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核心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26413300000016

第16章 市场障碍对核心能力

异质性的制约市场障碍包括市场壁垒、市场分割以及市场需求不足的障碍。市场障碍制约核心能力异质性的提升及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市场壁垒

(一)市场进入壁垒

贝恩(1956)认为,所谓进入壁垒就是相对于已有企业而言新进入者的弱势。即已有企业在不吸引新企业进入的前提下,把价格维持在竞争价格以上的能力。斯蒂格勒(1968)把进入壁垒定义为“那些想进入某个产业的企业必须承担的、而在位企业不需要承担的成本”。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规模经济壁垒

在经济规模较为显著的行业中,企业的最小经济规模相对较大,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较多,这样的产业只允许少数企业存在。潜在企业进入市场,将要面临两难选择:要么为了使生产符合规模经济,必须向在位企业夺取市场空间,而在市场争夺战中,新进入企业往往要比先前进入者付出更大的代价,另外,由于大规模企业进入就会不可避免地使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要么只能在规模经济以下进行生产,这样,必然造成成本居高不下,在与在位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贝恩论证了如果在一个行业中前几位最大的企业(MES)占有市场的份额较大,而该市场只能维持少量企业生存,这些企业就能获得超额利润且不会引起进入。

2.必要资本壁垒

潜在企业要进入市场并达到规模经济以上,首先必须筹措一定数量的必要资本。而这种进入市场所需的必要资本的筹措往往是比较艰难的。除了进入者不如在位者知名,一般银行不愿向进入者提供贷款之外,还因为进入市场的投资活动是一项高风险活动。市场进入失败将造成大量沉没成本损失,加上在位企业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将使潜在企业遭受巨大的进入风险。要使这项高风险的融资成为可能,必须给予投资者比一般融资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有时资金所有者的索要利息或预期利润率相当高,以致使企业进入该行业无利可图。因此,筹集这些高成本的必要资本往往成为阻碍潜在进入者的因素。

3.绝对成本壁垒

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企业可以获取超额利润而不必担心其他企业的进入,甚至还可以用压低价格的办法阻止其他潜在企业的进入。造成绝对成本的原因主要有:(1)新企业往往需要花费一定代价购买专利技术,或付出专利使用费,使新企业的平均成本高于现有企业,而现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以后不是申请专利,就是对外保守秘密。(2)现有企业控制主要的原材料来源,使得新企业只能使用较为昂贵的材料。(3)学习或经验曲线。在某些产业中存在一种趋势,即产品单位成本随着企业经验的积累而下降,而新企业在这方面明显处于劣势。(4)推销费用,尤其像汽车、家电等行业,新企业要与在位企业抗衡,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推销费用。

4.法律、政策壁垒,也称政府管制进入壁垒

这是由政府颁布的限制进入的法律、命令和政策所造成的。如在某些产业中,企业的开办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购买国外技术和进口设备、原材料需要许可证,然后才能获得外汇和进行贸易;资金筹措与分配也要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制约;或者由于发明创造获得的专利保护;等等。

德姆塞茨(1982)认为进入壁垒总是和政府的限制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些限制,竞争更广泛,垄断则会消失。在现实经济中进入壁垒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产业进入壁垒只是由经济原因形成的,有的产业进入壁垒则是由经济、政策、法律等多种原因共同形成的。例如某些公用事业的高进入壁垒就是建立在经济和法律等多方面基础上的,除了规模经济原因外,政府的特许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市场退出壁垒

市场退出壁垒指阻碍企业退出某一行业或从某一行业的某一细分市场转向另一细分市场的所有障碍的总和(陈明森,2001)。市场退出壁垒也可理解为企业退出市场的成本,企业退出市场的代价越高,企业退出市场的壁垒也就越高。如果退出市场的成本高昂,则进入的动机就会极大地减弱。

市场的退出壁垒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决定的:

