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作用机理核心能力异质性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基础是通过核心产品、最终产品、模仿障碍以及先动者优势作用于企业发展的。其中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模仿障碍是核心能力的保障机制,先动者优势是核心能力形成的拉动力量。
一、物质载体——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
哈默和普拉哈拉德将能力竞争分为四个层次,即开发和获取构成能力的技能和技术之争、整合核心能力之争、扩大核心产品之争和扩大最终产品之争。理论界通常将前两个层次归为核心能力之争一个层次。企业核心能力最主要地体现为无形资源、组织能力以及隐性知识的结合体。它需要通过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以物质载体的形式体现出来。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用树的组成部分来比喻企业的核心能力及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他们曾经这样比喻:“企业好比一颗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战略业务单位,树叶、花和果实则是最终产品。为整棵树提供养分、支撑力和稳定性的树的根系就是核心能力(加里·哈默、C。K。普拉哈拉德,1999)。”联结核心能力和终端产品环节的核心产品是实际贡献于最终产品价值的元件和组件。从核心产品的角度思考迫使企业区别它在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品牌份额(例如美国冰箱市场的40%)和所获得的任何特定核心产品的制造份额(例如全世界压缩机产量的5%)。区别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终端产品极其重要,因为全球竞争是在这三个层次上同时展开的,而每一层次的竞争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短期内,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自现有产品的价格/性能特性。但从长期来看,竞争力来自这样一种能力: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培植能孵化预料不到的产品的核心能力。为保持在所选核心能力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些企业应该寻求核心产品在世界市场份额上的最大化,因为对核心产品的控制可以使企业影响终端产品和市场的演进。
核心产品是一种具有物质形态的产品,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或物化形式,是一种或多种核心能力的物质和市场体现。核心产品是企业最终产品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联系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的纽带,是介于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一种中间产品或服务。例如VCD的主板就是界于飞利浦公司的核心技术(解码技术)与最终产品(VCD机)之间的核心产品。许多企业通过“原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EM)的方式向其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出售其核心产品作为占领“虚拟市场份额”的一种重要途径。这种虚拟市场份额以及由此获得的收入和经验,可以使企业加快其核心能力的建设步伐。
假如一个企业的全部能力都用于其最终产品,而其核心产品却都需要外购,那么它尽管可能会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击败竞争对手而拥有某种形式的竞争优势,然而,这种竞争优势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持续或强化,这是由于它的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或受制于为其提供核心产品的其他企业。在产品周期很短的产业中,供应商一旦决定停止供应下游用户关键的核心产品,就会对下游企业的竞争力造成破坏性影响。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强大的核心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把它转化为核心产品,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控制最终产品的发展或变革,进而长久占据优势市场地位。
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把其核心能力转化为核心产品,由此可以防止核心能力的扩散,并且强化和增强核心能力的市场影响力。饮料的配方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核心能力,它蕴含在其核心产品——糖浆中。可口可乐公司自己生产糖浆,并且销售给其分布于全球的众多特许生产企业。
核心产品有时被当做零配件销售,被安装在其他企业的最终产品上并以其产品品牌出售。核心产品被当做零配件出售时,它本身不一定像最终产品那样具有自主品牌。但是如果核心产品拥有自主品牌,或成分品牌化,那么就可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英特尔公司所生产的计算机芯片。1991年,以生产“X86”系列计算机芯片而闻名的英特尔公司要求其下游的制造商如康柏、IBM等公司在其计算机说明书、包装和广告中加入“Intel Inside”的标志。由此迅速提高英特尔芯片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现在,英特尔公司的“X86”芯片和“奔腾”芯片几乎成为计算机芯片的代名词。
