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核心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26413300000008

第8章 市场异质性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外在条件,企业发展的这种外在条件具有异质性。作为影响市场关系差异本质属性的市场异质性,根源于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以及市场环境异质性。

一、市场主体异质性

主体一词指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动支配作用的部分,在哲学上是指具有意识的人,与客体相对称。所谓市场主体,就是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主要指消费者及生产者。分析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就可以对市场主体异质性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由于消费者行为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体现为消费需求,为有利于衔接市场与企业,在这里重点分析消费需求及其异质性,同时对投资需求及其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论述。

从消费需求来看,市场主体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收入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给予人们的机会、个人能力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人们的收入必然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收入的变化自然对消费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需求的理论中,反映消费需求与收入关系的所谓“消费函数”成为研究消费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学派。具有代表性的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理论以及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理论。不管何种消费函数理论在哪个时期最具有解释力,始终是以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作用为基本前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动态性,其结果是个人之间的消费需求会出现差异化及发展的动态性。

第二,价格变化差异。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或者某些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消费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对不同的消费品来说,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不同的,因而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差异性。

第三,人口及其统计特征的差异。可以将市场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如国家、地区,省、市,南方、北方,城市、农村等。人口及其统计特征的差异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异质性。以地理作为异质性维度,是因为地理因素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和反应。各地区由于自然气候、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便形成了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并有不同的需求特点。

第四,消费心理差异。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消费心理受人们生活方式、所处的社会阶层、个性和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形成和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同,消费倾向不同,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就不一样。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消费需求也会不同。有人将美国消费者分为七个阶层,并且说明每个社会阶层的人对汽车、服装、家具、娱乐、阅读习惯等都有较大的不同偏好。同样,不同的个性和偏好会表现出消费者对某种品牌的商品所持的喜爱程度。例如,在市场上,消费者对某种品牌商品的喜好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消费者对其有特殊的偏好,有的消费者对其有中等程度的偏好,有的消费者对其无所谓。

第五,消费行为差异。消费行为差异会导致需求差异。消费行为差异体现为消费者购买时机、寻求利益、使用状况、使用率、忠诚度、待购阶段以及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王方华,2001)。这些差异要求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例如,美国学者哈里(Haley)曾运用利益细分对牙膏市场进行分析而获得成功。他把牙膏需求者的利益分为经济实惠、防治牙病、洁齿美容、口味清爽等四类。牙膏公司可以根据自己所服务的目标市场的特点,了解竞争者是什么品牌,市场上现有品牌缺少什么利益,从而改进自己现有的产品,或另外再推出某种新的产品,以满足牙膏市场的需要。

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往往将需要与需求相混淆,需要是指主观愿望,而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消费者愿意而且具有支付能力才是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上述几种影响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消费需求在低收入水平时,消费者可选择范围小,这时可能主要以基本生活为主,消费需求的异质性弱,同质性强。而在逐步提高收入水平或者高收入水平时,消费者可选择范围大,个性化强,消费需求的同质性减弱,异质性增强。

由于投资需求受消费需求和企业的影响。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的引致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在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需求和作为中间需求的投资需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投资需求产生引导作用,拉动投资需求的形成和扩大。首先,当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时,会引起直接生产该种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增加投资。其次,由于大多数消费品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当某种消费品需求增加时,许多与之相关的消费品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导致相关生产部门扩大投资需求。最后,消费品需求增加,在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扩大投资的同时,也对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形成新的投资品需求,从而导致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扩大投资。换言之,只要不存在资源约束,消费需求的扩大将为投资需求的扩大提供动力和投资需求实现的条件。

投资需求增长对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导致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个人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的增长包括对新增投资品的需求和对新增劳务的需求的增长。投资需求增长对消费需求增长的拉动作用,是通过投资品生产和劳务需求的扩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导致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的增加来实现的。消费需求水平和总量也会相应提高,需求异质性程度不断提升,从而对消费的选择性也会提高。

二、市场客体异质性

客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指与主体相对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市场客体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对象。市场客体异质性体现为市场客体类型的多样性及市场客体范围的动态性。

(一)市场客体类型的多样性

企业所生产的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就是市场客体。企业是通过市场客体与市场发生关系的,市场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规模以及其他方面。市场客体类型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市场客体存在方式,分为有形客体和无形客体。有形客体是指人们在交换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交换物,如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等;而无形客体是一些不可触摸的交易对象,如劳务、技术、信息、企业产权和知识产权等。

(2)按使用的相关性,分为互补品和替代品。互补品指两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效用才能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商品。例如,录音机和磁带、汽车和汽油等。在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两者按反方向发生变化。例如,汽车价格提高,对汽车的需求减少,对汽油的需求也会减少。替代品指两种能互相代替、分别发挥效能以满足某种欲望的商品。例如,牛肉和猪肉、茶叶和咖啡等。存在替代关系的商品,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两者按正方向发生变化。例如,猪肉的价格提高,对猪肉的需求减少,而对牛肉需求则会增加。

(3)按最终用途,分为消费性客体和生产性客体。消费性客体指能直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一切商品和劳务,即消费资料,如面粉、大米、服装、音乐艺术等;而生产性客体指进行生产所必需的一切投入品,即生产要素,包括实物形态的土地、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厂房等。

