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核心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26413300000024

第24章 强化市场机制,促进战略型企业家成长

由于战略型企业家在克服市场障碍和企业核心能力障碍、实现市场异质性与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匹配互动中所具有的创新功能,因此,从战略型企业家所具有的创新职责出发,克服企业家成长障碍,促进战略型企业家成长,是实现我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企业家成长的障碍

我国企业家的成长障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的成长障碍;二是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的成长障碍。二者是相互影响的。这里重点分析后者。我国企业家的成长同国企改革一样艰难,其原因大部分是相同的,由于所有者缺位,责、权、利不清,引起企业家缺位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目前还存在阻碍企业家成长的诸多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经营者行政任命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把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列入行政官员的行列,企业的经营者由企业的主管行政机关任命,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经营者必然具有行政官员的行为方式,把对上级负责、甚至是取悦于个别领导作为其目标,而不是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由此衍生出官商作风、权钱交易、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厂长、经理干好了就被升迁到政府机关加官晋职,有的经营者即使搞垮了企业还可以易地做官。因此,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官员,而不是企业家。现在,虽然国家倡导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招标竞选,择优聘任企业经营者,但是真正这样做的企业寥寥无几,即使是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也难以真正做到在社会上公开招聘,大多数厂长、经理仍然是原来的企业负责人,在缺乏平等竞争的机制下,企业家难以脱颖而出。

第二,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未能有效地分离。早在改革之初,政企分开就作为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先决条件被明确提了出来,但是,分了20多年也没能彻底分开,企业仍然不能摆脱政府附属物的地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依然如故。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又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使经营者有独立于出资者以外的法人财产权,而出资者只能以出资多少相应地获得一定的重大决策权、选择管理者权和资产收益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未能真正“到位”,仍然存在着国有资产代表不明、所有权虚置、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致使经营者企业家作为企业法人权益的直接代表者不能拥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严重束缚了企业家的手脚。

第三,官本位和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等级观念浓厚,“重官轻商”、“学而优则仕”这些官本位传统观念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行为准则。有些企业经营管理者眼光只盯着官场,不盯市场,跑官、要官,计较级别待遇。近几年,虽不像以前那样再给企业冠以省军级、地师级、县团级,割断了“官”与“商”的联系,但是实际上现在的“国家特大型企业”、“大一类企业”、“大二类企业”等等仍然比照行政级别来安排企业领导的待遇,有的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都被注明是某级别干部,“官本位”观念威力犹存。长期以来,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成绩卓越的企业家一旦获得高额报酬,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嫉妒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在这种企业家的超常劳动和贡献得不到社会承认的氛围下,企业家的成长失去了内在动力。

第四,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是激励不够。我国现行的国企经营者的收入与普通职工的工资相差无几,这样的工资制度,使企业家的价值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严重挫伤了国企经营者的积极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贪污受贿的腐败之风。二是约束不力。在传统国有企业中存在着一种“多重代理”关系:全民作为公共财产的所有者将自己的所有权委托给“国家”或“政府”代理,然后,“国家”或“政府”将其财产的使用和管理权再委托给厂长经理代理。按照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的厂长经理作为全民财产的代理者,他们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利益,这种独立利益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委托人的监察。由于这种委托代理关系链条太长,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助长了“内部人控制”,失去监督和约束的国企经营者挥霍和侵吞国家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总之,激励不够和约束不力都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

二、强化市场机制,促进战略型企业家成长

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战略型企业家成长的根本要求。强化市场机制、促进战略型企业家成长的基本思路是:

(一)塑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战略型企业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优秀的企业家,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封的,更不是哪个部门认定的,而是在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海洋中弄潮击浪而逐渐成长的。市场是孕育战略型企业家的沃土,从一定意义上讲,战略型企业家就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造就战略型企业家,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通过深化改革,让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真正走向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这就为千千万万个企业及千千万万个企业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拼搏,在激流中学会游泳,在竞争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其次,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使每一个企业不是靠邪门歪道,而是靠技术、靠管理、靠核心能力、靠战略决策进行竞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战略型企业家的成长。再次,市场需求是战略型企业家不断创新的动力。市场需求是创新的主要动力源泉,市场推动战略型企业家不断开拓创新。