企业把核心产品销售给其他企业(包括竞争者)并不会削弱生产核心产品企业的优势,因为由此可以增加收入和学习机会,并促进核心能力的进化速度。例如,日本和韩国的许多跨国公司都利用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关系生产其核心产品,它们为通用电气公司生产微波设备,为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磁带录像机,为IBM公司生产计算机,为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发动机和动力传动系统,为波音公司生产机身零组件。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日本本田汽车公司为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生产发动机和输电系统。再如,IBM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变不外卖核心产品的惯例,自愿将其核心产品出售给其他企业——无论敌友,一视同仁。在1990~1993年期间,IBM公司对外技术销售额从3亿美元暴涨到30亿美元(加里·哈默、C。K。普拉哈拉德,1998)。
二、保障机制——模仿障碍
企业核心能力的模仿障碍可分为有形障碍和无形障碍。
(一)有形障碍
1.关键投入要素和消费者获取途径障碍
关键投入要素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之一,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获得高质量或低成本的高效率关键投入要素,那么它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通常通过所有权或长期的排他性合同来控制高效率投入要素。例如,国际镍矿公司通过控制主要集中于加拿大西部的优质镍矿而控制整个镍矿达70多年。同样,企业可以通过某种优越的途径或方式赢得消费者,从而获得优势。制造企业一般通过排他性的销售条款或合同控制销售渠道,要求销售商只销售它所生产的产品,由此增强或扩大它的市场影响力。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多数美国的汽车制造企业都与其销售商签订“排他性销售”条款,这些条款延缓了外国汽车制造企业对美国汽车市场的渗透和进入。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它们主要通过其有利的地理区位或先进的服务手段更多地获取消费者。有利的地理区位使企业更容易接近目标消费者群,先进的服务手段使企业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沃尔玛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最优秀的零售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先进的计算机联网商品销售——库存系统。公司通过这一先进的系统能够更为迅速地调配商品,更充分地满足消费者持续变动性的需求。
2.有限市场容量和最小有效规模障碍
如果某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占领该产品市场的较大市场份额甚至几乎垄断整个市场,而且,相对于整个市场需求来说,最小有效规模又比较大,那么规模经济所需要的巨大投资及其产品的低成本可以有效地阻止其他企业的模仿和进入。规模经济可以限制某个产业内所能容纳的企业总数,从而起到进入障碍的作用。规模经济还可以制止现有市场中已经存在的小企业模仿占有较大份额的大企业的行为模式,因为即使小企业可以通过巨额投资而获得规模经济,由于该产品市场容量及其增量的有限性和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销售价格也会明显下降,从而降低产业内所有企业的收益率。这样,小企业及其他企业就会对进入持谨慎态度。
3.法律或政策障碍
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或政策限制竞争性企业的模仿及其进入行为。能够保护企业核心能力的法律或政策限制主要有专利、版权、商标以及政府所控制的行政手段(如许可证、配额、税收和管制等)。企业可以通过成文的法律或政策构建企业核心能力优势的障碍,合法地保护它免受竞争者的侵蚀。例如,由于拥有专利的企业对专利的使用具有排他性,所以一项专利在其保护期内成为企业发展的保护伞,排斥其他企业的直接竞争。为了和拥有专利的企业进行竞争,一个潜在的竞争性企业就必须从现有企业那里购买其使用许可权,或者发明出自己拥有的专利。对于前者来说,竞争性企业可能无法购买到,因为现有企业可能不出售其使用权,或者即使购得也必须付出很高的竞争性市场价格;对于后者来说,竞争性企业必须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行大量的投资。无论何种方式,竞争性企业都必须付出额外的成本,由此将降低其预期收益。其实,政府的政策也是一种政治权力,它们无法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所以享有政策优惠的企业就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发展优势,因为竞争性企业几乎无法突破已有的政策限制,除非付出巨大的游说成本来改变政策本身。例如,许多国家对进出口商品进行许可证或配额控制,这使得部分具有这种优惠的企业获得发展优势。
(二)无形障碍
阻止竞争性企业模仿和进入的无形障碍有三类:来由性模糊、历史条件的依存性和社会复杂性。
1.来由性模糊
在现实中,企业逐渐培养起来的核心能力与其来源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存在明确的和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无法非常清楚地界定或分解核心能力来源于各项因素的独立贡献甚至源自何处都难以界定。企业核心能力和外部市场条件相互依存,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非常模糊,很难获得明确或清晰的认识,或者说它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企业的某种优势与其来源之间的关系或作用方式与程度不能或很难被竞争对手甚至其自身所完全认识和理解时,就是来由性模糊(S。Lippman and R。Rumelt,1982)。
一般来说,来由性模糊更多地表现在企业的组织能力上。它们植根于复杂的社会氛围和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例如,美国大陆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试图模仿西南航空公司的低成本战略,其中的困难并不是不能配备相同的飞机、制定相同的航线和构建一样的快速转换通道,很明显上述这些东西都容易复制。其实,最大的困难在于它们无法重复或超越那种欢快、亲切、朴素和专心的西南航空公司的企业文化,因为没有人能够非常确切地知道它们是什么或它们是怎么产生的。