(4)按供求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可将市场客体分为富有弹性的市场客体和缺乏弹性的市场客体。不同的市场客体由于其性质、可替代的程度、用途的广泛性、生产成本、技术状况等存在差异,其供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即供求价格弹性不同。有的市场客体,其价格变化所引起的供求变化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化的比率,这样的市场客体称之为缺乏弹性的客体;而有些客体,其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供求变化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化的幅度,这样的市场客体称之为富有弹性的客体。一般认为,生活必需品的供求弹性小,而奢侈品的供求弹性大。

(5)按市场客体的标准化程度,分为标准市场客体和非标准市场客体。标准市场客体是指其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自然属性相同,生产手段也大致相同的一类市场客体。非标准市场客体一般是指具有某种特定使用价值的交换客体,其用途有限,对于购买者来说,选择余地较小。根据需求者的特殊需要所生产的市场客体就属于非标准市场客体。

(6)按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指一般由政府向居民或厂商所提供的、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私人产品是指由居民或厂商通过市场机制向社会所提供的、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

(7)按空间位移,分为可移动的市场客体和不可移动的市场客体。可移动的市场客体指交换可在不同的空间内进行位移,并且在位移之后不改变原有的使用价值的市场客体。例如生活用品、飞机、汽车等。不可移动的市场客体是指不能随交换而移动,或者在移动之后改变了原有的使用价值的市场客体。例如,建筑物、土地等。可移动的市场客体在交换过程中,受到客体本身的重量、体积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交换能否实现,取决于客体能否顺利地以低廉的成本转移。

(8)按可分割性,市场客体可分为可分市场客体与不可分市场客体。绝大多数市场客体,其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可以将其按不同的单位,如重量、长度、时间等进行分割。因此,凡是可以依据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分割而又不改变原有使用价值的交换物,就叫可分市场客体,如粮食、布匹等。凡是不能按某一单位进行分割,或者在分割之后会改变或丧失掉原有的物理属性和使用价值的市场交换物,则称为不可分市场客体。

(二)市场客体范围的动态性

市场客体范围包括市场客体的种类、数量、价格及结构。市场客体范围具有发展的动态性。

最先成为市场客体的主要是消费品。在原始社会条件下,生产是由若干个以家庭为核心的经济单位组成的,当时还没有社会分工,不存在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生产的商品生产,每一个经济单位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是自给的,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交换的发生只是偶然的,交换的对象也较为单一,且交换的数量很少。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状况极为相近,其所依赖的资源也大致相同。生产的投入如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的获得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而不是通过和他人交换。因此,此时生产要素市场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要素还不是市场客体。但由于某些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造成了单个生产单位产出的不同,那些需要某种生活资料而又无法生产该产品的家庭,就只有通过交换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来获取他们所必需的物品。由此,就形成了早期的消费品交换。

其次是生产资料成为市场客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扩大了,从而推动了生活资料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许多专门从事这些产品生产的手工业作坊,出现了专门为他人、为社会而进行的生产。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要求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此时仅靠自己的积累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必须从他人、从社会购进生产要素,于是出现了生产资料的交换,市场客体也由生活资料扩大到生产资料。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和协作化程度日益提高,不仅生产突破了地域限制而成为社会性的,而且流通、消费也成为社会性的,社会需求规模越来越大,需求结构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企业进行生产和销售需要占用巨额资金,而一般企业的自有资金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迫切需要从社会上获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在生产周期的一定阶段,又存在着大量的资金闲置,企业为了增加收入,减少资金的无益损耗,也需要把资金借贷出去,获取一定的收益。从而出现小规模、小范围的资金直接融通,继而出现专门以融通资金为媒介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金融机构一方面在全社会范围内大量吸收闲散资金,另一方面又在全社会范围内贷出资金。至此,资金市场出现,资金成为市场客体。资金作为交易对象,有力地促进了市场和企业的发展。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广大劳动者不能直接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为了生存,劳动者不得不把劳动力本身作为商品出卖;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直接占有者,为了使自己的生产资料发挥效能,需要购买劳动力,由此产生了劳动力的买卖。劳动力进入交换领域,成为继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资金之后的又一市场客体。自从出现了脑力劳动的产品——科技成果以后,技术也成为交换对象。市场客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信息的加工者和提供者与信息的需求者、使用者发生了分离,从而使信息从各种物质生产要素中分化出来,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在传统工业部门,由于商品生产不发达,分工不细,作为经济资源的信息,往往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自己收集、整理和加工,为自己的经营服务,这时信息还不是商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需信息日益增多,为了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而进行经营决策,这就必须向信息的加工者或提供者购买大量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必然出现一部分人和一部分行业专门从事加工和出售各种信息,从事信息商品的经营,使信息成为特殊商品,进而发展形成新的信息产业。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所有权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企业产权也成为市场客体。

由于市场自身发展,市场范围随着市场客体种类的变化,数量随之变化,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变化又会引起产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导致市场客体范围的动态性。市场范围的变化引起市场结构以及产品价格的变化。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市场客体范围不断出现动态化发展,市场异质性程度不断提高。

