,对贪官的惩治尤其严厉,凡贪赃钞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并枭首示众。为了防止有权有势的功臣对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采取了无情杀戮的手段。1380年,他借口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大兴党狱。1390年,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罪,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株连三万余人。1393年又以谋反罪杀凉国公蓝玉、列侯张翼等,牵连万余人。这两次党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宿将被杀戮殆尽。
燕王朱棣登基
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等每个王都有兵16000人。而燕王朱棣更拥兵十万。1398年,明太祖病死,他的长孙即位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就和大臣齐泰、黄子澄商计削藩。建文帝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先削了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1399年,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誓师北平,起“靖难军”,夺取了河北大部。建文帝先后派兵师北伐,都被朱棣打败。经过四年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朱棣终于夺取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明朝宦官的势力
靖难之役,宦官多有军功。朱棣以为家奴可靠,称帝后,不仅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而且还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太监掌管。东厂和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不必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开了宦官干政之端。明代司礼监掌奏章机要,历来由皇帝心腹宦侍担任。后来,皇帝的最后裁决意见,也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批红”。于是,秉笔太监成了皇帝代言人。宦官在政治上弄权的同时,在经济上也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勒索了大量财富。宦官王振家有金银60余库,珊瑚高六七尺者20余株,另一个大太监刘瑾仅黄金就有24万锭共57800两,银元宝500万锭,碎银158万余两,还有宝石二斗,玉带4000余条,此外还有其他大量财物。
明朝中叶的经济危机
明中叶,皇族支费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国田赋输送进京400万石米,而皇室宗族、藩王每年的俸禄就需要853万石。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足三个月的开支,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是湖广江陵人,1572年,他利用当权的机会,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张居正对当时腐朽的吏治,进行了整顿,一方面“用人唯才”,同时,裁减了许多冗官。在处理北部边防的问题上,张居正加强了与蒙古的政治经济联系。1571年,明政府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他调抗倭名将戚继光北上守蓟门,派李成梁镇辽东。又在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上,筑敌台(碉堡)三千,从而加强了边防。此外,张居正还对赋役制度进行了重点改革。由于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大官僚地主一些眼前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1582年张居正病死,他们立即抄没了张居正全部家产。
一条鞭法
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又推广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主要包括赋役合并,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农民可以出钱代替徭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应。田赋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所有实物都改为用银交纳。废除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办法,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一条鞭法的实行,使农民比较容易离开土地,为城镇手工业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
“土木之变”
1448年,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以明朝“通贡”赐赏减少等为借口,分兵四路内犯。1449年七月,也先自率一路攻打大同。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猝亲征。八月初,英宗带50万大军刚到大同,王振各路军接连失败,就急忙决定退兵,回师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县境内),被也先追上,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这件事史称“土木之变”。
于谦抗战
土木之变后,抗战首领于谦被皇太后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景帝。当时,也先挟英宗作为攻城掠地的政治工具。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使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1449年十月,也先逼京师,于谦率军民抵抗,大败瓦剌军,夺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第二年,也先又对明朝接连进攻,但均遭失败。这时,瓦剌内部脱脱不花汗等不满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张议和。八月,英宗被释返京,去南宫做了太上皇。1457年,在宦官曹吉祥等帮助下,英宗乘景帝病重,重新登基,史称“南宫复辟”。英宗复位后,于谦惨遭杀害。
明长城
为了防备蒙古地方统治者的袭扰,明政府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这一线上先后设置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个要镇,称为“九边”,派驻重兵。明朝政府又沿各镇修缮长城,加强防卫能力。成化时,修筑了东起清水营(陕西府谷西北)、西至花马池(宁夏盐池西)的偏西一段长城,长达1700多里;嘉靖以后,继续在宣大、蓟东一带修筑偏东一段长城,明代长城遗迹,至今还大量地保存着。
“达赖”和“班禅”的由来
明初,西藏喇嘛教的教派很多,有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等。1407年,明成祖封噶举派领袖为“大宝法王”。后来又封萨迦派领袖为“大乘法王”。14世纪末,宗喀巴在西藏创立新教派——格鲁派。格鲁派规定僧侣要戴黄帽,俗称黄教,势力日益增大。明成祖时,遣使征聘宗喀巴。宗喀巴命弟子释迦也失赴京朝见。成祖封释迦也失为“大国师”。宣德时,又进封为“大慈法王”。宗喀巴死后,按照宗教说法,由他的两大弟子世世转生,叫“呼毕勒罕”(藏语化身之意),传其衣钵。他俩后来被追称为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居云南昆阳州(云南晋宁)。明太祖统一云南后,郑和当太监入宫,靖难之役中,从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赐他姓郑,提拔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明成祖派他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率船队到中印半岛、南洋群岛、印度和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