1.沉淀成本壁垒

企业内部的不同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专用性。通常情况下,按照专用性程度划分,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产品生产改变后毫无用途而且难以变卖的资产,其价值大部分要丧失,在会计学上这类资产被称为沉没资产。二是产品生产改变后,经过调整后可以部分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资产,但是在其适应的过程中企业必须为机械设备等转产调整支付一定的费用,即调整费用。三是不需调整即可用于新产品生产的资产,但与更为先进的资产相比较而言,原有资产的生产效率较低,企业继续使用必须为此承担一定的机会成本。四是有广泛适应性的资产,产品生产的改变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额外成本(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极为少见的)。在企业转产的过程中,产生的沉没资产、调整费用以及机会成本给企业所造成的损失,被称为沉没成本。因此,准确地讲,所谓的沉没成本,指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而在退出市场时企业无法收回的那一部分资产。一般来说,原材料、燃料、土地使用权等要素的专用性程度低,通用性程度大,这些生产要素,容易转为他用,也容易变现,其沉没费用较少,其沉淀成本也较少;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具有特定的功能与用途,很难转为他用,只能低价出售,有的固定资产的拆除和运输费用甚至超过残值,最终只能废弃,如纺织机械只能生产纱、布,无法转产其他产品,一旦“压锭”,这些机械设备只能当废铜烂铁卖,其沉没费用就比较大,其沉淀成本也较大。

2.劳动力的安置和培训费用

企业退出市场经常面临着大量的劳动力安置问题,需要付出一定费用。如工人失业的安置费,由企业支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劳动力转岗、转产的培训费用等,而且下岗失业可能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这些费用和问题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市场的退出壁垒。

3.关联性壁垒

在企业内部不同业务之间或集团内部不同企业之间,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经济关联性。这种经济关联性既包括业务上的上下游关系,也包括与声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联系,因此,一种业务的退出或一个企业的停产倒闭,不仅会影响其他相关业务的发展,而且会使整个集团或企业的信誉遭受损失。如果这些损失超过企业的退出所能减少的损失,即使企业已具备退出理由(如长期亏损、达到生产停止点等),也仍然无法使退出成为现实。

二、市场分割

市场分割又称为地方市场分割。流通领域市场分割表面上看是与市场异质性一致的,但实质上市场分割是反“市场”的。市场异质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自然结果,促进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发展,而市场分割却恰恰相反。

市场分割又称地方市场分割。主要指一国范围内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限制外地资源进入本地市场或限制本地资源流向外地的行为。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历看,法国、德国在中世纪时曾因诸侯林立、国内关卡重重等因素,限制了工商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皮朗(1936)指出,在中世纪,过境税成为欧洲商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在15世纪末,莱茵河上仍设有64个过境关卡,易北河上有35个,多瑙河仅在通过奥地利的一段就有77个。这时的市场分割、货物流通不畅主要是领地封侯等政治因素引起的。在美国,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州政府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曾对本地的企业实行特殊优惠和保护,例如,经营农业的各州通过税收或禁止出售人造黄油来保护牛奶场主们的利益(沙伊贝等,1976)。

早期的市场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市场”,当时垄断盛行,贸易路线受到严格的控制。即使最初级的竞争也需要政府或团体管制来实现,这种管制对于交易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地方市场分割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不是永恒的。现代人观念中的自由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发展的结果,而非与生俱来的。法律制度或者半法律制度,包括司法系统,很大程度上只是市场和贸易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杰夫·马德里克,2003)。

我国地方市场分割历史较长,表现形式各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也由于国家立法、执法等环境的变化,地方市场分割的重点内容和表现形式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地方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限制本地的一些特色产品——主要是基础原材料流到外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3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买方市场形成以后,除产品与服务市场以外,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包括产权市场也都存在大量的地方市场分割现象。地方市场分割的主要形式也从一些明显的“硬性”分割形式,如全面禁止或限制性地禁止进入或流出,发展到“软”、“硬”兼施,一些隐性的“软”形式如技术壁垒等开始大量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反映在许多方面,例如,从厦门到广州有两列火车可乘,其中一列终点站广州、另一列终点站昆明。两列火车的性能、服务大体相同,但同样距离段内,到广州站的比到昆明站的要贵30%,是通过什么维持这种差价的呢?乘客在广州站买不到从昆明到厦门的火车票。

一国范围内的地方市场分割,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利于优势企业跨区域范围内配置资源,其结果往往是各个地方市场同质化,区域之间难以合作共处,容易导致除资源依赖特征之外的企业同质化。所谓“你有的,我也有;我没有的,你也没有”,不利于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培育。

