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的身体观念
26409400000014

第14章 梦(1)

小引蝉蜕:梦与身体的隐喻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梦虽然有一定的神秘性,但毕竟还是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认识到这个道理的?《列子》当中就巳经出现了“昼想夜梦”的说法。在《世说新语》中,这个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卫蚧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

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

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

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

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

在乐令看来,梦不是“想”就是“因”。“想”就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做梦者本人的情感渴求与内心思虑的反映。那么,“因”这个让卫扮百思成病仍未能解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呢?“因”被提出的前提是“形神不接”。所谓“形神不接”就是人做梦时“形”、“神”是分离的。具体来说就是,“神”巳经脱离了“形”而自行其是,这无疑显示了“神”的独立性,梦也因此成了连做梦者本人都难以说清的神秘之物。乐令认为这种现象就是“因”。所以因”指的是人在心情平静的情况下做的梦。正如乐令所举的例子,人为什么不梦见自己坐车跑到老鼠洞里,或者把用来捣齑的铁杵放到嘴里吃呢?这是因为这两种现象都不是人渴望的对象,所以不会在梦中出现。“梦因论”增强了对梦的阐释力,是对“梦想论”的有效补充。

梦不是凭空产生的,生活如同明澈可见的光,梦就像飘忽不定的影子,架设在现实生活与虚幻梦境之间的是人的心灵之镜。这面心灵之镜是凸面镜,而不是平面镜,它的功能是对做梦者本人的生活进行自动处理和静化过滤,结果就像一部部长短不一的无声影片。于是,做梦者看见一个图像接着另一个图像,却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作为一种流动图像的蒙太奇组合,梦拥有了和生活不同的表现形式。它的神秘源于多方面:有时尽管显得混乱却不乏创造性的组合,在宁静的子夜对梦中人物采取富有意味的对照处理,让某些形象动起来,另外的形象则有意识地进行陪衬,如此等等。这就使梦成了一个具有混乱性、流动性和创造性的神秘来客。

和病不同,梦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精神活动。尽管这样,梦并非和脑海中储存着一定影像的身体毫无关系。在梦境制作的现场,被“神梦)离弃的“形身体)就像被蝉离弃的蝉蜕。尽管蝉离开了蝉蜕,梦试图离开身体,但是蝉毕竟是从蝉蜕中脱壳出来的,梦毕竟是从身体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作为心灵之镜的拥有者,身体是梦境之花的盛开之地,甚至它就是梦本身。因为每个梦其实都是一次金蝉脱壳的过程,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表演。

身体就像一个过于调皮又坚持不懈的实验者,首先把它接触到的对象储存在脑海里,在留心外界事物变化的同时,对储存的对象暗中进行加工,然后选择一个月明风轻的夜晚加以释放。这表明身体也许是个从不厌倦的游戏者,甚至可以说,它是个从不厌倦的追求者。人们所说的生活是什么呢?还不是指被看过、听过、闻过、尝过以及触摸过的所有东西吗?而所有这些都会被身体一一备份在心。这种备份的用意何在?就是为了向自己表演。这个不断从事实验的追求者是孤独的,而且它对生活有太高的要求,现实中的每一次尝试都让它深感失望。所以,梦成了一个停不下来的表演者,若即若离的身体成了它永远的舞台。梦选择的大多是悄无声息的黑夜,甚至做梦的人对它也一无所知。这种连做梦者本人都不曾察觉的梦非常接近于一场孤独的狂欢,它就像一个演员在台上动情地表演,而台下却空无一人。然而,奇怪的是,这并不会影响梦的进程,更不会使梦走向结束。梦最多只有一名“观众”,而更多的时候,它是不需要观众的演出。因为从根本上说,梦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表演。

(第一节)梦中的时间和空间

既然梦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表演,它就会和现实中的身体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梦中的时间和空间有什么特点?它和现实中的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把握中国人的梦观念。

梦是图像的蒙太奇组合。梦像的组合几乎是对现实时空的有意突破和对抗,这种突破和对抗旨在重塑时间、另辟空间。当然,这只是梦为自己确立的一个试图达到的目标。就像它把现实中的清澈之光转换成飘忽不定的影一样,现实中的时空在梦里也呈现为一种别样的形式。梦无疑占有了人的现实时间,一般是夜深人静的夜里。当梦借助于现实中的时间腾空而起之后,它会获得高度的自由。这种自由首先帮助它完成了对储存图像的取舍,其次便是先后次序的确定与组合,这就是梦的时间。梦的时间有什么特点呢?最重要的一点,它倾向于把不曾得到的东西提前拿来,也就是说梦中的时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时间,它试图把未来拉到自己身边,使愿望在此刻就得以实现:

