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核心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26413300000005

第5章 人的异质性假设的分析维度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千差万别和形态各异的。差别客观存在,区别自古始然。人类是大千世界和物质范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人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特征,不仅要研究人的行为共性,更要研究人的行为个性和隐藏在人们行为差异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研究人的异质性。

除了由物质资料生产所决定的经济差异以外,从影响人的遗传、后天环境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来看,人的异质性还包括天赋异质性、环境异质性、偏好异质性、期望异质性以及能力异质性。

一、经济状况异质性

人的异质性首先来源于最基本的经济差异,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现实中的每一具体的、有差异的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财富占有状况、交往对象、政治资源、伦理情感,等等,从个人占有的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看出他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体现出其具体的本质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具体的个人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在构成具体个人的多元规定中,个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他的其他方面的属性。

二、天赋异质性

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人从一出生便赋有不同的社会出身和自然天赋,这些差别人们不仅不能加以选择,而且这些差别还对人们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1988)。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导致天赋异质性的存在。天赋主要是指父母的遗传基因、胎儿在母腹中的营养状况两个方面。素质离不开遗传,已为越来越多的试验与事实证明。心理学家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没有血缘关系,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中长大,智商之间的相关性也很低,而先天遗传基因相同的同卵双生子,即使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智商之间的相关性仍然很高。这表明,遗传是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是人的异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成长环境异质性

对人的成长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环境等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等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持久、稳定和全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偶然的、不稳定的、分散的影响因素。在家庭环境影响中,由于父母的养育态度、父母的教养状况、父母关系的亲疏以及父母的经济社会地位,会对人的素质造成极大的影响。而在一个社会中,影响人的素质的这些因素是截然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人的素质的差异。在学校环境中,教师的人格、知识水平、追求、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学生和校风的不同,会强化人的素质差异。工作环境等其他环境因素的不同同样使人的素质的差异拉大。后天环境既可以强化天赋异质性,也可以减弱天赋异质性。

四、偏好异质性

基于人的消费需要,人具有偏好异质性。消费需要可以从不同的顺序、途径以及内容等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首先,从消费需要满足的顺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基本生活需要和全面发展需要。基本生活需要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保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需要。全面发展需要,或者称为“高级的需要”,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需要更多更好的物品或劳务,来保证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54年讨论人类的需要时论证了人的需要具有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必要的需要,是首先应该满足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包括生命的安全、财产的安全等。当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出现安全的需要。(3)社会的需要。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即有关个人自尊、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个人名誉、地位以及其他方面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层次性提升是一种客观规律。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

除此以外,从消费需要的途径来看,可以分为个人消费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从消费需要的实际内容来看,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与文化需要。从消费需要的载体来看,可以分为实物需要与劳务需要。人们不仅有对实物的消费需要,也有对劳务的消费需要。人们对劳务的需要,同对实物的需要一样,具有层次性,既可以是相当必要的,也可以是不太必要的,或者仅仅看来是必要的。同时,也还具有提供享受、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务的需要越来越多。基于人的消费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以及消费需要实现途径、内容、载体等存在的差异性,人们在众多的选择中,便会产生偏好的异质性。

五、期望异质性

期望是人们对未来希望达到的状态的憧憬。人既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体,又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在这种统一体的背后,人受诸多心理、社会以及精神的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与生理、自然以及物质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千差万别,同时,由于天赋、环境以及需要多样性的客观存在,现实中的人便存在各种不同的期望。这种期望更多具有一种社会心理学上的含义,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转化成为不同的行为指向。

六、能力异质性

人的能力的异质性归结为人的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预见力和决策力等能力的不同。依据心理学理论,人的能力可以被区分为认知能力、活动能力和特殊能力三种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有人把这五种能力统称为“智力”。这五种能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如果思维能力低,则注意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记忆能力都要受到影响,整个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就偏低;反之亦然。活动能力是指人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它是由一些基本能力所构成,如组织能力、计划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时所具有的特殊本领,如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运算能力、色彩辨别能力等。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人们的活动具有不同的效率和结果。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智力水平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亦即智力水平的差异。根据智商测试,超过130分的人智力水平特别高,可谓之“天才”;低于70分的人则属于弱智;而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在70~130分之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治理状况基本上呈现正态分布,其中“天才”和弱智大约各占2.5%,95%的人的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2)能力专长的差异。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能力特长。例如,有的人乐感强,对音乐表现出了良好的识别与接受能力;有的人立体感强,能生动、准确地描绘出几何图形和各种实物形象;有的人实际操作能力强,心灵手巧;而有的人则思维能力强,善于推理,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3)能力表现的差异。有的人天生早慧,有的人则大器晚成。有的人能力平平,有的人却能力非凡。能力表现的早晚和高低,主要与个人的成长背景、经历和积累有关。

人的异质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和动态发展的。在不同时代,异质性内容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人的异质性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会不同。在极为艰苦的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蒙昧状态,这时更多的是体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差异。慢慢地,随着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以及与动物界的分化,人类自身也不断发生内部分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体现人类自身异质性的因素之间进行着不同的组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的历史性、具体性和动态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