三、需求约束

为了维持一定的增长,企业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但是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及需求饱和都意味着不对已有产品范围进行扩张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多样化进行扩展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加快需求的增长速度,需要不断进行多样化。但这并不仅仅是要在产品开发、促销和广告方面增加支出,还要降低价格。而费用的增加和价格的下降都会减少边际利润,使利润率有所降低。换句话说,要在利润率和企业持续发展之间进行权衡,主要有两个原因:(1)多样化是发展的工具。(2)一方面现在的价格和其他费用有关;另一方面现在的价格与未来的增长速度也有关。

一般来说,需求增长取决于现有产品销售的增长速度、单位时间内引进新产品的数量以及新产品成功的可能。可以表示为:

g=x+kd(1)

这里g为发展速度;x为已有产品的增长速度;d为多样化速度;k为多样化成功的比例。

一个企业的多样化政策是否成功取决于管理团队的创新程度、多样化的速度、对产品索要的价格及广告和其他一些促销活动是否成功。即

k=f(P,A,R&D,W,d)(2)

这里k和d之间是负向联系,因为企业进行多样化的速度越快(即d越大),有限理性的问题就越严重,这样,就不能对产品进行彻底研究,失败的比例将会增加(随着d的增加k会下降)。此外(2)式说明k和利润(m)之间也存在某种联系。其他条件不变,随着价格(p)的下降、广告(A)的增加和研发费用(R&D)的增加或新产品内在价值(W)的提高,多样化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增加。但P的减少和A、R&D、W的增加,都意味着利润(m)的减少。因此,多样化成功的比例与利润负相关。即

k=f(m,d)(3)

按照(1)和(3)式,需求增长g和利润m是负相关的。这是因为高利润会减少多样化成功的可能,而它又会减慢需求的扩张。(a)中的曲线Gd就反映了利润率和企业发展之间的权衡。这里Gd=f1(d,m)。

需求的增长(Gd)说明一开始利润率和增长是正相关的。在低增长速度上,(a)企业内未被利用的资源(b)企业有机会去开发一些有利润的市场,即更快的增长速度会增加利润。而超过某一点(g1)之后,增长需要更快的多样化,而这仅在利润率减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多样化的增加会增加新产品失败的比例,除非企业对这些产品进行了很好的研发,并且积极推销。广告效应是指每个广告所能得到的顾客数和引进的新顾客数。但由于顾客对广告和其他企业竞争的反应,至少部分是由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在这些限制之内,企业在维持一个给定利润的同时,多样化的速度越快,需求增加的速度就越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更快的多样化会对进行研发的职员和经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有限理性会更严重,从而出现“Penrose效应”。

(2)作为(1)的结果,没有进行充分研发、促销很差的产品数量就会增加,失败的数量也会增加,成功多样化的比例就会下降。而由于新产品的引进通常至少需要某些新资本,所以失败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未使用的资本在增加。资本产出比也会增加,而利润率则在下降。

(3)企业多样化速度越快,带来的竞争越多。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而增加需求的增长速度,企业将不得不减少利润,而资本回报率也会相应减少。

这样,企业内部资源、知识及能力要素逐步受到来自需求的约束,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不能保持与市场异质性匹配的程度,市场与企业核心能力之间不能正向相互加强,不能共生互动,需求约束成为企业持续发展中的障碍。

这里再分析一下计划经济体制下需求约束的情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需求受到体制的约束。一方面,个人可支配收入不仅水平很低,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实物性收入,真正由个人自由支配的货币收入的部分所占比重很小;另一方面,由于供给缺乏弹性,消费品短缺成为常态,消费者选择范围极其有限,这就制约了企业的异质化供给,使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缺乏需求条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需求主体(特别是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以解决基本生活为目标,消费品价格不仅扭曲,而且在政府定价制度下呈固定态势。市场需求基本处于同质性状态。消费者异质性条件处于受抑制状态。市场客体供应处于计划控制,企业供给不是依据市场需求,而是依赖行政指令。企业基本上是“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程度相当低下,因而除由于资本投入程度不同造成的差异以外,企业大多处于同质化状态,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核心能力异质性程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