三、市场环境异质性

市场环境异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不同企业受不同环境的影响,而且同样一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也不相同。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对企业作用的差异性,从而使企业为应付环境的变化所采取的对策也具有差异性。(2)多变性。构成企业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又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3)相关性。市场环境不是由某一个单一因素决定的,它要受到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例如,价格不但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科技进步及财政税收的影响。市场环境各因素相互影响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4)复杂性。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复杂性表现为各环境因素之间经常存在的矛盾关系。(5)动态性。市场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尽管根据其变化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稳定的环境、缓慢变化的环境和骤然变化的环境,但变化是绝对的。从总体上来说,变化具有加快的趋势。每一个企业小系统都与社会大系统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平衡便被打破,企业必须积极地反应和适应这种变化。有的企业虽然巨大,条件优良,人才济济,但由于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不能以创造性的反应来迎接挑战,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市场环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里论述几个与此相关的重要问题,以利于深入理解市场环境异质性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信用与市场环境异质性

信用是市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流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其次,它有利于通过制度化向社会提供行为准则信息。再次,它有利于克服“搭便车”行为。最后,它还能约束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信用缺失,会增加市场交易成本,制约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阻碍市场化进程,降低企业竞争力。乔治·吉尔德说:“信任消失之日,就是企业精神终了之时。”高尚全说:信用如水。市场体系中缺乏信用,犹如洗脸盆养鱼,大企业养不活,小企业养不大,市场也繁荣不起来。

由于法制、历史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信用程度及方式具有异质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人们的信用状况是不同的,支撑信用的道德、法律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也是不同的,这就会导致信用状况的不同。同时,由于人的行为的异质性,必然反映在信用关系上,体现为信用行为的异质性。针对近年来欧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连续发生的金融诈骗和财务丑闻事件,许多学者和分析家提出,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监督机制作用的降低和诚信的缺失。而这一切又与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相联系。首先,信息不完全和诚信缺失导致公司管理人员实行欺诈。由于金融市场缺乏效率,公司的股票价格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在这一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持有股票的公司管理人员就有了做假账的行为动机(德鲁克,2000)。例如,安然公司的欺诈事件,就是因为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利用会计欺诈手段夸大公司的利润报表,哄抬股价,然后抢在公司巨额损失最终暴露之前将手中的股票高价出售,以获取暴利的行为的结果(黄明,2003)。其次,信息不完全和诚信缺失使社会中介环节的社会监督机制失效。例如,为安然公司做审计业务的安达信会计公司,它除了为安然提供审计业务外,更多的业务收入还来自为安然提供其他的业务咨询收费。正因为如此,众多会计、审计人员在自身利益驱使下,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与安然公司一道作弊,蒙骗公众和政府(牛晓帆,2004)。

我国浙江温州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初期,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信用缺失,危及当地企业的生存。后来温州企业转变思维,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市场信誉得到恢复,信用行为的改善促进了温州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政府规制及官员行为与市场环境异质性

政府除了自身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以外,还是市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政府规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而影响企业发展。

政府规制制定和实施是受政府官员行为的影响的。因此,政府官员行为的异质性就会极大地影响市场载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勒在《管制者能管制什么》和《管制经济学》两部代表性作品中指出,行业中的厂商是政府管制政策的需求者,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向政策提供者(政府官员)支付“价格”,以获取政府政策的保护。因此,他们认为政府管制政策是受行业集团的利益影响而形成的,这些管制政策又反过来影响着行业的经济活动。这里他们已将政府管制当成了影响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看到了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政治家是在经济利益集团的游说下按照其利益和偏好进行立法和规制的“政策供给者”(牛晓帆,2004)。当代一些西方学者如麦克切斯内和克鲁格等人提出,政治家是独立的行为者,他们有自身的利益需求,他们会通过有意设立某些管制政策而向行业利益集团获取好处,以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方福前,2000)。按照这类理论观点,任何一项政策规制都将引发一系列的寻租活动,因此,政府管制应该受到限制,否则政治家就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制定大量不必要的政策规制,从而使经济活动产生扭曲。赫尔曼和考夫曼在《解决转轨国家中的政府俘获问题》(2002)一文中,对22个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分析企业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取官员的扶持,以便获取高利的。他们的研究表明政府官员被俘获对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来说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俘获行为不仅扭曲竞争环境,耗费企业家的才能,还会损害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阻碍竞争,破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从我国目前公开的一些审计案件来看,官员被少数企业俘获而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如何造就一个法制健全的市场环境,推进我国企业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当今各个国家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法制状况差异很大,政府官员的行为的异质性就成为市场环境的构成部分并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信息化条件与市场环境异质性

信息化条件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这就导致相应企业发展的异质性。浙江之所以得以快速发展,与其遍布于全国各地百万以上的温州供销大军不无关系,温州常年有上百万的供销人员在外活动,为当地企业发展带来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并把本地产品推销到其他地区。目前,在全国,有500万浙江人常驻在外,有300万浙江人在国外做生意。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大量浙江人也提供了大量高价值的产品和生产技术信息,使浙江企业的产品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