2.历史条件的依存性
演化经济学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不断发生不可逆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经济社会本质的运动,这些运动形成了经济社会自己发展的历程和时间。历史条件的依存性或者历史性,指某个企业的发展依存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或环境。一旦错过或失去某种历史条件,企业就很难再获得依附于它的某种特定的优势,因为历史几乎不可能再造或重复。即使可以重复,也会由于“时间压缩的不经济性”而处于劣势。企业所处的历史条件之所以能够创造企业发展的优势。其原因在于:一是首先进入某一产业的企业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市场机会,由此获得“先动者优势”,二是企业的成长具有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性。由于起点或初始条件和所作的行为选择的细微差别就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企业个体来说,它们的初始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几乎都不相同,选择的范围和能力也不尽相同,由此导致它们的市场绩效差异明显。而且,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过去的历史无法再造或模仿,因此,具有特定环境经历的企业所获得的某种发展优势无法再生或重现。
3.社会复杂性
社会复杂性指企业某种竞争优势的获得涉及众多相关的社会关系,它们超出了企业自身的管理或影响能力的范围。企业与相关的社会主体关系和各种相关的社会关系之间的作用方式及其影响力相当复杂和微妙。复杂性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与供应商、销售商和消费者的关系,与政府或社区的关系等。它们一般表现为声誉、信用、友谊和企业文化等组织现象。这些社会关系很难获得或模仿。而且,由于企业的物质资产和社会关系或资源在实际的运作中交互作用,使竞争者更难模仿或替代。
三、拉动力量——先动者优势
企业进入市场的次序是影响企业发展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先动者或者首先进入市场者或市场开拓者与市场后来者相比具有某种形式的竞争优势。市场先动者优势或开拓者优势是指率先行动所获得的竞争优势。
里斯、特劳特在《定位》一文中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大脑吸收信息的有限性,因此“争当第一”是进军大脑的捷径。在对柯达、IBM、施乐、可口可乐、通用电气这些品牌与其同类品牌进行比较分析后,他们认为,这些品牌之间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同类产品中第一个进入人们大脑的品牌。如今这些品牌仍然在同类品牌中位居前列。“当第一胜过当更好的”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定位理念(2001)。特劳特在《区隔与消亡》一文中指出,在心智中,这些公司作为品类先驱或产品先驱的事实让它们区隔于跟随者。人们觉得第一个是原创,其他都是抄袭。原创意味着更多知识和更加专业。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市场第一比后来者能获得显著的、可观的市场份额优势。这迫使后来者去寻求他们自己独特的定位战略(2004)。我国营销策划界盛传的一句话“宁做第一,不做最好”,也是对先动者优势的另一种表述。
厄本等人(Urban et。al,1986)在1984年通过对34大类日常消费品中的95种品牌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某一市场的第二位的进入者的平均市场份额只及该市场先动者的58%。当一个大类商品中存在3个、4个和5个品牌时,市场先动者的平均市场份额分别为43.6%、35.7%和30.8%,这说明先动者优势的存在(G。L。Urban,R。Carter,S。Gaskin and Z。Mucha,1986)。
先动者优势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领先
先动者可以通过技术领先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的技术领先首先来自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随产量的累积而迅速下降的学习和经验效应。钱德勒认为,先行企业由于首先触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相关活动,可以获得显著的先行者优势。他指出,在生产新的或经大大改进了的产品和采用新的大大改进了的工艺的产业里,情况格外如此。“先行者不仅在利用规模和范围的成本优势上是领先者,而且在发展所有职能活动——生产、经销、采购、研究、筹措资金和一般管理——的能力上都有先起步的优势……在挑战者全面运行以前,先行者往往远远地在每一产业的职能活动方面的职能曲线以上。这一优势使得先行者能轻易地把挑战者消灭于萌芽状态,在他们获得设施并发展成为强大竞争者所需要的技能以前制止其成长。”(布鲁斯·D·亨德森,1999)
企业技术领先的另一个来源是企业在技术研究与发展或专利竞赛中的成功。一般来说,技术优势是企业进行技术研究与发展投资或支出的函数,它们呈正向变动关系。企业进行研究与发展的投资越大,则技术进步就越快。反之,就越慢。如果某项技术能够被专利保护或成为商业秘密,那么先动者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吉尔伯特和纽伯伦(Gilbert and Newbery)在1982年首先构建了先占专利模型,他们认为先动者的技术领先地位可以阻止或减缓潜在进入者的专利竞赛。W·L·罗宾逊利用PIMS数据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先动者从技术专利或商业秘密所获得的收益要远远高于后来者,前者的收益率为29%,后者的收益率为13%(Lieberman,M。B。and D。B。Montgomery,1988)。专利和创新不仅表现在硬件方面,而且还可以在管理系统方面进行创新或改造。管理系统的创新的扩散相对而言比较缓慢,从而可以较产品或流程创新更为长久地维持先动者的竞争优势。钱德勒曾描述在19世纪末期促使企业利用生产和销售的规模经济的管理创新,其中的许多企业直到今天仍然保持其所在产业的主导地位,如美国烟草公司、宝洁公司等。
