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界把宏观经济学中的两派之争称为海水边的与湖水边的(或咸水边的与淡水边的)经济学家之争。当然,他们之间的争论与水并没有关系,这样说只是指各派经济学家所在的地方。
海水边的经济学家主要指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这几所学校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湖水边的经济学家主要指在芝加哥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这两所学校位于五大湖沿岸。
这两派经济学家在分析长期中的宏观经济问题时并没有重大分歧,都认为长期中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由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决定的生产率提高;长期中的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他们的分歧主要在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和由此得出的政策主张上。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完善的,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具体来说,在劳动市场上由于工资黏性,劳动的供给不一定总等于需求。这就是说,工资的变动由劳动供求变动决定。但由于工资决定的制度等种种难以克服的原因,工资的变动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动(即工资变动有滞后的黏性)。当工资不能随劳动供求变动而迅速变动时,劳动的供给可能大于或小于需求,从而出现失业或超充分就业。例如,当劳动需求减少时,工资不能迅速下降,这时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就有失业。
在物品市场上,由于价格黏性,物品的供给不一定总等于需求。这就是说,价格的变动由物品供求变动决定。但由于变动价格有代价,价格的变动慢于物品供求的变动(即价格有滞后的黏性)。当价格不能随物品供求变动迅速变动时,物品的供给可能大于或小于需求,从而出现衰退或繁荣的经济周期。例如,当物品需求减少时,价格不能迅速下降,这时物品的供给大于需求,就出现衰退。在资本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信贷配给,这时利率也无法使资本市场总保持均衡。
这种短期中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引起经济周期波动与失业。因此,为了稳定经济,政府必须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简而言之,新凯恩斯主义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完善而及时的。因此,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他们把这种状态称为市场出清。具体来说,在劳动市场上工资是有伸缩性的,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迅速变动,使劳动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的状态。在物品市场上价格也能及时调整供求,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同样,在资本市场上利率的调整使资本市场均衡。市场机制是完善的,引起经济周期的不是市场机制调节的滞后,而是外部冲击(如70年代石油价格上升)或政府政策的失误(如60年代美国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因此,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方法是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而不是政府的干预。简而言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主张自由放任的。
整个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就是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这两个流派争论的历史,也正是这种争论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建立的。面对20年代英国经济的长期停滞和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这本书论证了市场机制调节的不完善性是经济中周期性波动和出现失业的原因,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信奉这种思想的经济学家则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者。任何一个聪明人都不愿意在自己的名字后加上“主义”二字,凯恩斯本人就反对凯恩斯主义这种提法。凯恩斯主义是后人的提法。
战后,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索洛、托宾等人发展了凯恩斯主义,使之适用于既有市场调节又有国家干预的混合经济。这些经济学家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调节理论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结合在一起,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其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是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第一版。70年代之前这一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是经济学的主流,所以又称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
70年代的滞胀使新古典综合派面临困境。80年代之后则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一派坚持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的主张,但把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更为深入。90年代克林顿政府就是以这一派的理论为依据来调节经济的。
即使在凯恩斯主义的全盛时期,也存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派战后首先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他们坚持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市场调节的完善性,被称为对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70年代之后又有以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这一派从市场出清与理性预期的假说出发证明了市场调节的完善性和政府干预的错误。80年代之后影响日益增加的是经济周期理论。这一派用外部冲击来解释经济周期,主张由市场对这些冲击作反应来实现经济稳定。这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构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这两派有对立也有一致,有争论也有互相吸收。无论它们的观点如何,都深化了我们对宏观经济的认识,改善了经济政策。海水之中有湖水,湖水之中有海水。这正是当前宏观经济学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