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敦尼的继任者马可·奥里略是著名的哲学家。他个人的品行无可非议,怀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但面对屡被骚扰侵犯的边疆,他又不得不履行职责,率领罗马军团长久在外征战。行军途中,他以格言形式写成了一部哲学著作《沉思录》,《沉思录》共计12篇,主要宣扬服从命运,服从神,实际上就是要人安于现状、放弃斗争,无条件服从国家的统治。马可·奥里略染病死于征途之后,他的儿子康茂德继位。康茂德性情粗暴,晚年竟要求臣民对他当神来崇拜。他经常出入角斗场所寻欢作乐,公元192年,终于被一角斗士杀死,罗马帝国的和平与安宁从此结束。
基督教的起源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在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由于各自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犹太教分裂为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有的派别宣称耶稣就是救世主,公元1世纪中期,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因而,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分离出来的一个教派。“基督”,意为救世主,最早的基督教接受了犹太教的全部经典,在教义上承袭了犹太教“至高一神”、“救世主”,信仰“先知”等观念以及犹太教的教会组织形式和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礼拜仪式。
基督教节日的由来
耶稣是基督教传说中的创始者,生活在约公元1世纪初。据《圣经·福音书》所记,耶稣的父亲约瑟是木匠,母亲玛利亚从“圣灵”感孕,耶稣降生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他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为拯救人类而降世,被称为“救世主”。他召集十二门徒在犹太各地区传教,创造各种灵迹。犹太当局对他施以迫害,拘送给罗马总督彼拉多,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预言将再降临人世,随后升天。有关耶稣基督的各项节日,如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等,为后人所规定。现今通用的公历纪年,即所谓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是公元525年罗马修道士狄奥尼修所定。
《死海古卷》
耶稣基督其人的真实性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1世纪间并无足以证明耶稣存在的历史材料,所以人们认为他是被人格化了的神,也可能被加以渲染编造的神化了的人。1947年,居住在死海西北部某一小村中的儿童,在死海附近的山洞中发现了一些羊皮卷,这些羊皮卷后来被验证为是一些用希伯来文书写的早期基督教的圣经。这些在死海附近山洞中发现的二千年前的卷轴统称为《死海古卷》,它是研究基督教早期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根据对《死海古卷》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公元1世纪时,犹太教中的拿撒勒派创始人就叫耶稣,后来他的门徒把他描述成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使他逐渐演变成了耶稣基督,所以,耶稣是一个被神化了的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
诺亚方舟
《圣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诺亚为躲避洪水建造了一艘长方木柜形大船,即方舟,据说方舟最后停在了阿拉拉特山上。根据这个记载,人们不断地试图去寻找方舟,以解开《圣经》和人类之谜。方舟是否真的存在,现今未有定论,而阿拉拉特山却是座真实的山,它位于土耳其境内,海拔近5000米,终年积雪。最早翔实记载阿拉拉特山的人是13世纪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他在书中指出,该山便是诺亚方舟之山。在20世纪内,也曾有许多人对诺亚方舟展开追寻,有些人甚至宣称已经找到方舟。但无论他们怎么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方舟始终仍仅存于各种故事和人们的印象之中。
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根源
犹太教只是犹太民族的宗教,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的基督教却成为了世界性宗教,其根源在于:基督教强调上帝惠顾一切人类,它打破了犹太教“选民”说的狭隘民族性;任何人,不论种族和阶级,只要信仰基督耶稣,就能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赐福,打破了其他宗教需靠大量献祭方能赎罪、祈福的传统;基督教简化了礼仪;早期基督徒以虔诚、克己和无私的兄弟之爱树立了鼓舞人、富有感染力的榜样;比起冷酷、报复心极强,喜开杀戒的耶和华,耶稣无疑更具有人格魅力。
巴高达运动
巴高达运动是指3世纪时发生在罗马境内高卢地区的日耳曼人大起义。“巴高达”意为“战士”。参加巴高达运动的大都是一些受奴役、受压迫和失去自由的人,他们反抗罗马的斗争早在公元2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到3世纪70年代才以“巴高达”的形式出现。3世纪80年代巴高达运动进入高潮,5世纪初,四分五裂的罗马帝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巴高达运动又出现了新的高潮,直到公元447年,在罗马大将艾息阿斯镇压下才最后失败。巴高达运动一直持续了200多年,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罗马帝国迁都
公元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取得了政权。他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和加强了帝国统治。公元305年,戴克里先退位。经过一番混战,在戴克里先皇帝的宫廷里被抚养长大的君士坦丁控制了罗马,登上帝位。他废止了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使自己成为唯一奥古斯都,从而真正实行了君主“专制”。他将军事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并将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即今日的伊斯坦布尔。由于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宽容和支持,受到教会的称颂,被誉为“君士坦丁大帝”。
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可能感到基督教可以作为统治工具加以利用,公元313年,他颁布了“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存在的合法性。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召集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会议制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确立了“三位一体论”。基督教从此开始与政治发生关系,教义及其主张也有了新的变化。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一切异教神庙,基督教正式被定为帝国国教。
阿哥尼斯特运动
阿哥尼斯特运动是指从公元4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开始在北非爆发的反抗罗马的人民大起义。阿哥尼斯特意为“争取正当信仰的战士”。起义者以木棍为武器,袭击大地主的领地、焚烧奴隶名单和债券。40年代以后,阿哥尼斯特运动因遭到罗马军队的镇压而暂告失败,到了70年代,阿哥尼斯特运动又一次形成高潮。领导这次起义的是毛里塔尼亚的部落首领费尔姆。起义者占领了毛里塔尼亚的大部分地区,罗马政府派狄奥多西前往镇压。经过两年战争,费尔姆战败自杀,起义再次转入低潮。
欧洲“蛮族”
在希腊、罗马农耕世界的北方,有三支比较落后的民族: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将他们统称为“野蛮人”、“蛮族”,其中日耳曼人的历史影响最大。日耳曼人中有许多小民族,如撒克逊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德人等。从其居住地域,又可划为两个大集团:西日耳曼人集团多以农业为生;东日耳曼人集团多以游牧为生。在所有的日耳曼人中,尤以哥特人最强。
欧洲民族大迁徙
4世纪中叶,匈奴人在伏尔加河外出现并开始西侵,他们首先征服了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阿兰人,然后大举向东哥特人领地进攻,东哥特人落花流水般向西逃窜,为了获得新的生存空间,他们又沿途打击西哥特人部落,很快,在逃避匈奴人的路线上,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勃艮弟人、盎格鲁撒克逊人都像滚动的雪球一般被驱动起来,由此拉开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序幕。匈奴人侵入欧洲之后,在中欧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
“上帝之鞭”阿提拉
匈奴王鲁奥死后,其侄子阿提拉于445年害死兄长布莱达,成为匈奴帝国的独裁君主。阿提拉为人凶狠、狡猾、野心勃勃而又顽强善战,欧洲人称他为“上帝之鞭”。他掌权之后全力侵掠邻近国家,开创了匈奴帝国军事上的全盛时代,但他在沙隆之战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遭遇惨败,后不久突然死去,匈奴帝国就随之而衰落了。
西罗马帝国消亡
提奥多西大帝临死前把帝国分给二个儿子,长子阿卡狄得到东部,次子霍诺留得西部,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4世纪下半叶,日耳曼蛮族与罗马人发生冲突,在亚德里亚堡之战中皇帝瓦伦斯丧命。455年,另一支日耳曼人再次攻陷罗马,劫后罗马仅存居民7000人。476年,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从此西欧各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