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26310300000005

第5章 上古史(4)

公元前8~前6世纪,在希腊各城邦的形成过程中,人口的增长超出了城邦所能承受的极限。土地问题成为殖民运动的根本原因,山多地薄的希腊,一旦人口增加或遇自然灾害,城邦就难以承担,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据记载,公元前7世纪后期,锡拉岛大旱,7年无雨,居民被迫抽签,从两兄弟中选出1人,殖民海外。随着希腊社会经济的发展,殖民范围不断扩大,在外形成很多“子邦”,这些“子邦”又转而对外殖民,其发展的规模甚至超过原来的“母邦”。这种移民运动大大促进了希腊和其他各地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以弗所是古希腊著名文化古城,城内的广场、剧场、健身馆、体育场、浴室以及其他神庙等建筑物,都表明了其纯粹的希腊风格。这里是唯物论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故乡。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阿尔忒弥斯神庙

大约在公元前550年,土耳其古代王国吕底亚的克罗伊斯国王,在希腊城邦以弗所建造了供奉着生育和多产女神阿尔忒弥斯的神庙,神庙最大的特色是内部有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约12至18米高。原庙毁于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后建起的庙于公元262年再遭火难。阿尔忒弥斯神殿曾经历过七次重建,大理石柱长度增加到了217米。401年,由于当时的人们开始信奉基督教,神殿被彻底摧毁,从此,这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永远在世界上消失了。

来库古

斯巴达是希腊诸城邦中最大的一个,面积8500平方千米。斯巴达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希腊诸城邦中的例外:它拥有一块希腊城邦中少见的肥沃平原,使斯巴达以农业见长。来库古是传说中的古斯巴达立法者,相传其在位时制定了被称为“大瑞特拉”的立法。主要实行以下几项措施:建立元老院,由28位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加上两位国王构成;重新分配土地;打击工商业;实行公共会食制度等等。来库古的这些立法措施初步奠定了古代斯巴达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基础,他也因此成为斯巴达人共同尊崇的开国始祖。

美西尼亚战争

美西尼亚战争是美西尼亚人反抗斯巴达征服者的战争。自公元前8世纪起,斯巴达人就侵犯了西邻美西尼亚,使美西尼亚的居民沦为奴隶,结果引起了美西尼亚人强烈的反抗。规模最大的起义有三次。其中,第二次大起义遍及整个美西尼亚,一直持续了19年之后才被镇压下去。第三次大起义席卷了斯巴达大部分领土,起义军包围了斯巴达城,后来遭到伯罗奔尼撒同盟各邦奴隶主的联合镇压。起义军被迫同意起义者自由离开斯巴达。公元前369年,美西尼亚曾获得独立,公元前2世纪中叶被并入罗马版图。

崇尚武力的斯巴达人

斯巴达的国家是在军事征服中产生的。因此,征服他人就成为斯巴达男人唯一的事业,当兵打仗是斯巴达人的天职。斯巴达人崇尚勇敢无畏,吃苦耐劳,视死如归的精神。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兵营,社会生活充满着浓厚的军事色彩。他们20岁开始过军营生活,直到60岁。斯巴达男人几乎都在“公共食堂”就餐,他们的饮食很粗糙,可所有的斯巴达男人,无论是国王、贵族或是普通的斯巴达公民都吃同样的饮食。出征前,斯巴达战士的母亲或妻子在送别自己的儿子或丈夫时,往往指着盾牌做出这样的临别嘱托:不是携它凯旋,就让它抬着你的尸体回来。

伯罗奔尼撒同盟

伯罗奔尼撒同盟是指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部分城邦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公元前6世纪末期,斯巴达为对外扩张和对内镇压奴隶反抗,在打败对手阿哥斯之后建立该同盟。在形式上,同盟会议决议须有大多数入盟代表同意才生效,但事实上同盟的一切决议完全取决于斯巴达的意见。斯巴达利用伯罗奔尼撒同盟来干预别国的内政,后来同盟又成为斯巴达与雅典争夺希腊霸权的工具。大约公元前370年,随着斯巴达的衰落,伯罗奔尼撒同盟瓦解。

