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分析一下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政策,你就会发现,经济政策并没有固定的规则,是随经济形势的变动而变动的。这种规则正像一首歌中唱的“月亮走,我也走”。如果你把“月亮”理解为经济形势,把“我”理解为经济政策,这首歌词就准确地表述了反馈政策的规则。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平缓经济周期,实现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在短期中,当总供给既定时,经济状态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通货膨胀,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引起失业。经济政策的中心就是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这样,当总需求大时,采用紧缩性政策,在总需求小时,采用扩张性政策,就是显而易见的。反馈规则应该天经地义。而且,战后这些年运用反馈规则的政策也的确减少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程度。
但是也有许多经济学家反对这种反馈规则的政策。反对者的第一个理由是,反馈规则的目的是实现充分就业。从理论上说,当生产达到了潜在GDP,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就实现了充分就业。但现实问题是,一个经济的潜在GDP应该是多少,自然失业率应该是多少。潜在GDP由资源和技术状况决定,但至今没有一种定量的准确确定的方法,也没有计算出一致公认的正确数字。更何况资源与技术总在变,要计算出动态的潜在GDP更不容易。自然失业率是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失业率,但具体数值是多少,也众说纷纭。如果这两个标准无法确定,政策对什么做反馈呢?假设把美国某一年的潜在GDP确定为7万亿美元,自然失业率确定为3.8%,而实际上潜在GDP是7.5万亿美元,自然失业率为3.5%。当实际GDP为7.2万亿美元,自然失业率为3.6%时,你的反馈是采用紧缩性政策。但由于计算失误,这种反馈政策不是反而阻止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了吗?
第二个理由是,任何一种政策都有时滞,即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和政策发生作用的时间间隔。这种时滞分为做决策的内在时滞,和政策发生作用的外在时滞。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内在时滞长(总统和国会做一致决策需要的时间长),外在时滞短(一旦实行政策会马上拉动总需求)。货币政策内在时滞短(美联储做决策快),外在时滞长(在政策实施后要6~9个月才会发生作用)。
在有时滞的情况下,现在做的决策也许到发生作用时反到起了相反的作用。例如,注意到经济有衰退的趋势,反馈规则就是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但在政策发生作用之前,经济已由于其他因素(如世界经济扩张,本国出口增加)走出衰退。这时扩张性政策再起作用,岂不是让正常的充分就业变为高于充分就业,引起通货膨胀压力吗?
第三个理由也与时滞相关。既然经济政策有时滞,所采取的反馈规则政策就必须有超前性。这种超前性取决于正确的经济预测。而每一个经济学家都知道,要做正确的经济预测实在太难了。尽管我们有复杂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有超大型计算机,也有许多经济观察与预测机构,但至今仍无法保证预测的正确性。像天气预报、地震预报这类自然现象都难以预测正确,何况涉及许多复杂因素的经济呢?恐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也难以做永远正确的预测。那么,预测不正确,根据预测做的反馈政策如何能正确呢?
第四个理由,影响经济政策的因素,不仅有经济的,还有政治的或其他的。不少经济学家提出,有时经济政策不是对经济形势做反馈,而是对政治需要做反馈。例如,在现任总统进行连选连任的竞选时,为了保持经济繁荣,争取更多的选票,即使已经实现了繁荣也不会采用紧缩性政策,甚至还要继续扩张。只有在当选之后或另一位总统上台时再用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根据其他动机而做的反馈恐怕与经济形势的要求不一致。这时反馈规则就适得其反了。
说到底反馈政策是人运用的,人由于主客观原因难以避免反馈失误。这正是反馈政策规则难以克服的问题。
有人把反馈政策规则比喻为走钢丝。杂技演员走在钢丝上,向左歪了,向右偏一偏,向右歪了,又向左偏一偏,目的是要保持平衡。但这的确是高难度动作,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去。杂技演员走钢丝总是有限度的,如果他永远走下去,恐怕最终要落下去。决策者根据反馈规则做决策也像杂技演员一样,膨胀了,紧缩一点;紧缩了,再扩张一点。但这条反馈规则的钢丝却是永远走不完的。总难免有失误的时候。回头看看过去走钢丝式的反馈规则政策运用的情况,有正确的时候,也有错误的时候。经济中这样走钢丝何时是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