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国家的政府在面临经济衰退时,总喜欢用财政政策,尤其是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这种做法不是没有作用,但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日本90年代的经济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进入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一直走不出衰退的阴影。各届政府无一不以经济振兴为己任,所用的“偏方”都是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
应该说,当经济处于严重衰退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举债支出,也不失为一种临时补救办法。美国30年代罗斯福新政、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80年代里根政府,都曾用赤字财政刺激过经济。尽管留下了不少后遗症,但对刺激经济还是起了积极作用的。然而这种办法在日本效果并不显著。90年代中日本政坛风云变幻,首相频频换马,正是经济持续低迷的结果。
为什么赤字财政在美国起作用。而在日本作用并不显著呢?这说明赤字财政是否起作用还与经济深层次的因素相关。
赤字财政对经济的作用如何,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经济本身的特点及引起衰退的原因。这就正如退烧药对不同的人作用不同一样。一个身体健康,仅仅由于感冒而发烧的人,吃药可以药到病除。一个患有多种疾病,由于其他病而发烧的人,只吃退烧药恐怕无济于事。美国经济总体上运行正常,企业有活力,科技创新领先,衰退大都是由一时的总需求不足或外在冲击引起的,因此,赤字财政有刺激经济的作用。但日本的情况则不同。
日本的这种长期衰退与美国由于短期总需求不足引起的衰退不同。80年代后期,日本国际收支盈余巨大(曾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日元强劲升值,由此激发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投机过度,呈现出一片泡沫繁荣。90年代的长期衰退正是这种泡沫繁荣的后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经济的今天是长期以来各种问题积累的结果,哪是一服赤字财政药可以药到病除的?
一国经济的强大要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早就指出,日本经济缺乏的正是科技创新能力。日本的拳头产品都是模仿别国技术。在电子、生物工程等方面都落后于美国,甚至欧洲。连前首相都闹出了把IT业的“IT”(信息技术)理解为“it”(它)的笑话,国家科技水平可见一斑。经济增长以科技为先导,而赤字财政又无助于科技进步。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活力都在于企业。东芝笔记本电脑、三菱汽车、日航服务差等事件,暴露出了日本企业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日本企业对中国这些亚洲贸易伙伴的不友好态度,不仅仅是企业问题,而且有深厚的国民劣根性基础。一个气量狭小的民族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吗?赤字财政是要刺激总需求的,并无法解决企业的深层次问题。
不少国家有困难就求助于赤字财政,似乎它是通灵宝玉。其实如果自己的经济有问题,科技创新能力差,企业无活力,赤字财政的作用即使有,也极为有限。不在增强经济和企业本身的活力上下功夫,仅仅借助于赤字财政,恐怕正如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想靠强心剂来恢复活力一样。
当然,无论什么病人打一针强心剂还是有点用的。但这正是强心剂的问题所在——总靠强心剂迟早会引发更严重的疾病。日本的赤字财政对经济也有强心剂的作用,这种作用使政府更迷恋赤字财政。各届政府上台都要发行国债,换得一点“政绩”。但谁也没法解决那些深层次问题。结果问题没从根本上解决,赤字财政倒像吃鸦片似的上了瘾。这正是日本国债剧增的原因。国债剧增又引起新的困难。日本国债的信用等级在国际上已由AAA级降为AA+级,这岂不又恶化了国际经济环境,使原本衰退的经济雪上加霜了吗?
其实,即使像美国这样好的经济,总以举债刺激经济也决非良策。庞大的国债或者迫使银行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加剧;或者减少了公共储蓄,引起国际收支赤字增加,不利于长期经济发展。且不说这些长期影响,光是还本付息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正因为如此,许多经济学家都对赤字财政提出了反思。60年代曾为肯尼迪政府策划赤字财政政策的著名经济学家托宾告诫其他国家勿走赤字财政刺激经济之路。克林顿政府也把消灭赤字、减少国债作为政策目标之一,并在他当政后期得以实现。日本即使依靠赤字走出了衰退,巨额国债也会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前景不是同样可怕吗?
日本赤字财政的政策向其他偏爱发行国债的国家敲响了警钟。日本跳下去了,下一个是谁呢?难道还有哪个国家要与日本争夺国债世界第一的“宝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