古希腊七贤

古希腊七贤是古代希腊七位名人的统称,现代人了解较多的只有立法者梭伦和哲学家泰勒斯两人,剩余五人一般认为是契罗、毕亚斯、克留勃拉、庇塔斯、勃吕安德。梭伦的格言是“避免极端”;泰勒斯的格言是“过分执著稳健只会带来灾难”;毕亚斯的格言是“人多手脚乱”;克留勃拉的格言是“凡事取中庸之道”;庇塔碦斯的格言是“紧抓时机”;勃吕安德的格言是“行事前要三思”等。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进行民主制改革。梭伦反对贵族专权,同情平民,主张在城邦中实行公正立场,以城邦利益为重。其改革的措施主要有:颁布《解负令》,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取消原先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之分;设立新的政权机构;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等等。通过这些改革,雅典贫苦公民摆脱了遭受债务奴役的威胁,打击了贵族统治,使城邦体制更加巩固,奴隶制经济开始走向繁荣。梭伦改革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改良典范。

克利斯提尼改革

克利斯提尼是古代雅典的政治改革家,公元前509年当政后,他实行民主改革,改变了贵族操纵选举的局面;设立了500人会议,其成员由各个选区的50名代表组成;设立了十将军委员会,由各选区选出一名代表组成,轮流统率军队,执掌军事指挥权。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促进了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确立,此后雅典城邦内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斗争逐渐取代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斗争。

陶片放逐法

陶片放逐法是古代雅典公民会议中的一种特殊的投票方法,是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在每年年初的公民会议上,公民有权将他认为可能会危害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危险分子的名字记于陶片上。如果某个人的名字达到公民人数的半数之上(约6000票左右),他就会被放逐到国外10年,直到期满方可回国,回国后可以恢复其公民权。希腊的其他城邦也效行此法。此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确立。

米利都暴动

米利都是古代小亚细亚的一个著名城市,是古希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米利都人善于海上贸易,据史料推测,它曾在海外建立了不少于80个殖民点。公元前509年,米利都人为反抗波斯人的统治,举行起义,史称“米利都暴动”,从而掀起了希腊人反抗波斯入侵的序幕,也成为引发波希战争的导火线。

波希战争

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出动陆海军共25000人,进攻雅典和埃维厄两国。埃维厄很快便被波斯军队攻陷,并且被血洗及彻底掠夺,所有市民均被贬为奴隶。希腊人开始退让,当波斯人要希腊的水和地时,除雅典和斯巴达以外,其他城邦都答应了。但是当波斯人跟斯巴达和雅典要水和地时,希腊人把他们投进河里喂鱼,并说着:“你不要水吗,这就是!”波斯决定好好惩罚这两个猖狂的城邦,波希战争就此开始了。

“马拉松”战役

雅典面对波斯大军压境,曾求助于斯巴达,但斯巴达却拒绝了,雅典无奈之下只有孤军作战。雅典组编了一万重装步兵,前赴波斯军的着陆地点马拉松平原与之决战,波斯军队为雅典军队的两倍,交战初期,雅典军中路被波斯军步步进逼,只得向后退却,而波斯军中路则因而突出了。雅典军两侧精锐立即合围中路波斯军,结果波斯陆军被围歼。雅典军队只有192人阵亡,而波斯军则损失了6400人。马拉松大战获胜后,一位名叫斐地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报捷,但他因为极速跑了40多千米,所以在报捷后便倒地身亡,而这亦是马拉松长跑的来源。

斯巴达300勇士

公元前480年,接任的波斯王薛西斯亲率陆军30万人及战舰1000艘再度进兵希腊,开始了第二次波希战争。面对波斯大军再度压境,全希腊各城邦结成了联盟,斯巴达也参与进了对抗波斯的行动。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各其他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了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着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无奈之下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殿后。在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后,殿后的志愿军全军覆灭,但其英勇的事迹却留传后世,为后人所景仰。

萨拉米湾大战

公元前480年9月,雅典300多艘战舰在萨拉米湾集结,并派人假装逃兵,向波斯王谎报雅典舰队内讧,应即时出兵,结果成功引诱波斯王下令全军600多艘巨型战舰驶进海湾。然而萨拉米湾甚为狭窄,波斯的巨型战舰不能自由行驶,而雅典的战舰小巧迅速,并以船头的撞角来撞击波斯舰只的侧面,波斯舰队结果乱成一团,最后被雅典海军打败。

雅典称霸

萨拉米海湾战役的结果改变了希波战争的战局,希腊转入进攻阶段,而波斯则转入防御。战事也逐渐从陆上转到海上,缺少海上商业利益的斯巴达最终退出了战争,而雅典凭借强大的海军,逐渐取代了斯巴达在联军中的统帅地位。公元前478—前477年,在雅典的倡议下,建立了旨在反对波斯的全希腊人的海上同盟,因同盟的会址和金库设在提洛岛,所以史称“提洛同盟”。该同盟后来逐渐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公元前449年,波斯求和,希波战争这场古代的“世界大战”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

