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核心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26413300000012

第12章 核心能力异质性

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心能力要素的异质性

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于核心能力要素的定义有所区别,但是,关于核心能力要素异质性的认识却是共同的。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核心能力要素使用的异质性。同种核心能力要素在不同企业、不同使用方式下的效率是不同的。资源和它本身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质的,也就是说具有异质性。尽管有很多资源主要是物质资源的每一个单位都具有相同的性质,或者说具有同质性。即使是这样,同种资源在不同企业的不同使用方式下的效率也不一样。实际上,很多资源尤其是无形资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它们中的每一个单位都不一样,它们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更是具有异质性。正是由于资源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和潜力的异质性而非同质性,才使得每个企业具有独特的个性,从而获得和维护某种形式的竞争优势(彭罗斯,1958)。

第二,核心能力要素替代不完全性。替代不完全性指核心能力要素不能被既不稀缺又可以被完全模仿的其他价值性核心能力要素所等效替代。当某些价值性核心能力要素能独立支持同种战略的实施,那么它们就是等效核心能力要素。假设企业的某些价值性核心能力要素具有稀缺性和不完全模仿性,那么首先获得这些核心能力要素的企业就可以制定和实施某种有利的战略。假设不存在等效的替代性核心能力要素,企业就可能创造某种竞争优势。然而,假设存在既不稀缺又能被完全模仿的其他等效的替代性核心能力要素,那么其他现有和潜在的竞争性企业就会应用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制定和实施同样的战略,从而获取相同的收益。因而,核心能力要素替代不完全性是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的重要来源。

第三,核心能力要素模仿不完全性。模仿不完全性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因为它能够限制市场竞争。假如核心能力要素不可完全模仿,只要市场需求条件允许,那么由它所创造的利润就很有可能长久维持。如果某种资源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那么它只能创造临时性的价值和暂时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不完全模仿性核心能力要素。

第四,核心能力要素组合的异质性。不同的核心能力要素的组合给企业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不同的企业所控制的生产性资源组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生产要素这一角度上说,即使是处于同一行业的企业,企业之间赖以发展的资源组合也可能根本上就是异质的。过去传统经济学家仅仅集中关注少数可能不具备供给弹性的要素(如土地),现在诸如管理团队、企业家技巧之类的不具备弹性的要素在企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逐渐得到理论上的重视。在这一延伸的要素范围内,同样存在其他异质性来源,例如,某些企业家比其他企业家更加多才多艺;某些企业家对筹集资金更具有天分;某些企业家更加雄心勃勃;某些企业家具有更好的判断力;等等。

二、组织惯例的异质性

组织惯例是一个组织的抽象的做事方式或重复的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组织进行审慎思考和实施的能力。纳尔逊和温特(1982)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文中把企业定义为由组织惯例所组成的层级结构(a hierarchy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他们认为,惯例是组织的技巧,个人的技巧类似于组织的惯例,就像技巧在个人发挥功能中的作用一样,惯例在组织发挥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惯例的异质性表现在组织惯例的功能上。

第一,组织惯例具有记忆功能,即组织活动的惯例化构成组织特定运行知识最重要的储存形式。一个组织的能力首先存在于成员个人的知识储备中,通过组织惯例,组织成员知道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储存于人的记忆中的知识只是在一定的关联(context)中才具有意义和效果,而对于组织中所应用的知识的关联不是个人之间的关联而是组织的关联。组织运行的关键是协调,而协调的关键是个别成员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响应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一个组织所积累起来的惯例作为一种组织机制,能够使个别成员理解来自其他成员和工作环境的信息流,使他们的个人行动符合组织整体行动的需要。组织依靠日常的运作、行动或实践来“记住”和发展其惯例,从而促使组织能够准自动或无意识地运行。这样,当组织处于惯例运行的状态,管理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新的、不确定的领域。然而,组织惯例是组织整体所拥有的各种知识的有机体或整合体,它不能被分拆或分解。

第二,惯例具有制约组织内部冲突的功能。由于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异,组织内部存在冲突。组织惯例可以缓冲组织正常运行的要求和所有组织成员的动机之间的差异。惯例所造成的这种折中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促使成员很少会对彼此的行为感到意外。组织都存在某种控制机制,在惯例化的运行中,贯彻规章 制度与其他激励因素相结合,使组织成员“满足于”他们在组织惯例中扮演的角色。但惯例并不能消灭冲突,它只是把冲突控制在可以预期的界限之内。简言之,惯例化运行导致组织内部的“休战”。

第三,惯例是一个组织的技能(skills)。学习是获得组织技能的普遍途径。组织学习是一个社会的和集体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个人之间的模仿,而且还表现为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共同努力。从这些活动中产生的知识储存于组织的惯例和运行程序之中,而惯例代表了成功解决特定问题的互动模式,并存在于团体行为之中。由于这种集体行为的复杂性,嵌入在惯例之中的知识大都是“缄默知识”,即组织成员并不完全意识到操作的细节知识,而且感到很难或不可能把这些细节 知识全部用语言表达清楚。正是由于惯例具有强烈的缄默性质,所以模仿一个企业的能力并不容易。因此,惯例使企业的能力具有独特性,而且是造成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绩效差异的基础。

