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精通天象,他在冬天时就预期了来年的橄榄丰收,并低价租下了丘斯和米利都的所有橄榄榨油器。到橄榄收获时他高价出租这些榨油器,赚了一大笔钱。泰勒斯成功的预期使他发了财,但对当时整个经济的影响充其量是略微增加了橄榄油的成本而已。经济中的每个人都有预期,他们的预期如何形成,又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呢?这是宏观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
许多经济活动是在今天耕耘,未来收获。未来的情况如何变动,影响今天人们对于某种经济活动的信心和决策。但未来是不可知的、不确定的,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作不同的预期。这就难以确定一般的预期形成方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预期困惑着经济学家。
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注意到了预期问题。但也许是他在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有赚有赔中感悟到未来难预期吧,他认为预期是无理性的,受一种“动物本能”支配的,很难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但他注意到了预期的作用。他认为预期与人们对经济未来的信心密切相关。乐观的预期引起充分的信心,这就刺激了投资,带动了经济繁荣。悲观的预期使人们丧失信心,这就引起投资减少,导致经济衰退。他把经济危机的发生归结为资本边际生产率(即未来预期利润率)的突然崩溃。这种突然崩溃正来自极其悲观的预期。凯恩斯把预期归结为一种心理上无法解释的动物本能。这就无法探讨预期形成的规则。但他重视预期对经济的影响,这使以后的经济学家更多地关注预期问题。
以后的经济学家研究预期形成的方式,并把预期结合到宏观经济模型中。在早期,经济学家们使用了三种预期方法:完全预期、静态预期和适应性预期。
完全预期假设人们对未来有完全的了解。使用这种预期方式的经济学家并没有解释它是如何形成的,只是作为一种假设使用。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非常长期的趋势时运用了这种预期。当然,这种长期趋势只是一种概述,谈不上如何精确。
静态预期又称外推式预期。这种预期方式假设未来将和现在完全一样。换言之,人们是根据现在的情况来推导出预期的。这种预期只适用于静态情况下极短期的情况。
这两种预期方式实际上对分析宏观经济并没有重要影响,有没有这种预期对宏观经济分析无足轻重。
真正有意义的预期方式是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提出的适应性预期。这种预期方式认为,人们不是简单地根据过去推测未来,而是会根据过去预期的失误来调整对未来的预期。这样就会使预期接近于正确。例如,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为5%,结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为10%,而且这种通货膨胀率会持续下去,人们就会逐渐修改自己的预期,使之接近于实际情况。这就是说,人们有一个根据过去预期失误修改未来预期的渐进过程。
货币主义者用这种预期的概念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说,短期中人们的预期会有失误,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工资下降,生产增加就业减少,从而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但在长期中人们会修改自己的预期,从而要求提高工资。这时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就不存在了。这是对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发展。
这种预期方式还解释了中央银行抑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对降低通货膨胀率的重要性。当中央银行表现出这种决心时,人们会修改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会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以较低的失业率代价换取低通货膨胀率。80年代初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胜利与他反通货膨胀的决心相关正在于这种决心影响到人们预期的修改。
在宏观经济学中真正有革命性意义的是理性预期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思提出,并由卢卡斯引入宏观经济分析的。
理性预期是根据所有能获得的相关信息所作的预期。莫思给理性预期下的定义是: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测,所以它们与有关经济理论的预期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种预期称为理性预期。这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依据所得到的信息能对有关变量的未来变动率作正确估算,即主观概率分布的预期值与客观概率分布的预期值是一致的。
理性预期这一概念强调了这样几点:第一,理性预期根据所有能获得的相关信息所作的。信息是稀缺的、有代价的,所以,人们会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这种信息包括有关数据,也包括有关经济运行与政策制定的规律。根据这些信息所作的预期是理性的。第二,平均而言,理性预期是正确的。这就是说,个别人的预期会有失误,但根据大多数定理,个别人的预期失误会相互抵消,从整个社会的长期来看,预期是正确的,不会发生系统的错误。第三,理性预期对经济行为有重大影响。就泰勒斯而言,仅仅由于他个人的预期是正确的才赚了钱,但如果每个人的预期都像泰勒斯一样是理性的,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