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作用机理市场异质性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市场结构差异、市场发展阶段差异、市场竞争范围及地位差异、产业成长及竞争态势差异等因素影响形成的。
一、市场结构差异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组织特征的集合。这些特征对企业竞争会有很大影响,它们包括:(1)产品差异化程度。(2)市场中买卖双方的数量及相对规模(集中度)。(3)新竞争者进入市场的能力或受到的阻力。(4)生产是否具有规模经济并起了多大作用。(5)企业垂直一体化和多样化的程度(Bain,1959)。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不仅仅存在着由众多小规模企业构成的竞争性产业,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由少数大企业构成的寡头垄断性产业。销售者的数量、产品的性质、购买者的数量、进入产业的条件和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的类型。
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市场份额不同,同种市场结构下不同企业的市场份额也是异质的。一般来说,市场份额和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1975年Robert D。Buzzell、Bradley T。Gale和Ralph Sultan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一文显示:根据他们对从营销科学协会收集到的关于营销战略对利润影响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所研究的公司中,市场份额和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市场结构差异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市场集中度作用于企业发展的(玛利亚·莫斯坎瑞斯,2004)。
第一,消费者搜寻和获取信息的成本取决于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如果消费者知道卖方会对同一产品索要不同的价格,那么他会通过获取相关信息而受益(可以在交易前与企业沟通而做到这一点)。消费者可以获取信息,但需要一定成本。显然企业越多,信息就越分散,获取信息的成本也就越大。消费者会发现,要在每笔交易前对所有企业做一次彻底调查是不可能的。要调查的企业数量取决于相应的成本和收益。当搜寻信息所带来的额外成本与他所期望的价格减少量相等时,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停止搜寻。如果随着搜寻次数的增加,边际信息成本将增加,而期望的边际价格减少量下降,那么所调查企业的最优数将少于企业总数。这种信息成本意味着价格差异会持续存在。例如,超市中的食品价格就有很大差异,因为这涉及成本问题,也就是因为在调查当地所有超市的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和其他方面的不便利因素,使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不能获得全部相关的信息。如果有很多因素对搜寻成本造成影响,那么这时企业数量就变得非常重要。企业越少,买方越容易获得所有买方信息,而同时卖方越难维持价格差异。诸如职业、年龄和收入水平等影响时间成本的因素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即使市场中企业数量相同,它们的搜寻成本还是会不同。同样,那些与市场的地方化和信息技术等加速信息流动的诸因素,也会使消费者的搜寻活动变得更容易,从而减少价格差异。
第二,卖方集中度会影响寡头垄断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价格成本比。当几个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并以相同价格销售时,如果一个企业增加产量,整个市场的价格和其他所有企业的收入都会下降,因此,它们会考虑做出适当反应。这种市场价格和竞争者收入的影响取决于企业数量及其规模。一个仅占市场份额10%的企业,产量增加20%,对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影响不大;但如果一个占市场份额50%的企业也这样做的话,那么会给整个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简而言之,企业相互依赖程度或“寡头垄断程度”,取决于市场中企业数量及相应的市场份额。总之,集中度对利润会造成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企业对其他企业行动的反应,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程度。
第三,集中度可能会影响企业间的知识交流。通常说来,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广告预算、研发费用和生产性投资决策等信息是很难获得的。信息搜寻成本会随着生产类似产品企业的增多而增加,这一点在企业规模都相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当企业规模存在很大差异时,可能只需考察那些占优势的企业行为。如果企业数量较少,那么企业自己的销售数据就是有关竞争对手行为的最好信息。因为在通常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销售量下降或市场份额减少意味着竞争对手在壮大。市场集中度越大,销售量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小,企业将越容易操纵价格。因此,高集中度不仅会使寡头垄断更加相互依赖,而且会使操纵价格变得更加容易。
二、市场发展阶段差异
市场发展阶段又称为经济周期。指市场活动的结构和表现,描述的是总体经济活动中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周期性盛衰消长,这是市场经济自有记载以来的特征。经济周期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衰退、萧条、复苏和高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一般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的不同状况,但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发展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下降时,经济就处于衰退之中,这时候,企业经营日益困难;衰退加重时便成为萧条,萧条时期,企业一般将求得生存作为近期战略。当产出和就业上升时,经济就处于复苏阶段,企业面临着各种投资和发展机会,随着接近充分就业,工业在最大生产能力运行时,复苏便转为高涨,这时候,企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状况。