民主将军伯里克利

伯里克利是雅典首席将军、著名演说家和政治家。当政期间,他对雅典的政治制度作了新的改革,继续发展了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并扩建了一支拥有400艘战舰的海上舰队,控制了从爱琴海通往黑海的商业门户,兴修了商港,使雅典成为古代国际贸易的中心。公元前431年,他领导了与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集团的战争,采取放弃农村、保护城市和用海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战略,但最后失利。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染瘟疫而死。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不仅表现出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上的辉煌,其民主制度亦发展到了巅峰。

宙斯神像

宙斯神像是古希腊雕刻家菲迪亚斯的杰作,建于公元前457年。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了表示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整座神像及他穿的长袍都是由黄金制成,他头戴橄榄编织的环,右手握着由象牙及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拿着一把镶有闪烁耀眼金属的权杖,上面有一只鹰,而他所坐的宝座则以狮身人面像、胜利女神及神话人物装饰,不包括宝座,

仅神像就相等于四层楼高。位于希腊奥林匹亚城的神殿于公元5年被大火摧毁。宙斯神像虽然因被运到君士坦丁堡而幸免于难,可是最终亦难逃厄运,于公元462年被大火烧毁。

斯巴达称雄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斯巴达和雅典为争夺希腊的霸权而爆发的长年战争,因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而得名。公元前432年,雅典借口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科林斯的殖民地波提狄亚隶属于提洛同盟,要求波提狄亚与科林斯断绝关系。于是,在科林斯鼓动下,伯罗奔尼撒同盟要求雅典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到拒绝,战争爆发。整个战争可分为三个阶段,最终斯巴达获胜,取代雅典成为希腊诸城邦的霸主,曾经非常强大的雅典沦为听命于斯巴达的二等城邦。

曼丁尼亚战役

曼丁尼亚战役是公元前4世纪中叶古希腊城邦间争夺霸权的一次战斗。交战双方是方兴未艾的底比斯与斯巴达,此外,雅典也与斯巴达结成联盟,助其战斗。公元前362年,底比斯大军为了进一步打击斯巴达,再一次出征伯罗奔尼撒,结果双方在半岛上的曼丁尼亚城下展开了一场决战,底比斯人依靠其强化方阵左翼,盾牌兵增至50行并配备长矛的战法取得辉煌胜利,但其自身亦伤亡惨重,主帅伊帕密浓达战死,从此底比斯已无法继续保持在伯罗奔尼撒的霸权,霸业遂告终结。希腊城邦间的混战使希腊人对前景丧失了信心,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马其顿。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人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占据马其顿平原地区,直到公元前5世纪,马其顿人还处于原始制度刚刚解体阶段,奴隶制还不普遍,公元前5世纪后期到公元前4世纪初期,马其顿国家逐渐形成。公元前4世纪中期腓力二世在位时,创建了马其顿方阵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的改革措施,使马其顿很快发展成为强国。公元前336年,正当腓力二世踌躇满志,着手准备征战波斯时,却在女儿的婚礼上被其卫士杀死。马其顿方阵是以16乘16共256名手持长矛及盾牌的步兵所构成的阵形。亚历山大大帝常将其配合骑兵使用,称为钻锤战术。

马其顿的崛起

喀罗尼亚战役是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的决定性战役。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将军队分成左右两翼,自己率领右翼,由当时刚刚18岁的其子亚历山大统率左翼。雅典和底比斯联军虽然人数占优势,但指挥失当,配合不默契。底比斯人被亚历山大打败,希腊人被腓力二世打败,希腊军队战死千余人,半数以上被俘。战争结束后,腓力二世召集了科林斯会议,从此,希腊处于马其顿统治之下。

走向没落的希腊城邦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当然是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并决定东征波斯。这些专制性的条款,熄灭了希腊一向高举着的自由火炬,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

亚历山大东征波斯

腓力二世被刺身亡以后,其子亚历山大即位,公元前334年春天,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挥师东征波斯,公元前333年秋,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亲率大军与亚历山大会战于叙利亚的伊苏斯城郊,即著名的伊苏斯战役,结果大流士弃阵而逃,波斯大军随之崩溃,亚历山大大获全胜,随即占领了半个波斯帝国。在埃及,亚历山大被尊为太阳神之子,法老的合法继承人。

亚历山大里亚和法罗斯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