时值元宵,吉平辞去,承留住,二人共饮。饮至更余,承觉困倦,就和衣而睡。忽报王子服等四人至,承出接入。服曰:“大事谐矣!”承曰:“愿闻其说。”服曰:“刘表结连袁绍,起兵五十万,共分十路杀来。马腾结连韩遂,起西凉军七十二万,从北杀来。曹操尽起许昌兵马,分头迎敌,城中空虚。若聚五家僮仆,可得千余人,乘今夜府中大宴,庆赏元宵,将府围住,突入杀之。不可失此机会!”承大喜,即唤家奴各人收拾兵器,自己披桂绰枪上马,约会都在内门前相会,同时进兵。夜至二鼓,众兵皆到。董承手提宝剑,徒步直入,见操设宴后堂,大叫:“操贼休走!”一剑剁去,随手而倒。霎时觉来,乃南柯一梦。口内犹骂“操贼”不止。(《三国演义》)

若不读到最后,读者可能会认为曹操真的被杀了。因急切的兴汉之心所做的兴汉之梦,生动地体现了董承受衣带诏以来杀贼报国的强烈愿望。

先说董承与吉平元宵对饮,和衣而睡,从听说王子服到来前去迎接开始,以下全是梦境。在梦中,董承不但有王子服等四人相助,还有刘表、马腾等为外援。当曹操把他的全部兵马派出去以后,他带领五家僮仆,直奔正在庆赏元宵的后堂这一次,他故意不让曹操“御驾亲征”—一终于如愿以偿地手刃了国贼。这是多么美好的梦想,这是何等强烈的愿望!当董承醒后还在骂“操贼”时,吉平问他汝欲害曹公乎?”董承这才完全惊醒了。可以说,这个梦入得高妙,写梦而不让读者觉出;而且出得自然,引出他们在现实中谋贼不成反被贼害的情节,令作者以及古往今来那些拥汉派读者痛惜不已。

当然,未来在梦中的提前到来,也可能是出于做梦者对自身现状的担忧,因而属于一种不祥的预感。“潇湘惊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贾雨村请见,告诉黛玉她父亲升了官,娶了继母,并把她许给了继母的一个亲戚做续弦,所以派人来贾府接她。邢夫人等都来给她道喜和送行,林黛玉说:“没有的事,都是凤姐姐混闹。”这句话表明她不愿走。她之所以不愿走,是因为舍不得宝玉。因而,她就求老太太把她留下。这一层极为感人,她的热切渴望与贾母的冷漠无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她得出结论便是外祖母与舅母姊妹们,平时何等待的好,可见都是假的。”最后,她想到了宝玉:

又一想:“今日怎么独不见宝玉?或见一面,看他还有法儿?”便见宝玉站在面前,笑嘻嘻的说:“妹妹大喜呀。”

黛玉听了这一句话,越发急了,也顾不得什么了,把宝玉紧紧拉住说:“好,宝玉,我今日才知道你是个无情无义的人了!”

宝玉道我怎么无情无义?你既有了人家儿,咱们各自干各自的了。”黛玉越听越气,越没了主意,只得拉着宝玉哭道:“好哥哥,你叫我跟了谁去?”

宝玉道:“你要不去,就在这里住着。你原是许了我的,所以你才到我们这圼来。我待你是怎么样的,你也想想。”

黛玉恍惚又像果曾许过宝玉的,心内忽又转悲作喜,问宝玉道:“我是死活打定主意的了。你到底叫我去不去?”

宝玉道:“我说叫你住下。你不信我的话,你就瞧瞧我的心。”说着,就拿着一把小刀于往胸口上一划,只见鲜血直流。

黛玉吓得魂飞魄散,忙用手握着宝玉的心窝,哭道:“你怎么做出这个事来,你先杀了我罢!”

宝玉道:“不怕,我拿我的心给你瞧。”还把手在划开的地方儿乱抓。黛玉又颤又哭,又怕人撞破,抱住宝玉痛哭。

宝玉道不好了,我的心没有了,活不得了。”说着,眼睛往上一翻,咕咚就倒了。

黛玉拼命放声大哭。只听见紫鹃叫道:“姑娘,姑娘,怎么魇住了?快醒醒儿脱了衣服睡罢。”黛玉一翻身,却原来是一场恶梦。(《红楼梦》)

这个梦的主旨就是要证实对方对自己的爱是真实而忠贞的。“证实”是黛玉当时最需要的事。于是,宝玉为了证实自己对黛玉的爱不惜以刀剖胸,直接把心掏出来让她看。然而,结果却是宝玉找不到他的心。以刀剖胸的英勇变成了鲜血淋漓的死亡,这就是悲剧的预兆。他们两个固然心心相通,但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身不由己。在封建家长的统治下,他们缺乏走到一起的现实基础。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们后来不可避免的悲剧,贾母和王熙凤们制造的悲剧随着宝玉的出家而最终完成。这是她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她们有意中断的是黛玉的爱情,却无意间中断了宝玉的婚姻。它的深层意蕴在于:势力还很强大的封建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已经背离了传统观念的一代新人,结果便导致了严重的冲突。冲突的结果首先导致了自身力量还很弱小的新一代叛逆者的毁灭,即林黛玉泪尽而逝,贾宝玉出家为僧,其次就是封建家长意愿的落空。这正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深刻性。