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与企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在一个经济周期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一般会相序出现。约瑟夫·熊彼特在谈到经济周期问题时指出:繁荣本身必然引起许多行业经营亏损,引起通货紧缩之外的物价下跌,此外,还通过信贷收缩引起通货紧缩……在一系列事件进程中所有处于次级增加的现象。更有甚者,资本投资和企业活动的减少,由此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停滞,斯皮托夫指数(钢铁消费)以及相类似指标的下跌,例如美国钢铁公司未满额的订单,都可从这里获得解释。随着生产资料需求的下降,利率—如果保险系数被消除—以及就业量也都会下降。随着货币收入的下降,这种下降可以从原因上追溯到通货紧缩,即使这种需求由于破产等等而增加,但对所有其他商品的需求最终仍将下降,并且,这个过程已经渗透到整个经济体系之中。萧条的图景至此宣告完成(约瑟夫·熊彼特,1912)。
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对企业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价格的上涨将促使雇员要求提高工资标准,以避免实际收入的减少。通常情况下,这种情况几乎都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企业通常又以提价的方式将损失转嫁给消费者。对于企业而言,它们一方面承受着工资、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尽量在销售过程中转嫁通货膨胀,这种平衡过程如果没有衔接好,将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同时,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会影响投资水平,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状况,影响所有企业的市场需求,这样也会影响企业发展。在通货紧缩时期,由于过多的商品追逐过少的需求,通货紧缩就会必然淘汰一批产品老化、债务负担沉重、粗放经营、不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企业。在通货紧缩时期,消费者将更加节俭,消费倾向降低,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那些生产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的生产企业,随后企业的破产和市场的萎缩蔓延到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经济萧条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周其仁认为,经济萧条对企业发展也存在有“正面功能”,景气低迷是完成市场重整和企业重组的良机。市场消除劣质企业,多半在景气低迷之时。所谓竞争优胜劣汰,多半不在市场景气的时候。一个经济要是没有优胜劣汰,产品如何更新换代?经济结构如何优化?经营活动的质量如何提高?所以,市场越低迷,企业越两极分化。憋到一定时候,该淘汰的淘汰,该重组的重组,该兼并的兼并。这里有两种机制:一是商业低潮大大降低了企业组织在市场环境里“存活”的临界值,客观上会把在经济高潮时难免带来的滥竽充数的企业挑选出来,列入“淘汰名单”;二是低潮时期商业世界激烈竞争的冷酷现实,会以“不创新就是死亡”的压力逼迫企业家发挥潜力。越是景气低迷,难度非常高的时候,市场越可以识别出优秀的企业家……很多出奇制胜的动作是景气低迷时完成的,最重要的学习是这个时候进行的,景气低迷导致的重组和创新活动密集,驱动经济增长沿着结构更新、质量品质提高和技术、组织创新的路径前进。
四川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提出“企业相对论”,强调了市场低迷时期对不同企业的不同价值。他认为,“市场疲软的确没有什么值得哀叹的,因为你日子难过,你的竞争对手也是如此”。“市场疲软绝对是坏事,但坏事也会转成好事,企业也能在不利的背景下确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市场疲软搞得大家都唉声叹气,但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考虑能否在绝对数字下降时扩大相对的市场份额。下大力气研究市场、开发市场,等市场复苏后,市场就是你的,而不是人家的。市场疲软实际上是企业大练内功的绝好时机,因为这时候,人员和时间都相对富裕,市场景气时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做的工作现在终于有机会做了,可以抓职工培训、机器检修、合理化建议、降低成本和深层次开发市场等诸多问题。”
三、市场竞争范围差异及市场地位差异
(一)市场竞争范围差异
市场竞争范围差异表现为不同区域市场对于企业发展的拉动力量。其中包括:
1.全球性市场
全球性市场是指国际贸易在其对应产品的产销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市场结构呈现显著的寡头垄断性、竞争性非常大的市场。全球性市场有利于资本和知识密集度高及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企业,这种企业通常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通过多种重组方式构建战略联盟。
2.本土化多国性市场
本土化多国性市场是指其对应产品的国际贸易量在其销售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是竞争强度却较大的企业市场。这些企业的产品由于其价格低且不便运输,或产品消费的当地性,从而使其难以通过国际贸易形式进行竞争。本土化多国性市场是通过企业利用其特定的资源优势(如品牌、生产技术、营销与管理能力)直接或间接投资实现当地化生产和销售,在东道国进行竞争,实现国际竞争的国内化。例如,饮料产业中的百事可乐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感光材料业内的柯达公司和富士公司、快餐业中的麦当劳公司和肯德基公司。同一产业的各国市场简单集合成为国际市场,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具有一定的隔离性。这类产业内的企业在一个国家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与它在另一个国家的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
3.纯粹国内市场
纯粹国内市场是指其对应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交易,也很少有跨国公司参与竞争的市场。其供求关系几乎没有办法通过国际贸易形式来进行调节,主要依赖于本地市场。纯粹国内市场通过地理位置、员工的经验与技巧和顾客的特殊偏好等要素作用于企业发展。这类市场还可以在一国范围内进行进一步细分(蒋学伟,2002)。
(二)市场地位差异
企业在一个产业内会处于不同的市场地位,不同的市场地位对企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科特勒依据企业的(特指在一个产业内)不同市场地位将企业分为市场领先者、挑战者、追随者和市场补缺者,不同的市场地位决定了企业采取不同的战略选择。科特勒认为,市场领先者可以采取扩大市场总需求、保持市场份额、努力增加市场份额三种战略。市场挑战者可以采取多种战略向市场领先者和其他竞争者进攻,以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市场追随者希望维持其市场份额和平稳运行,然而也必须有战略选择以提升其发展后劲,维持和增加市场份额,扩展市场。市场补缺者是一个选择没有大企业服务的小细分市场片的企业,它对其他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与保持影响不大,但基于其补缺者的地位已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企业,大企业今天也参与和推出补缺战略,另外,市场裂化与大众化营销向微观营销转化等原因也使补缺者的战略选择受到关注。