2.投入要素的先占
假如先动者具有较为充分的信息,那么它就可以低于其实际价值或未来价值的现有市场价格购得某种资源。先动者由此可以获得其间的价值差。这其实是一种经济租金。这类资源通常具有不完全转移性,它们主要包括无法转移的自然矿藏、房地产、产品生产或销售的重要地理区位等,以及难以转移的人力资源、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等。
3.地理区位和产品特性空间的先占
许多市场容纳盈利性企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限度。先动者通常可以选择最富吸引力的“利基”市场,从而获得最佳的市场优势,并限制后来者的选择。可以先占的空间不仅包括地理区位,还包括商店货架空间和产品特性空间。创新产品并同时开创新产业的企业能够较后来者占据更为有利的产品特性及其“货架空间”。
4.产业标准的先占
有一句流行的话说:“一流的做标准,二流的做品牌,三流的做产品。”产业标准是指一个产业中的各类产品都应该遵守的生产规则和具有的基本特性。在市场竞争中,确定产业标准的企业并不一定是第一个发明或生产新产品的企业,而通常只有先占领市场才能够创造足够大的消费者基数,从而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成为事实标准。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或影响者显然是企业先动者优势的力量。
5.生产能力的先占
先动者可以通过对厂房和生产设备的巨大投资,建立庞大的生产能力来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因为庞大的生产能力对于竞争者来说是一种对消费者比较可信的承诺信号。庞大的生产能力可以使在位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并能够实施对挑战者的报复或惩戒,由此强力遏制进入。
6.购买者的转换成本
对于某些产品来说,购买者更换供应商将会增加许多成本,后来者要想把购买者从先动者那里吸引过来就必须投入额外的资源,以使购买者觉得改变供应商有利可图。购买者的转换成本主要包括购买和使用商品的沉淀成本、企业满足购买者需求的特殊形式、企业给予固定客户的优惠权以及品牌信誉和购买行为的不确定性。购买者的转换成本导致先期拥有客户的企业比后来者享有竞争优势。四、关于核心能力异质性作用机理的几点说明第一,核心能力异质性对企业持续发展价值贡献是多元的:一是协同效应。企业核心能力是各种核心能力要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合力。因此,它们在为企业做贡献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某一独特的核心能力要素为主导相互协同而产生合力,从而为企业的价值做出贡献。如可口可乐就是以其核心技术——秘密配方为主导,协同特有的经营理念、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等形成对企业的价值贡献。二是综合效应。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能产生于某一具体要素,但它的功能则不仅局限于某个部门或产品,而且渗透到企业,体现在企业经营的一切方面,产生综合效应。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核心能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并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2)核心能力能实现和创造顾客价值。(3)核心能力是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因此,核心能力对企业赢得和保持价值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三是储备效应。它是指为企业将来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有效储备,代表着企业未来潜在的盈利能力。如企业形象的提升、融资能力的加大、人才资源的储备、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以及企业经营、创新、制造、营销、服务能力的提高等。四是品牌效应。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其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既是企业价值的综合反映,又是核心能力异质性的直接体现。
第二,企业倾向于围绕着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进行竞争和扩张。长期以来,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生存和增长并不怎么取决于能组织生产甚至大范围多样化的产品,而更取决于有能力建立一个更多的宽阔而相对坚不可摧的基地,从这些基地出发企业能够在一个不确定的、不断变化的和竞争性的世界里调整并拓展它的业务。重要的考虑不是生产规模,也不是企业的大小;而是企业能为自己所建立的基本阵地的性质,即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的状况。
第三,企业核心能力培育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要努力加以维护和发展。企业只有有效地维护其核心能力要素所具有的异质性,才能够维持其市场竞争优势。假如这种异质性只是一种短期现象,那么以此为基础的经济租金(超额利润)就会很快地消失。
第四,片面理解核心能力,忽视市场的作用是极其有害的。在某些专门制造领域具有高度的能力(competence)和技术知识基础之上进行多样化和扩张是美国许多最大企业的特色。这种类型的能力与市场位置结合在一起是一个企业所能发展的最强大和最持久的阵地(加里·哈默、C。K。普拉哈拉德,1999)。将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与市场异质性有效结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