(二)强化市场选拔机制

在企业家的培养方式上,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院校培养高级人才的作用,以高等院校培养教育为主、辅之以实岗锻炼的形式,建立企业家培训基地,对现任的企业家定期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紧密联系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的竞争与发展的实际,在提高他们职能性管理技能的同时,要注重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诸如协调企业内外关系、驾驭市场复杂局面、应对国内外环境等能力的培训。同时,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开设一些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形成一种在职培训与后备培养有机结合的企业家成长机制。

需要建立一个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经营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与经营者双向选择机制,同时,还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应聘者的素质、才学、潜能、业绩、个性、气质等进行科学的测评。通过市场选聘企业经营者,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市场化程度应有所区别。国家参股、控股的股份公司,无论股份多少,已是产权多元化的混合型企业,不再是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任,政府部门不宜直接干预,应按《公司法》的要求,由董事会出面,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拘一格选任人才。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让那些具有创新精神,适合企业的优秀人才走向企业的领导岗位。

(三)强化市场竞聘任职机制

将现在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行政任命制变为公开招聘制。切切实实地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把厂长、经理从政府“官员”的定位中彻底解脱出来,使企业家职业化、市场化,建立企业家市场,让拥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找到用武之地,把平庸的经营者挤出企业家市场,通过市场竞争的作用优化配置企业家资源。为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家评价机构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机构对企业家的评价要做到公开、公正、准确、可靠,评价指标体系既要有反映企业家经营业绩的综合性指标(如资金利润率、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等),更要有反映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指标(如技术创新频率、组织创新频率、制度创新频率等)。各类企业在招聘企业家时,要按照规范化的程序和指标考评和选聘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才。同时,要改善体制环境,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步伐,严格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真正做到按照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出资者(国家)不再对入股财产进行直接控制,不再以国有产权代表的身份直接委派或任命企业经营者,而是将资本经营的权利委托给股东大会选聘的董事会和董事会聘用的高层管理人员行使并履行企业家的职能。政府的职责是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让企业家在公平竞争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生成和发展。

(四)强化市场激励保护机制

企业家的报酬是对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的报偿,企业家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高级复杂劳动,且风险性极大,因此,企业家理应取得较高报酬。以美国为例,按1990年普通工厂工人工资折算,一位工人需要85年的时间才能挣到高层管理人员一年的收入。因此,必须改革我国企业厂长、经理的分配机制,将厂长经理的报酬与职工脱钩,采用国外企业普遍实行的年薪制,企业家的年薪主要由其经营业绩来决定,通过年薪的激励作用,鼓励企业家积极地、创造性地履行责任。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落实企业家的物质利益政策,以免发生过去那种厂长、经理得了高额报酬也不敢拿、惟恐遭到谴责的现象。要在社会舆论导向上对企业家的劳动、贡献及地位给予承认和关注,营造一种理解、尊重、爱护企业家的良好氛围。通过表彰评比优秀企业家这种精神激励的方式,提高企业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敬业精神,鼓励企业家把从事企业管理当做一种职业追求。

(五)强化市场监督约束制

对企业家监督约束与对企业家放权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没有制约的权利最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是规范企业家行为、促使其忠实履行义务的强有力的保证。对企业家的监督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的对企业家的监督约束主要是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层次分明、逐级负责的纵向授权的企业领导体制,采取一定程序对企业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约束。另一方面,来自企业外部的对企业家的监督约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的监督,最重要的是监督部门不能形同虚设,监督不能流于形式,要使监督逐步制度化和法制化。二是市场的监督约束,其中包括商品市场、股票市场、企业家市场的监督约束。因为企业家经营的好坏最终体现在企业产品及劳务能否在商品市场上实现“惊险的一跳”,企业股票价格在股票市场上的涨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家的经营业绩,企业家市场的存在,能者上、庸者下,对企业家形成了巨大压力。在这三种市场的约束下,企业家只有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法律制度、新闻媒体、公众舆论、社会道德等也构成来自企业外部的监督约束机制。

(六)强化市场甄别和评价机制

客观而公正地考评企业经营者,既是对成功的战略型企业家成就的充分肯定和激励,也是对一般企业经营者的一种鞭策,具有明显的导向效能。同时,它也是决定经营者的进退及确定薪资、奖励的重要依据。为此,要以市场实现的实际绩效作为主要评价尺度。其中要注意的是:一是要对与企业利润直接相关的效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如目标利润实现率、利润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产品销售率、投资回报率等。二是要防止追求当年利润的短期行为。有效的经营者应当创造一种效益持续增长的条件,因而应当考察资产负债变化率、市场份额占有变化率、新产品产值变化率、设备更新率等相关指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