四、产业成长差异
产业的成长性就是指某一产业的既有规模及其成长潜力。产业成长性的大小和强弱对产业内企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成长既受到产业经济技术性质和直接相关条件的影响,同时产业成长的差异性也反过来影响产业内企业的发展状况,其影响机理在于对产业内企业相关条件的影响。(一)为产业内的在位企业及潜在进入者提供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的差异在产业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产业成长为产业内企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就会不断适应一国产业升级的需要。不同的产业成长环境提供的方式是不同的。产业成长的差异性为产业内企业提供不同的需求条件。产业成长差异对产业类企业需求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结构、客户消费偏好和需求的领先性。二是市场规模、国内市场的增长性和客户的多寡。三是对于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国内需求的国际化转移及对国外客户的教育。(二)产业成长的差异影响相关性、支持性及互补性产业内企业相关性产业是指与一个产业的成长具有密切关联性的产业,它主要包括上游和下游产业。支持性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具有可转移性资源(主要是技术),或提高其他产业的运作效率,或完善其他产品的使用功能与环境的产业。支持性产业可以改善相应产业内企业产品的功能,共享其生产、管理和营销方面的先进技术或能力。互补性产业是指所对应的产品在消费上与其他另外一种产业所对应的产品具有连带性的产业。一种产业与其互补性产业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或互相限制的关系。如果互补性产业产品的价格上涨或供给量减少,就会相应地减少该产业对应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该产业的成长;反之则相反。(三)国家环境的特色会影响一国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结构与同业竞争受各个国家环境不同的影响,各国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结构与同业竞争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意大利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照明、家具、制鞋、毛纺、包装机械等产业,大多由经济规模较小、以合作代替结盟的企业组成,避开标准化、低利润的产品,战略上则力求遵循满足各种客户的不同要求,开发造型特殊的产品。而德国产业由于重视复杂、精密加工和完善售后服务、纪律性强,具有工程和技术背景的高层主管喜欢开发系统化的产品,改善流程,并避开高风险的竞争,使得德国在光学、化工、综合加工机等需要高度技术和重视工程的产业上非常成功。
(四)产业机会对产业内企业的影响
基础科技的发明或创新、生产成本的突然变化(如能源危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的重大变化、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战争等产业机会通过打破原先的市场状态,可能会侵蚀产业和企业的既有竞争优势,为原先或其他产业和企业提供新的战略空间。例如,微电子科技出现后,美国、德国在传统电机产业中的优势纷纷被打破,日本及其他国家的企业却乘机加入竞争。全球海运需求量大增,带给韩国造船业与日本造船业一决雌雄的机会。
(五)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内企业的影响
产业成长的差异性同时体现在各国政府对于不同产业的偏好。当政府刻意发展某一产业时,对该产业内的企业或者部分企业就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当对某一产业实施限制政策时,该产业内的企业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政府对产业成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例如日本法院对传真文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的认可促进了日本传真机生产企业的发展;由于意大利政府的政策保护,意大利的国内金融企业一直无法在世界上参与竞争(波特,2002)。
五、产业竞争态势差异
产业的竞争态势是指产业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主要力量、强度及其相互间的作用方式与形态。产业竞争态势的差异性对于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相关力量间的竞争态势
波特在《竞争优势》中论述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企业所在产业的利润率。二是企业在这个产业中的地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内五种作用力。
(二)企业战略集团间的竞争态势
波特认为,一个战略集团是指在某一个产业中的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的各公司组成的集团。一般来说,在一个产业中通常存在若干个战略集团。例如,在美国大型电器设备产业中就存在三个特性明显的战略集团:第一个以通用电器公司为代表,它们的主要特性是产品系列宽、大量全国性广告、广泛地整合以及掌握分销和服务渠道。第二个以马泰格公司为代表,它们的主要特性是专业化生产、占据高质高价的细分市场。第三个以罗普公司和设计与制造公司为代表,它们的主要特性是生产自营品牌的非广告型产品。不同的战略集团因其各自的特性而相区分,同时因其各自所固有的壁垒而相互分开与保护。使战略集团之间互相隔离的壁垒就是“移动壁垒”,它是指阻止公司从一种战略地位向另一种战略地位运动的因素。移动壁垒较进入壁垒更具有一般性,同样导致进入壁垒的各基础因素可以更一般地概括为移动壁垒。移动壁垒是使某些战略集团内的企业长期占据较为稳定的市场区隔(细分市场)并获得超额利润的一个关键原因。但是,移动壁垒也会随着宏观环境和产业自身的变化而变化,战略集团的分布和企业的竞争态势也将随之改变。
市场异质性通过市场结构、市场发展阶段、产业成长及竞争态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企业,由于每一个企业所面对的上述单一或综合因素都是不同的,由于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外在条件对企业持续发展产生的作用是始终存在的,因此,忽视或否认市场异质性的作用,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指导是十分有害的。