梦里的时间不仅和未来有关,同时也会和过去发生联系。过去之所以出现在梦里是因为某些令人刻骨铭心的悲欣往事。曾经的欢乐令人追忆,失去的美丽让人痛惜,于是,昔日那些给自己带来欢乐与憧憬的人就会在梦中重来。尤三姐与柳湘莲本来是相互符合对方要求的一对恋人,却因柳湘莲的偏见和误解致使尤三姐自杀身亡。柳湘莲含泪将她入殓,后悔不及。随后,薛蟠的小厮把他带到已经准备好的新房中。这时,柳湘莲脑中产生了如下梦境:

忽听环佩吓当,尤三姐从外而入,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柳湘莲泣道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病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妾不忍一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说着便走。湘莲不舍,忙欲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便说:“来自情夭,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说毕,一阵香风,无踪无影去了。(《红楼梦》

当一个人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生所求,却又突然失去,他会怎么办?这正是柳湘莲面临的问题。既然世俗之中属于自己的东西已经永远地消失了,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于是,这位冷二郎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飘然而去,不知何往了。在这个梦里,死去的尤三姐重新出现了。它表明梦中的时间是过去,却被做梦者拉到了现在,并使死者得以“复活”。也就是说,过去尽管已经消失了,但是做梦者却渴望它重新出现。因此,梦里的过去和未来一样已经具有明显的理想色彩。梦中的时间就是这样神奇,它让未来提前来临,让过去重新出现。也就是说,梦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让等待实现的渴望与巳经发生的往事会聚到现在。因此,梦中的一切无不凝聚着人们的深厚感情。就此而言,梦是中国人感情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情,因此也很重视梦。因为梦为生离死别的人提供了“重逢”的可能。曹操攻打徐州之后,刘备劫寨未成,投奔了袁绍,张飞逃往了硭砀山。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个夫人暂时依附了曹操。他们兄弟三人彼此音信皆无,也不知道对方是死是活。这时,甘夫人不禁忧思成梦:

一日,关公在府,忽报:“内院二夫人哭倒于地,不知为何,请将军速入。”关公乃整衣跪于内门外,问二嫂为何悲泣。甘夫人曰:“我夜梦皇叔身陷土坑之内,觉来与糜夫人论之,想在九泉之下矣!是以相哭。”关公曰:“梦寐之事,不可凭信。此是嫂嫂想念之故,请勿忧愁。”

(《三国演义》)

尽管这时刘备并没有死,但是,甘夫人却担心他死了,这是一种感情的真实。尤其是亲人去世后,如果生者不能梦到死者,就会感到十分痛苦。

贾宝玉得知林黛玉死后,曾千方百计想梦见她,但是一直不能如愿。他只好安慰自己说:“想是他到天上去了,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也没有一个儿……”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也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人梦”,后来还是借助方士的力量才见了杨贵妃一面。据说,汉武帝也有这种遭遇。李夫人死了以后,他欲梦不能,后来,东方朔献上怀梦草,他才在梦中再次见到了李夫人。由此可见,对梦的渴望体现的正是对亲人的无尽追怀。

综上所述,梦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愿望的达成,或是对往事的追忆,这是人们渴望靠近的;另一种是不祥的预感,这是人们有意躲闪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梦都会把未来或过去集结到现在,让心中期待或追忆的人物即刻出现在眼前。就此而言,梦中的时间是对现实时间的一种超越,同时,它又占有现实时间。所以,梦里的时间既超越于现实时间,又与现实时间平行,这是它的基本特点。至于空间,其实是时间的伴随物,梦里的空间是日常事物的空间被纳入身体后进行的重组,它本身的空间变形也许不大,最大的变化是它从身体之外被转移到了身体之内。对于原来的空间来说,这无疑是个脱胎换骨的事件。

(第二节)梦的怪异色彩

除了感情之外,中国人的梦观念还和因果报应以及占卜迷信密切联系在一起。由于梦像组合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而且梦中的时间和未来有某种对应关系,因此,中国人往往把梦和吉凶联系起来,认为梦能预兆一个人未来的生死祸福,并把善恶报应的观念充塞于其中,甚至直接把梦作为占卜和解析的对象。因而,梦的怪异色彩一方面是梦中固有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附加的因素,是中国人的迷信观念作用于梦境的结果。

关于梦的怪异色彩,首先应该注意两种梦:一种是附会于诞生的梦,

一种是附会于死亡的梦。附会于诞生的梦跟母亲有关。司马迁记载刘邦的诞生时写道:

高祖,沛半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媼。其先刘媼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