三、核心能力形成和积累过程的异质性

企业核心能力积累过程的异质性表现在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定时期内实施一系列连续性策略的结果,即一定时期适当流量的时间路径选择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和内容:

第一,核心能力是在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与协作过程中个人知识和组织共同知识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社会复杂性。社会复杂性来自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多种生产技术、组织惯例、个人或团体的知识、自身经验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交错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都知道哪些因素能够发生作用,但是却无法确认或评估这些因素独立或联合效应的大小。巴尼认为,“在高度复杂和相互依存的人力资源或生产技术系统当中,很难确认某一行动成败的具体原因……因为其间缺乏清楚而直接的因果对应关系。所以说,与此相随的企业经营业绩由此具有高度的模糊性(R。Reed and R。J。De Fillippi,1990)。”麦克米伦等人也同样认为,来自产品生产所需的各种必要性要素的组合的复杂性导致竞争者模仿的困难(I。MacMillan,M。L。McCafferty and G。Van Wijk,1985)。复杂性使企业内的任何人都很难完全认识和理解支持经营业绩的具体来源及其方式。纳尔逊和温特在其著作《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认为,企业的实际技术知识大大超越了“符号的记录”——工程蓝图和档案与“知识专家”——总工程师。这是因为,工程蓝图和更为一般的符号设计的记录,都没有详尽无遗地说明实际运用一种生产能力所涉及的方法。事实是,蓝图知识往往很粗略地描述去做什么,而很少说明工作的详细划分,更少在工作的水平上提供“怎样做”的指导。而且,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不是企业内任何人所拥有的,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规模可能远远超出任何“总工程师”的能力与想像。由此就能够明显地降低内部员工被竞争者挖走所可能导致的损害。在这一过程中,初始的个体隐性知识之间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碰撞、协调和渗透后,转化为组织独特的共同显性知识,组织的共同显性知识经过不断地传播、矫正、积淀和潜移默化地扩散,再转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企业通过这样一个个体的隐性知识与组织的共同显性知识之间不断转化和长期积累的演进过程,才最终形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第二,专用性通常是指资产的专用性。它是指某项资产在某种特定用途方面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而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则相对较小。资产专用性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地理区位、人力资本、物质资产、定制资产和品牌或商标。每一种类型的专用性都意味着某项固定资产只能支付相应的某种特定的业务。而且,企业发展这种专用性资产可以从中获得最大化收益,因为它由此可以拴牢或套牢消费者,避免已有消费者的转向或流失。

企业的专用性技能、知识和价值的获得需要长期的工作锻炼、学习和培训。企业资产的特异性使其无法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具有特异性的资源假如被转移到该企业之外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或者说对于其他使用者来说具有较低的使用价值,因此它们很难离开其现有使用者。专用性资源的价值在转移过程中会降低,或者说,它们在现有企业内的应用价值较之于其他企业会更大。

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是参与各方进行长期合作专用性投资的结果,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长期进行合作专用性投资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专用性。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载体,只有两者进行长期合作,才有可能积累而成企业核心能力。在两者进行长期合作的过程中,它们构建起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企业非人力资本投资以企业的人力资本状况为参照系和对象,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也以企业非人力资本状况为参照系和对象。这样,两者各以对方为投资对象进行专业化投资,形成的资产具有典型的专用性特征,两者互为专用性,即合作专用性。

第三,核心能力在积累过程中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性。企业的知识流量的选择受到现有知识存量的约束,企业对未来的选择取决于过去所做的和所拥有的。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是持续演进的,核心能力的形成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核心能力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人为地缩短时间将达不到效果(Dierica and Cool,1989)。

四、核心能力组合的多样性

一种核心能力可以成为另一种更高层次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很多企业进行兼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吸收对方的核心能力,组成新的更具效率的核心能力。

一个企业可能会有多种核心能力,一种核心能力可以衍生出多种产品,多种核心能力可以整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业务或产品。例如,本田汽车公司在发动机和输电系统上的核心能力,使其在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发电机业务或产品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佳能公司在视听、电子影像、芯片控制、微电子、精密机械和精密光学方面的核心能力,使其按照不同的方式分别组合其中的各项能力,从而创新或强化多种相关或不相关的业务或产品,如整合其在精密机械和精密光学方面的能力生产普通照相机、袖珍照相机和电子照相机;整合其在精密机械、精密光学、微电子和电子影像方面的能力生产激光打印机、激光复印机、普通纸复印机和彩色打印机;整合其在精密机械、微电子和电子影像方面的能力生产光罩调准仪、跳动调准仪、喷墨打印机和普通传真机。

核心能力组合的多样性还表现在企业核心能力类型的多样性。例如,从最基本的功能分类来看,企业核心能力可分为三种能力:(1)市场通道能力,它是指促使企业更接近于消费者或市场的能力,主要包括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分销渠道、后勤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技能。(2)整合性能力,它是指可以使企业更快、更富弹性或更优质地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质量、产品周期、即时生产、库存管理等方面的技能。(3)功能性能力,它指企业通过提供具有独特性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为消费者创造显著的独特性价值的技能(G。Hamel,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